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貴峰 張會龍
西歐資產階級高舉代表“全民族”利益的大旗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王朝國家被民族國家①一般而言,民族國家具有三個鮮明的本質特征,即民族性、人民性、主權性。最終取而代之。最早建立民族國家的西歐國家可以稱之為原生性民族國家②根據(jù)世界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進程,西方最早建立民族國家的國家可以稱之為原生性民族國家,后來以西方民族國家為藍本而構建民族國家的國家則可以稱之為模仿性民族國家,尤其是目前發(fā)展中國家。,由于它們建立時間較為久遠,制度架構比較成熟和完備,它們已經進入民族國家發(fā)展時期。然而,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要么是在反抗殖民統(tǒng)治、爭取民族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獨立的民族主義運動中逐漸建立民族國家的,要么是在冷戰(zhàn)后隨著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紛紛建立民族國家的。它們是在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構建民族國家的,由于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較為短暫,其中大部分的民族國家制度并不十分穩(wěn)固,其中還有一些國家只是具備民族國家的外殼形態(tài),缺乏民族國家的真正內涵,民族國家的制度架構的根基總體比較脆弱。
對此,塞繆爾·亨廷頓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這些現(xiàn)代化中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政治演變狀況具有下述基本特征:種族沖突與階級沖突日益加劇,暴力事件迭起,軍人政權頻繁,反復無常的領導人物掌權并常常推行災難性的經濟改革和社會政策,內閣大臣與文職人員普遍而公開地貪污營私,任意侵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行政效率和效能日漸低下,都市政治集團的疏離感極為普遍,立法機構和法院皆喪失了自己的權威,社會基礎龐雜的各政黨發(fā)生分裂甚或完全解體?!盵1]3這些問題都是當今世界很多民族國家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它們嚴重威脅著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因此,民族國家建設是眾多模仿性民族國家面臨的基礎性安全工程,“這些國家的政治發(fā)展、政治建設或政治現(xiàn)代化,都是圍繞著民族國家建設這個主題展開的”[2]??梢哉f,民族國家建設是模仿性民族國家治理內部政治問題的必由之路,民族國家制度的存續(xù)和鞏固要靠民族國家建設來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也要靠民族國家建設來維護。政治整合與政治統(tǒng)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國族整合與國族建設、民主建設和憲政建設等方面構成了民族國家建設的最為重要的多維向度,同時它們也支撐著民族國家制度的存續(xù)和運作。
民族國家建立后,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就成為了民族國家政治的核心命題之一。政治整合成功和政治統(tǒng)一實現(xiàn),民族國家制度根基就會穩(wěn)定而牢靠,民族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就會不斷得到彰顯。如果政治整合失敗或政治統(tǒng)一幻滅,民族國家就會面臨著分裂的危險,甚至會走向解體。特別是民族成分復雜的多民族國家,①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并不是相對的關系,民族國家時代的國家,只要有多個民族共同處于一個政治共同體中,就可以視為多民族國家,當今民族國家大都是多民族國家。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的意義更加重大。政治整合與政治統(tǒng)一構成了民族國家建設的根本性政治問題。
政治整合的目標就是要把民族國家內涌現(xiàn)的各種社會和政治力量,整合在同一個政治共同體中,從而維護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政治統(tǒng)一的根本任務是強化中央政府權力,增強中央權威,削弱地方性、民族性等各種政治勢力。政治整合與政治統(tǒng)一是維護民族國家政治安全的橫向與縱向維度,這兩種維度存在交叉和重疊現(xiàn)象,一者體現(xiàn)在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橫向整合,一者體現(xiàn)在中央政治權威的縱向垂直貫通。
模仿性民族國家的演進路徑不像西歐原生性國家從王朝國家順承演變而來,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做出權變選擇的。這些模仿性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起點、演變路徑及目標形態(tài)與西歐原生性民族國家有很大不同。一些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背景相當復雜,特別是那些民族成分繁多的國家,它們是在族際紛爭、族群矛盾、政治沖突的背景下構建民族國家的,各種勢力,甚至與殖民統(tǒng)治,交織糅雜在一起,難解難分。民族國家建立伊始,各種多元政治和社會力量開始涌現(xiàn),各種社會力量呈現(xiàn)出分散、分裂或分離的態(tài)勢。一些部落勢力、宗教勢力、民族勢力和地方勢力甚至挑戰(zhàn)中央權威,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這顯然成為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消解性和解構性力量,對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發(fā)展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亨廷頓指出,“在一個復雜性和異質性都較高的社會中,如果不建立獨立于使其產生的社會勢力的政治制度,任何一種社會勢力就都不能單獨進行統(tǒng)治,更無法建立一個共同體?!