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亮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第二代傳人范鳳翼,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生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卒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經(jīng)歷了萬歷、天啟、崇禎、順治四個時期。在明末朝廷的政治斗爭和明清鼎革之際的社會劇變中,范鳳翼由一位身居朝堂的士大夫淪為山林中的隱士遺民。在入仕之初,范鳳翼以濟世為己任,欲成就一番事業(yè)。然而,明末政治中的黨爭,使他的抱負難以施展,最后受排擠歸隱山林。受個人經(jīng)歷影響,其詩歌情感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變化。時而期望建功立業(yè),時而向往歸隱,時而專注景物,時而關注時政。分階段考察范鳳翼詩歌情感的轉變,可見當時愛國士大夫的心態(tài),揭示明末社會的變化。
范鳳翼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在朝為官為第一階段;退隱山林為第二階段;南通明萬里暴動和清軍入關建立政權為第三階段。這三個階段里,范鳳翼的個人角色發(fā)生了官員、隱士、遺民這樣的變化,其詩歌情感也隨著其身份的變化而轉變。其傳世的一千余首詩歌,可分為以下幾類:酬唱交游,538首;寫景抒情,461首;挽聯(lián)喜聯(lián),51首;以詩明志,23首;民生疾苦,21首;政治、戰(zhàn)亂、家難流離之苦,140余首。
一、二類主題的詩歌是范鳳翼詩歌的主要內容,但在與朋友的交游酬唱以及借景抒情的詩歌中,有很多都是談及時事與作者人生志向的問題。從這些言志詩中可以看出,范鳳翼詩歌情感轉變的階段性特征。
自萬歷二十七年除直隸灤州知州至萬歷三十八年稱病還鄉(xiāng),范鳳翼仕宦生涯不過12年。這一時期,范鳳翼與朝中士大夫交游甚廣,故其詩歌亦以交游詩為主。范鳳翼關心時政,有報效國家的志向,其所作交游詩雖是閑暇應酬或贈別之作,但主題仍是議論當時朝政,發(fā)表政見。與后期寫景敘情的交游詩有很大差別。
初入仕途時,范鳳翼熱心于政治事務,恪盡職守,欲有所為,其詩歌中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朝中任戶部云南司主事期間,范鳳翼管理南新、濟陽兩倉,有《署中靜寄軒成有作時予監(jiān)督南新濟陽諸倉了心禪友在座》一詩,“廉吏從來多辛苦,誰知忙里得閑身……卻思世廟豐享日,烽息兵銷廩粟陳?!雹僭娙藢W⒂谧约旱穆氊熕?,對大明王朝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在給友人的交游詩中,他無時無刻都表露處這一心態(tài)。在給錢謙益詩中又寫道:“僅以生還酬一世,猶將讜論答嚴宸?!雹谝灾毖赃M諫為己志。又有七言古詩《游俞少卿容自家園率賦》,是游光祿少卿俞彥家后花園時之酬唱詩。全詩皆是寫園中景,但作者真正用意卻不在景,逐漸由景寫到園中人。作詩娛情時,范鳳翼也不忘臨終向友人交待幾句:“只今滿地皆干戈,洗兵專恃挽天河。明主急才可奈何,君豈能戀碩人薖?”③告誡友人,此時正當大明王朝急需用人之際,當以萬丈豪情為國效力。在這些詩歌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始終是積極入世的,故詩歌風格多取法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豪邁篇章。如“僅以生還酬一世,猶將讜論答嚴宸”一句,在情感格調上,頗似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風格。
