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真
雪嬉萬圣節(jié)
■ 李玉真
清晨出外散步,雪地潔凈得令人不忍落足。
草地上已有幾行兔子的腳印。看見了,三只灰黃色的兔子在草地邊沿的樹叢里跟我們躲貓貓,一只棕色的兔子在矮樹下的雪窩里蜷成一個泥團。行人稀少,尤其是早晨,上班族要么駕著小車要么騎著自行車匆匆路過,難得有悠閑的我們能與它們相逢。雪花又飄灑了,兔們開始蹦跳,我們揮起了手臂,一起與雪花嬉戲。
今年的小雪來得比去年早?;蛟S是等不及了,提前來埃德蒙頓守候民間傳統(tǒng)的鬼節(jié)萬圣節(jié)。其實人們比雪花還性急。我們來加拿大埃德蒙頓看女兒,正趕上萬圣節(jié)。萬圣節(jié)到來之前半個月,去超市走進大門就有一個高個子黑衣鬼咧著伸出大牙的嘴舉著一雙鬼手向我撲來。我微微一驚,瞬間便明白過來,然后微笑著向他揮揮手,黑鬼也挺起了身軀調(diào)皮地搖晃腦袋。接著我才看見迎接顧客的鬼們。有半臥的血淋淋的鬼,有蹲著的發(fā)抖的鬼,還有懸掛的骷髏。除了嚇唬我的鬼,其余都不是活人扮的。有人一不小心踩上了暗道機關(guān),蹲著的鬼就騰躍而起。這還不算最可怕的,在超市里面還設(shè)有鬼門。跟我們一起的外孫女不僅不怕,還熟知怎樣打開鬼門。她一步一步踩著所謂的血印走過去,忽然間鬼門打開一個縫,一群怪叫著的僵尸爭搶著要出門,真讓人心驚肉跳,這恐怖情景持續(xù)了兩分鐘。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挨個去開門。過去從各個渠道得知的萬圣節(jié),在埃德蒙頓已打開了序幕,從北京來的我們現(xiàn)在也親歷其間了。
傳說萬圣節(jié)源自愛爾蘭,版本有幾種,大體上是秋末慶祝豐收、點燈驅(qū)鬼的民間節(jié)日,源起時有宗教色彩。時光流淌,不斷地覆蓋昔日舊俗,增添時代新風。雖然還是被稱為鬼節(jié),鬼們還是節(jié)日里必不可少的主角,宗教色彩卻已淡化,成為西方人尤其是少年兒童在交流中尋求快樂的個性節(jié)日。過去萬圣節(jié)之夜必點的蘿卜燈變成了南瓜燈,角色服裝變得五彩繽紛。每年10月中旬,孩子們就開始選擇自己的角色,各超市、購物中心準備了繁多的服裝,主要是1歲至10多歲的孩子的,成年人的比較少。我們那天去的超市,就有一面墻上掛滿了大小人兒穿著服裝的圖畫廣告。我數(shù)了數(shù),有400多張,圖畫上每個人穿的服裝都不一樣,可以說是鬼節(jié)人物服裝展示。因為西方人幽默的秉性,已不再驅(qū)鬼,鬼成為可愛的形象,而且形象越來越多。除了傳統(tǒng)的幽靈、吸血鬼、食肉尸、黑貓、蝙蝠、女巫等,還添加了名著、電影及童話故事里的小天使、公主、勇士、海盜以及忍者、超人等科幻人物。最吸引人的是女孩的裝飾,長裙短裙紅發(fā)藍發(fā)各種帽子發(fā)飾,匯聚了西方女孩服飾的精華;還有的服裝設(shè)計成蘋果、西紅柿、大辣椒等水果蔬菜模樣,令人喜愛之時禁不住想捧在手中。愛美的外孫女每年都讓自己當公主,今年她決定當女巫,歡歡喜喜地買了一條鑲著雪青色閃亮飾物的黑色連衣裙和與之搭配的黑色大沿高帽。許多小孩都在萬圣節(jié)變換自己的服飾,扮演更多的角色。其實成人們也抓住一年一次的時機。一周前去一個農(nóng)貿(mào)超市,有幾個男女售貨者已經(jīng)著裝成了白臉幽靈、蜘蛛俠和魔女。他們也和其他超市一樣,將大量的南瓜擺在了攤位上。不少商店和家園門口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放上南瓜燈了。不少民間社團、社區(qū)服務(wù)中心以及單位、學校都開始行動。設(shè)有親子嘉年華、萬圣節(jié)電影院、嘩鬼曲奇制作坊、扮鬼扮馬化妝店、萬圣節(jié)安全知識加油站等,開展骷髏拼圖、猛鬼保齡球、木乃伊模仿、變裝扮相、南瓜雕刻等等與萬圣節(jié)有關(guān)的比賽。
兩次飄雪占領(lǐng)了埃德蒙頓所有土地。一棟棟銀色的、藍色的、紅色的、木黃色的別墅被白雪簇擁,人間風格讓位于童話氣質(zhì),住宅旁的大樹托著天賜禮物變得更加偉岸,各種荊棘穿上白袍顯得臃腫卻有十足的貴族氣,半綠半黃的花草在雪里努力拱出自己的形狀與色彩。今年是白雪與埃德蒙頓人一同迎來了萬圣節(jié)。這是一個雪中嬉樂的萬圣節(jié)之夜。
外孫女Amber早就與她的小朋友Aoliweiya姐弟約好萬圣節(jié)之夜一起去要糖。我們兩家成人出動跟隨其后。這天下午Amber放學時回到家門口,一位阿姨就送給她一個裝了20多顆巧克力的很精致的綠布手提包。她晚上就拿著這個小包出發(fā)了,當然,還必須穿戴女巫的裙帽,拿上魔棒,魔棒是用來代替女巫的掃帚的。這晚月亮隱身,或許是謙讓于大地的皎潔。皎潔的大地在家家戶戶的南瓜燈映照中,閃爍著金黃色的微光,讓人感覺身在月宮里。有的家門口掛著骷髏模型,又讓人想起這是鬼節(jié)。三個孩子裝扮著各種角色,去敲別人家的門,嚷著規(guī)定的一句話:“不給糖就搗蛋”。門總是很快就打開了,主人總是笑咪咪地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糖,彎著腰放進孩子們的小包小袋里,一邊說著謝謝。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糖倒進父母提的大袋里,又去敲另一家的門。我與先生有些為這種要糖的習俗感到不好意思,那畢竟是別人的東西,女兒女婿說才來加拿大也是這種感覺。其實傳統(tǒng)習俗常常是排除常規(guī)、常理的,不這么做反而不合情理。孩子們沒有任何顧忌,樂在其中。他們見一家沒有亮南瓜燈,就沒去。接著這家出來一位女性,向孩子們喊道:“怎么不來我家呀?快來吧,對不起我剛回家?!?/p>
這晚偶爾有風,在樹上觀望的白雪乘機跳下來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因為三個孩子要去參加party,很快結(jié)束了“不給糖就搗蛋”的敲門活動。這晚只走了一條住宅街,Amber就收集了200多顆巧克力,回家后糖果“叮叮咚咚”地與她的笑聲一起傾倒在客廳木地板上。據(jù)加拿大人說,每年萬圣節(jié)之夜,孩子們要的糖,是以“袋”為單位計數(shù)。有的孩子吃了一年還沒吃完,又有新的了。而今年不一樣,許多家里、單位、社區(qū)準備的糖還剩了很多。這是因為白雪的參與。它要與孩子們共度萬圣節(jié)之夜,卻沒有在意自己帶來了涼意。不過,敲門的聲音少了,白雪卻是快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