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迅,盧忠遠,李 軍
(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省非金屬復合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四川綿陽 621010)
磷渣作為一種固體廢棄物在建材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已有研究資料表明[1]:作為水泥混凝土的活性摻合料的必要條件是其產(chǎn)品的比表面積至少要達到400 m2/kg以上,且細度越高使用效果越好。但是,目前傳統(tǒng)的球磨工藝很難將磷渣制備成超細粉。氣流磨是在高速氣流作用下,物料通過自身顆粒之間的撞擊,氣流對物料的沖擊剪切作用以及物料與其他部件的沖擊、摩擦、剪切而使物料粉碎。利用氣流磨制備超細粉體具有如下特點:能耗低,進料粒度范圍大,成品粒度分布非常集中,粉碎粒度范圍廣,磨損極小,尤其適合于高硬度、高純度物料的超細粉碎,不改變物料的化學性質,不污染產(chǎn)品和環(huán)境[2]。筆者探索利用氣流磨對磷渣進行超細加工,研究不同操作參數(shù)對磷渣超細粉特性的影響。
磷渣來自四川省攀枝花市川投電冶公司黃磷廠,其主要化學組成:w(CaO)=50.61%,w(SiO2)=38.39%,w(MgO)=2.29%,w(Al2O3)=2.80%,w(Fe2O3)=0.29%,w(P2O5)=1.93%。
試驗所用設備為QS100水平圓盤式氣流磨。由于氣流磨對入磨粒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先將磷渣在2MZG-38型振動磨中粉磨15 min后再進入氣流磨粉磨。粉磨時應注意的事項:入磨氣壓必須大于粉碎氣壓,否則會將磷渣噴出;料流速度不能過大,否則會造成進料口堵塞。氣流磨的進料速度是由自動給料機控制,以電流表(mA)進行表征和調節(jié),電流與料流速度的關系見表1。
表1 氣流磨給料機電流與料流速度的關系
影響氣流磨效率的因素有入磨氣壓、粉碎氣壓以及料流速度,固定其中2個因素不變,調節(jié)另一個因素來研究其對磷渣產(chǎn)品細度的影響。
保持入磨氣壓(0.60 MPa)和粉碎氣壓(0.55 MPa)不變,考察料流速度對磨機粉磨效率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料流速度所得磷渣比表面積
由表2看出:磷渣比表面積隨料流速度的增加而減小。其原因可能是,料流速度過大會造成物料在粉碎室的粉碎不充分,進而影響粉碎效率。對該磷渣試樣作激光粒度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料流速度所得磷渣粒度分布
對表3進行回歸分析表明:磷渣料粉完全符合羅辛-拉姆勒-本尼特(RRB)粒度分布,其表達式:
式中:R為粉磨產(chǎn)品中某一粒徑x(μm)篩余物質量分數(shù),%;x為特征粒徑,μm;n為均勻性系數(shù)。
表4為磨后粉體樣品RRB分布的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shù)r、特征粒徑x和均勻性系數(shù)n。
表4 不同料流速度所得磷渣RRB分布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保持料流速度(5 g/s)和粉碎氣壓(0.40 MPa)不變,考察入磨氣壓對磨機粉磨效率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磷渣比表面積隨入磨氣壓的增加而加大,且近似呈線性關系。對該磷渣試樣作激光粒度分析,結果見表6。
表5 不同入磨氣壓所得磷渣比表面積
表6 不同入磨氣壓所得磷渣粒度分布
對表6進行回歸分析表明:磷渣料粉也符合RRB粒度分布。表7為磨后粉體樣品RRB分布的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shù)r、特征粒徑x和均勻性系數(shù)n。
表7 不同入磨氣壓所得磷渣RRB分布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保持料流速度(5 g/s)和入磨氣壓(0.60 MPa)不變,考察粉碎氣壓對磨機粉磨效率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8。
表8 不同粉碎氣壓所得磷渣比表面積
由表8可以看出,粉碎氣壓與磷渣比表面積近似呈線性關系,可見對于氣流磨,欲使加工的粉體達到較大的比表面積,就必須盡可能增加其工作壓力。對該磷渣試樣作激光粒度分析,結果見表9。
表9 不同粉碎氣壓所得磷渣粒度分布
對表9進行回歸分析表明:磷渣料粉也完全符合RRB粒度分布。表10為磨后粉體樣品RRB分布的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shù)r、特征粒徑x和均勻性系數(shù)n。
表10 不同粉碎氣壓所得磷渣RRB分布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將氣流磨料流速度調至最?。? g/s),將其工作壓力調至實驗室允許的最大值,即入磨氣壓為0.75 MPa、粉碎氣壓為0.70 MPa,較佳的試驗數(shù)據(jù):磷渣比表面積為 859m2/kg、d(0.5)=3.68μm。其粒度分布見表 11。
表11 最佳實驗條件下磷渣粒度分布
在實驗室所能達到的最佳條件下的試驗結果表明,氣流磨加工后的磷渣的比表面積達到了859m2/kg,且其粒度幾乎全部分布在20 μm以下。其特征粒度方程:loglog(100/R)=1.29 log x-1.36,相關系數(shù)r=-0.9964,特征粒徑 x=5.91 μm;均勻性系數(shù)n=1.29。該組數(shù)據(jù)的特征粒徑達到了5.91 μm,說明其顆粒群粒度已經(jīng)達到相當細的程度;均勻性系數(shù)為1.29,說明其分布比較集中。
1)磷渣試樣的比表面積隨氣流磨料流速度的增加而減小。2)磷渣試樣的比表面積隨入磨氣壓和粉碎氣壓的增加而增大,且近似呈線性關系。3)在料流速度為5 g/s、入磨氣壓為 0.75 MPa、粉碎氣壓為0.70 MPa條件下,制備的磷渣超細粉的比表面積達到859 m2/kg、特征粒徑達到了5.91 μm、中位徑達到了 3.68 μm。
[1]楊基典,顏碧蘭,王紀曾.GB/T 18046—2000〈用于水泥與混凝土中的?;郀t礦渣粉〉介紹[J].混凝土,2000(9):30-32.
[2]李鳳生.超細粉體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