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芳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迅速發(fā)展但認知卻不夠成熟的階段,他們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心理或者自卑心理是屬于正常表現(xiàn),但是如何克制學生在學習上的這些心理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并且小學教育正處于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因此小學教師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勢在必行,擅于充當路人甲的角色顯得尤其重要。本文旨從學生學習旅途中的自卑性、依賴性、孤獨性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心理 依賴性 自卑 克服 幫助 路人甲
根據(jù)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理論研究和現(xiàn)狀分析,小學生心理發(fā)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漸成熟起來的青少年,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好時機。在此過程中也會伴隨著一系列心理發(fā)展障礙的出現(xiàn),如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孤獨心理等等,而小學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作為他們的第一個“大朋友”,作為他們離開父母而接觸社會的第一人,我們的行為是影響他們行為塑造的一個主要的因素。在他們迷失、彷徨的時候給予正確方向的指引是極其重要的,而又要讓他們要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對我們不要產生依賴心理,因此我們充當路過的人的角色就再適合不過了。
一、學習之旅有你鼓勵不自卑
《普陀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十個頭腦簡單的人跨過一條寬闊湍急的河流,他們費了好大的工夫,精疲力竭地到了對岸。領頭的人開始數(shù)人數(shù),發(fā)現(xiàn)只有九個,另一個人也來數(shù),還是九個。他們難過極了,花了好多時間在河道里搜尋,但一無所獲。這引起了路過的人的好奇,聽了他們的緣由,路過的人看了看說:“你們不正好是十個人嗎?”原來,數(shù)數(shù)的人都忘記數(shù)自己。
學習體驗也是一樣,有時,憑借你現(xiàn)有的能力,可以算得上已經戰(zhàn)勝了困難,但自己卻不知道。而此時我們老師就應當扮演“路過的人”的角色,告訴孩子們:知道嗎?你們成功了!面對的不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學困生,教師的鼓勵對促進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通向成功的路絕非一帆風順,在實現(xiàn)理想的途中,遭遇困難甚至打擊在所難免。一定要鼓勵他們確立自信。因為有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挫折時,對自己的錯誤總會耿耿以懷,為過去的疏忽、過失不斷自責,以致過度消極,沮喪,導致畏首畏尾,不敢嘗試新事物,甚至于對未來充滿憂慮。此時,需要教師及時鼓勵學生要學會坦然地面對失敗,要積極探索失敗的積極意義,要告訴學生,自責于事無補,只有吸取失敗的教訓,鼓起重新開始的勇氣,成功才會向你招手。要及時鼓勵學生“這點失誤算不了什么”,“你是個很勇敢的孩子”,“這點困難你能克服,一定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樹立起堅強的個性、正確的人生觀及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二、學習之旅勇于探索不依賴
一個教書匠與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教書匠是把一群富有靈性的孩子訓練成一架隨時待命運轉的機器,而一位真正的教師則是把這一群孩子的靈性轉化為一架隨時待命機器的發(fā)明。孩子在學習中,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偶爾發(fā)言或作筆記不是學習模式,通過模仿、實踐某些事件掌握了知識、技能的人才學到東西。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品質,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獨立獲取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不要像一個牧童一樣,手里緊緊拽住拴牛的繩子,自已走到哪里,小牛就必須跟到哪里。我們應該像一個路人一樣,在孩子的“迷路”的時候才適時的出現(xiàn),為他們指明方向,默默關注他們前行的動向。
有效幫助學生樹立勇于探索而不依賴的學習品質,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培養(yǎng)探索能力、克服依賴心理的情境,如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后,我隨機拿出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石塊讓學生幫忙求出該石塊的體積。初次面對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要求體積,學生有些束手無策,似乎在期待我公布解決方案,而我并未直接告訴他們方法,只是稍作提示用今天學過的相關知識去解決這一問題,結果學生通過討論、推理,他們的解決方法不論從種類上,還是從技巧性上都出乎我的意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實踐證明,多讓學生參與探索、實踐,手腦并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學習之旅有你陪伴不孤獨
當下中國普及的是班級授課制,雖然是有很多同齡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坐在教室學習,但是每一個人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困難地方的不同、難易程度的不同,這也使得每一個孩子都在獨自攻克自己的問題城堡,在他們前行的路上,雖然千軍萬馬,確都在過獨木橋。大多數(shù)受過教育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受:曾經的學習生涯枯燥無味的日子之之甚多,而輕松快樂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是這樣的過來人,我們是這類的受害者,在當代新型教師的理念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在孩子們渴望眼神的期許下,我們還能一守陳年的教條嗎?我們還能讓他們跟在我們后面走嗎?我們還能只拿分數(shù)定英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在他們學習的前行路上,我們應該陪伴著,不僅給予知識的傳遞,更應給予心靈的呵護。
前者,相信任何一個教育者都可以做到,但后者,需要細心的、有愛心的教育者才能做到。我認為,后者更重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從小就缺乏心靈溝通與呵護的孩子,即使學富五車將來也容易心灰意冷、行將就木的。就如云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的高才生,馬加爵,曾經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省重點賓陽中學; 2000年讀高三,成績優(yōu)異,被預評為“省三好學生”;結果于2004年2月13日晚殺一人,2月14日晚殺一人,2月15日再殺兩人后從昆明火車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級通緝犯;2004年6月17日被執(zhí)行死刑。
一個高才生,落得如此結果,僅僅因同學間的小口角導致,究其原因還是他從小就缺失心靈的呵護與被呵護造成的。因此,我們教育者,教育一線的啟蒙教育者,應該重視孩子的心靈呵護,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覺到他們不是一個人在“作戰(zhàn)”,不是一個人前行,而是有同道中人。
人生能分少、中、老,學習也分低、中、高。不同的階段,會適時出現(xiàn)不同的路人,只要我們能扮演好路人的角色;把握好拋磚引玉的分寸;注意到彼此之間的距離,那么,我們便能成為他們的好老師。
[參考文獻]
[1]陳海濱,徐麗華.有效教學66個經典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Ⅶ⑦,256.
(作者單位:香洲區(qū)僑光小學 廣東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