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以20世紀20年代中國激蕩社會為背景展開了人性悲劇的探討。劇中周樸園的人格是分裂的,他一方面是有著濃厚封建主義思想的資本家,更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長:偽善、陰險、專制地控制著家里所有成員的喜怒哀樂;另一方面從他與魯侍萍的矛盾沖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良心的苦悶與自責。
周樸園是一個在德國留過學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他骨子里又是一個受中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影響很深的士人。他是一家煤礦公司的董事長,自我感覺是當時社會的賢達,受人尊重的體面人物,但在道德上他又是一個專橫跋扈、剛愎自用的鐵幕人物,性格的雙重性沖突他整個人生。他的悲劇是一種典型的性格悲劇,其性格是三個兒子性格的復合體。
周沖是善的象征,這一點表明周樸園性格還未完全喪盡天良。周沖,十七歲,正長在夢一般的季節(jié)里,他和周樸園年輕時最相像,天真浪漫,純樸善良,富于幻想,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
魯大海是恨的象征,這一點代表周樸園潛意識中惡的本能。魯大海,周樸園次子,二十七歲,煤礦工人,罷工的領導者之一,性格粗獷,爆發(fā)力強。雖與周樸園相見已久,卻形同陌路。
周萍則是懦弱與矛盾的象征,這是周樸園性格中最現(xiàn)實的一面。周萍,年近三十,事業(yè)無成,卻陷在感情的旋渦中不能自拔,在事業(yè)與愛情、家庭與倫理中忍受煎熬折磨,懦弱而又無奈。
三弟兄之間的沖突就是周樸園內心矛盾的沖突,三兄弟最后同時毀滅可看做是對周樸園過去人格的否定,這讓周樸園在凄慘悲涼之中踏上一條自作自受的精神折磨之路,是人格分裂的落寞悲劇。
《雷雨》中最能體現(xiàn)周樸園人格分裂的性格應該是與魯侍萍的沖突。
周樸園深情懷念魯侍萍的本質,有真誠的感情因素。年輕時的周樸園對人生是充滿著浪漫和憧憬,他對門不當戶不對的魯侍萍所謂的愛情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周樸園第二次婚姻也只是毫無感情基礎的門第聯(lián)姻。人到中年而又忙于事業(yè)的周樸園選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繁漪,此時的婚姻儼然是一種擺設,是高高在上的男人征服欲的載體。繁漪是一個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狂熱奔放、渴望自由、追求愛情。她熱情時像一團濃烈的火,孤獨冷酷時又像一柄犀利的刀。當她在周樸園那得不到幸福時,便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推向前臺,將無辜的孩子作為復仇的工具和手段。她壓根兒就沒有想到要尊重別人的自由和選擇, 這是極端的唯我主義。冰火性格的繁漪與有著封建思想內核的資本家周樸園生活在一起也只能是貌合神離,而魯侍萍年輕時漂亮、溫存,是周萍的生母,魯侍萍投河后周樸園結過兩次婚,都不如意,回憶起來,覺得還是魯侍萍溫順美好,能夠慰藉其傲慢而又虛偽的靈魂,于是便懷念起魯侍萍。
懷念的目的是如何使自己心安,并沒有顧及對被遺棄者的殘酷與不公,當他以為魯侍萍早進天堂對自己全無威脅時,他的懷念是為了心安的唯一贖罪方式,有了一份誠意。當他的行為在虛偽社會上贏得好評并盛傳其多情高貴時,周樸園欺騙他人后通過社會輿論的折射最后達到欺騙自己,認為自己確實是個正人君子,他對魯侍萍的懷念就更加煞有其事起來。周樸園以深情的表象來掩蓋殘忍的真象,一旦活著的魯侍萍真的出現(xiàn)在他面前可能危及到他社會地位和名聲時,馬上就變得殘忍起來,他的罪惡遠遠超越他的良知。
周樸園性格內核是依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封建地主階層價值觀,講究人倫天性;同時又不擇手段按照資本的運行方式追逐價值的最大化,在這種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價值交錯中,我們看到被封建意識扭曲的怯弱畸形的病態(tài)人格,也看到了無處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強大滲透力。周樸園想用自我意志的禪化來平衡這兩種交錯的價值,卻又在人格分裂中自我矛盾,而這種自我折磨,是很難達到平衡,必然會導致落寞悲劇的結局。周樸園的悲劇是封建倫理道德侵蝕資本主義精神后導致的性格悲劇。
曹禺先生滿懷激情地在《雷雨》中發(fā)泄著被壓抑的憤懣,成功塑造激蕩社會沖突下畸形性格而導致人格分裂的周樸園落寞悲劇的形象。在周樸園落寞悲劇的人生中,讓人看到一種可怕的、強大的封建勢力在怎樣地壓抑著正常人性發(fā)展,表達一種悲劇的審美價值取向。
(作者單位:銅陵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