然而,此時朝中政治斗爭異常激烈,范鳳翼也難免黨爭之禍。任職十余年間,范鳳翼數(shù)次請假、辭官,皆因朝中黨爭。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范鳳翼屢遭打壓,漸生郁郁不得志的苦悶。萬歷三十二年,范鳳翼又受到禮部侍郎周寅排擠請假回鄉(xiāng),途中作《旅病》一詩:“出山本意濟艱危,誰料途窮轉自嗤。阘茸何能支大廈,英雄多病負明時。心知一片蓮花鐵,幽夢千年桂樹枝。稍俟秋涼當命駕,曰歸重理舊茅茨?!雹茉谶@首詩中,詩人傾訴了報國無門的苦悶心情。步入仕途,本意是為濟世之艱危,卻遭排擠走投無路。從“濟艱?!敝畨阎镜健白脏汀钡臒o奈,是詩人這一時期心理變化的寫照。頷聯(lián)“阘茸”是指朝中玩弄權術黨爭的小人,而“英雄”則是詩人自稱。范鳳翼對這種小人得志,英雄多病的朝政感到憤憤不平,對大明王朝的命運憂心忡忡。這種心態(tài),是中國古代正直士大夫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是傳統(tǒng)的“士”的精神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時,常常會有如此感嘆。賈誼在謫官長沙后,作《屈原賦》云:“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阘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范鳳翼這首詩的意境,大概是出自賈誼這類賦的感染。詩中“阘茸”與“英雄”的對比,則與賈誼作品的手法完全一致。
在與友人的交游贈別詩中,范鳳翼時刻都在表現(xiàn)著對時局的感嘆。如《送王伯舉給諫還滇南》一詩:
彩云無恙繞云津,萬里飄零一逐臣。戀闕夢回清禁曉,登樓思動浣江春。焚將疏草空余淚,除卻奚囊剩是貧。到日勿言高臥穩(wěn),時危未許遂閑身。⑤
王元翰,字伯舉,是當時有名的諫臣。因與給事中陳治則有黨派之爭,受到陳的門人誣告貪污,“元翰乃盡出其筐筴,舁置國門,縱吏士簡括,慟哭辭朝而去?!雹捱@首詩便是王元翰回鄉(xiāng)時范鳳翼所贈。此詩雖說是給王元翰的贈別詩,更可以說是對當時陷入黨爭所有人的寫照。因萬歷皇帝不理朝政,朝中結黨攻擊,一片混亂,不少官員因不堪朝中黨爭,紛紛“致仕”(辭職)。在范鳳翼仕宦生涯的最后幾年里,這種混亂局面發(fā)展到極端,不少官員在未經(jīng)允許的情況下,“拜疏自去”。雖然神宗下令“群臣各修職業(yè),勿彼此攻訐?!钡謩菟坪跻褵o法控制。自萬歷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先后去職的高級官僚有左都御使詹沂、戶部尚書趙世卿、吏部尚書孫丕揚、李廷和、趙煥、兵部尚書孫瑋、禮部侍郎孫慎行。范鳳翼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稱病辭官回鄉(xiāng)。
此處“萬里飄零一逐臣”,雖是指王元翰一人,但事實卻是對當時多數(shù)官員最終命運的一句讖言。即便是孫丕揚、孫慎行這樣的高官,最后也難免如此下場。一年后,范鳳翼自己的命運,也正應了這句讖言。尾聯(lián)“到日勿言高臥穩(wěn),時危未許遂閑身”一句,是對當時時局的感慨。黨爭無處不在,地方上也受到波及,地方撫、按官也紛紛離職。即便處江湖之遠,也并不能贏得一片清凈。詩人對友人的諄諄告誡,也是對當時朝政的一個總概括。萬歷三十八年,范鳳翼終不堪朝中黨爭的煩擾,又經(jīng)歷了三次喪妻之痛。故稱病辭官回鄉(xiāng),此后再未出山。
范鳳翼個人的仕宦經(jīng)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仕宦生涯的一個典型。而其內心世界的變化,也是與那些相同境遇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軌跡基本一致。從一個追求積極入世的心態(tài),轉化為追求一種放浪江湖的隱逸生活。這種隱逸的情懷,隨著他對大明王朝的政治期望逐漸渺茫而愈加堅定。在其棄官歸鄉(xiāng)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其隱逸情懷由萌生至堅定的變化軌跡。
在萬歷三十八年辭官回鄉(xiāng)的途中,直到終老,范鳳翼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隱逸情懷和隱居生活的詩歌。在隱居生活的早期,范鳳翼的詩歌主要是抒發(fā)心中的憤懣不平,并非絕意仕途。因為此時仕途有望,不過是在政治斗爭中受到排擠而已,故詩中充滿壯志未酬的悲情。這種感情,是其仕宦后期心情的延續(xù)。這些抒發(fā)憤懣的詩歌,以贈別詩和唱和詩的形式為主,詩歌詠嘆,借一景一物而發(fā),但主旨不著意于景,而直陳心中感情。在出京回鄉(xiāng)的途中,范鳳翼就給師友寄去很多這類主題的贈別詩。如:
慷慨離亭酒一卮,薊門搖落不須悲。才微自分虛銓管,義在君應附黨碑。十載崎嶇諳鳥道,五湖煙月贈鴟夷。片心報國憑公等,分手秋風信所之。⑦
誤落風塵又十年,早還初服主恩偏。歸心已入三更雨,回首還瞻萬里天。漢署幾人憂社稷,明時容我傲林泉。藝疏愿學家元琰,小草休疑臥未堅。⑧
這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似是寫景,但景與情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由景抒情,實則是由情而寫景。景的悲涼,出于詩人心中的感情。此時,詩人的心情是憤懣惆悵的?!捌膱髧鴳{公等”、“早還初服主恩偏”,對于自己壯志未酬,不得明主相知的境遇深感不平。詩歌的情感更加接近屈原、賈誼等人的文學作品。
詩歌中所流露的感情,雖然是對現(xiàn)實政治和個人仕途遭遇的不滿,但卻沒有絕意仕途的表露?!皻w心已入三更雨,回首還瞻萬里天?!币痪涞莱鲈娙藢ψ约簩⒂┱拐伪ж摰某玫囊缿佟阎疚闯?,人已離去,這種境遇,實在與范鳳翼出仕的初衷相背離。此時他的心情,應該是一生中最為矛盾的時刻。既有對朝廷黨爭的厭棄,又有對政治抱負的眷戀?!皻w心”與“回首”的對仗,是這種矛盾心情的深刻反映?!皾h署幾人憂社稷”是對小人當?shù)赖某馁|問和抨擊,又道出詩人對大明王朝前途的擔憂。“明時容我傲林泉”一句,是詩人政治才能自信的體現(xiàn),又是對再次出山的一種迫切期待。這些贈別酬唱詩中,雖然作于遭排擠辭官之后,充滿了對朝政的悲觀失望,但詩人并未表現(xiàn)出隱逸的思想,而是期待“明時”的到來,意欲再次出山施展政治抱負。
回鄉(xiāng)之后,范鳳翼仍不忘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即便是寫景詩,也是借景抒情,以《述懷》詩明志。如:
庭前有嘉樹,花萼何葳蕤;芳華方悅目,狂風披其枝。樹顛來好鳥,毛色亦何奇;回翔甫戢翼,矰繳倏加之。美譽招人妒,浮榮難久持;愿言效明時,歸歟收山茨。⑨
這首詩寓個人經(jīng)歷于景色之中,借景抒情。其中深刻的比喻,在范鳳翼詩歌中較為少見。“嘉樹”即大明王朝,這美好的嘉樹雖然受狂風肆虐,處于顛簸之中,但在作者看來它仍然是花萼葳蕤、芳華悅目??梢娮髡叽藭r對于大明王朝仍然是抱有美好的期望的?!昂螟B”則是詩人自喻,是水擊三千里的大鵬,是棲息于梧桐的鳳凰,是濟世之棟梁。“美譽招人妒,浮榮難久持”是述說自己的遭遇與內心的苦悶,在政治的漩渦中雖不得不“歸歟收山茨”,但鸞鳳蟄伏,待時而飛。“愿言效明時”一句,說明詩人此時范鳳翼的歸隱,并非絕意仕途。此時,范鳳翼的詩歌創(chuàng)作,除了在形式上由原來的交游詩而改為詠物詩以外,情感方面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一是抒發(fā)憤懣,二是渴望出山。
然而,大明王朝的朝政并不能像范鳳翼所期待的那樣,已然不見新氣象。歸隱鄉(xiāng)里三年,朝廷黨爭更加激烈。明時難遇,范鳳翼的心情也逐漸發(fā)生了轉變。其詩歌情感發(fā)生了三個方向的轉變。
一是寫景詠物詩增多。歸隱田園之后,寫景詠物詩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鐘峰劃空蒼,遠松鑒如發(fā)”⑩、“劍池龍氣腥,鶴澗云光漬”(11)是范鳳翼身處廟堂之高時所難得感受的美景。與“田竇歸崄巇,屈賈終沉淪。世事一如此,志士徒辛酸”(12)的抑郁沉悶的心情相比,在這些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詠嘆,對田園風光的欣賞,更是一種從紛擾中超脫的釋然。在其隱居期間的所有詩篇中,這類感物詩占了絕大多數(shù)。在與友人的交游中,詩的情感由關注政治轉向感受美景,如《湖上晚同黃貞父》:“花宮連后院,草閣俯前川。宿雨驚猶在,孤云澹可憐。林疏偏受月,湖闊欲吞天。坐覺囂塵靜,臨風意灑然”(13)與詩人早期的交游詩相比(如與俞彥、王元翰的交游詩),詩歌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消失。同是寫景,意境和心態(tài)也大有不同,由積極入世的豪情,一變?yōu)閼n嘆時局的抑郁,再變?yōu)椤芭R風意灑然”的飄逸。詩中無不透露出“散懷天地外”(14)的閑逸曠達,詩歌對情感的表露頗似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是明確了歸隱田園的志向。