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道德的自我滿足,一個是精神的自我救贖??鬃优c冉阿讓,兩個時代,兩種背景,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在掙扎。
我越走近孔子,越覺察出他的可愛,就越感覺出他的悲哀。
他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他追求著,想建設出一個禮治社會。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p>
在這樣一個社會中,人人安居樂業(yè),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也按照自己的等級索取。
孔子不是沒有得到過賞識,不是沒有當過大官,不是沒有做過大事。他曾發(fā)動“墮三都”,拆除魯國三公封地的城墻,削弱大夫勢力,這一招既快也狠??上?,三公的勢力,并不是拆幾座城墻就能瓦解的。國君弱,沒有兵力,沒有親信,能怎么辦?魯定公難道不想回歸于禮?只是你處于弱方,想回到上面去,想掌權,談何容易。“墮三都”最終失敗。
孔子也曾憤怒,也曾痛心,也曾大罵:“觚不觚,觚哉!觚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也曾迷茫,也曾無奈,也曾哀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彼f:“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我想,這是他說過的話中,唯一一句他沒能做到的。
可是那又有什么辦法呢?他對周禮的喜愛與推崇,他對禮治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已經超過了理想而成為一種信仰了??鬃釉唬骸疤煜掠械溃瑒t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彼褪沁@么自信。選擇禮,就國泰民安,傳至萬世;不選擇禮,不出十世必失天下。
有人說,孔子看到了他同時代的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他看到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向,也正因此,他力圖改變。他本可以退隱,社會的興衰更替與他并無關系,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爭斗更不能影響他的衣食住行,可他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怎么能像白白活了一遭似的,空看著社會混亂、硝煙四起而無所作為?
但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悲劇。
隱士們也都有過人的智慧與才華。他們都不愿出仕,過著平凡卻安定的生活,嘲笑孔子,貶低孔子?!翱鬃酉?,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即便追上了,又說些什么好?“我并非德行衰微”“和我一起周游求仕吧”?見解與主張不同,說些什么好?倒不如沒能追上,沒能說上話,留下些缺憾與空白,以后想起來,不至于太生硬直白。“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焙珊堈咭痪涓嬲],說出了許多隱士的心聲吧。怎么會不理解你的苦心,只是可憐你白白操勞,不過誰都知道,你的倔脾氣,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這一聲聲勸誡,是否也能算作“知其不可而為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p>
子貢說得對?!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不是不殺生,只是有選擇地殺生。不違背人的本性,也不違背對生靈的憐愛之心,所以不憂。追求禮,而且完全相信這一理念的正確性,同時也明白它行不通,卻堅定地去做,所以不惑。在前行的路上,已經知道了結果,連失敗也不害怕,武力、饑餓都不能威脅到他,所以不懼。
但子貢又完全錯了。理想不能實現(xiàn),禮崩樂壞、戰(zhàn)亂迭起,怎能不憂?明明正確,卻不被世人認可接受,怎能不惑?眼見著周游列國十幾年,社會沒有一點變好的跡象,生命卻將到盡頭,怎能不懼?
孔子并非什么圣人,只不過有一個理想,只不過努力實現(xiàn)它,只不過終究沒有實現(xiàn),只不過一直沒有放棄。
冉阿讓到死前還問:“你原諒我了嗎?”他不曾做過什么罪惡的事,這是真的,可他一生都在自我救贖。主教開啟了他光明的、充滿愛的全新生活,卻把他拉入了悔恨的深淵,就像周公給了孔子完美的理想,卻也導致了他一生的徒勞的奔波。
這是命運。
一生都在與自我對抗,孔子與冉阿讓,掙扎了一生,企圖接近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人格,不可不謂悲哀。
然而,悲哀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