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片岡拓実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法規(guī)趨于收緊,同時原油價格上揚,迫切要求降低發(fā)動機零部件的摩擦。另一方面,增壓、直噴等技術促使發(fā)動機的功率呈增大趨勢,這也使軸承的工作環(huán)境變得更加苛刻?;钊耐鶑瓦\動通過活塞銷、連桿軸承及主軸承轉換為旋轉運動,為能同時兼顧其低摩擦性能和高可靠性,掌握軸承中的油膜狀態(tài)(油膜壓力、油膜厚度)是極為重要的[1,2]。
近年來,隨著模擬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可以用計算方法求出油膜狀態(tài)[3]。但是,主軸承會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1)因發(fā)動機燃燒及安裝而導致的發(fā)動機機體變形;(2)由于燃燒的緣故,短時間內載荷的大小及方向會有較大的變動;(3)曲軸運動及變形所帶來的影響等。這些因素加大了主軸承油膜狀態(tài)的計算難度。因此,迫切要求對油膜狀態(tài),尤其是油膜厚度進行實際測試,為此進行了各種嘗試。
Nakayama等運用激光誘導熒光法定量測試了油膜厚度[4](圖1)。將氦-鎘激光導人設置在軸承上的光纖,并將其照射到軸承油膜上。潤滑油中已添加了熒光劑,來自油膜的熒光由同樣的光纖返回,并被傳輸到光電倍增管中。曲軸表面等的反射光則用光學濾波器斷開,根據光電倍增管的輸出,求出油膜厚度。
圖2是在改變軸承載荷的條件下,在不同光纖(圖1)所在位置軸向的油膜厚度測試結果。隨著軸承載荷的增加,油膜厚度呈減薄趨勢,確認軸向端部的油膜厚度要比中心部位的更薄。由此可知,利用激光誘導熒光法能夠測定軸承局部的油膜厚度。
總電容法是一種常用的測試方法[5-7]。將軸承視為圓筒型電容器,若假設軸承及轉軸為圓形,則兩者間的靜電容量C就按中心位置的相對位置關系而改變。轉軸與軸承最鄰近位置的距離,即最小油膜厚度hmin可利用式(1)計算出。
式中,S為軸承半徑間隙,r為軸承半徑,W為軸承寬度,ε0是真空電容率,εr為潤滑油的介電常數。
為了使軸承與發(fā)動機機體絕緣,在軸承背面設置樹脂膜,或者涂覆絕緣材料層(圖3)。
據報道,Spyros等[6]運用總電容法,在發(fā)動機實際運轉條件下,實測了V6發(fā)動機主軸承在發(fā)動機1次循環(huán)中的最小油膜厚度變化(圖4)。并且,在調查潤滑油黏度影響的同時,也指出實測值與計算值大致相同。此外,采用連桿機構,測試了連桿大頭部的油膜厚度。
在測量油膜厚度時,因油膜厚度被推測為僅幾微米,所以探頭表面與軸承表面的同一性,以及探頭插人時對測試系統(tǒng)的影響都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總電容法在這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因為軸承本身就是傳感器。但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假定軸承為圓形的條件下計算最小油膜厚度的,因而在軸承剛性較低及高負荷條件下,總電容法對不能忽視軸承彈性變形條件的測試是不適合的。
曾嘗試在軸承表面形成薄膜電極,并根據該電極與曲軸之間的靜電容量,對油膜厚度進行定量測試。該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1)無論軸承是否變形,薄膜電極都會存在于軸承表面;(2)不會因傳感器而在軸承表面形成凹凸狀。因此,該方法較適合于發(fā)動機軸承油膜厚度的測定。