痹谝粋€異質性極大的多極社會,把各種多元勢力整合在統(tǒng)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中是有相當難度的,但這直接關系到民族國家制度框架的穩(wěn)定和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各種政治力量、政治上層分子和更自主的社會形式——一方面是‘國家’,另一方面是‘社會’——之間不斷地進行斗爭,力圖在民族國家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形成過程中占據(jù)相對重要的地位,爭奪制定有關規(guī)定的決定權?!盵3]203特別是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很多民族國家的社會基本結構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社會政治問題日益凸顯,如社會快速分化,利益沖突加劇,各種社會與政治勢力迅速崛起,分散、分裂或分離態(tài)勢進一步加劇,整合危機更加凸顯。因此,在政治整合與政治統(tǒng)一的視野中,“整合”和“統(tǒng)一”就是對“分散”、“分裂”或“分離”的根本性否定,是對民族國家制度框架的有力支撐,更是對民族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有效維護。
事實上,民族國家在構建的歷史進程中,其本身就蘊含著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的功能。資產階級高舉“全民族”利益的大旗向王朝利益發(fā)起了沖擊,在這一過程中,資產階級把各種社會和政治力量統(tǒng)統(tǒng)整合到“全民族”的手中,于是,資產階級才匯聚了摧毀王朝國家建立民族國家的巨大力量。誠然,時下正處于發(fā)展中的民族國家,它們構建民族國家的歷程與西歐原生性民族國家大不相同,但是民族國家的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的功能仍然被延續(xù)了下來,而且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的基礎更加堅實。面對涌現(xiàn)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以及各種民族性和地方性政治勢力,民族國家必須重視政治橫向整合和中央政權的縱向垂直貫通。惟其如此,才能使各種社會和政治力量消解于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中,才能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性或民族性政府之間能夠保持政治上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樹立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威,改變中央政權力量在地方性或民族性政治權力體系前面鞭長莫及的窘境。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實現(xiàn)。
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而且往往以問題的形式凸顯出來。由于多民族國家的國族存在構成復雜多樣、民族意識取向旺盛、民族政策失當?shù)葐栴},國家認同常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國家認同問題的產生源于多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的民族群體之中,它是一種“集體忠誠沖突”[4]39。這種“集體忠誠沖突”其實是“各個民族群體對自身的認同與對國家的認同之間的矛盾”[5]。因此,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是民族國家時代又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自然也成為了民族國家建設的另一重要維度。
民族國家內部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就是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其實質是進行國家認同建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的價值取向在于“國家主義”,而非“民族主義”,最終目標和根本任務是要確立民族對國家的認同?;仡櫭褡鍑覙嫿ǖ臍v史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多民族國家才會產生民族群體是否認同國家的問題,單一民族國家并不存在國家認同問題。①單一民族國家也存在政治認同問題,但多是針對于政權或政黨,而非指向國家。對于這一價值判斷,可參見周平的《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分析》,載《政治學研究》,2013年第1期。換言之,只有多民族國家才會產生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矛盾的問題,單一民族國家并不存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矛盾的問題。模仿性民族國家建立后,社會成員對民族國家政治體系的認知比較模糊,而他們對所屬的民族卻表現(xiàn)出強烈的認同意識,這種狀況對于民族國家的存續(xù)來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此,有效整合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是民族國家建設的重大問題,多民族國家必須給予高度關注和審慎對待。
事實上,民族國家本身就是一種為調適民族與國家的二元關系而創(chuàng)造的國家制度框架,根本目的就是要確保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存在著某種天然的共性和一致,比如擁有相同的歷史、人民、文化和土地,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因素奠定了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只有同時包含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才能稱之為民族國家,缺其一則無法取得民族國家的形式。換言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共同構成了民族國家的認同基石,這一點從民族國家的民族性特征即可窺見一斑。所以,在多民族國家,國家認同兼容了與處于同一個政治共同體中的各民族的民族認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民族認同融合于國家認同之中。當然,值得指出的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卻并非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正相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只看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某種重疊性和一致性,忽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和矛盾,那么就難于跳出把民族國家視為單一民族國家的藩籬,如此也就沒有真正把握民族國家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征。
