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不僅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很早就傳播到了海外。
1. 東傳朝鮮半島和日本
由于地理毗鄰、交通便利,《論語》在西漢時期便傳入了朝鮮半島。今天,韓國人仍然保留著儒家的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比如,韓國每年陰歷二月和八月都要在首爾成均館大學文廟大成殿舉行釋奠大祭。所謂“釋奠大祭”就是追悼孔子及眾多儒家圣賢的祭禮,是儒林最大的活動之一。
據(jù)日本史料記載,應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濟(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人王仁東渡日本,帶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論語》由此正式登陸日本。天皇讓太子拜王仁為師,這是日本人學習《論語》的開始。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儒學開始向實用轉化,但《論語》的重要地位仍然不減。上至天皇進講,下到中學漢文教材,都時常選錄《論語》,同時還出版了大量的《論語》通俗化讀物。
2. 《論語》的西傳
16世紀,即明朝后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四書”粗略地翻譯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這是儒家思想傳入西方的開始,也為后世西方研究《論語》和孔子奠定了基礎。
1687年,比利時籍來華傳教士柏應理在法國巴黎出版了由他和另外三位傳教士編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釋中國人的智慧》,該書收錄了《論語》《大學》《中庸》的拉丁文譯本,這是《論語》最早的西文版本。四年后(1691),該書被翻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這是《論語》最早的英譯本。
然而,這兩個譯本今天已經很難見到,更少有人使用了。當前使用的《論語》譯本,無論是英文還是其他語言翻譯的,都是在19世紀以后問世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