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珍
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治療首先要解除氣道平滑肌痙攣狀態(tài),改善患兒通氣,糾正低氧血癥等。在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藥物中,沙丁胺醇較為常用,丙卡特羅選擇性較高的β2受體激動劑,支氣管擴張作用較強。本文觀察沙丁胺醇和丙卡特羅在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中的臨床效果差異?,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共8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均為輕度或中度哮喘,均為急性發(fā)作期。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平均為(6.9±2.4)歲;急性發(fā)作平均病程為5.1±3.1 d。對照組患兒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平均為(7.0±1.8)歲;急性發(fā)作平均病程為5.2±2.9 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治療前均測定肺功能,而后給予異丙托溴銨1 ml聯合沙丁胺醇霧化吸入。觀察組患兒在上述用藥基礎上給予硫酸沙丁胺醇緩釋膠囊,劑量為0.1 mg/kg,每天服用2次。對照組患兒同時給予丙卡特羅片,劑量為1 μg/kg每天服用2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觀察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在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測定兩組患兒的肺功能,主要測定FEV1%和PEF%,觀察兩組患兒肺功能的改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 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后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前FEV1%和PEF%分別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治療14 d后FEV1%和PEF%分別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14 d后FEV1%和PEF%分別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肺功能改變情況比較
現在,全球哮喘防治指南認為小兒哮喘急性發(fā)作的癥狀緩解首先要吸入β2受體激動劑,在較短時間內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緩解急性發(fā)作臨床癥狀,但是霧化吸入后,吸入藥物不能達到氣道末端,對微小氣道的作用甚微。小兒來說,氣道分泌物較多,氣道容易被分泌物阻塞,霧化吸入的藥物不容易到達病變部位;再者,霧化吸入小兒不容易配合,降低了吸入效果。而口服β2受體激動劑可以克服上述缺點,既提高患兒用藥依從性,又能夠全身用藥使肺內的血藥濃度達到治療濃度來緩解患兒癥狀,提高臨床效果,有利于改善肺功能[2,3]。鑒于此,本文觀察口服硫酸沙丁胺醇和口服丙卡特羅的臨床效果。
本文中,觀察組給予沙丁胺醇口服,對照組給予丙卡特羅口服,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肺功能均較本組治療前有顯著改善,但兩組治療后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口服沙丁胺醇和口服丙卡特羅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均能夠改善患兒肺功能,療效近似。但在應用沙丁胺醇時要注意,口服硫酸沙丁胺醇起效較慢,不能緩解急性發(fā)作,要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的基礎上口服硫酸沙丁胺醇。
[1]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guī)(試行). 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105.
[2]唐普潤,林明輝,紀澤泉,等.糖皮質激素與長效β2受體激動劑吸入及單純激素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對比研究.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28.
[3]常春,王筱宏,姚婉貞,等.鹽酸馬布特羅片與鹽酸丙卡特羅片比較治療支氣管哮喘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