縱觀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演變史,每當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整合之時,那么民族國家就會面臨解構性的威脅,甚至走向解體和消亡。作為獨霸世界一方四十年之久的蘇聯(lián),在沒有戰(zhàn)爭和外來侵略的情況下自行崩潰了,給世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盡管對于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民族因素對蘇聯(lián)解體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原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認為:“民族關系,成了摧毀蘇聯(lián)的攻城槌。”
事實上,蘇聯(lián)解體的過程也是蘇聯(lián)各民族對國家認同危機日益惡化的過程。一旦民族對國家產生認同危機并繼續(xù)惡化,民族國家就會面臨解體的威脅。這引發(fā)了意味深長的警示:如果民族對國家認同弱化,甚至產生國家認同危機,民族國家就會難逃解體的厄運。至于南斯拉夫解體的根源,也曾一度引起學界的激烈爭論,但是南共聯(lián)盟民族政策失誤和各種民族主義的泛濫所導致的各民族對南聯(lián)盟的認同危機,不能不說是南斯拉夫解體的重要根源。由此可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和沖突一旦無法調和,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就會崩潰。
發(fā)展中國家建立民族國家的浪潮有兩次,①在20世紀,僅亞洲就產生了86個民族國家。參見寧騷的《民族與國家——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1995年版,第301~302頁。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一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實現(xiàn)國家獨立的民族主義運動中建立了民族國家;一次是在美蘇兩極對抗結束后,隨著帝國霸權的衰落和冷戰(zhàn)的結束,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迅速高漲,民族主義催生了幾十個民族國家。這些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背景相當復雜,在民族國家建立后,由于民族矛盾層出不窮,族際紛爭此起彼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二元關系常常呈現(xiàn)十分緊張的態(tài)勢。由于民族對國家的認同程度不高,民族國家往往徒有其表,缺乏內涵。這些民族國家的建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但國家認同問題依然是這些民族國家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一體化與離散化呈并存態(tài)勢,而“民族認同問題無疑是多民族國家內部離散化的重要因素”,[6]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更加復雜化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和矛盾呈愈發(fā)凸顯的趨勢。
在一些民族成分和民族結構比較復雜的多民族國家,由于尚未形成一個有較強凝聚力的強健國族,所以,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往往處于某種非平衡狀態(tài),民族認同強烈制約著國家認同的發(fā)展。近些年來,很多發(fā)展中民族國家內部存在族群或族裔群體的民族意識有增強和高漲的趨勢,從而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興起。雖然民族主義“那種呼風喚雨的神效”[7]164已不復存在了,但是在推動民族認同的膨脹方面卻仍然發(fā)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就會呈現(xiàn)失衡的態(tài)勢,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產生強大的消解性影響也成為常態(tài),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國家認同危機。因此,對于民族認同的膨脹不能置若罔聞,更不能任其發(fā)展,穩(wěn)妥的治理路徑是秉承“國家主義”取向,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進行有效整合,使二者協(xié)調均衡發(fā)展。
國族構建與民族國家構建相伴相生,國族構建貫穿于民族國家構建的整個歷史進程中,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是一種互為條件、相生相伴關系。一個國家要建立民族國家,就必須把國內各個民族整合成為統(tǒng)一的民族共同體,這就是國族構建。一些民族成分較為復雜的國家,在民族國家建立后,各民族還保持著較大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它們對國族認同的程度不一。各民族雖然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共同體中,但由于民族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尚未充分發(fā)揮,它們在國家政治共同體中的地位不盡相同。一些多民族國家內部,由于族際差異明顯、族際關系復雜,必然存在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現(xiàn)象。當民族精英為謀取自身利益,從而挑起族際間的緊張關系時,就會造成民族對國族認同的弱化。而且,國外勢力為了獲得地緣政治利益或抑制競爭對手,他們往往會煽動和挑起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分裂現(xiàn)象,由此也會造成國族認同弱化。一旦這種博弈現(xiàn)象與這些挑撥因素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多民族國家的國族認同就會產生嚴重的危機。
