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黃河正落細(xì)雨,汽車沿著濕滑的坡道一鼓作氣奔到大堤之上,我猛然收緊的心又突然放開,全沒了一路上的昏昏沉沉。居高臨下的瞬間一瞥,頓覺天低云暗,伸手可觸,河寬水闊,近在咫尺。煙雨迷蒙里,大河上下滿目蒼黃,浮橋穿越天險,拉近了兩岸的距離,過往車輛甲殼蟲似的緩緩移動,就想我若在其中,也只能是一點影子,也許這一點影子也模糊不清。
河流有各自的特色看點,不同的河段也會盡顯差異。黃河挾泥帶沙一路奔騰,進(jìn)入下游,收斂了龍騰虎躍排山倒海的氣勢,河面漸寬,水流平緩,一派祥和,然而,你仔細(xì)觀察,在溫馴不燥的表面下涌動的激流暗伏玄機(jī),令人不安。我曾無數(shù)次在黃河上往返,艷陽高照,河是暗黃,煙雨蒼茫,便顯古銅,流淌的似是一河粘稠的金屬液體。與河蜿蜒而行的是銅墻鐵壁似的大堤。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禍及民眾。1855年6月(清咸豐五年),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流經(jīng)山東腹地入海,這是黃河最近的一次改道,在人與河的博弈中,便有了這經(jīng)年累月沿河而筑被譽(yù)為長城的大堤,書稱堤防。長城為防兵禍,又用來絕水患,可見兵禍水患同為人類大敵。黃河的桀驁不馴、暴戾無常,兩岸堤防的厚重憨實、穩(wěn)如泰山,有自然書寫的波瀾壯闊,有人類記錄的驚天之舉。黃河下游的河與堤是一幅瑰麗雄渾莊嚴(yán)深沉的完整畫卷,美在其中,缺一不可。
喜歡河或許是人的天性,對我來說,還和讀書有關(guān)。我熱衷于身臨其境,無論大河小河,天然河人工河,如果有機(jī)會便想去看看。我也醉心于閱讀文字上的河,作家詩人們把過多的感情傾注到對河流的描繪上,筆下有著感人的魅力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即使一些地理歷史方面的書涉及河流的敘述,也難掩文人們的沖動,自覺或不自覺染上文學(xué)色彩。讀過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曾為他描繪的頓河風(fēng)光折服。他筆下的頓河,哥薩克男人英俊剽悍,女人美麗善良,在時代風(fēng)云的激蕩中,他們的命運如頓河水一樣,時漲時落,時急時緩,充滿了傳奇色彩。自然與人的完美結(jié)合,真正進(jìn)入到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天地。頓河,我注定到不了那個地方,不過沒有遺憾,讀書同樣讓我領(lǐng)略了頓河如畫的天地。到一個叫枯河的地方,安頓下來就去尋,路人笑我癡,指點一條僅存痕跡的河道,那里的風(fēng)吹來揚天的沙塵,想到枯河二字,我恍然大悟。后來讀清人筆記,看到對枯河的記載,舟楫穿梭往來,號聲不絕于耳,入夜?jié)O火點點。我心生疑問,既如此,為什么叫枯河,難道古人為這條河命名時就已知道它后來的命運。
那年去大汶口訪古遇暴雨,眾流齊匯大汶河,本是亂石裸露荊棘叢生僅有涓涓溪流的河床,一夜間爆滿,城門外那條古老的石板橋也不見了蹤影。我爬上臨河的城墻俯看,河水湍急翻滾,浪濤洶涌激蕩,遙看對岸白茫茫一片,想到莊子《秋水》篇里的“百川灌河,流涇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更覺是神來之筆。我身后城墻下是有百年歷史暮氣沉沉的山陜會館,雨水洗去蒙塵,清新鮮亮了許多,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雖已殘缺斑駁,但仍能想象得出當(dāng)年的富麗堂皇和山陜商人的腰纏萬貫。會館中戲臺完好,那上面曾演出過風(fēng)花雪月,也上演過刀光劍影,那里曾響起沖天的鑼鼓,就像大河奔流急促緊張的咆哮轟鳴,聲震八方。大汶河算不上一條大河,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才使大汶河聲名遠(yuǎn)揚。有人說,先有大汶河,后有大汶河人,沒有大汶河,就沒有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說這話的人不會是哲學(xué)家或者詩人,我想,一定是位考古家或者歷史學(xué)家。
