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我認為有效的語文課堂需要著眼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理念,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在語文課堂上把握好細節(jié),于細微處促使學生學有所獲。
一、課前期待
課間十分鐘,學生玩得不亦樂乎,情感得到充分釋放,盡管上課鈴響后人在教室,可情緒還處于興奮狀態(tài),上課一開始馬上展開教學勢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因為從興奮狀態(tài)過渡到平靜狀態(tài)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教師應當用一分鐘的時間組織調(diào)整學生的情緒,運用有意注意讓學生盡快從興奮轉(zhuǎn)入到積極的學習中。
就要上課了,新的學習任務是什么?教師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不少學生是關(guān)注的。開講前一分鐘,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巧妙地渲染教學內(nèi)容中能吸引學生的亮點,喚醒其求知欲,激發(fā)其興趣。例如《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讓學生欣賞維也納的風光,教師用深情的語言介紹,接著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學《灰椋鳥》一課時,教師可以以“你認識哪些鳥?喜歡哪些鳥?”為話題,從生活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自覺進入一種學習境界,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在《談禮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預先制造不禮貌的事端,接著組織討論,從而直奔主題,引領(lǐng)學生很快進入課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前一分鐘,是教師給學生學習留下的“第一印象”,這“第一印象”極大地影響學生的課堂情緒和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更多地應關(guān)注學生的知識與心理狀態(tài),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去創(chuàng)設,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找到最佳的路徑,引導他們進入較為理想的學習境界,為這一節(jié)課的成功打下基礎(chǔ)。
二、深度思考
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紛紛舉手,總覺得課堂上學生的閱讀僅僅是為了回答老師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學生把答案找到,閱讀即止,老師不管對問題莫名其妙一知半解的學生,又轉(zhuǎn)入下一個問題,然后回答。一堂課下來,不痛不癢、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解決了,這堂課就算大功告成,然后轉(zhuǎn)入下一課的學習。語文課就這樣在解決無休止的大同小異的問題中進行著。
思考是深入學習的源頭,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當教師提問后,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說明這個問題較淺顯,長期這樣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深層次的提高,思維得不到激活。因此,巧妙地激疑或設疑使學生疑竇初開,積極思考。課堂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激發(fā)學生對教材的好奇心,從問題入手,引發(fā)學生深度的思考、熱情和探究。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要讓學生“深度思考一分鐘”,待思考成熟,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作引導,從而啟發(fā)學生更進一步思考。學生認真思考了,才會有效地參與學習。
一位名師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有學生質(zhì)疑:“既然諸葛亮神機妙算,他明知周瑜有心陷害,為什么不當面揭穿周瑜呢?”這個問題確實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這位老師采用了讓學生默讀感悟下文借箭的過程,鼓勵學生回想課外讀物《三國演義》,自主探究草船借箭的背景……學生低頭默讀,神情專注,自主探究。默讀完畢,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學生的感悟精彩紛呈。深度思考一分鐘,讓學生靜思默想,引領(lǐng)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才能使語文課達到真正的“深度”。
三、靜心傾聽
每到早晨的校門口,只要你仔細聽,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家長總要這樣告誡孩子“認真聽老師講課”。這句話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蘇教版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都有“習慣篇”,其中有一個就是“學會傾聽”。但語文教師往往將“習慣”兩字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想到就講幾句,缺乏長期的訓練。學生的成長過程不就是“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嗎?學會“傾聽一分鐘”,孩子學會尊重學習伙伴,進而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傾聽一分鐘”,孩子可以了解并正確理解他人的意見;學會“傾聽一分鐘”,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廣益,在相互交流中開闊自己的眼界;學會“傾聽一分鐘”,還可以評價他人交流的內(nèi)容,提出改進建議。
我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讓學生自由準備,然后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剛開始幾位同學表現(xiàn)得都不錯,有的朗誦,有的自己寫了小詩,有的展示圖畫。第四位同學上去就出現(xiàn)了問題,她站在臺上,漲紅了臉不說話。當時其他同學有些不耐煩,我為了緩和氣氛,微笑地說:“請同學們耐心等待一下,曹譯之需要準備時間?!闭n堂沉默一分鐘后,這名學生居然邀請好朋友幫忙,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輪讀自己的小詩,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在課堂上一直表現(xiàn)得很活躍。試想,如果沒有我的靜心等待,那么這個孩子在今后的課堂上會怎樣?上述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學生回答問題時說了幾句話后,就卡殼,說不下去。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認真傾聽,給學生說完的機會,用微笑和等待,用激勵的話語鼓勵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營造靜心傾聽的氛圍,師生成為彼此的忠實聽眾。久而久之,學生“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就逐步養(yǎng)成了,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四、自我反思
學生自我反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過程。由此可見,進行某項學習活動后,可針對活動的內(nèi)容、過程和成效,安排一分鐘讓學生回顧反思,使剛才活動的內(nèi)容得到進一步理解和深化,改善學習活動的方式方法,真正實現(xiàn)有效學習。
小學生受認識水平的局限,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對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何進行反思感到無從下手,一片茫然。因此,課堂上要增強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通過教師、同伴等評價手段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例如,學會分析比較,找出自己和他人觀點的異同;當自己的認識與他人有差異時,如何尋找依據(jù)說服對方或自圓其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遵循一定的標準作反思。如,初學課文時,自己是否讀通了課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詞;再讀課文能否領(lǐng)悟主要內(nèi)容;課文學完后是否領(lǐng)悟了中心、領(lǐng)悟了寫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方法,學生就有了一定的著力點,學生就能客觀地進行自我反思。
再如,很多年前教學《落花生》一課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課堂進入尾聲,當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花生得到多數(shù)同學贊賞時,課堂即將圓滿,卻有學生自語:“為什么不能做桃子、石榴、蘋果?無論是外形還是口感它們都比花生要好?!币皇て鹎永?。很多同學都開始停留在自己與他有不同認識上,眼巴巴地等待老師作出評價。當時我一時不知道如何處理,更為了完成自己的預設教案,硬是以師者的威嚴讓學生留作課后思考,草草帶過。
如今細細剖析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處理方法阻礙了學生的深入閱讀。如果老師就此揭開謎底,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進一步探究的動力。如果當時我能就此鼓勵他們展開辯論,依據(jù)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那么學生一定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完全可以像蘋果、石榴、桃子那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相信學生就能通過再次反思得到更完善的價值取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強了,頻率高了,思路拓寬了,能更深入地閱讀文本,使思維達到一定的深度,從而在反思中收獲學習過程的情感、方法和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chǔ),從而真正實現(xiàn)有效學習。
構(gòu)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探索追求的境界,它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不斷深化的命題。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本著“探索—思考—總結(jié),再探索—再思考—再總結(jié)”的實踐態(tài)度,在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jié)里體現(xiàn)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