綜觀世界,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和加拿大,還是已經解體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或是正為族際紛爭而苦惱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國族的整體性 (認同)程度高的國家,就不存在民族分裂主義或發(fā)生民族分裂主義的可能性很小,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基礎就牢固。相反,國族渙散、衰弱的國家,常常發(fā)生民族分裂主義運動?!盵8]232因此,民族國家必須要進行國族建設,通過國族建設來保障民族國家的制度架構,從而有效避免民族分裂主義的發(fā)生,至少可以大大降低民族分裂主義運動發(fā)生的概率。很顯然,國族建設是民族國家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維度,是一項關乎民族國家政治安全根基是否穩(wěn)固的基礎性工程,民族國家必須給予相當?shù)闹匾暋?/p>
國族建設的過程,就是民族國家內部的各個歷史文化共同體凝聚為一體的過程。把民族國家內部的各個文化民族鍛造成統(tǒng)一的、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也就構成了國族建設的總體目標和發(fā)展方向。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凝聚而成的民族共同體,國族不但含有歷史文化的印痕,而且還含有國家特性或政治特性的深深烙印。所以,要打造一個強健的國族,就要從文化、國家或政治兩個層面苦下功夫。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指出:“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淪?!盵9]3在這里,丹尼爾強調文化功能,但也不否認政治的重大作用。國族建設與此有著某種天然的相似性,既要重視文化層面的建設,更要重視政治層面的建設,既要運用文化力量,也要運用政治力量。
在多民族國家內部,主體民族與國族、少數(shù)民族與國族、各主體民族之間、主體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往往存在結構性張力,甚至主體民族主義與國族建設之間還存在某種“悖論現(xiàn)象”[10],這是民族國家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這些棘手的現(xiàn)實問題,民族國家必須增強國族的同質性,并使之成為國族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而構建國族文化、增強國族意識、筑牢國族認同則是塑造民族國家強健國族的具體實現(xiàn)路徑。
構建國族文化,就是要構建具有同質性的國民文化,這是國族建設的有力支撐。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當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事實上,民族本身就是以共同的文化為紐帶聯(lián)結在一起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民族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差異。在一個多民族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民族文化。由于每一種民族文化的價值偏好、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每個民族都打上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當然,每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會對民族的每一位成員產生深刻的影響。在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之中,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族際沖突,一旦與其他因素交織一起,族際沖突常常會導致惡化。因此,民族國家必然要進行族際文化整合,建立具有同質性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文化,這對于鑄就國族的聚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增強國族意識,就是要塑造獨特的“國族性格”,這是國族建設的重中之重。民族意識是民族的必然屬性,是民族成員對所屬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民族關系的意識。國族意識是作為人們共同體的各個民族持有一種超越自身民族、但又不超越國家范疇的“認識”,是一種特有的“國族性格”。在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進程中,國族就開始形成,各個民族就開始有了國族意識。增強國族意識,能夠增強民族國家的各民族對國族的認同意識、命運意識和歸屬感,從而增強了國族認同。國族意識與國族民族主義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國族意識的增強“集中體現(xiàn)于國族的民族主義之中”[11]。國族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共同體對國族的熱愛和對國族利益深切關懷基礎之上的關于國族的生存、發(fā)展、權利的思想觀念??谷諔?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中國各民族面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的國族民族主義。因此,要增強國族意識,就要努力塑造“國族性格”,適當?shù)髅褡宓拿褡逡庾R和民族主義,提倡“我們都是一家人”①馬來西亞倡導“我們都是一家人”的“馬來西亞國族理念”對馬來西亞的國族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對馬來西亞的族際政治整合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國族理念。
