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清 徐云
(湖北省通城縣中醫(yī)醫(yī)院 通城 437400)
自2009年3月~2010年12月來,我科采用中風Ⅰ號顆粒加磷酸川芎嗪治療急性腦梗死64例,并與單用西藥治療比較?,F(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住院病例,西醫(yī)診斷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的診斷標準[1],并經(jīng)CT掃描確診,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齡33~69歲;對照組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30~68歲。所有患者均首次發(fā)生腦梗死,40例無意識障礙,38例無明顯顱內(nèi)壓增高,3例大面積腦梗死,47例有定位體征的腔隙性腦梗死。肌力0~1級(重型)22例,2~3級(普遍型)42例,4級或接近5級(輕型)64例。
1.2 中醫(yī)證候分類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分型,其中治療組肝陽暴亢證10例,痰熱腑實證15例,風痰阻絡(luò)證6例,氣虛血瘀證10例,陰虛風動證6例,風火閉竅證3例,痰火閉竅證10例,痰濕蒙竅證 4 例;對照組以上證型分別為 10、14、10、14、4、4、6、2 例。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中風Ⅰ號顆粒以益氣健脾化痰、平肝潛陽通絡(luò)、滋陰補腎清火,方劑組成:黃芪 40 g、白術(shù) 15 g、防風 6 g、天麻 10 g、鉤藤 15 g、石決明20 g、黃芩8 g、川牛膝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當歸 15 g、僵蠶 10 g、桑枝 15 g、桑寄生 12 g、葛根15 g、丹參15 g、石菖蒲10 g、夏枯草10 g、淮山15 g、山楂 20 g、決明子 12 g、水蛭 6 g、法半夏 10 g、砂仁8 g,由本院藥劑科加工提煉成顆粒劑,每副中藥3小袋,每袋15 g,每次1袋,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3周為1個療程。同時用磷酸川芎嗪(國藥準字H20041744)200 mg稀釋于25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3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同治療組用磷酸川芎嗪。兩組基礎(chǔ)用藥相同,如脫水: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護腦:清開靈,抗凝劑:腸溶阿斯匹林,神經(jīng)細胞活化劑:維生素E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適當加降壓、降糖藥,并早期康復介入。禁忌證:(1)對注射用磷酸川芎嗪有過敏史者。(2)有出血傾向患者(PT、APTT較正常延長)。(3)高鈉血癥、低血壓患者慎用。
1.4 測定指標 兩組治療后第25天進行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停藥第二周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全部病例首診時均作頭顱CT掃描,有33例患者未發(fā)現(xiàn)責任病灶,入院第2天或第3天復查CT,治療滿4周后再次復查頭顱CT。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及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評定,根據(jù)1996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標準?;局斡荷窠?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惡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局斡语@著進步為顯效,顯效加進步為總有效。
2.2 臨床療效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情況 (±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情況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治療組 64 22.16±7.45 13.17±6.84▲*對照組 64 21.92±8.37 16.18±7.43△
2.4 梗死體積 兩組治療前后梗死灶變化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T梗死灶體積比較 (±S)cm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T梗死灶體積比較 (±S)cm3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4 16.15±3.40 9.96±4.20▲對照組 64 15.74±5.30 11.94±5.30△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的“中風病”范疇,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中風病機不外風、火、痰、虛、氣、血六端,主要在于患者素體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虧,在憂思惱怒、飲酒飽食、房勞過度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作用下,致使肝陽暴張,陽化風動,氣隨血逆,內(nèi)風時起,內(nèi)風夾痰、夾火,橫竄經(jīng)絡(luò),蒙閉清竅,因此,風、火、痰是中風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變[3]。中風Ⅰ號顆粒以天麻、夏枯草、鉤藤、白僵蠶、石決明、水蛭平肝熄風通絡(luò);以黃芪、白術(shù)、法半夏益氣健脾化痰;以黃芩、桑枝、桑寄生、川牛膝滋陰補腎清火?,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是供應(yīng)腦部血液的顱內(nèi)或顱外動脈中閉塞性病變,而未能獲得及時充分的側(cè)支循環(huán),使局部腦組織代謝得不到相應(yīng)的血液供應(yīng),導致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等含量增加,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紅細胞表面電荷降低,使血流速度減慢,最終發(fā)生腦梗死。中風Ⅰ號顆粒中,赤芍、丹參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石菖蒲、砂仁芳香開竅,醒腦強心,化濁行氣,助水蛭、白僵蠶活血化瘀通經(jīng)絡(luò),抑制凝血;黃芪、白術(shù)、淮山配伍防風益氣健脾,養(yǎng)血祛風,鼓舞胃氣,以防水蛭傷正;夏枯草、決明子、山楂、葛根降脂降壓;當歸活血補血,治氣滯血瘀;川芎行氣活血,其生物堿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風Ⅰ號顆粒經(jīng)中風Ⅰ號協(xié)定方加工提煉而成,保存了其有效成分,故也具有改善循環(huán)、抗凝及抗血液黏稠性、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抑制和延緩腦梗死的發(fā)生,從而加速患者康復進程,降低病殘率。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jīng)雜志,1996,29(6):381-383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25
[3]吳江.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