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萍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環(huán)境昆蟲學報》編輯部,廣東廣州 510260)
在農(nóng)學科技論文中,昆蟲拉丁學名使用頻率相當高。依照國際生物命名法規(guī),每種被認知的昆蟲都有唯一的拉丁學名。學名的優(yōu)點不僅在于國際上的統(tǒng)一,命名方法的準確,還在于同一生物只有一個名稱,有利于準確表達物種信息,避免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現(xiàn)象。這對于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開展學術交流和信息資源共享有重要意義[1]。因此,熟悉昆蟲拉丁學名的規(guī)范表達方法,掌握拉丁學名中各種符號的使用,無論是對科技論文作者,還是對科技期刊編者,都是十分必要的。筆者結合《環(huán)境昆蟲學報》編輯實踐,對昆蟲拉丁學名的正確表達及常見錯誤進行探討,以期對相關科技期刊編輯編修論文中的昆蟲物種拉丁學名有所幫助。
科技期刊編輯要對擬用稿中昆蟲學名進行有效甄別和修改,前提是掌握昆蟲學名構成,并規(guī)范書寫。
根據(jù)國際命名法規(guī),物種屬和屬以上的分類單元用1個拉丁或拉丁化的詞表示,即單名法,首字母必須大寫,除屬名排斜體外,一律排正體,后面可接也可不接命名人。如等翅目為Isoptera,鼻白蟻科為 Rhinotermitidae,乳白蟻屬為 Coptotermes。新分類單元發(fā)表時,應在新名稱后加適當?shù)目s寫詞,如新科為“fam.nov.”,新屬為“gen.nov.”。這些縮寫詞通常用羅馬字或黑體字印刷,以便與名稱相區(qū)別[2]。
1.物種拉丁學名的構成
昆蟲物種命名一直采用林奈(Linnaeus)“雙名法”,即一個完整物種拉丁學名由屬名+種名加詞(種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等4部分組成[3]。以“海南原鼻白蟻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Ping& Xu,1989”為例,“Prorhinotermes”為屬名,“hainanensis”為種加詞,“Ping& Xu”是首次定名人姓氏,“1989”是定名年份。其中屬名和種加詞是學名構成的主要部分,其余組成為次要部分,通??墒÷?,即海南原鼻白蟻的拉丁學名通常寫成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根據(jù)昆蟲某些特征,種下又分為亞種、變型等。雙名后還加上亞種(sub.)、變型(f.)的名稱,這就是三名制,即學名=屬名+種加詞+等級術語縮寫+亞種/變種的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但在昆蟲學名中通常不加這些縮寫,此時第3個詞應理解為亞種本名,如“黃帶翠蛺蝶廣東亞種Euthalia patala guangdongensis Wu”。
2.昆蟲拉丁學名書寫規(guī)則
(1)字母的大小寫與正斜體
拉丁學名中,屬名應是斜體并首字母大寫,種加詞為斜體,一律小寫,命名者的姓氏除第1個字母大寫外,其他小寫正體。屬下階元var.(變種)、sp.(未定種)等級術語縮寫,用小寫正體。
(2)全寫和縮寫
一般情況下屬名和種名必須全寫。通常情況下,屬名在文中首次出現(xiàn)應寫全,相同屬名非首次出現(xiàn),且其后有種加詞的,一般縮寫為首字母,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南瓜實蠅B.depressa(Shiraki)。命名者的姓名可以全寫,也可以縮寫。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jié)的姓名則常分別縮寫至第2音節(jié)或第3音節(jié)的元音之前。特別著名學者的姓名可縮寫為一、二個字母。如:L.系Linnaeus的縮寫,DC.系Decandolle的縮寫等。
3.昆蟲拉丁學名中常見的符號與用法
(1)“( )”或“[ ]”,表示補充說明或順序
若拉丁學名經(jīng)2次及2次以上命名的,首次定名人姓氏用括號括起,其后為現(xiàn)定名人姓氏,如“豆根蛇潛蠅 Ophiomyia shibatsuji(Kato,1961)Spencer,1973”。但在昆蟲拉丁學名中,訂正人的姓名往往省略不寫,如“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la(Wiedemann)”。
當昆蟲亞屬名和屬名同時使用時,亞屬名應放在屬名和種名之間的圓括號內(nèi),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 Hendel”。
在發(fā)現(xiàn)同物異名時,為了保證拉丁學名的穩(wěn)定性,加上遵循早發(fā)表者具有優(yōu)先資格的國際慣例,異名前后加“()”置于正名之后[4],如“棉鈴蟲 Helicoverpa armigera(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2)“?”,表示存疑或不確定
“?”放在屬名前,表示屬、種都可能有問題;放在屬名后,表示屬名不能肯定;放在命名人后(命名人略寫時則放在種名后),表示種名不能確定[4]。如:“可可豆象 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表示種存疑。
(3)“-”,表示標點或用于連接
有時命名人具有2個姓氏,用“-”連寫,如“灰姑娘絹粉蝶Aporia intercostata Bang-Haas”。在動物學中,一個復合的種級類群名稱,如果第1個成分是一個拉丁字母,用以描述該分類單元的一個特征,它必須保留,并用連字符“-”與該名稱的其他部分相連。如白鉤蛺蝶Polygonia c-album中的c-album,因為這種蛺蝶雙翅腹面中有一銀白色“c”型圖案而得名[4]。
(4)“.”,表示縮寫
