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英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山東濟南 250100/青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520)
東漢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大約公元58-147年)花費半生心血于公元100年著成《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這是中國第一部字書,在中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說文》很早就引起西方學者關(guān)注,對《說文》及其相關(guān)著作進行的譯介工作也一直在延續(xù)。而南唐徐鍇《說文系傳》是第一部系統(tǒng)地為許慎《說文》作注并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本文討論的是美國學者裨治文對《說文系傳》的譯介。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是美國到中國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熟悉中文,精通中國歷史文化,是美國研究中國的先驅(qū)者。他將中國的一些古代典籍翻譯成英文后,刊登在《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上?!吨袊鴧矆蟆酚?832年5月創(chuàng)刊,1851年8月停刊,前后20年,共出20卷(每月1期,每年1卷),是當時西方學者研究漢學的重要資料來源。裨治文既是該刊主編,又是主要撰稿人,他先后在該刊上發(fā)表文章350余篇,其中有一些是關(guān)于《說文》的,而最令人關(guān)注的是其對《說文系傳》進行專門譯介的一篇。
國內(nèi)對裨治文在《中國叢報》上對《說文》譯介的關(guān)注不是太多,吳義雄(2008b:139)“《中國叢報》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提到“裨治文對《爾雅》、《說文解字》以及《四庫全書總目》中有關(guān)文字學的部分,都作了程度不等的探索和介紹”。另外李峰等人(1988:122)的“《中國叢報》中文提要(之七)”一文提到裨治文對《說文解字徐氏系傳四十卷》的譯介。吳義雄(2008a:90)“《中國叢報》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文將《中國叢報》對歷史文化典籍的譯介列了一個表格,其中《說文解字徐氏系傳》譯介者為裨治文,內(nèi)容為“對全書內(nèi)容的概述;翻譯徐氏原序及清人序若干篇”。張西平(2008:144)主編出版的《<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書中對裨治文在《中國叢報》上譯介《說文解字徐氏系傳》的文章介紹為“1425 The Shwoh Wan,or Etymologicon《說文解字徐氏系傳四十卷》,介紹此書,書評”。這里“1425”是總目錄所編的序號,然后分別是英文篇名、中文譯名、內(nèi)容、分類,是對此文極其概括的介紹??梢娨陨隙贾皇翘岬今灾挝膶Α墩f文解字徐氏系傳四十卷》的譯介,但并沒有展開具體的研究。下面我們詳細討論裨治文在《中國叢報》上對《說文解字徐氏系傳四十卷》的譯介。
裨治文發(fā)表在1850年4月第19卷4期篇一的文章是對《說文解字徐氏系傳四十卷》的譯介。此書題目裨治文英譯為“The Etymologican[of Hü Shin]with a Supplementary Commentary by Sū,in forty sections”。署名菲洛(Philo),這里的菲洛就是裨治文?!吨袊鴧矆蟆肺恼碌淖髡?,他們在發(fā)表文章時基本上未署真名,但我們可以查第21卷所附文章篇目索引,那里將作者的真名標出來了。
根據(jù)其題目下面致編者的內(nèi)容,我們得知裨治文所介紹的是1839年祁刻本《說文系傳》,目的就是讓讀者對這本書有個總體了解。全文一共分成六個部分:1)菲洛的總體概述;2)人物注釋;3)標注時間為1839年江夏陳鑾推薦性的《敘》;4)南書房翰林提督江蘇學政(現(xiàn)為內(nèi)閣大學士)祁寯藻的《重刊影宋本說文系傳敘》;5)徐鍇的《系述》(沒有日期);6)許慎的原《敘》,介紹十分詳細。其中第一、第二部分是概述,對《說文系傳》進行總體介紹,某些地方顯示出裨治文的觀點和看法,后面的其它部分是對某些部分漢語原文的英譯。
裨治文對《說文系傳》主體部分即對具體漢字解析的28卷每卷中的部、文、重做了統(tǒng)計,并列了一個表格如下:
裨治文得出的結(jié)論是共13296文,其中1762重文,總數(shù)為14054字,541部。這和《說文·后敘》中所說的“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略有不同。這里裨治文統(tǒng)計出來的數(shù)字與許慎所說有差異,也不足為奇。關(guān)于《說文》文、重文、總字數(shù)的數(shù)量與許慎所言有差異的問題,清代學者段玉裁早就在《說文解字注》中做了說明,是由于《說文》在歷代流傳過程中,不同版本增損造成的。(許慎,1992)比如關(guān)于《說文》部首數(shù)量,段玉裁注:“林□《字源偏旁小說》增一部,《序》云:‘此五百四十一字?!宜 杜c夢英書》云:‘見寄偏旁五百三十九字?!瘡埫篮妥秴蔷鲅a復古編序》:‘《說文》以五百四十二字為部?!菹鄠鞑繑?shù)稍有異同,要異者甚微,可存而不論也?!?許慎,1992:781)雖然段玉裁認為“可存而不論”,但是西方學者比較具有質(zhì)疑的精神,列數(shù)字做統(tǒng)計也是西方學者比較喜歡和擅長運用的研究方法,裨治文的譯介反映了這一點。
《說文系傳》的內(nèi)容很多,一一進行介紹,在一篇文章的篇幅內(nèi)很難進行,為了讓西方讀者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裨治文有選擇性地把陳鑾的《敘》、祁寯藻的《重刊影宋本說文系傳敘》、徐鍇的《系述》一卷、許慎的原《敘》翻譯成了英語,這些內(nèi)容基本可以讓不了解《說文系傳》的讀者知道該書的來龍去脈。