萬歷四十一年,給事亓詩教進言:“廷爭始于門戶,門戶起于東林,東林倡于顧憲成、于玉立”,請求朝廷對東林黨人“嚴加禁斥,以杜國家之隱憂?!保?5)范鳳翼因“同道被謗,不欲復談天下事?!保?6)其后閹黨掌權,范鳳翼又被列為東林脅從,倍受排擠。自此徹底絕意仕途。此時范鳳翼的詩歌對時政的感觸,并不是追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是逃避政治,更加堅定了范鳳翼“隱”的思想。在與友人的交游詩中,范鳳翼由原來勸友人報效朝廷,轉而勸友人避世,明哲保身。天啟四年,御史高攀龍應召入京,過揚州探望范鳳翼。范鳳翼作《一尊》以贈之,詩云:
一尊殊自勝,長鋏已羞彈。鴻詎因人熱,睢寧至此寒。造幽遵古處,佃野得偏安。永矢保微尚,曾諳行路難。(17)
這首詩大意為:飲一樽酒就已知足,不要再彈鋏要求魚肉;你的高尚并非出自他人阿諛奉承,為何竟至于如此寒心的地步?不如居于荒野山林,求得偏安一隅。在仕途上要保持高潔的情操,實在坎坷難行。
這一年,正是東林黨人與閹黨斗爭最為激烈的一年。范鳳翼雖不在朝堂之上,但其諸多友人皆是東林黨人,在朝中任要職,高攀龍便是其中一位。與當初贈俞彥的“明主急才可奈何,君豈能戀碩人薖?”一句不同,范鳳翼贈與高攀龍的乃是“造幽遵古處,佃野得偏安”的避世箴言。眼見友人皆因政治而罹難,范鳳翼對于明王朝的期望也逐漸渺茫,故勸友人勿做不可為之事。就在這次會面的次年,高攀龍遭閹黨崔呈秀的誣陷而投湖自盡。這正驗證了范鳳翼對時局的判斷。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18),“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19)這是古代中國有良知、有正義感、有救世之理想的“士”的崇高品格。范鳳翼從積極入世到歸隱山林的心態(tài)變化,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典型的“士”的品格。余英時說:“士能不論窮達都以道為依歸,則自然發(fā)展出一種尊嚴感,而不為權勢所屬?!保?0)范鳳翼的一生,不阿附權勢而堅持正道,正是中國古代有良知的士人于始亂時危中的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
三是關注民生的詩歌增多。由于隱居山林深入接觸下層民眾,使范鳳翼對于民生疾苦有了深刻的了解,創(chuàng)作了一批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狀況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民間疾苦深切的人文關懷精神,而且也揭示了明末尖銳的社會問題。如:《賣兒行》、《淮上》、《秦郵湖上吟》等。(21)
崇禎三年以后,范鳳翼的人生中又經(jīng)歷了兩次重大變故。這兩次變故使其詩歌情感中,既有堅定的隱逸情懷,又更加關注時事,反映出其晚年思想的矛盾。
一次是發(fā)生在崇禎三年的明萬里暴動。此次暴動是以明萬里、蘇如轍為首的鹽徒與以范鳳翼、姜山斗為首的鄉(xiāng)紳之間的沖突。暴動的起因,陸仰淵先生據(jù)范鳳翼《奏稿》考證是由田房糾紛,(22)并且說:“矛盾之表面是以范鳳翼為首的官紳和以鹽商明鐸、明萬里父子為爭奪房屋地產(chǎn)的糾葛所引起。而實質是官府縱容富紳惡霸無端欺壓灶民?!保?3)亂起之后,南通地方鄉(xiāng)紳富豪全被劫掠。范鳳翼家遭難最重,家人范衣被殺,弟范鳳彩、子侄范國英等人家皆被焚燒、拆屋、劫掠一空,連已下葬的兒子、夫人都被挖出焚尸,家道由此衰落。范鳳翼雖上疏朝廷,請求嚴辦,但明王朝內憂外困,根本顧不上處理東南一隅的小事,故范鳳翼出逃。
這次民變幾乎讓范鳳翼性命不保,比政治斗爭所遭受的打擊更大。出逃期間,范鳳翼心情憤激,書寫了大量家難后的感受。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范鳳翼采用了樂府詩的形式,自由吟唱。如他自己所言:“余遘海上庚午之亂,流離困躓,偶一呻吟,摧心結思,雖拈古題,實抒時變,聊附里巷之歌謠,敢冀采風之休烈”(24)在其所創(chuàng)作的32首樂府詩中,有18首是描寫對于這次家難的感受。其中《僑居行》是描寫家難后的落魄慘狀,詩曰:
生時不辰,巢傾出走。我躬不閱,逝梁發(fā)笱。百口仳離,如喪家狗。借棲一枝,斯顏之厚。豈曰無衣,唯此敝垢;今我不戒,幾于露肘。授子之餐,惟此飯糗;今我不戒,曷以糊口?幽情遐適,乾坤在手。身自為家,家何不有?向山讀書,樂哉老叟。(25)
