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月 楊小杰
下肢深靜脈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的靜脈回流障礙[1]。LEDVT輕者可引起患肢腫脹、疼痛等,重者可致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導致死亡或造成血栓后遺癥[2]。據(jù)報道孕產(chǎn)婦發(fā)生靜脈血栓的危險性是同齡未妊娠婦女的4~6倍。因此,探討剖宮產(chǎn)術后LEDVT發(fā)生的各種危險因素,對剖宮產(chǎn)術后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降低其發(fā)生率,減少母嬰并發(fā)癥具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為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產(chǎn)科病房剖宮產(chǎn)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患者57例,排除研究資料5項以上缺失者2例,最終入選病例組55例。對照組選擇時期在我院剖宮產(chǎn)無下肢深靜脈血栓者,共110例,年齡22~45歲,麻醉方式均為硬膜外麻醉。2組一般資料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的收集 采用查閱病歷的形式收集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以及相關的實驗室檢驗資料: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法,入選標準為P<0.05,排除標準為P≥0.10。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病例組平均年齡(33.27±3.61)歲;對照組平均年齡(29.27±4.68)歲;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3,P=0.006)。年齡35~40歲、年齡>40歲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機率分別是年齡 <35歲者的3.00倍、6.00倍,OR(95%CI)分別為 3.00(1.32,6.84)、6.00(1.43,25.27)。病例組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32.72±4.49)kg/m2,對照組為(28.84±2.52)kg/m2(P<0.05),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0,P=0.036)。體重指數(shù)≥30 kg/m2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機率是體重指數(shù) <30 kg/m2者的2.25倍,OR(95%CI)為2.25(1.05,4.83)。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例
2.2 2組血粘度比較 全血低和高切粘度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血中切粘度、血漿粘度和紅細胞聚集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血粘度比較結果 例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血管內膜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圍術期因這三要素疊加而造成靜脈血栓栓塞癥在院內發(fā)生率高于院外,發(fā)生率高的是外科、婦產(chǎn)科等術后患者。
年齡因素作為DVT的獨立危險因素已受到廣泛認同。一般而言,發(fā)生DVT的風險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本研究表明年齡35~40歲和>40歲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機率分別是年齡 <35歲者的3.00倍、6.00倍,年齡因素作為剖宮產(chǎn)術后DVT形成的危險因素已得到證實。當體重指數(shù)超過30時,DVT發(fā)病的危險性明顯增高,術后DVT發(fā)生率可增加2倍[3]。本研究將體重指數(shù)≥30 kg/m2作為肥胖指標,病例組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32.72±4.49)kg/m2,對照組為(28.84±2.52)kg/m2(P<0.05)。顯示體重指數(shù)亦為LEDVT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剖宮產(chǎn)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組織破壞,組織凝血因子釋放。纖維蛋白原(Fg)作為凝血因子Ⅰ,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變?yōu)槔w維蛋白,纖維蛋白原對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橋梁作用;當纖維蛋白原增加,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從而導致全血粘度增高,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研究顯示全血中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病例組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今剖宮產(chǎn)術已經(jīng)成為解決難產(chǎn)和產(chǎn)科并發(fā)癥,搶救產(chǎn)婦和圍產(chǎn)兒生命的有效手段[4,5]。其術后并發(fā)癥必然越來越引起關注[6,7]。剖宮產(chǎn)術后一旦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術后患者的康復,還可引起PE甚至危及生命。人們對其也越來越重視,詳細了解DVT的危險因素對其一級預防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對這些危險因素致病原因的進一步了解則有利于對癥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曹偉欣,李樂之主編.外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41.
2 Greer IA.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Best Pract Resclin Haematol,2003,16:261-278.
3 永生,馬梅香.高血壓因素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臨床分析.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3,13:340.
4 Tohgi H,Konno S,Takahashi S.Activated coagulation fibrinolysis system and platelet function in acute thrombotic stroke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Creactiveprotein levels.Thromb Res,2000,26:100.
5 Charuruks N,Laohajinda B,Rujiwanitgum S,etal.Reference value f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ai adults.Circ J,2005,69:339-344.
6 Dowling NF,Hooper WC,Austin H,etal.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role of coagulation factor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Am J Med,2002,113:689-690.
7 Folsom AR,Lutsey PL,Astor BC,etal.Creactive protein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ARICcohort.Thromb Haemost,2009,102:6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