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在世時一般都不指定身后的接班人,列寧特別反對這一點。接班人是在領導人去世之后由最高領導集團(或其中的少數(shù)人)一起討論決定或暗箱操作,然后在一定范圍內(nèi)(一般是黨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以選舉的形式予以確認
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的交替狀況
在蘇聯(lián)存在的74年時間里,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共有七人: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和戈爾巴喬夫,相應地共有六次新舊交替。
一,1922年3-4月,俄共召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列寧在會上作了工作報告。4月3日,新一屆中央全會決定設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職位。斯大林當選為總書記。當時總書記的主要工作是領導書記處,處理黨的日常事務,不具有黨的第一把手的地位,而且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的列寧雖已患病,但還在世。但是,斯大林開始利用這一職務,逐步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1922年12月-1923年1月,列寧在病中口授了一封給黨的代表大會的信。信中對黨的幾位主要領導人逐一進行了評論。列寧稱斯大林是黨中央的一位“杰出領袖”,同時又說他粗暴,不夠耐心,不夠謙虛,而且不大關心同志。列寧說,“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權(quán)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quán)力,我沒有把握”,因此建議免去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1923年4月,俄共召開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列寧因病未能出席,他的上述信件也沒有在會上公開。大會再次選舉斯大林為總書記。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5月21日,黨中央舉行緊急全會,會上宣讀了列寧的上述信件,斯大林當即提出辭呈。但以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為首的一些領導人不同意,認為這段時間以來,列寧信中擔心的“關于我們的總書記和中央委員會分裂的危險并沒有發(fā)生”。全會以30票對10票通過決議,建議黨的13大選舉斯大林繼續(xù)擔任總書記。5月23日,蘇共十三大開幕,大會一致選舉斯大林繼續(xù)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二,1953年3月,身兼蘇聯(lián)黨、政兩個最高職務的領導人斯大林逝世。次日,蘇共中央、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蘇聯(lián)部長會議舉行聯(lián)席會議,通過決議任命馬林科夫為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和列寧一樣,生前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不過,在五個月前,1952年10月舉行的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作工作報告的不是通常的黨的第一把手,即斯大林,而是中央書記處書記馬林科夫。這當然不是偶然的,至少說明了斯大林對他的信任和重視。1953年9月,蘇共中央舉行全體會議,選舉中央主席團(由中央政治局改組而成)委員赫魯曉夫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馬林科夫在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
三,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委員會舉行全體會議。中央主席團委員蘇斯洛夫作報告,列舉了赫魯曉夫在內(nèi)外政策方面所犯的各種錯誤,特別指出了他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管理以及以生產(chǎn)原則改組黨組織等方面的改革中的唯意志論錯誤,和由此造成的嚴重后果。會議經(jīng)過表決一致同意赫魯曉夫“自愿”辭去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同時選舉勃列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次日,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解除了赫魯曉夫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同時任命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柯西金擔任此職。
在這次中央全會召開之前,中央主席團先后舉行了兩次會議。前一次是背著赫魯曉夫開的,當時他正在外地休假。在會上,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大部分主席團委員為密謀推翻赫魯曉夫作了最后部署。后一次會議是由赫魯曉夫本人主持的。主席團委員們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赫魯曉夫進行了激烈的指責,迫使赫魯曉夫同意“自愿退休”。赫魯曉夫一開始時作了一些反駁,但最后還是屈服了,并在事先為他準備好的辭職聲明上簽了字。主席團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指出赫魯曉夫的主要問題是沒有遵守集體領導的原則和接受中央委員會的批評,“在實際實現(xiàn)蘇共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大決議所制訂的路線中犯了一系列重大錯誤”,為此,根據(jù)他的“年齡和健康狀況”和“本人所作的聲明”,“決定解除他中央第一書記,中央主席團委員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
四,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次日,政治局舉行會議決定了接班人選。12日,蘇共中央舉行非常全體會議。中央政治局委員契爾年科受政治局委托,建議選舉政治局委員安德羅波夫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他說,安德羅波夫謙虛、熱情、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見,支持集體領導。與會者一致表示同意。安德羅波夫作了講話,高度評價已故總書記,并且表示將繼續(xù)執(zhí)行黨制定的內(nèi)外政策路線。
五,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逝世。13日,蘇共中央舉行非常全體會議,一致選舉中央政治局委員契爾年科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六,1985年3月,蘇共中央總書記契爾年科因病逝世。次日,蘇共中央委員會舉行非常全體會議。會議根據(jù)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葛羅米柯的提議,一致選舉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戈爾巴喬夫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的新舊交替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最高領導人執(zhí)政實際上是終身制(說實際上是因為在黨章、憲法或其他正式文件中都沒有相應的規(guī)定),只在他去世以后才進行新舊交替,因此無所謂任期。每次黨的代表大會上都要進行最高領導人換屆選舉,而召開代表大會的間隔時間在各個時期并不一樣。在列寧執(zhí)政時期,基本上每年召開一次。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期,基本上每五年召開一次。在斯大林長達29年的執(zhí)政期間,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兩次黨代會的間隔時間為兩年、三年、四年、五年不等,最長一次間隔了十三年。在黨代會上進行換屆選舉時,第一把手都是連選連任,其他領導成員,如政治局委員(或主席團委員)一般只作個別或很少的更換,這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是最典型的。史料顯示,1981年蘇共二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員,是1976年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馬。從1965-1984年,大部分政治局委員的任期達15年以上。最高領導人執(zhí)政的終身制造成領導班子嚴重老化。上世紀80年代初,政治局委員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也必然使最高領導班子在年齡上不可能形成梯隊。
