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萬強,耿亞杰,張玉昶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3)
三峽水庫145~175 m正常蓄水后,變動回水區(qū)位于重慶江津紅花磧與長壽之間[1],豬兒磧河段位于變動回水區(qū)中段,是重慶河段的主要礙航段,對研究三峽庫區(qū)變動回水區(qū)泥沙沖淤規(guī)律有良好的代表性。筆者通過物理概化模型試驗以及實測資料,分析了該河段的沖淤特性和影響沖淤的主要因素,對充分認識三峽庫區(qū)變動回水區(qū)沖淤規(guī)律、制定合理的水庫調(diào)度計劃有重要意義。
豬兒磧河段是重慶主城河段的一個淺灘段,位于重慶海棠溪彎頂處,河段長3.5 km,河段上游有連續(xù)急彎,河段下游距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約1.5 km,洪水期河寬大于800 m。該河段兩岸由堅硬巖石構(gòu)成,河床床面組成主要為是砂卵石,江中有巨大的心灘和多處暗礁,主航道位于江心處,河段內(nèi)水流條件較復(fù)雜,泥沙運動劇烈,常在消落期因航深不足而引起礙航。圖1為豬兒磧河段的河勢,其中矩形邊框為此次模型試驗的研究范圍。
圖1 豬兒磧河段河勢Fig.1 Zhuerqi river flow regime
根據(jù)模型試驗[2]范圍、試驗研究目的、場地要求、相似性原理所要求的水流流態(tài)、表面張力等條件,本模型采用平面比尺和垂直比尺相等的正態(tài)模型。根據(jù)河工模型制作的要求[3],必須滿足基本的相似條件。表1中列出了滿足幾何相似、重力相似以及阻力相似等相似條件[3]的模型比尺。
表1 模型比尺Table 1 Model scale
對該河段進行多次采樣,并測得其河床質(zhì)中值粒徑約為110 mm,推移質(zhì)中值粒徑約為55 mm,根據(jù)正態(tài)模型采用的平面和垂直比尺,動床鋪沙采用35%中值粒徑為0.5~1 mm。65%中值粒徑為1~3 mm的混合沙,由于該河段實際輸移的推移質(zhì)中徑較小,因此在模擬上游河段泥沙補給所添加的模型沙都用中徑為0.5~1 mm的細沙。根據(jù)幾何相似比尺,模型航槽深度為2 cm。時間比尺可按一般教科書正態(tài)模型時間比尺計算方法得出,為24.5。同理可知單寬輸沙率比尺為302。
加沙強度按該河段實測上游來沙量按單寬輸沙率比尺換算,加沙帶見圖1。模型開始試驗后,根據(jù)加沙斷面的泥沙實際輸移情況和主流帶的位置,確定主要加沙范圍為離加沙帶斷面左岸135~220 cm,其他位置視床沙運動情況適當進行模型沙補給。
模型采用2009年全年實測流量過程,尾門水位采用模型下游約1.5 km處玄壇廟水文站實測數(shù)據(jù),見表2。
變動回水區(qū)河段同時具有水庫和天然河道雙重特性[4],汛期呈天然河道特性,枯水期則呈水路特性。三峽水庫正常蓄水運行后,豬兒磧河段有沖淤,沖淤變化復(fù)雜[5],年內(nèi)沖淤變化過程可分為消落期前的微淤,消落期沖刷、汛期充水淤積以及汛末、汛后的沖刷4個階段,周而往復(fù)。通過試驗過程沖淤現(xiàn)象及泥沙輸移情況統(tǒng)計資料(表3),結(jié)合該河段實測數(shù)據(jù),對各階段沖淤變化進行分析。
表3 豬兒磧河段模型泥沙輸移統(tǒng)計Table 3 River sediment transport statistics of Zhuerqi reach
消落期前微淤階段,豬兒磧上游河段來流量較小,且此時三峽壩前水位高,保持在175 m附近,該河段比降一般在0.3‰以下,水流流速不大,對河床床面剪應(yīng)力小,致使水流挾沙能力不足,所以整個河段有淤積趨勢,由于上游段來沙量也不大,所以呈微淤狀態(tài)[6]。
消落沖刷階段,流量逐漸增大,但幅度不大,此時三峽庫區(qū)水位不斷下降,回水末端不斷向下移動,此前處于庫區(qū)特性的河段突然轉(zhuǎn)變?yōu)樘烊缓拥捞匦?,主流歸槽,在上游來水來沙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航道內(nèi)水面坡降大,水深淺,水流流速大[7],整個變動回水區(qū)回水末端以上區(qū)域主槽被沖刷,泥沙向下推移,而回水末端以下仍然呈庫區(qū)特性,水流挾沙能力不足,因此整個變動回水區(qū)上沖下淤,上游推移的淤沙都集中在回水末端,像“滾雪球”一樣聚集并向下游輸移。
