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葵 肖廷剛 胡艷寧 李鮮 劉百玲 梁少喬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門診換藥室,廣西 南寧530011)
難愈性傷口是指愈合時限延長、不能正常自愈而需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傷口[1]。傷口換藥是一項基本護理技術(shù)操作,其目的主要是預防控制局部感染,保護并促進新生上皮和肉芽組織生長,使傷口順利愈合[2]。臨床上,由于傷口因感染疾病等因素,導致較多難愈性傷口,患者的身心反應較為強烈,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我院近1年來自制潰瘍寧油紗條用于難愈性傷口換藥,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2年6月門診換藥室就診的難愈性傷口病人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7歲,病程2~8周,平均5周。其中,術(shù)后傷口難愈合18例,慢性潰瘍創(chuàng)面難愈合32例,創(chuàng)面面積1.4cm×3cm~8cm×11cm,傷口最深達3cm~4cm;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2~8周,平均4.5周,其中術(shù)后傷口難愈合14例,慢性潰瘍創(chuàng)面難愈合36例,創(chuàng)面面積1.3cm×2cm~7cm×10cm,傷口最深達2~4cm,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創(chuàng)面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潰瘍寧油紗條配制 茶油、地榆、千里光、紫草、兒茶、血竭(后下)、七葉一支花,將茶油放置砂鍋內(nèi),同時倒入地榆等中藥浸泡1h,然后微火加熱攪拌,油液沸開30min左右至草藥炸枯,藥液變?yōu)樽霞t色,停止加熱,立即放入血竭,并用長鑷攪拌均勻,使其融化,待油溫稍涼后,用兩層紗布過濾,倒入瓶中封存,高壓消毒待用。
1.2.2 換藥方法 創(chuàng)面處理用75%酒精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擦拭創(chuàng)面,如創(chuàng)面有膿性分泌物,先用3%雙氧水沖洗,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后拭干。對照組將雙層凡士林紗條覆蓋于創(chuàng)面,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并固定好;根據(jù)傷口情況,1~2d換藥1次,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觀察組將潰瘍寧倒在雙層紗條上充分浸潤后覆蓋于創(chuàng)面,再用無菌干紗布覆蓋并固定好,根據(jù)傷口情況,1~3d換藥1次,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
1.2.3 療效判斷標準[3]痊愈:傷口肉芽組織充填,傷口的上皮細胞向中間移動,進行覆蓋;顯效:傷口肉芽組織填充,傷口的上皮細胞向中間移動,傷口直徑較前縮小1/2以上,但尚未覆蓋;有效:分泌物明顯減少,傷口有少量肉芽組織填充,傷口直徑較前縮小1/3以上;無效:傷口仍蒼白、水腫、分泌物多,無肉芽組織生長。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傷口換藥次數(shù)及愈合時間比較
影響創(chuàng)面修復的局部因素主要是感染和血供。傷口感染和出血腫脹直接影響創(chuàng)面纖維母細胞分化和肉芽組織的形成,控制無力,將導致傷口延期愈合。觀察組換藥所用藥物為多種中藥制成的混合液,地榆、兒茶有涼血止血、收斂功效,可使?jié)B出物減少,疼痛減輕,愈合加速;千里光、七葉一支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草除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清腫、燥濕涼血等功效外,還有抑菌作用,且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上皮生長,加快傷口愈合。血竭為棕櫚科常綠藤本植物麒麟竭的干燥樹脂,具有止血、止痛、化瘀、斂瘡生肌的作用,特別適用于瘡面久不愈合者。表1顯示,兩組傷口換藥次數(shù)和傷口愈合時間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P<0.01),表明使用潰瘍寧油紗條進行傷口換藥,可減少傷口滲出,能消炎消腫、收斂生肌和促進上皮生長,加快傷口愈合。在加強飲食護理,改善全身營養(yǎng)狀況的基礎(chǔ)上,使用潰瘍寧油紗條外敷用于治療難愈性傷口,可減少換藥次數(shù),縮短愈合時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1]洪共濤.術(shù)后難愈性傷口的處理及護理[J].廣東醫(yī)學,2002,23(1):1224.
[2]李夢櫻.外科護理學[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3:142.
[3]黎寧,陳彥偉,吳曙粵.表皮生長因子在皮膚創(chuàng)傷中的臨床應用[J].廣西醫(yī)學,2007,29(4):5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