利用噴鍍法形成薄膜電極。在對軸承表面實施鏡面研磨后,依次進行中間層、絕緣層、電極層的成膜工序。利用蝕刻處理工藝,將電極層按規(guī)定的形狀制成布線圖案后,實施保護層的成膜工序[8]。
圖5為電極實例,尺寸為4 mm×10 mm,用0.2 mm寬的引線連接電極到軸承側面。引線部分的線寬要設計得足夠細,以忽略引線所產生的靜電容量,電極的形狀及大小可以根據測試目的任思選擇。此外,在1個軸承上也可形成多個電極。
為了驗證用薄膜法測量油膜厚度的準確性,采用軸承剛性大、但動作簡單的軸承試驗機,同時用彈性流體動力潤滑法[9]計算油膜厚度,并將其結果與薄膜法測試值進行比較。
圖6表示在軸承每次旋轉并承載與旋轉同步的往復運動載荷的條件下,設定最大載荷發(fā)生位置為0°時各角度下的油膜厚度。薄膜法測試所得的油膜厚度與計算值極為吻合。在發(fā)動機轉速1 000 r/min及最大載荷20 k N的條件下,用彈性流體動力潤滑法計算所得的最小油膜厚度為2.1μm,基于薄膜法的實測值為2.2μm,兩者的定量結果較為一致。
除上述方法外,還有探頭插人型的靜電容量法[10]、間隙傳感器法、光干涉法,以及超聲波法等。
將薄膜法應用于直列4缸1.4 L柴油機(表1),分析其主軸承油膜的狀態(tài)。在直列4缸發(fā)動機中,各氣缸之間及前后共有5個軸承。圖7為在1號氣缸與2號氣缸之間第2個主軸承下部(軸承蓋側)中央測得的油膜壓力和油膜厚度。圖7中顯示的是將1號氣缸的壓縮上止點定為0°CA,四沖程發(fā)動機每沖程2轉的測試結果。油膜壓力是采用薄膜壓力傳感器測定的,同時示出了1號氣缸與2號氣缸的缸內壓力。主軸承的油膜壓力隨左右相鄰氣缸壓力的上升同步增加。油膜厚度雖也同步減薄,但最小油膜厚度正時比最大油膜壓力正時延遲。即便油膜壓力由增大趨勢轉為降低趨勢,油膜厚度也持續(xù)呈減少趨勢。油膜壓力自0 MPa左右起,油膜厚度轉為增加趨勢。
表1 試驗發(fā)動機的主要技術規(guī)格
發(fā)動機全負荷時的最大軸承載荷約為電拖動工況時的2倍,最大油膜壓力上升約1.6倍,最小油膜厚度約減少10%。由此可見,隨著載荷的增加,軸承產生彈性變形,從而導致油膜壓力的發(fā)生范圍拓寬。
圖8顯示了發(fā)動機轉速為1 000 r/min時第2個主軸承與第3個主軸承下部(軸承蓋側)中央的油膜厚度,圖中橫軸為1號氣缸曲軸轉角。最小油膜厚度隨負荷增加呈減小趨勢,在全負荷條件下,油膜厚度減小到2.2μm。但是,如前文所述,相對于負荷增加,最小油膜的厚度減少并不多。
另外,第3個主軸承下部中央的最小油膜厚度正時比左右相鄰的2號氣缸及3號氣缸的壓縮上止點(-180°CA與180°CA)稍微延遲。
其次,圖9顯示了在全負荷條件下發(fā)動機轉速變化時的油膜厚度變化。第2個主軸承的最小油膜厚度隨著轉速的增加呈增加趨勢,這是由于潤滑油契人作用引起油膜壓力增加的緣故。
再者,第3個主軸承最小油膜厚度的正時隨轉速的增加而發(fā)生變化。低轉速時,最小油膜厚度的正時比左右相鄰氣缸的壓縮上止點稍微滯后。而在高轉速時,每隔360°CA就會達到最小油膜厚度。這被認為是由于主軸承周圍的旋轉不均衡,因此隨著轉速的增加,離心力導致的載荷起到了支配作用。
今后對降低汽車燃油耗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以發(fā)動機為首的汽車各種零部件滑動部位的潤滑狀態(tài)將變得更為苛刻。為了開發(fā)對潤滑系統(tǒng)影響較小的油膜分析方法,研究人員正在致力于研究應用薄膜技術的分析方法。但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要消除軸承表面溝槽加工等問題,需要增加一些額外的工序。今后,將針對這類問題采取改進措施,通過優(yōu)化各滑動部位降低汽車的燃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