為了幫助西方讀者理解,裨治文還對與《說文系傳》相關(guān)的人物進行了介紹,人物有很多,裨治文選取了16個,表明他有一定的取舍性,比如寫跋的李兆洛就沒有提及。
裨治文為了西方讀者便于理解,對《說文系傳》整部書分八部分(volumes)作了總體介紹:第一部分是介紹兩篇《敘》,即陳鑾的《敘》和當時的江蘇學政、后來的內(nèi)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祁寯藻推薦性的《重刊影宋本說文系傳敘》;第二至第六部分是主體部分,包括1-29卷;第七部分包括30-40卷以及兩三個短的序文,第30卷比較短,只有許沖的《上說文表》,31-40卷是小徐(徐鍇)的作品,他稱自己為“臣鍇”;第八部分是承培元等以附錄的形式對前面40卷述評的《說文解字系傳校勘記》。
請注意這里裨治文把40卷的“卷”翻譯成“sections”,他所分的八個“volumes”,每一個“volume”可以包括幾個“sections”,所以我們這里把“volumes”翻譯為“部分”。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eight volumes”是著眼全書把所有的內(nèi)容分成八部分,和國內(nèi)研究《說文系傳》通常所說的“八篇”分法不同。通常我們認為《說文系傳》分八篇只是就四十卷的內(nèi)容而言:卷一至三十為《通釋》,隨文解釋許氏原書的訓解;卷三十一至三十二為《部敘》,推尋許書540部排列次序的意義;卷三十三至三十五為《通論》,主要闡發(fā)文字結(jié)構(gòu)的意義;卷三十六為《祛妄》,駁斥前人說字的謬見;卷三十七為《類聚》,取同類名物的字說明其取象;卷三十八為《錯綜》,從人事推闡古人造字的意旨;卷三十九為《疑義》,論《說文》所闕的字和字體跟小篆不合的字;卷四十為《系述》,說明各篇著述旨趣。
另外,在翻譯許慎的原《敘》時,為了翻譯和理解的方便,他將《敘》分成23段進行翻譯,而許慎原文并沒有分段。
裨治文認為《說文》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guān)于中國語言和文獻完整歷史的現(xiàn)存最好材料。裨治文的讀者是西方人,不了解這些歷史,因此為了讀者更好地理解他后面所要翻譯的內(nèi)容,裨治文有選擇地介紹了16位人物,他們是庖犧或者伏羲、神農(nóng)氏、黃帝、倉頡、宣王、史籀、始皇帝、李斯、趙高、胡母敬、許慎、許沖、徐鉉、徐鍇、祁寯藻、陳鑾。我們可以列表如下:
*表中裨治文的英文介紹文字為筆者翻譯。
裨治文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是站在西方讀者立場來考慮的,文字通俗簡單易懂,比如:
(1)裨治文把秦始皇比作Augustus the First,羅馬的第一個皇帝。這是為了讓西方讀者能更好地理解秦始皇這個人物。
(2)介紹人物全部采用西元紀年法,而沒有采用中國的紀年法,這樣符合西方人的理解習慣。比如介紹許慎時,說許慎肯定出生早于基督降臨,這容易讓西方讀者印象深刻。
對于裨治文《說文系傳》譯介一文在當時的影響這個問題,因限于史料搜集的困難,我們這里無法深入探討。不過該文刊登在《中國叢報》上,該刊物的讀者主要以在華西方商人、傳教士為主,但也包括其他在西方但對中國感興趣的人以及能通英文的中國口岸商人,對當時西方人認識中國及中國形象的塑造勢必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裨治文此文至少讓一部分西方人了解到《說文系傳》這一《說文》研究著作的存在及其主要內(nèi)容,對《說文》在西方的傳播有積極意義,在歐美《說文》學史上應當占有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裨治文在《中國叢報》上較早對《說文系傳》做了專文譯介,雖然所做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研究,只是比較簡單的介紹和選譯,但是在西方普通讀者對《說文》還不是很熟悉了解的情況下,這種對《說文系傳》開創(chuàng)性的譯介之功,的確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尤其是裨治文在該文中對許慎原《敘》的英譯,在歐美《說文》譯介歷史上也是比較早的,裨治文的翻譯是1850年,要比西方學者經(jīng)常參考的沈康(K.L.Thern)1966年的英譯早100多年,是筆者所搜集到的資料中完整英譯《說文·敘》的第一人。
[1]Bridgman,E.C.Shwoh Wan Kiái-Tsz’,Sü Shi Hi-chuen,Sz’-shih Kiuen;說文解字 徐氏系傳四十卷 or The Etymologican[of Hü Shin]with a Supplementary Commentary by Sū,in forty sections[J].The Chinese Repository,1850,19:169-185.
[2]Thern,K.L.Postface of the Shuo-wen Chieh-tzu: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hinese Dictionary(Wisconsin China Series 1)[M].Madison:Dept.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6.
[3]李蜂,閻靜萍,黃比新,蔡理才.《中國叢報》中文提要(之七)[J].嶺南文史,1988,(1):106-126.
[4]吳義雄.《中國叢報》與中國歷史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a,(1):79-91+205.
[5]吳義雄.《中國叢報》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8b,(4):137 -144.
[6]許慎.說文解字注(十五卷下)[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書店,1992.
[7]張西平.《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