當只知一種生物的屬名而不知它的種名時,或者因泛指某屬生物卻不需要具體指出哪一種時,則在屬名后加sp.或spp.,以表示某屬1個種或幾個種。如:Bactrocera s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一個未定種(或使用者未能確定),Bactrocera sp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幾個種。
表示屬的縮寫。若1個屬的幾個種的學名書寫在正文同一個頁面上,且中間沒有其他屬的生物學名隔開時,第1個種應寫出屬名和種加詞,其余幾個種的屬名可縮寫,但不同頁面時,通常不縮寫。如漆黑密毛天牛Aneflomorpha arizonica,鈍刺密毛天牛A.cazieri,A.是Aneflomorpha的縮寫。
表示命名人姓氏的縮寫,通常一些特定的定名人可縮寫,如F.系Fabricius的縮寫。
表示其他種下等級縮寫,如ssp.是subspecies(亞種)的縮寫。
(5)“,”,表示分隔
動物拉丁名中需要引證日期時,在命名人后加“,”,再寫出年份,如蜂寄蠅 Tachina ursinoides(Tothill,1918)。
(6)連接詞“et”或“&”
在拉丁文學名中,用在兩個或多個定名人之間,意思是“和”,表示該學名由兩個或多個定名人定名,如“楊灰齒盾蟻Quadraspidiotus gigas(Thiem et Gerneek)”。
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或者使用不規(guī)范以及錯誤的拉丁學名,而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降低,甚至引發(fā)學術誤導。筆者翻閱相關期刊,并結合《環(huán)境昆蟲學報》來稿情況,總結出昆蟲學名表述常見錯誤為以下5類。
論文中漏標拉丁學名的現(xiàn)象最為常見,尤其技術類期刊刊發(fā)論文中只提及中文學名,或俗名或商品名,并未涉及拉丁學名。由于俗名和中文學名使用存在地域的限制,且使用混亂,易造成交流障礙[5]。如“棉鈴蟲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中文別名又叫棉桃蟲、鉆心蟲、青蟲和棉鈴實夜蛾,多個名稱易造成混亂,因此國際上規(guī)定每一種生物必須使用統(tǒng)一的名稱(即學名),盡量避免這些混亂。
在科技論文中,第一次提到某種昆蟲時應標出其學名。但在來稿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些作者不給供試的昆蟲加注學名,使讀者難以準確鑒定試驗昆蟲的類型。如“供試昆蟲為煙粉虱”,作者應用的是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由于沒有加注學名,讀者可能會認為是煙粉虱Q型或其他變型。因此,正確的表達應為“供試昆蟲為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
部分的論文中存在使用廢棄的學名或被當作異名處理的學名。根據(jù)《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任何生物分類群只能有一個學名,在選用具有異名的某種分類群的名稱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分類群的學名相同時,一般遵循優(yōu)先規(guī)律,選用最早發(fā)表的合格又合法的名稱。如:李虎象最早是由林奈最早進行科學命名與描述,當時的拉丁學名為Curculio cupreus L.,1758,之后不同學者對其分類地位有不同的觀點,將該種歸并入不同的屬中,因此出現(xiàn)了相應的異名,如:Curculio cupreus L.,1758;Attelabus cupreus(L.,1758);Rhynchites cupreus(L.,1758);Rhynchites dybovskyi Faust,1882等。直到1956年,德國學者Voss對Involvulus屬進行了修訂,認為原屬的模式種Involvulus metallicus Schrank,1798實際上就是Curculio cupreus L.,1758,也就是說李虎象作為有效物種,為Involvulus屬的模式種,相應的物種有效名稱應為 Involvulus cupreus(L.,1758)[6],從此多個同物異名均被廢棄。
1.書寫錯誤
在書寫拉丁學名時,漏字、添字和偷換字母頻率較高,造成讀者的誤解或誤導讀者。如“扶桑綿粉蚧”的拉丁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來稿中屬名中的“n”被漏寫,而種加詞中的“o”也被錯誤寫成“a”等。
2.書寫格式不規(guī)范
拉丁學名書寫格式不規(guī)范的發(fā)生頻率也較高,主要包括正斜體、大小寫混淆及縮寫不規(guī)范。首先正斜體問題,按照約定俗成并被廣泛接受的標準,屬名、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等級的加詞為斜體。但是,在相關的科技論文中,把屬名和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單元加詞排正體的錯誤是很常見的,如“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
在字母的大小寫方面常見的有兩個問題:屬名首字母小寫,如“孟氏隱唇瓢蟲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屬名的首字母“c”應大寫。種加詞及其以下分類等級加詞首字母大寫,如“雙帶盤瓢蟲 Lemnia Biplagiata(Swartz)”,種加詞中的首字母“B”應為小寫。
關于縮寫問題最常見的是某一生物學名首次出現(xiàn)就把屬名縮寫的情況,如“六斑月瓢蟲M.sexmaculatus(Fabricius)”中“M.”為“Menochilus”的縮寫,但如果這一學名在論文中是首次出現(xiàn),就不應縮寫。
物種命名人沒有按照國際規(guī)范格式書寫,這在許多情況下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定名人表達形式的“唯一性”而造成的。在生物學名的規(guī)范表達中,命名人應排正體。但有些作者或編輯把命名人排成斜體。如,“白蠟蟲Ericerus pela Chavannes屬昆蟲綱、同翅目、蠟蚧總科、蠟蚧科的一種昆蟲”中的命名人“Chavannes”,被排成了斜體,應改為正體。