詩中所描寫的全家離散的遭遇,是其生平所未曾經(jīng)歷的痛苦。百口之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以至于需寄人籬下,借棲一枝,落魄如喪家之狗。與一直以來衣食無憂,優(yōu)游山水的安逸生活形成了極大反差。這雖然只是范氏一家之難,也是大明王朝的即將崩潰的一個縮影,一個預兆。其一是社會矛盾的激化,地方治安混亂。通州地處南方海濱,經(jīng)濟可謂富庶,又與陪都相近,其社會狀況更能反映明朝末年的政局形勢。此處已民不聊生,民變不可安撫,全國各地可想而知。
自崇禎三年出逃至崇禎七年被故鄉(xiāng)父老迎回,范鳳翼在外漂泊5年。這期間,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是描寫流離之苦,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秲S居行》是其中代表作。從這些詩歌中,可以深刻體會到詩人家破人亡后的傷感。雖然詩的結尾,范鳳翼表現(xiàn)的“向山讀書,樂哉老叟”這種曠達的心態(tài),但參之于其他同類詩歌,這種自我解脫其實并不真實。如:“我本覆巢鳥,投林無可依”,“絺衣脆凄其,孤身何跼蹐”(《舟次阻風》),“羈途已四載,酒醒思無涯。排悶聊復醉,隱幾夢還家?!保ā秹魵w》)“江月引鄉(xiāng)夢,秋聲撼客心?!保ā敦谷A李甥省予京口因走筆寄懷太素姊夫》)詩人思歸的心情,流浪的苦楚,在這些詩篇中展露無疑。而所謂的豁達,不過是“詩人深沉情感別樣的表達……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喟嘆”(26)范鳳翼上訴無果,只能自嘆生不逢時,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明王朝的沒落,更堅定了他隱居不仕的決心。此后數(shù)次受崇禎皇帝和南明朝廷的征召,范鳳翼皆推而不就。
二是滿清入關和明王朝的覆滅。萬歷朝后期,明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邊界戰(zhàn)爭不斷,范鳳翼此時又表達了對國事的關心。其《邊警》一詩,正是抒寫自己對此時邊關戰(zhàn)事的關切:
聞說遼陽氛正狂,宣云一帶更鴟張。健兒不飽司儲粟,債帥偏稱朝貴觴。遂使憂天空有淚,誰云醫(yī)國竟無方?何當奪取通侯印,手縛明王獻未央。(27)
詩中所述遼陽戰(zhàn)爭,是對后金的戰(zhàn)爭。1618年,努爾哈赤開始向明朝報殺父之仇。連克撫順和清河堡,遼東局勢開始惡化。第二年,經(jīng)略楊鎬征討努爾哈赤全軍覆沒,明王朝對外戰(zhàn)爭逐漸轉向被動,國事危急。而宣云一帶則是指山西,在山西對蒙古的戰(zhàn)爭,此時也是處于被動局面,連連敗績。萬歷四十三年,“河套諸部犯延綏,官軍御之,敗績?!彼氖哪辏昂犹撞块L吉能犯高家堡,參將王國興敗沒?!保?8)另外,西南少數(shù)民族又不斷反叛,大明王朝已是四面楚歌。但神宗皇帝根本不聞不問。致使朝廷有識之士“憂天空有淚”?!昂萎攰Z取通侯印,手縛明王獻未央”是滿懷激情和壯志的吶喊,是范鳳翼報效朝廷的使命感的體現(xiàn)。在國家危亡之際,范鳳翼又燃起了報效朝廷的企盼,但同時又表達了對明王朝失望和無奈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是詩人內心積極進取的理想與現(xiàn)實黑暗政治之間矛盾的一種表現(xiàn)。又有《聞雁》:秋半蕪城遍綠莎,未霜俄聽塞鴻過。總然楚地寒威少,自是胡天殺氣多。陣腳排空沖曉霧,唳聲連影寫晴波。從來此物關兵氣,遼左烽煙近若何?(29)以及組詩《時感》三十首,皆是表達作者對遼東戰(zhàn)場的關注,更是對明王朝命運的關注。然而,對于渾渾噩噩的朝廷來說,這些只不過是一腔書生意氣而已,毫無用處。
伴隨著對外戰(zhàn)爭的還有來自內部的農(nóng)民起義。1629年,李自成率領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使內憂外患的明王朝疲于奔命。范鳳翼作詩《中原不斷鼓鼙聲》:
中原不斷鼓鼙聲,酣宴依然沸帝城。樓上歌塵交妓舫,尊前肴鬲出侯鯖。飛車還斗秦時水,吹管疑調吳苑鶯。今日因君當樂死,卻憑續(xù)命縷先成。(30)
