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這部大書中,蘭陵該是極為厚重的一個章節(jié),歷久而堅韌,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強勁的文化場。少年時讀李白的那首《客中行》的詩,其時并不清楚那就是寫的產(chǎn)于蘭陵的美酒,亦不知蘭陵在何處。多少年后,當我在蘭陵的歷史文化中穿行,而且深入到蘭陵,思考著蘭陵,才知道蘭陵的氣勢磅礴,才知道蘭陵的歷史文化是如此的豐厚與輝煌,才知道生于和長于這片土地上的群星是如此的璀璨。歷史的長河就這么不斷地流著,流著,形成了一個流向,積淀成一種永恒,又不時地泛起一朵朵燦爛耀眼的浪花,風采而誘人,昂揚而奪目。
一
我站在荀卿墓前的時候,已是黃昏了。雖則看不清墳塋的具體,但那個偌大的輪廓還是清晰的,黑黝黝的蒼松翠柏中,它寧靜而安詳?shù)嘏P在那里,夢一般地朦朧。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風雨,荀卿墓已幾經(jīng)剝蝕,但蒼山的智者們知道它的價值所在,又幾經(jīng)修復和建設(shè),讓荀卿的精神留在蘭陵這片土地上,并使其發(fā)揚光大。
我在介紹荀子的歷史教科書里,領(lǐng)略到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的睿智和風采,使我產(chǎn)生了想探究這個令人敬仰的師者的尊貴。
最早知道荀子,是在中學時讀他的《勸學》,記住了那句經(jīng)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兩千多年了,這樣的經(jīng)典依舊那么長久不衰地讓一代代人去領(lǐng)悟它的偉大內(nèi)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路諸侯群雄逐鹿,躍馬揚鞭,車輪滾滾,也許哪個國君都不敢預(yù)測,今天還是享受安逸生活的君王,明天就可能成為別人的刀下鬼或獄中囚。一直到了七雄各自立足,那世事才相對稍顯太平。歷史的大劇始終是這樣不斷地演繹著的。
荀子,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生、成長,并以他的才華和雄略來飾演自己的人生。
作為教育家的荀子,在那個從師游說和聚徒講學盛行的春秋時代,亦不能免俗,進而周游列國。時代給荀子搭建了一個走向傳播學識進而走向仕途的平臺,憑借他的智慧,把他的儒學思想傳播給了眾人。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最終“三為祭酒”(祭酒,相當于大學校長),“最為老師”(指學問、文化界的最高長官),由此,他培養(yǎng)出李斯、韓非子這樣的政治家。
作為一個思想家,他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哲學思想和治國理念,其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宗教等等,是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荀卿無疑是儒家的傳承人,他把孔孟思想傳授于人,但又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甚至一些學說又與孔孟思想唱反調(diào),比如孔孟有“性善說”,即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確認為“性本惡”,即“性惡說”,這不能不說是他繼承與批判的創(chuàng)新。
公元前255年,楚國趁秦、趙相持時,吞并了魯國,為了控制北部邊防,設(shè)立了蘭陵縣治,楚相春申君聘任了此時已59歲的荀子為蘭陵令。但三年后,春申君聽信了某些人的讒言,又罷免了荀子。一年后,當春申君明白真相,再次讓荀子復任蘭陵令,這一任,直到荀子76歲。在長達17年之多的任期中,作為縣令的荀子,把自己的才華施展出來,把蘭陵治理的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yè);同時作為儒家學者,又把儒學傳播到蘭陵大地。
作為文學家的荀子,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晚年的荀子致力于著書立說,他給我們留下了20卷32篇著作。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向》,《天倫》、《性惡》、《禮論》、《勸學》、《修身》、《成相》、《賦篇》等,至今,這些學說,仍舊那么鮮活地警示和教導于人。
