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鄒衛(wèi)兵 蔣小兵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 新余 338025)
Hunt綜合征又名耳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HZV)或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侵犯外耳皮膚、面神經的膝狀神經節(jié)及鄰近顱神經所引起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耳部皰疹、面癱、耳痛三大主癥,可伴有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等內耳癥狀。中醫(yī)稱耳帶狀皰疹為“瘡”,病變常累及一側,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起病急,病程長,遷延難愈。任何季節(jié)都可發(fā)病,春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我院自2005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46例Hunt綜合征患者,26例采用針灸結合中西藥治療,療效顯著,并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20例進行對照觀察?,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Hunt綜合征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齡17~69歲,均為單側發(fā)病,左側25例,右側21例,病程3 d~2個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左側14例,右側12例。對照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左側11例,右側9例。兩組年齡、性別、耳別、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 所有病例均根據病史、影像檢查排除中樞性面癱及其他原因所致面癱,符合Hunt綜合征面癱標準[1]:耳部疼痛、耳部皰疹、面癱三大癥狀。常有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患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伴有耳鳴、耳聾及眩暈。
1.3 辨證分型 邪毒外襲型表現為耳甲腔、外耳道或耳后皮膚灼痛、刺痛感,局部出現針頭大小皰疹,密集成簇狀,皰疹周圍皮膚潮紅;可伴有口眼斜、發(fā)熱、惡寒,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肝膽濕熱型表現為耳部灼熱、刺痛,皰疹增大、潰破、黃水浸淫、結痂;伴口苦咽干,甚則口眼斜、耳鳴、耳聾,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治療組
2.1.1 針灸療法 (1)耳部劇痛者,可取翳風、曲池、合谷、太沖、血海、陽陵泉等穴,針刺,用平補平瀉法,1次/d,以祛邪行氣止痛。(2)口眼斜者,可取翳風、地倉、風池、合谷、太沖、人中、攢竹、牽正、承漿、頰車、迎香、足三里等穴,針刺,用瀉法,1次/d,以祛風活血通絡。(3)耳聾耳鳴者,可取翳風、耳門、風池、聽宮、聽會、腎俞、命門、太溪、足三里等穴,針刺,用平補平瀉法,1次/d。
2.1.2 中藥治療 (1)邪毒外襲型:銀翹散加減:以連翹 15 g、銀花 15 g、苦桔梗 12 g、薄荷 12 g、竹葉10 g、生甘草 10 g、荊芥穗 10 g、淡豆豉 10 g、牛蒡子12 g為基本藥方;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透邪、清熱解毒,淡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荊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疏風散邪,全方合用可疏風散邪,清熱解毒。應用時可加龍膽草6 g、黃芩10 g、板藍根30 g、梔子花10 g以清熱解毒;痛劇者,可加延胡索15 g活血行氣止痛;出現口眼斜者,選加白附子10 g、僵蠶 10 g、全蝎10 g、蜈蚣2條、蟬蛻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地龍10 g等,以祛風活血通絡;年老體虛加黃芪30 g、黨參15 g、太子參15 g。(2)肝膽濕熱型:龍膽瀉肝湯加減:以龍膽草6 g、黃芩 9 g、山梔子 9 g、澤瀉 12 g、木通 9 g、車前子 9 g、當歸10 g、生地黃20 g、柴胡10 g、生甘草6 g為基本藥方;方中龍膽草苦寒瀉肝膽之火,黃芩、梔子清熱解毒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生地、當歸養(yǎng)血滋陰,以使標本兼顧,若濕熱俱盛可減去,柴胡引諸藥入肝膽經,甘草調和諸藥。熱毒盛者,加板藍根30 g以清熱解毒;痛劇者,可加延胡索15 g活血行氣止痛;出現口眼斜者,選加白附子10 g、僵蠶10 g、全蝎 10 g、蜈蚣 2條、蟬蛻10 g、桃仁 10 g、紅花10 g、地龍10 g等,以祛風活血通絡;年老體虛加黃芪30 g、黨參15 g、太子參15 g。以上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與針灸療程同步。
2.1.3 西藥治療 (1)抗病毒藥:更昔洛韋5 mg/(kg·次),每 12 小時靜脈滴注 1 次;(2)大劑量類固醇激素[2]:強的松 30 mg,口服,1 次 /d,7 d 后遞減;(3)營養(yǎng)神經藥:彌可保注射液0.5 mg,肌肉注射,1次/d;輔酶A 100 U、細胞色素C 30 mg、三磷酸腺苷二鈉 40 mg,靜脈滴注,1 次 /d;(4)對癥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應用抗生素。