命名人的首字母應大寫。有些作者往往把命名人全小寫,如:“晉草蛉 Chrysopa shansiensis kuwayama”,命名人首字母“k”應改為大寫。
命名人縮寫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縮寫后不加縮寫點,如L.系Linnaeus的縮寫。另外,如果物種名改隸為另一屬名下,或種以下等級分類群改隸為另一種名下,則將原命名人姓名放在括號內(nèi),后接變動學名的命名人姓名,如:Bitylenchus maximus(Allen,1955)Siddiqi,1986。有些作者因不了解這一規(guī)則,沒有把原命名人加括號。
有時,由于作者的疏忽導致的錯誤,引用錯誤的學名。如:“孟氏隱唇瓢蟲 Lemnia biplagiata(Swartz)”,卻寫上雙帶盤瓢蟲學名,張冠李戴,正確的是“孟氏隱唇瓢蟲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
昆蟲中文名與拉丁學名是一一對應的,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在昆蟲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學名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國內(nèi)外學者在查閱文獻時,往往以拉丁學名作為第一關鍵詞進行檢索。然而,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不規(guī)范或錯誤使用拉丁學名,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下降甚至引發(fā)學術誤導,不利于學術交流[5]。因此,相關的書籍、學術刊物、科普雜志等,在涉及昆蟲分類學、新品種介紹等內(nèi)容的時候,應準確標注其拉丁學名。撰寫昆蟲研究的論文時,除正確表述所研究物種的拉丁學名外,還要標出證明該物種存在的標本編號或采集編號;對于實驗所采用的供試昆蟲,除標出昆蟲的名稱外,還要注意標明其來源,以便索源查證。
作為科技期刊編輯,需掌握編修和甄別學名是否規(guī)范使用的方法。很多編輯由于不重視學名的規(guī)范表達或者忽視了此項工作,面對各種各樣的來稿,怠于查證,這種做法有失編輯的職業(yè)道德。編輯在編校工作中要勤于對來稿中不能確定的植物病蟲害學名進行查證,經(jīng)常翻閱動物學、植物學專著,通過長期積累,逐漸增加專業(yè)知識,并及時與作者溝通,減少不規(guī)范用法的產(chǎn)生。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有些昆蟲的分類地位不斷地被修訂,其學名相應產(chǎn)生變化。因此,要注意查閱最新的有關學名詞典和資料,建議作者遵循最新《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第4版),查閱《中國動物志》等具有權威性的資料,掌握最新的變動情況,避免使用普遍被認為是異名的學名。
建議論文作者和相關期刊編輯對擬發(fā)表文章中學名的使用進行甄別時,在參閱權威文獻的基礎上,請教相關分類學家對物種現(xiàn)用學名及分類地位進行確認,可借助其他一些相關網(wǎng)站,如“基礎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網(wǎng)生物學科數(shù)據(jù)分中心 http://www.bioinfo.cn/”或“中國生物多樣化信息中心(動物學)http://monkey.ioz.ac.cn/”,對每種昆蟲的分類地位進一步確認,最后需依據(jù)最新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規(guī)范表達。盡管一些昆蟲在分類學上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同的分類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其學名的使用可以忠實于作者本人贊同的分類學觀點,但學名書寫形式上一定要規(guī)范。
有時,不同的科技期刊對昆蟲學名的表述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類學期刊及分類學論文對昆蟲學名的表述要求較為嚴格,而非分類學論文對是否需要加命名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作者在投稿時,要認真閱讀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才能符合要求,達到規(guī)范出版。
致謝: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李志強副研究員對本文進行了認真修改,廣東省農(nóng)科院植保所章玉蘋副研究員給予熱情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1]吳偉根,周莉花,章曉光.生物拉丁學名中的符號及用法[J].編輯學報,2008,20(5):395-397.
[2]常思敏.生物學名規(guī)范表達中常見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83-686.
[3]文俊,鄭樂怡譯,宋大祥校.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M].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吳偉根,周莉花,章曉光.生物拉丁學名中的符號及用法[J].編輯學報,2008,20(5):395-397.
[6]任立,張潤志.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二種象蟲學名的訂正[J].昆蟲知識,2010,47(1):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