從詩歌中,可見當時戰(zhàn)爭的危機,社會的混亂,詩人對統(tǒng)治集團依然醉生夢死,鶯歌燕舞的生活的描寫,給人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感。戰(zhàn)爭與歌舞,危機與享樂的對比,是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最顯著征兆??v然是無奈,但范鳳翼仍是心憂天下,為明王朝的延續(xù)作了最后的努力。1643年,范鳳翼為了幫助朝廷籌措軍餉,將家產(chǎn)悉數(shù)變賣助軍?!盎磽峋毐Ы?,狼鎮(zhèn)剿廖賊一千三百金,粵帥募兵助一千金,南樞勤王助二千五百金”,“一歲之間,家資盡廢?!保?1)但隨著滿清入關建立政權,范鳳翼挽救明王朝的理想徹底破滅,再無關于國家、個人命運的詩歌創(chuàng)作。
縱觀范鳳翼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典型的士人風骨。即“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在各個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范鳳翼分別取古代賢人為隔代知音,從屈原、賈誼、陶淵明到辛棄疾的詩歌風格皆有取法,甚至直接引用其中詞句。使我們可以看出其思想發(fā)生了由積極入世轉入消極避世的變化。但作為一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并不以隱謀官或絕意隱逸,仍然不能自已地關注時事、關注民生。在國家混亂、民族危亡的時刻,傾家蕩產(chǎn)為國捐獻。足見其個人品格之高尚。其人生經(jīng)歷豐富,兼有朝堂和山野兩種生活經(jīng)歷。因此,其詩歌亦是從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多角度去考察明末清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1)(12)(13)(14)(17)(24)(25)(27)(29)(30)《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編寫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第一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6、260、114、219、221、243、217、65、88、94、63、160、85、149、42、59、220、307、305 頁。
⑥《明史》卷二百三十六《王元翰傳》
(15)(16)《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編寫組》:《真隱先生年譜補注》,《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第十八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 95、95頁。
(18)《論語·泰伯》
(19)《孟子·盡心上》
(20)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頁。
(21)關于這類詩歌的解讀,參見拙作《文正家風對范鳳翼社會活動和詩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南通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22)(23)陸仰淵《明末清初明萬里率南通民眾兩次暴動稽考》,《學?!?000年第2期。
(26)顧友澤《范鳳翼詩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初探》,《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28)《明史》卷十九《神宗本紀》
(31)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編寫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第二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