2.2 對照組 對照組僅使用西藥治療,西藥用法、用量同治療組。兩組治療均以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 d。3個療程后統(tǒng)計治療效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面癱癥狀完全消失,帶狀皰疹完全消失。顯效:患者面癱癥狀基本消失,面部運動時仍有雙側稍不對稱,帶狀皰疹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面癱癥狀部分消失,面部運動時仍有雙側明顯不對稱,帶狀皰疹基本消失。無效:患者面癱癥狀稍有減輕,面部無運動時雙側明顯不對稱,帶狀皰疹部分消失或者不消失[3]。
3.2 治療結果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2%,對照組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例(%)
Hunt綜合征或Ramsay-Hunt綜合征,又稱帶狀皰疹膝狀神經節(jié)綜合征,指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面神經膝狀神經節(jié)而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伴有劇烈耳部疼痛或耳部帶狀皰疹以及內耳的神經癥狀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是1907年由美國神經病學家Ramsay Hunt在《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上發(fā)表文章,綜述了文獻報道的56例和作者自己觀察的4例病例,提出該病系由面神經膝狀神經節(jié)炎引起的,并伴有面癱、耳部皰疹和耳痛三聯征,同時將這一綜合征分為三種類型:(1)單純型:僅有耳廓、外耳的帶狀皰疹;(2)稍重型:單純型加周圍性面癱;(3)最重型:稍重型加第八對腦神經癥狀。Ramsay-Hunt綜合征于青年及老年人群多發(fā),發(fā)病率是0.02%,一年四季均可散發(fā),春秋季發(fā)病率較高[4],常因勞累、受涼、感冒、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原因誘發(fā)[5]。
中醫(yī)認為Hunt綜合征大多因肝膽積熱,陰血內耗,卒感風熱之邪,則引動肝火上炎而致病。本病初期多由于風寒客于面部經脈,若正氣不足,無力祛邪外出,則風寒郁久化熱,可表現為風熱證候。風熱邪毒外侵,上犯耳竅,故耳部皮膚灼熱疼痛、潮紅,漸生皰疹;伴發(fā)熱惡寒、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甚或口眼斜。日久則肝膽濕熱蒸灼耳竅肌膚,脈絡閉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肝膽濕熱上蒸耳竅,故生皰疹,甚則潰破,黃水浸淫;邪毒入絡,脈絡阻滯,故口眼斜;肝膽濕熱上擾清竅,故耳鳴耳聾;并伴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目前西醫(yī)主要針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和面神經炎所致面神經水腫采用抗病毒、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及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方法,常因年齡、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原有疾病等諸多因素,致病情遷延,甚或遺留后遺癥等,導致治療效果不甚滿意[6]。中醫(yī)多通過針灸結合中藥辨證施治。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精髓所在,是中醫(yī)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據不同的證,即使是同一疾病亦可有多種同病異治方法。本課題主要通過對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研究觀察,探討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治療組采用針灸加中藥辨證施治,并結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綜合了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全面兼顧了Hunt綜合征的癥狀多樣化、病理變化的復雜性及各期不同特點。因此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高了治愈率。多法聯用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較單一的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法更為有效,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治療手段。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69
[2]劉哲樞.針灸藥物并用治療Hunt綜合征32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21(2):105
[3]吳向農.銀翹散加減配合針灸治療Hunt綜合征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4(2):36-37
[4]孫國杰.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914
[5]李志軒,趙云.面癱的中醫(yī)分期論治[J].河南中醫(yī),2009,29(3):300-301
[6]張國權,陶林燕,朱仙芝.Hunt綜合征22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5,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