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嫻
摘 要: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土地制度的變遷對農業(yè)績效的影響。當前國家正在引導資本進入農村建立現代農場,實現農業(yè)集約化生產,這必然要求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包括產權的進一步明晰和交易費用的進一步下降,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經驗的研究能夠為下一步的農業(yè)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制度;農業(yè)績效;產權
1 我國土地制度變遷情況概述
1978年至今的家庭承包經營階段,確立了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標志的家庭經營體制。在此之前,還有兩次土地制度變遷,第一次是1949-1953年,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為1953-1978年,經過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農村土地從農民個體所有轉變?yōu)樯鐣髁x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統(tǒng)一歸于合作社。
建國后第一次土地制度變遷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引起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打破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使農業(yè)生產力得到大幅度解放;第二次制度變遷是在社會主義革命中推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這次制度變遷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一群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fā)性變遷。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自發(fā)地組織了“包產到戶”,引發(fā)了一場由底層發(fā)端,高層推廣的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變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當時符合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為我國改革開發(fā)以來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提供了制度保證。
2 土地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構建
“本質上,經濟學是對稀缺資源產權的研究……一個社會中的稀缺資源的配置就是對使用資源權利的安排……經濟學的問題,或價格如何決定的問題,實質上是產權應如何界定與交換以及應采取怎樣的形式的問題?!毙轮贫冉洕鷮W重視對產權的研究。由于人類受其自身生長能力和生存環(huán)境的約束,只有通過交易這一基本活動獲得經濟效益和安全保障,而產權是交易的基本先決條件,產權結構的效率引起經濟增長、停滯或經濟衰退。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任何經濟活動都有交易成本,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即如果不存在任何妨礙交易的障礙,資源的利用都會是有效率的。正如科斯第一定理所表述的:如果市場機制的運行是無成本的,即不存在交易費用,那么無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市場機制都會自動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反之,如果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費用大于零,則不同的產權界定將會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
具體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難發(fā)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質是一種變通的分成制,即農戶的產品在農戶、集體和國家之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但是這個比例通常由各級政府和集體部門確定,因此可以用張五常的佃農理論來解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根據張五常的佃農理論,定額租佃制和分成租佃制是在土地產權私有條件下的兩種不同的契約形式,分成租佃制會導致資源配置無效率的觀點是錯誤的。即,只要合約安排本身是私人產權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合約安排并不意味著資源使用的不同效率,但是,如果私人產權被弱化、否定產權的私有性,或者如果政府否決市場的資源配置過程,那么資源配置的效率便會不同。不難發(fā)現,張五常佃農理論的核心是私人產權的清晰界定。只要產權界定清晰,市場交易無論采取什么形式都同樣有效率,因此,各種削弱產權的行為和對市場自由競爭的干預,都會在無形中增加資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從而影響不同契約的資源配置效率。
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前后的績效比較分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中國農業(yè)生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1978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穩(wěn)步上升,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業(yè)生產潛力充分發(fā)揮,糧食產量加速增長。究其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行為邏輯的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經營權由集體下放到農戶,使農民獲取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勵,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具體來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界定了政府、集體和農戶之間的產權關系,使農民獲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決策主體,消除了農業(yè)經濟體制中長期存在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
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時間長度和階段性,一定的制度只能在一定的時間長度內發(fā)揮作用,且效率的高低呈現階段性,即制度設計運行前期效率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效率遞減,在制度完成任務后,其效率也就釋放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合作和集體經營制的替代是效益高的制度對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這種替代體現了制度變遷自然演進的特點。但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另一方面導致大量耕地細碎化,不利于機械的使用,也不利于農業(yè)集中耕作經營,從而束縛了我國農業(yè)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土地制度進入家庭承包經營階段,雖然家庭生產責任制使農戶成為農地使用者,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業(yè)的經營者。但是土地的所有權仍然界定不清。具體有如下問題:
3.1 農村現行土地制度造成產權不明晰
我國的土地所有制度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農戶享有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但是沒有最終處分權。只有資源的產權得以明確界定,才能使資源在使用和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最低,從而使資源配置最優(yōu)化,因此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最大問題在于權利劃分的不徹底和不明晰,集體土地向上要受到國家的限制,向下對農戶土地經營權的干涉卻過多。因此,由于農民對土地的自主性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集約利用程度的提高。
3.2 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交易費用過大
土地流轉正是一種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合理流動的方式,在土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存在著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簽訂合同成本、執(zhí)行及監(jiān)督成本、違約風險成本等諸多交易成本,目前我國農村中實行土地流轉的效果不明顯,原因是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過高。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過高,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命力。
綜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之前的人民公社體制相比,在產權界定上更進一步,使農民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促進了改革開放后一段時間的農業(yè)績效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產權界定不夠清晰、交易費用過大等問題,影響了土地制度對經濟績效促進作用的發(fā)揮。當前,國家正在引導資本進入農村建立現代農場,實現農業(yè)集約化生產,這必然要求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包括產權的進一步明晰和交易費用的進一步下降,相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經驗能夠為下一步的農業(yè)改革提供有益的經驗。
參考文獻
[1]R·科斯,A·阿爾欽,D·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孫緒娜.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概述[J].理論綜述,2007,(7)
[3]馬智勝,李興平.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及其現實意義初探[J].企業(yè)經濟,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