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職務終身制只有赫魯曉夫是唯一例外,他是被迫下臺的。應當承認,采取這種方式來更換黨和政府最高領導人是很不正常的,難怪一些歷史學家把它稱之為一場“宮廷政變”。但是同樣應當承認,赫魯曉夫執(zhí)政11年來犯了不少錯誤。盡管他在內(nèi)外政策上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思路,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指導思想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實踐中的唯意志論色彩,改革非但沒有取得成效,反而使國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出現(xiàn)很大困難,特別是引起了黨內(nèi)外的思想混亂和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抬頭。勃列日涅夫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成為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
第二,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在世時一般都不指定身后的接班人,列寧特別反對這一點。接班人是在領導人去世之后由最高領導集團(或其中的少數(shù)人)一起討論決定或暗箱操作,然后在一定范圍內(nèi)(一般是黨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以選舉的形式予以確認。這樣產(chǎn)生的接班人,往往是各方面權(quán)力平衡的結(jié)果,或是某一些領導人的推薦占了上風的結(jié)果,完全不是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培養(yǎng)、考察和鍛煉出來的。至于選舉,也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接班人在各方面是否符合最高領導人的條件便無法加以全面的考慮。最為明顯的是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上臺。他們都是在非常倉促和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任最高領導人的。安德羅波夫雖然有較強的領導能力,群眾中的威信也較高,但他的健康狀況很不好。據(jù)蘇聯(lián)解密醫(yī)療檔案顯示,他很早就有腎功能不全癥,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又先后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結(jié)腸炎、關節(jié)炎、痛風等多種疾病。就任不久,他多年的腎病加重,于1984年2月去世,在位僅15個月,終年69歲。至于契爾年科,更是一個臨時決定的最高領導人。他的理論水平和實際領導能力都很平庸,就任時已經(jīng)73歲高齡,在位僅13個月就去世。
第三,新任最高領導人上臺后,在其領導地位還未鞏固的情況下,一般都強調(diào)要實行“集體領導”(實際上是與領導集團中的幾個人適當分權(quán))。因為這個口號能爭取到大部份干部和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然后,新領導人便不斷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同時通過不同形式的奪權(quán)斗爭,最后掌握全部權(quán)力。
這種黨內(nèi)斗爭,以斯大林執(zhí)政初期最為激烈。如前所述,列寧對斯大林作為自己接班人是有所保留的。但由于斯大林的能力,在黨內(nèi)外的影響與威望,以及多數(shù)領導人的支持,他還是在列寧去世以后召開的中央全會上以明顯的多數(shù)票被推薦為總書記,并在緊接著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上順利當選。斯大林上臺后,首先扳倒了最主要的政敵托洛茨基,接著又經(jīng)過激烈和復雜的斗爭,先后排除了其他政敵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布哈林等人。這一系列黨內(nèi)斗爭中前后延續(xù)了大約五年之久。在斗爭過程中,不可否認有路線分歧問題,但權(quán)力斗爭的成份是十分明顯的,其中造成的冤假錯案,數(shù)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差不多到了1929年,斯大林的最高領導人地位才最終確立。
赫魯曉夫上臺之初的黨內(nèi)斗爭也相當激烈。斯大林從1941年起就兼任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他既是黨的第一把手,又是政府首腦,而在黨內(nèi)外和他本人更重視后者。3月7日,《真理報》公布了蘇聯(lián)黨中央、部長會議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聯(lián)席會議的決議:馬林科夫被任命為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貝利亞、莫洛托夫、布爾加寧和卡岡諾維奇四人為第一副主席。赫魯曉夫為由10人組成的黨中央主席團的委員,排位第五,專門負責黨務。所以在斯大林去世后的短時間內(nèi),接替斯大林的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是馬林科夫。馬林科夫表現(xiàn)得很謙虛,再三強調(diào)要實行“集體領導”。當領導層中一位元老在一次會上稱他為“斯大林的接班人”時,他立即鄭重地說:“我們大家都是接班人,斯大林同志沒有唯一的接班人。”1953年9月,赫魯曉夫當選為總書記。為了掌握最高權(quán)力,他首先必須排除權(quán)力很大、并與馬林科夫關系密切的貝利亞。1953年7月,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等聯(lián)手(盡管后者在行動中并不堅決),以“反黨反國家”的罪名清除了貝利亞。此后,在赫魯曉夫的策動下,終于在1955年2月,以“忽視發(fā)展重工業(yè)”和與“列寧格勒案件”有牽連為由,解除了馬林科夫部長會議主席和黨中央主席團主席的職務,同時任命其為蘇聯(lián)電力部部長,并在名義上保留了中央主席團委員和部長會議副主席的職務。但是權(quán)力斗爭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直到1957年6月清除了所謂的“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反黨集團”以后,赫魯曉夫才完全掌握了權(quán)力,真正成為斯大林之后的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
在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上臺初期,黨內(nèi)斗爭相對比較緩和。勃列日涅夫一開始也特別強調(diào)“集體領導”,并聲稱赫魯曉夫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就是違反了這一原則,實行個人專斷。當時,在政治局內(nèi)形成了由勃列日涅夫、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nèi)組成的所謂“三駕馬車”。但勃列日涅夫不斷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沒有多久,“三駕馬車”開始瓦解。勃列日涅夫取代波德戈爾內(nèi)兼任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柯西金的實權(quán)也不斷被削弱,勃列日涅夫最終獨攬了全國黨政軍大權(quán)。
第四,國家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和政府領導人(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并不是終身制,不過沒有固定和明確的任期,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或是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更換,程序同樣也只是走走形式。黨的最高領導人有時兼任國家或政府的領導人,即使不兼,政府領導人也沒有多少決策權(quán),而最高蘇維埃主席只是一個名譽上的職務而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