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栩
激越的mi(3)音翻高八度,拉開了二胡曲《燭影搖紅》的樂章,1932年5月11日,劉天華先生才將此曲定稿,由于劉天華先生英年早逝,此曲竟成了劉天華先生的絕筆之作,也因天華先生突然病逝,沒來得及對此曲做出文字或口頭解釋,所以對此曲的理解眾說紛紜。筆者作為一名二胡演奏者,在學習此曲后,從江陰人的角度談些淺見。
引子部分,兩個連續(xù)下行的三連音樂句,給人一種剛毅、挺拔的感覺,第7小節(jié)起是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它分為三個樂句,第一個樂句由慢到快、由弱漸強接re(2)顫指延長音,第二句又是有慢漸快一組音。前兩句充滿了憤滿與激動、無奈,第三句由于升sou(#5)的運用,使得郁悶的情緒顯得更為悲涼。第八小節(jié)轉入以8分音符為基礎每小節(jié)12拍的旋律,第一個la(6)要有較強的推動力,并以此帶動后面的活躍情緒。由于三拍子本身具有節(jié)奏輕盈的特點,因此與前面的散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樂曲轉為明快、流暢。
第10小節(jié)起是樂曲的第一段。這段旋律描寫了典雅、雍容端莊的舞姿,但不能演奏得輕松、活潑,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要略帶憂傷的情感。這一段的演奏要注意旋律的走向,根據(jù)旋律的走向來安排力度的變化,強弱的變化要力求均勻、自然,切不可突強或突弱,給人以生硬的感覺。
第二段是主題旋律的加花變奏,因出現(xiàn)了較多的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加上運用了較多的兩個音一弓的短弓,因而較之第一段更加活躍,流動感強。
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劉天華先生在他短而輝煌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正處于社會動蕩的時期,“五四”前后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對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內心苦悶、憂傷、憤慨、彷徨。而江陰自古以來就是鎮(zhèn)守江南的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歷來溝通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埠。江陰人有著南方人的細膩、北方人的豪爽。人心齊、民心剛是江陰人最好的寫照,八十一天的抗清史,江陰人民的英勇、壯烈,遠遠超過了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從江陰走出來的劉天華先生,面對困境,面對挫折不畏難,奮力抗爭的頑強意志在第三段是體現(xiàn)得非常完美。在他創(chuàng)作的好幾個樂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病中吟”“苦悶之謳”“悲歌”“光明行”無不體現(xiàn)了他在逆境中的奮發(fā)、不服輸,敢于抗爭的江陰精神。
第四段是主題旋律的變奏,是劉天華先生緊接上一段為擺脫困境奮力抗爭后內心對未來的一種美好向往,也體現(xiàn)了劉天華先生對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演奏應該以柔美為主,揉弦不宜過快過強,左手下滑音的手指動作要適當緩慢些。
尾聲部分,一連串輕盈流動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使得樂曲驟然明快、活躍,與前段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演奏時要注意連貫、流暢。而最后五個長音,隨著演奏力度的不斷減弱,將音樂帶進了深遠的意境之中,最后結束在虛無縹緲的主音上,讓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