白敏敏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李希圣字亦元,又作亦園,自號臥公、雁影齋主、蠹翁等,湖南湘鄉(xiāng)人,近代著名詩人,有《雁影齋詩存》一卷傳世?!巴怏w”是近代詩壇的大宗,詩人遍及全國,而其中公推的領(lǐng)袖人物為陳三立、鄭孝胥、沈增植,他們分別是“同光體”的“贛派”、“閩派”和“浙派”的代表詩人。李希圣與“同光體”“浙派”的代表詩人沈增植并無交游,但與鄭孝胥、陳三立都有交游,其詩集中有多首寄贈詩。通過對李希圣與鄭孝胥、陳三立交游情況的考辨,可以進一步了解李希圣在當時詩壇的地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當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之際,慈禧挾持光緒皇帝倉皇西奔,因此京師大亂,百姓紛紛離京避難。同年九月,李希圣離京,南返湖湘。光緒二十七年(1901)二月,李希圣自湘鄉(xiāng)出發(fā),此次出湘,他本來是要前往西安,因為當時帝鑾駐蹕西安。但是,當他“至鄂后,鄂中友人勸不妨小住,姑待回鑾消息。及得七月十九日回鑾之旨,又行在友人書來,謂所有在陜京官,均先行分起資送回京,萬不必來云云。以故決意作金陵之游,俟過夏后,于七月底再進京迎駕”[1]。在鄂羈留期間,李希圣與鄭孝胥有交往,這在鄭孝胥日記中有記載。如其光緒二十年三月廿八日(1901年5月16日)寫道:“……李希圣來”[2]794;三月廿九日(5月17日)寫道:“……復詣李亦元希圣,坐談有頃即返”[2]794;四月廿一日(6月7日)寫道:“……午后,過惲莘耘、李亦元”[2]797;五月初三日(6月18日)寫道:“……李亦元借余詩看之,以新城、秀水相擬,又比之周公瑾。亦元晚來共飯,即登大通江輪赴南京”[2]799。從這些日記中可以看出,在鄂期間李希圣與鄭孝胥的往來較為密切。
鄭孝胥字蘇戡,一字太夷,號海藏,福州人,近代詩人,“同光體”杰出代表之一。鄭孝胥此時正任職張之洞幕府,并頗受張之洞器重,因而躊躇滿志。李希圣離鄂之后,兩人還一直保持聯(lián)系。如鄭孝胥在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901年9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昨日,得李希圣書,寄所著《政務(wù)處條辨》及陳伯嚴托書右名中丞行狀簽。”[2]808七月二十九日(9月11日)又記曰:“復李希圣書?!盵2]808可見他們多有書信來往。
李希圣北上以后,曾數(shù)次寄詩給鄭孝胥,見其《雁影齋詩存》。李希圣寄給鄭孝胥最早的一首詩為《寄懷鄭蘇戡》:“海內(nèi)詩人鄭太夷,風流文采擅當時。三年江上看鴻雁,一夜秋風生鬢絲??嗾f歸田真上策,更憐痛飲是吾師。京華冠蓋多臺省,蕭瑟平居獨汝思?!盵3]5從此詩我們可以看出李希圣羈留湖北時與鄭孝胥交往的大概情況?!翱嗾f歸田真上策,更憐痛飲是吾師。”可見二人相逢時極為投機,頗有“酒逢知己”的感覺。李希圣另有一首《寄懷鄭蘇戡》詩:“佇苦停辛自不勝,舊歡新約總難憑。談兵玉帳依劉表,待詔金門哭李陵。青蓋渡江無信息,黃旗橫漢有中興。傷春杜牧多才思,寫遍吳娘十番綾。”[3]7李希圣本是刑部小官,位沉下僚,又倍受排擠,因此“佇苦停辛”正是其自我寫照。顯然,詩人是在向鄭孝胥訴說自己居京的不滿,其關(guān)系之密,已不言自明。
京師大學堂恢復后,李希圣負責學堂事務(wù),而鄭孝胥則前往廣西助岑春煊平亂。其后數(shù)年間,無論是鄭孝胥的日記還是李希圣的詩歌,都未見其交往的記載。但是,在《雁影齋詩存》中有一首《題鄭蘇戡海藏樓詩集》詩:“清晨隴首羌無故,春草池塘若有神。萬卷祗知供獺祭,義山真賣杜陵人。”[3]52鄭孝胥的《海藏樓詩集》最早的版本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武昌精刊本,其后光緒三十三年(1907)刊刻第二版,為鉛印本和石印本。據(jù)此,李希圣所題應該是載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武昌精刊本。在李希圣看來,鄭孝胥的詩歌仍然具有“新城” “秀水”的風格,有神且頗多典故。
根據(jù)鄭孝胥日記記載,清光緒二十七年五月初三(1901年6月18日),李希圣自鄂乘船前往南京,抵寧之后,李希圣與陳三立往來頻繁。陳三立,字伯嚴,江西義寧人,“同光體” “贛派”的代表詩人。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有《伏日過李亦元刑部,觀所藏京師攜出精槧本》詩:“國門自苦胡兵入,天府菁英略散亡。豈有遺書藏屋壁,虛從覆轍說滄桑。公之好事勝懷寶,坐使暗香生滿廊。觸熱摩挲一悲咤,承平風物夢荒唐?!盵4]25詩題中有“京師攜出”四字,據(jù)此可以斷定,此詩當是李希圣抵寧時陳三立所作?!皣T自苦胡兵入,天府菁英略散亡?!崩钕JビH歷戰(zhàn)亂,自然此次會面離不開“庚子事變”這一話題。需要注意的是,陳三立另有《集利涉橋水亭二首》詩,其中有“貞元朝士還相見,為汝聞歌泣數(shù)行”詩句,并自注曰:“謂王佑遐給諫李亦元刑部俱南返?!盵4]26據(jù)此,陳三立與李希圣很可能之前就已相識。
