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情況,運用科學系統(tǒng)的方法,對教學活動的諸要素做分析和策劃的過程。這種設計不是機械地按照固定不變的思路進行操作,而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和課堂現(xiàn)場的動態(tài)變化等,靈活地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調動一切可變因素,力圖使教學效果超出原來的教學設想,達到促進學生主體建構和個性生成的實際目的。所以,教學設計的靈活運用就是把握好設計從靜態(tài)預設到動態(tài)生成這一變化過程。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
一、開放性問題的靈活設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放性問題是指問題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合理與否。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鼓勵、激發(fā)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特質,對問題進行發(fā)散思維、多向度思考并做出多方面、多角度的回答。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社戲》一文時,這樣設問:如果你來到平橋村,你愿意和誰交朋友?學生回答:(1)我愿意與雙喜交朋友。因為他很大膽,有魄力,有主見。比如是他向迅哥兒的外祖母和母親打包票,迅哥兒才有機會和他們一塊去看戲的。(2)我要和阿發(fā)交朋友。雖然文章中阿發(fā)出場不多,可我從他“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中覺得他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斤斤計較。(3)我喜歡和桂生交朋友。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他為“我”買豆?jié){,買不到,還想著要給“我”舀水呢。[1]
教師的問題就很具有開放性,通過這一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學生從各自的喜好、贊賞等情感出發(fā)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并結合文本有價值的信息佐證自己喜歡的理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既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天真、樸實、可愛、熱情等美好的品質,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情境的設計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積極體驗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各種體驗學習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思辨與參悟,最終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生成。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我與地壇》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驗作者母親那深沉而不張揚的母愛,設計了一個問題:母親為兒子默默地付出,你最受感動的是哪個細節(jié)?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真實的經驗、情感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此基礎上,他把教學內容引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回憶、體驗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母愛的無私?!霸谖覀兊纳钪?,母愛也在默默地呵護著我們,那么,讓你感受最深的有那些情景?你最想對母親說些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沉浸在對偉大母愛的感悟中,動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情感和感激,個性化情感很好地內化為深刻的價值觀。[2]這位教師靈活設計了兩個富有情感化的問題,把學生帶入對母愛深深體悟的情境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類似問題的設計,應該切合具體的教學文本的要求,不要溢出“語文”的范圍,失去“語文味”。
三、彈性區(qū)間的設計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考留出充足的時間,為教學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這就需要給設計教學留出“彈性區(qū)間”。這包括自由探究的空間、對話交流的空間、個性差異的空間。
語文教學課堂上,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因素、學生個體的差異、文本解讀的多元化都需要教師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利用教學中一切積極的因素,滿足學生探究、表現(xiàn)、交流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考、交際能力。如鄭逸農老師在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時,在學生書面研讀的基礎上展開課堂交流,他設計了四個問題供學生研讀:
①你喜歡這篇文章嗎?為什么?②請找出你喜歡的片段進行賞析。③如果說本文的描寫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幾條“成功秘訣”嗎?④比較《我的空中樓閣》與《故都的秋》的風格,可以用比喻來表述。
四個問題都有教師智慧的閃現(xiàn):“第一個問題是我從直覺中冒出來的。以前都是成年人選定了課文給學生讀,從來沒有問過他們喜歡不喜歡,教師只是強迫他們認同教材編寫者的價值取向,這次我突然覺得應該問問他們。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理性延續(xù),萬一學生不喜歡,本題就可以引導他們辯證對待,理性賞析;而喜歡本文的學生則自然地由表及里,深入探究。第三個問題是希望學生從中獲得寫作上的啟發(fā),有所悟,有所鑒。第四個問題則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理解?!盵3]四個問題都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可以看出鄭老師高超的教學智慧。他給學生留足了生成的空間,不僅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表達、獨特體驗。問題設計留出的彈性區(qū)間足以讓學生展開思考的翅膀,翱翔于《故都的秋》所傳達的美的空間中。所以,學生思維極其活躍,回答精彩紛呈。
注釋:
[1]周文忠《開放性問題設計三法》,《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10期。
[2]金亦挺《課堂教學中的美麗生成策略》,《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4期。
[3]鄭逸農《一堂“故都的秋”的批評會》,《語文建設》2006年。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