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只要是聚餐的時候,總會有人喋喋不休地在宣傳“最前衛(wèi)”的健康飲食觀,以及名目繁多的辨識好食材的方法。但這些言辭,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捕風捉影,不足為信。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目前全球大約有28%的人口患上一種新的飲食失調癥——健康食品癡迷癥。其癥狀表現為過度癡迷于所謂的健康食品,為了吃得健康而嚴格控制飲食和種類直到偏執(zhí)的程度,從而使身體處于危險狀況。
許多人把飲食吃飯當成“功課”來做。比如,有人一聽說紅肉和雞蛋會給健康造成副作用,立馬在自己的食譜中去掉紅肉和蛋類;看到有人宣稱糖和乳制品會使患癌的可能性增加,立刻將冰箱里的糖和乳制品扔掉。他們只迷信所謂的專家和有關報道,一經確認,就深信不疑。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越來越多的人一窩蜂地追趕健康食品的風潮,但肥胖癥的患病率卻在繼續(xù)激增,2型糖尿病也呈上升之勢,頗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因為利益驅動,有些東西被誤傳了,甚至被扭曲了?,F在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明白,任何食品的市場營銷策略,都是要讓它們看起來比實際更有利于健康。被金錢收買的專家毫不臉紅地說假話,欺騙消費者,使人們對什么東西于健康真的有好處并不清楚。”美國營養(yǎng)學家兼作家邁克爾·波倫如是說。他認為這樣的煙幕彈此起彼伏,逐漸模糊了人們的健康觀。
波倫在其暢銷書《為食物辯護》中指出,傳統(tǒng)科學認知的轉變帶來了一種日益流行的飲食失調。他建議人們回歸到傳統(tǒng)的飲食方式。原因很簡單,在科學技術并不很發(fā)達的過去,人們的飲食卻是非常節(jié)制與健康的。我們正因為吃了太多的所謂健康食物,才導致今天居高不下的肥胖癥及高血糖、高血壓和直線上升的癌癥發(fā)生率。
為了幫助傳統(tǒng)食品奪回其失去的陣地,波倫在書中提出了幾條簡潔明確的建議:不要吃任何你的曾祖母不認得的食物;不要吃任何大肆宣揚為“健康食品”的東西;要像服用維生素藥片的人那樣重視維生素,但不要真的去吃它們。
波倫呼吁人們關注食品科學的負面效應,認識到研究報告的不可靠性,退回到以前的飲食方式。他提倡回歸到以本地食物和基礎食物為主,建議人們把關注的目光和金錢從追求更營養(yǎng)方面轉移到追求飲食的平衡上來,最好先從減少飲食的過量攝取上入手,奉行“少吃”原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人們吃的過多、過精和過剩的問題,切實減少每日攝取的熱量總值,恢復對傳統(tǒng)的“吃飯”概念的尊重與踐行。
當我們對飲食已經沒有苛刻要求,只將其視為我們生存的一種需要時,我們才可能回歸平衡節(jié)制的正道,重新找回原本屬于我們的自然與健康。
(摘自《科學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