汛期充水淤積階段,上游來水來沙都大幅增加,水流流速及水流對河床面剪應(yīng)力的增大提升了水流挾沙力,但此時主流右移,邊灘沖刷,深槽成緩流、回流區(qū),泥沙大量落淤。由于此時三峽水庫處于蓄水階段,壩前水位不斷抬升減小了該河段的水面比降,阻礙了床面水流流速的增大,并且汛期上游來沙量較大,河段上游補給的泥沙大于向下游輸移量,整個河段呈淤積趨勢,也是該河段這要的淤積期。
汛末、汛后沖刷階段,上游來水來沙量減小,水位降低,水流重新回歸主槽,沖刷汛期內(nèi)淤積的泥沙,整個河段呈沖刷趨勢。
三峽水庫175 m方案蓄水運行以后,豬兒磧河段沖淤變化復(fù)雜,年內(nèi)淤積量為0.67×106m3,基本呈微淤趨勢。當上游來流量大于7 005 m3/s時,主流右移,沖灘淤槽,當來流量回落至4 223 m3/s以下時,主流歸槽,沖槽淤灘。對模型各處沖淤情況(表4)進行分析,豬兒磧河段的邊灘淤積厚度較淺,淤積強度(0.22 m)遠遠小于主槽(1.06 m),整個河段內(nèi)主槽的淤沙也基本將2009年疏浚的1.5 m航槽全部回填。該河段淤積的泥沙主要落淤在主槽內(nèi),槽、灘淤積量比為1.80︰1。對整個斷面的粗化情況進行取樣統(tǒng)計,這個河段呈細化趨勢,主槽的細化程度略高于兩岸邊灘,這也與實際淤積情況相一致。
表4 豬兒磧河段模型泥沙淤積分布統(tǒng)計Table 4 Sediment deposition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Zhuerqi of reach
影響河床沖刷量的直接因素是床面水流對河床的剪應(yīng)力及大沖刷強度的持續(xù)時間[8]。前者主要受上游來水來沙量、壩前水位影響,而影響后者的因素主要有消落時間和汛期長短。
一般而言,上游來水量越大,水位隨之抬高,在壩前水位不變的情況下,水面坡降增大,流速陡增,可增大水流的挾沙力。
根據(jù)河流動力學(xué)的基本原理,河床變化的實質(zhì)是上游來沙與河段輸沙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若上游來沙量大于河段輸沙量,則河段呈淤積趨勢,反之呈沖刷趨勢,若兩者相等,則河段河床基本保持沖淤平衡。
當豬兒磧河段來流量一定時,影響該河段水流流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河段下游處玄壇廟站的水位,而玄壇廟站水位高低又受壩前水位控制。根據(jù)2009年實測流量過程與壩前水位變化過程進行模擬,根據(jù)模型試驗實測結(jié)果,豬兒磧河段的沖刷強度與上游來流量、壩前水位的關(guān)系如圖2。
由圖2可見:
1)當上游來流量一定時,沖刷強度隨著壩前水位的增加呈單調(diào)遞減趨勢,由于大強度沖刷期(10 000 m3/s≤Q≤15 000 m3/s)僅占1/3,因此三峽水庫蓄水期越長,該河段淤積量也越大。
2)當壩前水位一定時,沖刷強度隨著上游來流量逐漸增大不斷增大,當Q=12 000~13 000 m3/s,沖刷強度最大,此后沖刷強度隨著來流量增大逐漸減小,達到一定程度后,河段轉(zhuǎn)為淤積趨勢。
圖2 沖刷強度與上游來流量、壩前水位關(guān)系Fig.2 Relationship among scour strength,the upstream flow and the water level in front of dam
經(jīng)分析可知,該河段在消落期呈沖刷趨勢,在汛期呈淤積趨勢,因此,年內(nèi)消落期越長、汛期越短,則該河段的沖刷量越大;反之該河段內(nèi)淤積量越大。
通過對重慶主城豬兒磧河段的模型試驗研究,進一步認識了三峽庫區(qū)變動回水區(qū)的泥沙沖淤規(guī)律及對河勢變化的影響??傮w來看,該河段年內(nèi)可分為消落期前的微淤,消落期沖刷、汛期充水淤積以及汛末、汛后的沖刷4個階段,整個河段呈累積性微淤,年內(nèi)沖淤基本平衡,淤積區(qū)域分布較廣,主要落淤在主槽內(nèi),落淤在主槽內(nèi)的泥沙占總量的64%,整個河段內(nèi)泥沙不斷細化,其中主槽的細化度要高于兩岸邊灘。
對影響河床沖淤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可知當該河段上游來流量Q=12 000~13 000 m3/s時沖刷強度最大,為減小變動回水區(qū)的泥沙淤積,優(yōu)化重慶主城河段的航運條件,可選擇朱沱流量Q=12 000 m3/s時開始消落泄水,這樣既能保證消落期開始時的沖刷強度,又能保證有充分的消落時間。