少年時,在一個公社駐地的禮堂看過一些電影,有次看的是紀(jì)錄片《紅旗渠》,講述的是河南林縣十萬兒女開赴太行山,歷經(jīng)十個春秋,靠一錘一釬一雙手,劈山鑿洞,架橋修渠2000公里,引漳河水入林縣的故事。影片畫面上那些手握鐵錘鋼釬普普通通的人,那些人拉肩扛熱火朝天的場景,曾激動的我熱血沸騰,并深深嵌進(jìn)我的記憶。三十多年后,我才有機(jī)會親眼目睹這條盤繞穿行于太行崇山峻嶺,被譽(yù)為人工天河的天下第一渠——紅旗渠。艱難歲月早已流失,當(dāng)年的建設(shè)者們不會想到,他們?yōu)樯媪餮骱褂腥松踔粮冻錾鷥r修成的渠,如今成了旅游景點,林縣人又一次得到實惠。我沿渠游走,無心于青山綠水,仰視高山,似乎又看到人捆繩索懸于山崖峭壁的畫面,在游人嘈雜聲中有一種聲音格外清脆,那是鐵錘鋼釬與石頭的撞擊,我不是來旅游,而是在重溫少年時看過的一場電影。很慶幸,電影里的故事和人物燃起的激情至今仍沒有淡去。紅旗渠應(yīng)該是一條大河,它由千千萬萬林縣人匯聚而成,其精神是愚公移山,其力量勢不可擋。同去的一位詩人說,先有林縣人,才有紅旗渠,有紅旗渠,才有紅旗渠文化。
我看過的河,大都從書中讀過,不管是歷史書,還是文學(xué)書,是慕名而去,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感受,有時還有點驗證的意思。河流千姿百態(tài),有各自的風(fēng)光和風(fēng)情,有各自的歷史和傳說,美感從中而來,思索也從中得到啟發(fā)。在泗河源頭泉林,我拜謁孔夫子觀河碑碣,便想一定是奔流不復(fù)的泗河成全了夫子逝者如斯的慨嘆;去過沅水辰河,沈從文用生動的筆觸寫出了河流的恬靜柔美,人性的純樸自然,儼然一個世外桃源;過富春江多看了幾眼,就因為郁達(dá)夫的一篇散文,我雖不喜歡文中陰郁的格調(diào),但真實的富春江如詩如畫;讀過孫犁的《風(fēng)云初記》,去正定看到書中寫到的滹沱河已干枯,河美是無處可尋了,想到作家筆下的人情美該不會和滹沱河一樣吧。也有掃興的時候,在南京滿心歡喜地去看秦淮河,這個古時風(fēng)塵女子翹首弄姿,落魄文人借酒消愁之處,風(fēng)流韻味早已消散,朱自清俞平伯筆下的秦淮河也像他們一樣逝去,兩岸一片假古董,令人乏味。那日也想去長江邊看看,又突然想到六十多年前日寇在此屠殺我無辜同胞的罪行?,有描述,當(dāng)時是血流成河。我心沉重,江邊沒有去成,南京這個地方,我也不想再來。
回故鄉(xiāng),走濟(jì)青路,出濟(jì)南向東,便有了繡江河、西河、武源河、緇河、維河、膠河、大沽河,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河。西河和武源河相距不遠(yuǎn),都已斷流荒廢,亂石野草荊棘,更顯荒涼,然而,西河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武源河邊更是龍山文化的發(fā)源地,可想當(dāng)年兩河流水四季不斷。河流不僅養(yǎng)育了人們,還養(yǎng)育了文化,造就了一代一代的優(yōu)秀人物,像繡江河源頭的李清照,淄河邊上的蒲松齡,膠河岸邊的莫言等,河上風(fēng)光無限,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他的人文歷史。
我住的這個地方,北去二十公里,有禹疏九河的漯川古道現(xiàn)今的土駭河,清水汩汩;南望十公里是古四瀆之濟(jì)水現(xiàn)今的黃河,濁流滾滾。兩河的滋養(yǎng)使這方成為富庶之地,人們安居樂業(yè),兩河的滋潤使這方民風(fēng)樸厚直爽,重大義行善舉。值得警惕的是,環(huán)境污染水資源匱乏加劇的今天,河流改變著顏色,水質(zhì)發(fā)生著變化,來水逐年減少以致斷流干涸,這一切正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模糊著我們的感知和想象,這種影響和模糊的過程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進(jìn)行的,我的擔(dān)心,是人精神的退化。人與河息息相關(guān),先人們的“順其自然”是一種態(tài)度,“人定勝天”也是一種思想,最終走向“天人合一”是為上策。
車早已駛過黃河,落雨更加細(xì)密,我無法把這些散亂的思緒理清,或許有人問,你想告訴我們什么,我只能說,不知道,還是去河邊看看吧,那里有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