荀子雖是趙國人,但他終老蘭陵,不僅把精神留在了蘭陵,也最終把身軀留在了蘭陵,因而,成為蘭陵的財富。
二
從春秋之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蕭氏家族都是名門望族,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因而也造就了許多名人。蕭望之便是其一。
蕭望之為蕭何的六世孫。他憑借自己的淵博學識和智慧之虞,贏得了西漢宣帝、元帝的倚重,也為他施展才華找到了用武之地,這是指在政治方面。但他又是個經(jīng)濟學家,又為西漢經(jīng)濟發(fā)展某事大略。他尤善治《齊詩》,兼學諸經(jīng),為漢代《魯論語》的重要傳人。
蕭望之是個有個性的人,他的處世哲學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剛正不阿。也正因此,他的人生之路和仕途之旅跌宕起伏,但最終卻是一步一個臺階地邁向權(quán)利的上峰。他先后擔任過大行治禮丞、尚書、關(guān)內(nèi)侯、平原太守、左馮翊,到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他被封為御史大夫。
蕭望之處在上層的政治漩渦中,宮廷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他沒法避免,但他以性耿介、素高節(jié)、不屈辱作為自己的處事原則。最終,他成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的專門機構(gòu),丞相負責行政,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和秘書)。他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治國主張,為西漢王朝的統(tǒng)一和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蕭望之最終的結(jié)局是含冤自殺,這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年輕元帝的單純與稚嫩,當然也與他的處事哲學有關(guān),使蕭望之這位忠臣卻最終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公元前47年12月,元帝聽信讒言,欲遣人逮捕蕭望之。家門外就是前來捉拿他的人,性情剛烈的蕭望之不忍受辱,不僅仰天長嘆道:“吾嘗備位將相,年欲六十矣!老人牢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飲鳩自殺。這實在是個歷史的悲劇。
蕭望之不像荀子那樣把尸骨留在異鄉(xiāng),他是回故鄉(xiāng)蘭陵安葬的?,F(xiàn)在的蘭陵鎮(zhèn)北有一古塚,這就是蕭望之墓。
三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被茅盾先生疑問,“像彗星似的一現(xiàn)就不見了”的優(yōu)秀青年作家,就是王思玷。
我最早知道王思玷這個名字,是讀了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選》(1918-1949),書中選了他的小說《偏枯》,但當時不知道作者是蒼山蘭陵人。直到后來,靖一民、王善民二位老師寫了一本《午夜彗星》的書,才知道王思玷的人生路程和創(chuàng)作成就。
王思玷,原名王思璜,曾用筆名王亦民,1895年生于蘭陵一個地主家庭。青少年時期的王思玷,目睹魯南民眾在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悲苦的生活,對民眾甚為同情,憂國憂民的王思玷立志讀書以救苦救難。后來,他考入了臨沂縣立高等小學,畢業(yè)后又考入南京鐵道專門學堂。那時候,五四運動的浪潮風起云涌,尤其是后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新思想、新思潮對他的深深影響,使他無心思再繼續(xù)求學,就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狂飆陣營。
1922年,還沒畢業(yè)的王思玷回到故鄉(xiāng)蘭陵。這個“叛逆者”回鄉(xiāng)的當天就留給故鄉(xiāng)人極為不好的印象,那就是他留了個小“洋頭”。在那個還極為封建的時代,大清朝的大辮子還在每個男人的身后甩著,族人將痛斥的目光射向這個回到故里的年輕人。但王思玷并不在乎人們對他的敵視,他回鄉(xiāng)的目的就是想在家鄉(xiāng)掀起一股去舊迎新的浪潮。于是,他與兄弟們在家鄉(xiāng)辦起了學堂,把新思想傳給鄉(xiāng)人。實際上,此時的王思玷已是一個準革命者。替貧窮者打抱不平,亦想拯救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
