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玉,顧修玲,張 燕,王樹明
(1.湖北省宜城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41400;2.湖北省宜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158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血供突然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壞死[1]。AMI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現在有年輕化趨勢而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為避免耽誤治療,早期診斷是關鍵。隨著檢驗技術的發(fā)展,敏感的生化標記物的不斷發(fā)現,實驗室檢測在AMI的早期診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本院急性心肌梗死者血清肌鈣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聯合檢測,分析比較它們的含量變化,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5例AMI患者全部來源于本院心內科,為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住本院心血管內科者,因胸痛1~24h來本院就診,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AMI的診斷標準,通過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心電圖的變化等證實為 AMI,其中男39例,女26例,平均(60.8±17.2)歲。65例健康對照者來自于本院健康體檢中心,排除有血管病病史、嚴重感染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男40例,女25例,平均(44.7±15.1)歲。
1.2 儀器與試劑 CTnI使用日本東曹AIA-1800型全自動熒光磁微粒酶免分析儀及其原裝配套試劑、標準品;CK-MB、hs-CRP使用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標準品。
1.3 方法 AMI組與健康對照組均采集2~3mL靜脈血,所有標本采集后及時檢測CTnI、CK-MB、hs-CRP含量。CTnI為熒光磁微粒酶免法定量檢測,參考范圍0~0.09ng/mL;CK-MB為免疫抑制法原理定量檢測,參考范圍為<25U/L;hs-CRP為膠乳比濁法原理定量檢測,參考范圍0~3.0mg/L。所有操作過程均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所得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MI組與對照組比較,AMI組血清 CTnI、CK-MB、hs-CRP含量明顯增高(P<0.01),見表1。
表1 AMI組血清3種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與健康對照組比較(x±s)
AMI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及早的診斷可以使臨床醫(yī)生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為搶救患者生命、得到好的預后,提高患者愈后生活質量贏得寶貴時間。
CTnI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指標。當發(fā)生不可逆的心肌細胞損壞時,CTnI從心肌細胞中釋放出來。由于它的高度特異性,所以能夠準確地診斷伴有胸痛和心電圖變化的心肌梗死。CTnI在心肌梗死12h達到高峰,持續(xù)6~10d。CTnI濃度與梗死面積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使臨床醫(yī)生能對AMI患者作出早期診斷,預后判斷并進行危險分層,從而決定AMI患者的治療方案[2]。CTnI是目前最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心肌損傷標志物。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血清中CK-MB升高是公認的診斷AMI和確定有無心肌壞死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對于心電圖無Q波的AMI和再發(fā)作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具有決定診斷的作用[3]。CK-MB在AMI后4~6h升高,12~24h達高峰,2~3d恢復到正常水平,其峰值時間是否提前是判斷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的指標之一。其局限性在于它在梗死發(fā)生后血清濃度升高時間不長,如果患者在超過36h入院,出現假陰性的情況較大,不利于晚期診斷及心肌梗死的預后判斷。由于狹窄的窗口期,CK-MB用于診斷再梗死有缺陷[4]。
hs-CRP是機體的一種重要急性期蛋白,由肝臟合成并釋放入血,在急性期反應時肝細胞在IL-6等細胞因子誘導下大量合成CRP。臨床和實驗室的研究已證實,心肌梗死發(fā)生、發(fā)展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而動脈粥樣硬化屬于一種低度慢性炎癥狀態(tài),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心肌缺血是心肌繼發(fā)壞死之前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研究表明,AMI患者血清hs-CRP明顯升高,其濃度變化可以作為AMI的預警。尤其在胸痛早期,對于CTnI低濃度的心肌梗死患者,同時檢測hs-CRP有著重要意義,可以輔助臨床及時作出干預治療,達到改善預后和減少心肌大面積梗死的目的。作為一個靈敏的慢性炎癥指標,hs-CRP與AMI發(fā)病相關,且與AMI病情、預后相關,可以評價疾病活動性和療效監(jiān)控。
總之,CTnI、CK-MB、hs-CRP在 AMI患者血清中均有高表達,在AMI的診斷和預后評估中各有不同的優(yōu)點,CTnI和CK-MB升高最迅速,達到峰值時間最短,通過CTnI、CK-MB、hs-CRP聯合檢測可以使結果互相補充,使診斷更具有說服力,避免誤診、漏診,為早期診斷、治療提供有力的實驗室依據[5-7]。因此,CTnI、CK-MB、hs-CRP的聯合檢測在 AMI的診斷及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葉任,陸再英,謝毅,等.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83.
[2] 何海超,王紹欣,王宏遠.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標記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1,9(8):617-19.
[3]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447.
[4] 馮程娟,歐陽玲,楊松娣.聯合檢測hs-CRP、CTnI、Myo、及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0,20(12):1881-1884.
[5] 石書凡,周秀萍,楊長順,等.聯合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3):260-261.
[6] 韓波.心肌肌鈣蛋白I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6,5(5):563.
[7] 袁瑾,李娜娜,李文花,等.肌鈣蛋白I與肌紅蛋白聯合檢測在評價缺血導致心肌損傷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5):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