《散原精舍詩文集》中另有《北固山閣夜時日本結(jié)城琢、中村兼善及李亦元、陶榘林、俞恪士同游》一詩,亦作于此時。陶榘林即陶森甲,湖南寧鄉(xiāng)人,是李希圣的同鄉(xiāng);俞明震字恪士,號觚庵,浙江山陰人,近代著名詩人;結(jié)城琢為日本新聞記者、詩人;中村兼善不詳。陳三立又有《同李刑部、錢拔貢雨花臺游眺》一詩,是記述與李希圣游雨花臺之事。其間,李希圣還曾與陳三立、楊產(chǎn)規(guī)、薛次申等于立秋日泛舟玄武湖,陳三立有《秋日同李亦元刑部、楊產(chǎn)規(guī)、薛次申兩觀察泛舟玄武湖作》一首紀其事。
在南京盤桓數(shù)月之后,李希圣即北上,陳三立曾作《送李亦元刑部還京師》一詩:“客底江南無不為,傾愁倒意幾人知。空文自有枕中秘,起死寧堪帶下醫(yī)。今日朝廷須至計,后生口語亂余悲。天心國脈分明在,看汝飛騰足一虁?!盵4]30此詩意味深長,“帶下醫(yī)”顯然是在諷刺慈禧當政。慈禧當政,架空光緒皇帝,對推行新法阻撓很大,扭轉(zhuǎn)這一局面一直是陳三立的愿望。李希圣寓寧期間,慈禧、光緒尚在西安,此時的陳三立等正密謀“迎鑾南下”事宜。因此,陳三立希望即將歸京的李希圣也能參與其事。“天心國脈分明在,看汝飛騰足一??!?“天心國脈”指的是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乃是國家正脈,而慈禧把政乃是扭曲正脈。顯然,陳三立是將李希圣作為同道對待的,希望李希圣也能作“夔”,輔佐光緒奪回政權(quán)。其實,陳三立早年就積極主張變革,其父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時即推行新政,陳三立往侍父側(cè),襄與擘劃,在羅致人才、革新教育等方面效力尤多。“戊戌變法”時,陳三立以“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職,隨父返江西。與陳三立一樣,李希圣也是一位主張變革的士人,早在少年時期李希圣就曾對科舉取士表達過不滿。在“戊戌變法”期間,李希圣雖然不完全認同康、梁的變法主張,但也支持“維新變法”。因此,李希圣在寧盤桓期間與陳三立相交甚歡便不難理解了。
數(shù)月相處,陳三立對李希圣的才華頗為贊賞,對李希圣所撰《政務(wù)處條議明辨》推崇備至,并托汪康年給時任粵督陶模呈書曰:“頃李亦元刑部刊成《政務(wù)處條議明辨》,冀當路采取,或資補救。鄙意今之大臣而有膽識者,只陶制軍一人,因特寄上二本,敢懇足下以其速寄陶氏父子,如能采擇入告,挽回轉(zhuǎn)移于萬一,亦未始非吾輩精衛(wèi)填海之心也。此議既望施行,似宜從緩登報,免中當路之忌,高明以為如何?”[5]1986“于十三四等日曾寄一函,并附李亦元新刻《駁議》二本,徑寄《中外日報》館中。此系托閣下速將此書轉(zhuǎn)遞陶子方制軍(或函寄拙存),冀其采擇入告,以資補于萬一。乃恪士昨回信言閣下茫茫若無此事,殊為可怪,即請向報館查取書函下落,今仍一面再寄二本,伏乞照前函所陳辦理可也?!盵5]1987
而北上京師的李希圣也對陳三立念念不忘,曾作詩寄之:“軟塵京洛點朝簪,放浪心情百不堪。長樂曉鐘殘月夜,時時合眼夢江南?!盵3]6顯然,金陵之會讓他十分難忘,并常常憶起。不過,此后因兩人懸隔南北,交往不多,也無詩文酬寄。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希圣才再寄一詩給陳三立:“謝公埭前春始深,江水江花無古今。左股蓬萊遭破碎,南皮瓜李罷浮沉。新詩漸欲作蠻語,臥疾安知非越吟。坐閱池臺成草莽,華顛愁對雍門琴?!盵3]55詩中表現(xiàn)了對金陵往事的懷念之情。此時的李希圣已經(jīng)患病多時,情緒低落,故詩中已經(jīng)沒有了早年的激憤慷慨之氣。也就在這一年,李希圣去世。
綜上所述,李希圣與鄭孝胥的交往主要是在湖北,其對鄭孝胥的詩歌評價較高。李希圣與陳三立的交往主要是在南京。通過考察李希圣與鄭孝胥、陳三立的交游情況,可以看出,李希圣并不是一個刻板的宗唐詩人,而是一個能兼納和包容的詩人。
[1]傅謹.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59.
[2]中國國家博物館.鄭孝胥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李希圣.李希圣集[M]//龐堅,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鄭孝胥.海藏樓詩集[M]//黃珅,楊小波,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M]//李開軍,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