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東 涂小玉
心電圖中T波是心室復極順序發(fā)生細微變化的敏感指標,近年來體檢人群中各種心電圖改變較多,其中以T波改變的占大多數(shù)[1];為了更好分析其臨床意義,本文收集了225例體檢T波改變者,就其變化規(guī)律等開展回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收集在本院體檢心電圖T波改變的225例患者,包括男159例,女66例,年齡30~59歲,其中30~39歲68例,40~49歲者112例,50~59歲者45例;
心電圖檢查對象均為經(jīng)體檢無其他嚴重疾患者,受檢者取平臥位,使用心電圖系統(tǒng)描記常規(guī)導聯(lián)心電圖圖譜,心電圖的診斷標準參考臨床電圖學為準[2]。
上述入選的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現(xiàn)Tv1>Tv5(Tv6)或同時伴有Tv5(Tv6)低平者,或者單獨出現(xiàn)Tv5(Tv6)低平者的T波變化。其中Tv1>Tv5(Tv6)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心電圖V1正向T波高度>V5、V6T波的高度;Tv5(Tv6)低平的診斷標準為:Tv5(Tv6)<同導聯(lián)R波的10%高度。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所收集的225例體檢者中,其中30~39歲年齡段中Tv1>Tv5(Tv6)和 Tv5(Tv6)低平分別為 55例和 13例,占80.88%和19.12%;40~49歲年齡段中Tv1>Tv5(Tv6)和Tv5(Tv6)低平分別為78例和34例,占69.64%和30.36%;50~59歲年齡段中Tv1>Tv5(Tv6)和Tv5(Tv6)低平分別為35例和10例,占77.78%和22.22%。其中Tv5(Tv6)低平不同年齡段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年齡段體檢者T波變化結果(例,%)
心電圖T波異常是心電圖檢查的一種常見情況,其可見于輕重不一的心臟疾病,也可見于正常人[3]。常見的心肌勞損所致T波異常包括急性肺心病、肺梗塞、腫瘤、麻疹、風濕熱、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誘發(fā)的急性心肌炎,此外不明原因急性和慢性心肌病、外傷、有毒物質和某些藥物均可引起T波異常。精神緊張、恐懼、憂慮、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和過度通氣可引起 T 波異常[4]。
Tv1>Tv5(Tv6)綜合征是由于在某些因素影響下,T環(huán)向右前移位,致使橫面R-T夾角增大,最大T向量幾乎平行于V1或V2導聯(lián)軸正側,該綜合征可以是健康青壯年的一種正常變異的心電圖,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心電圖T波改變的程度增加[5]。本文的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Tv1>Tv5(Tv6)綜合征在不同年齡段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也提示該綜合征可以是不同年齡的一種正常變異的心電圖,與疾病相關性關系不大;而Tv5(Tv6)低平變化與不同年齡段之間關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也提示心電圖Tv5(Tv6)低平與年齡因素有關,同時就其是生理性變化還是病理性改變應積極結合臨床實際給予判斷,對疾病診治具有積極意義。
[1]王軍.T波改變的臨床意義.醫(yī)學信息,2011,24(2):711-713.
[2]黃宛.臨床心電圖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04-105.
[3]趙淑林.T波改變的臨床意義.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14(36):4989-1990.
[4]劉仁光,徐兆龍.T波改變的分類和臨床意義.醫(yī)師進修雜志,2000,23(9):51-53.
[5]郭曉艷.心電圖T波改變的分類及臨床意義.江西醫(yī)藥,2002,37(5):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