泥沙的運動及變化過程是相當復(fù)雜的,以本文為例,該河段的沖淤狀況除了與上述情況有關(guān)外,還與兩江交匯的互相頂托作用、汛末階段河段特性由天然河道特性轉(zhuǎn)為庫區(qū)特性后,河段末回水作用等密切相關(guān),筆者未能做深入的研究,結(jié)論還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1]錢寧,萬兆惠.泥沙運動力學(xué)[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3.Qian Ning,Wan Zhaohui.Sediment Movement Mechanics[M].Beijing:Science Press,1983.
[2]沙玉清.泥沙運動學(xué)引論[M].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1965.Sha Yuqing.An Introduction to Silt Kinematics[M].Beijing:China’s Industrial Publishing House,1965.
[3]錢寧,張仁,周志德.河床演變學(xué)[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9.Qian Ning,Zhang Ren,Zhou Zhide.Riverbed Evolution Learning[M].Beijing:Science Press,1989.
[4]謝鑒衡.河床演變及整治[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0.Xie Jianheng.Riverbed Evolution and Control[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0.
[5]王世夏.水工設(shè)計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Wang Shixia.Hydraulic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M].Beijing: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2000.
[6]張強.三峽庫區(qū)土腦子河段沖淤特性分析[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6,23(3):16-18.Zhang Qiang.Analysis of aggrad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unaozi reach Three Gorges,in Three Gorges reservoilr area[J].Journal of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2006,23(3):16-18.
[7]Kunhnle R A.Incipition motion of sand-gravel sediment mixtures[J].Journal Hydraulic Engineeering,1993,119(2):1400-1415.
[8]胡鵬,胡江.中咀坡水電工程溢洪道水工模型試驗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 :自然科學(xué)版,2010,29(5):813-815.Hu Peng,Hu Jiang.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hydraulic model of spillway in Zhongzuipo hydroelectric power projects[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0,29(5):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