筑牢國族認同,就是要整合民族認同,使民族認同融合于到國族認同之中。前已論及,在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與國族、少數(shù)民族與國族、各主體民族之間、主體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張力,甚至主體民族主義與國族民族主義之間還存在某種“悖論現(xiàn)象”。究其根源,就是沒有實現(xiàn)對各民族的民族認同的有效整合。構建同質性國民身份,推動民族的融合,有助于增強對各民族的民族認同的有效整合。當然,如果各個民族“愿意將自我的原有特質,投射到另一新身份的象征符號,以塑造一個更符合國家利益的新興民族 (這里所指的新興民族其實就是國族)”[12],這無疑對國族認同建設大有裨益??梢?,構建同質性國民身份,可以有效地維護國族文化和促進國族意識。因此,這種為了超越民族,但又不超越國家范疇的“共識”,可以促使民族認同上升到國族認同。
民族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主權和國家政權屬于民族國家內部的全體人民。主權在民是國家合法性的基礎,這是世界民族國家長期歷史發(fā)展的證明。人民性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充分體現(xiàn)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民族國家的根本要求。主權在民不僅是一句口號,它還關系到一個民族國家的根基是否牢固。離開了人民對國家政治共同體的權力授予,民族國家的維持就缺乏合法性基礎,“政治體系的崩潰或過渡時期,常常以暴力向合法性挑戰(zhàn)為標志的”[4]26。如果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出了問題,就會直接導致民族國家的分裂或解體。長期以來,一些國家在面臨合法性問題的時候,不得不通過提高它們發(fā)展經濟的能力來尋求合法化,但當經濟增長或滑坡時,合法性便消失了,就出現(xiàn)了動亂,[13]28蘇哈托統(tǒng)治下的印度尼西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靠發(fā)展經濟來獲取政權的合法性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筑牢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基礎,主要依賴民主建設的推進和憲政制度的建設。民族國家的民主建設和憲政建設,是民族國家制度框架穩(wěn)定的根基。
民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最重要內容體現(xiàn)在民主政治建設和公民社會建設兩個方面。羅伯特·達爾曾對民主作過精彩的論述,他認為民主的標準體現(xiàn)在:有效的參與、選票的平等、充分知情權、對議程的最終控制、成年人的公民權。[14]33~34羅伯特·達爾關于民主標準的論述完全適用于大規(guī)模體系的政府,具體而言就是民族國家政府的民主程序??梢?,在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民主建設不僅要進行民主政治建設,還要進行公民社會建設,它們共同構成了民主建設最重要的兩個維度。
民主政治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有些學者認為西方民族國家的“民主面臨著挑戰(zhàn)和危機”②關于這一論調可參見米歇爾·克羅齊、塞繆爾·P·亨廷頓、綿貫讓治的《民主的危機——舊民主國家的統(tǒng)治能力:寫給三邊委員會的報告》,馬殿軍等譯,求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頁。,但對處于發(fā)展中的民族國家而言,民主政治的欠缺或民主機制的不完善才是最大的挑戰(zhàn)和危機,因而民主政治建設是這些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魯恂·派伊指出:“政治發(fā)展是民族國家的運轉”,認為“民主政治的制度與實踐的建立與政治發(fā)展是同一的”。[15]53在民族國家,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就要推進政治發(fā)展,不僅要促進政治結構的合理化,提升政府的能力水平,而且還發(fā)展政治文化。政治結構、政府能力和政治文化這三個指標“指示了政治發(fā)展的價值取向”[16]327。在一些民族國家,由于民族國家建設起步較晚,政治結構的分化和專門化水平較低,造成低效率、不科學和不合理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反復無常的領導人物掌權并常常推行的災難性經濟改革和社會政策”造成的嚴重后果令人堪憂,甚至還有一些國家沒有政治文化的基礎——公民文化,造成參與型政治文化的缺失,這些都是民主機制不健全不成熟的體現(xiàn)。在此意義上說,權力的行使者必須受制于一套程序,使他人有權質詢,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因此,民主政治建設就是要大力推動民族國家的政治發(fā)展,使其政治結構不斷優(yōu)化,政府能力不斷提升,政治文化不斷發(fā)展。
公民社會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在民族國家建設的框架下,之所以把公民社會建設作為民主建設的一個重要向度,這是由民族國家人民性的本質特征的內在要求所決定的。在歐洲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契約關系取代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個人首次成為自由和理性的主體,這與早期資產階級理論家們所倡導的自然權利、主權在民等現(xiàn)代民主政治理念一起,成為反對封建王朝、推動民族國家建立的強大動力源。作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獨立主體,公民則視政府為自己的政府,而不是他們的政府,這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公民具有“民主人”的性格,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氣度和多元的價值取向,而且會以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參與政治生活。因此,在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人民與政府、社會與國家、民族與國家的張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消解。一個公民社會越成熟,那么民族國家制度結構越完備,公民社會可以使民族國家確保公民權利得以實現(xiàn)。很多模仿性民族國家,由于大多處于發(fā)展中階段,公民社會發(fā)育程度低,因此公民社會建設必然成為民族國家建設大框架下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與民主政治建設相輔相成。