作為教師,王思玷做得優(yōu)秀,敬業(yè)地教著自己的學生,被學生們尊稱為“二老師”(因是兄弟仨一起當老師,他在家排行老二)。作為進步作家,他做得亦優(yōu)秀。社會的黑暗與不公,讓他拿起筆來,開始寫小說,替民眾吶喊,鞭撻丑惡和黑暗。在王思玷31歲的短暫人生中,他寫過多少作品已無人知曉,留下來的,也只有當時魯迅、茅盾等人主編的《小說月報》上刊發(fā)的他的七篇小說,這便是:《風雨之下》、《偏枯》、《劉并》、《歸來》、《瘟疫》、《一粒子彈》、《幾封用s署名的信》,這些作品,大都寫于1922-1924年。
1924年,國共合作,組織北伐,當?shù)厝嗽榔浇M織武裝力量起義,后組建了國民自治軍,王思玷加入了這支隊伍,開始討伐山東軍閥張宗昌。那時候,北伐軍的力量并不是很強大,而四大軍閥卻是占據(jù)中國偌大疆土的重力。1926年秋,袁永平的北伐軍被張宗昌部打敗,袁永平和王思玷均被殺害,時年,王思玷31歲。這就是茅盾先生所疑慮的,這顆彗星一閃就不見了的真正原因。
如果他活著,先不說在政治上,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那么他留下的肯定就不是僅僅七篇小說了。
短暫的人生,卻是在蘭陵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四
王鼎鈞有著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這種情結(jié)濃縮在他的心靈深處,展現(xiàn)在他的優(yōu)秀的作品里。
王鼎鈞1925年出生于蘭陵,從1949年離開大陸,不,應(yīng)該說從1942年離開蘭陵,就從沒有再回過故鄉(xiāng),但故鄉(xiāng)在他的心中,永遠是一種鄉(xiāng)愁,一種情結(jié)。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他成為一名軍人,歷經(jīng)了抗日戰(zhàn)爭打鬼子,解放戰(zhàn)爭國共爭雄的歷史。1949年到了臺灣,之后在臺灣生活了30年,之后又到美國32年。歷經(jīng)滄桑和顛沛流離的王鼎鈞,用他的復雜經(jīng)歷書寫著歷史,也書寫著自己的人生?,F(xiàn)已86歲的鼎公,就這樣一生都把對故鄉(xiāng)的懷戀用精神埋在心靈的泥土里,成為一種幻化與永恒。其實,鼎公一直都在渴望回到故鄉(xiāng),“是的,還鄉(xiāng),為了努力畫成一個圓。還鄉(xiāng),我在夢中做過一千次?!?,然而,后來他又說,他之所以沒有還鄉(xiāng),是想讓故鄉(xiāng)在他的心靈深處保留那種永遠的原生態(tài),其實我認為,這是鼎公的自嘲。
鼎公作為一名華人優(yōu)秀作家,無疑是大師級的,他留給我們的是豐富的精神食糧。他寫作的體裁涉獵散文、小品、小說等,而尤以哲理小品和抒情散文見長,是一讀就不想放下,又讓你沉思良久的作品。他一共出版了41部作品,尤其是他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和《我們現(xiàn)代人》),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頂峰,他把人生看得是如此的透徹。四卷本的回憶錄,他寫了十七年,這便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關(guān)山奪路》和《文學江湖》,四部書有三部寫了故鄉(xiāng)事故鄉(xiāng)人,我們從他的文字中,看到了鼎公心中的故鄉(xiāng)蘭陵,看到了那溫暖的“一方陽光”,看到了……。也許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故鄉(xiāng)一生都是他的承載,他的牽掛,而王鼎鈞尤甚。
五
蘭陵的歷史文化是豐富而悠長的,也不是幾部書就能寫盡的,比如關(guān)于奇書《金瓶梅》的作者,盡管學術(shù)界有些爭論,但大量的論證證明,作者蘭陵笑笑生無疑是蘭陵人。還有“宗圣”曾參,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還有……數(shù)不清的歷史名人構(gòu)成了蘭陵文化的淵源,這片土地,的確讓我們沉思,又讓我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