主權在民是民族國家本質特征之一,憲法至上源于主權在民的思想。實現(xiàn)憲政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政治的根本標志和常規(guī)形態(tài),是民族國家制度框架得以有效維持和鞏固的根本保證?;仡櫄v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憲政制度的出現(xiàn)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沒有國家政權的憲政化,民族國家是不可能建立的。在原生性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進程中,資產階級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與封建專制主義作了殊死斗爭,民族對國家的認同逐漸形成。當“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尤其是對國家政權進行了憲政化改造以后,就基本上解決了民族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并將國家建立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之上,從而建立了民族國家”。[8]16沒有對國家政權實行憲政化改造,民族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即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問題就無法解決,民族國家的建立就無從談起。
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較早建立民族國家的那些國家憲政制度比較完善,大都處于民族國家發(fā)展時期,而那些處于發(fā)展中的國家卻仍然處于任重而道遠的民族國家建設時期,憲政建設依然是民族國家建設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務。這是因為,一些處于民族國家建設時期的國家,雖然采用了憲政制度,但是由于歷史和客觀原因,憲政制度并不完善,憲政制度的本質和原則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具體而言,有些民族國家的國民憲政觀念比較薄弱,公民權利意識和政府守法意識不強,憲法的權威沒有得到彰顯。因此,這些民族國家就必須進行憲政建設,用憲政制度來約束民族國家政治權力,界定公民權利,使政治權力納入到憲法的軌道并受其制約,維護憲法的權威,真正體現(xiàn)憲法的至高無上。
作為一種國家形態(tài),民族國家取代王朝國家后,其制度優(yōu)勢不斷顯現(xiàn),已經成為許多其他類型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目標。模仿性民族國家是在相當復雜的背景下建立的,民族國家豐富的內涵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民族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也尚未很好地發(fā)揮出來。甚至,一些國家僅有民族國家的外殼形態(tài),其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很不穩(wěn)固。因此,必須加強中央權威,從政治整合和政治統(tǒng)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整合、國族整合與國族建設、民主建設和憲政建設等多個維度,進行民族國家建設,從而有效筑牢民族國家制度框架的根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當然,民族國家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長期努力并堅持不懈,唯有如此,民族國家建設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效。
[1]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2]周平.對民族國家的再認識[J].政治學研究,2009(4).
[3]艾森斯塔.殖民地和傳統(tǒng)政治制度對后傳統(tǒng)社會和政治秩序發(fā)展的影響[G]//西里爾·E·布萊克.比較現(xiàn)代化.楊豫,陳祖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4]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3(1).
[6]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
[7]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李金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8]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9]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斯.文化的重要價值——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10]包勝利.主體民族主義與國族“創(chuàng)建”之間的悖論——論哈薩克斯坦族際政治的困境[J].世界民族,2006(4).
[11]周平.民族國家與國族建設[J].政治學研究,2010(3).
[12]丘光耀.從“民族認同”到“國族認同”——一九九五年馬來西亞大選華人心態(tài)的分析[J].八桂僑史,1995(3).
[13]弗朗西斯·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M].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4]羅伯特·A·達爾.論民主[M].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5]魯恂·W·派伊.政治發(fā)展面面觀[M].任曉,王元,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6]孫關宏.政治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