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賢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琴聲從哪里來?從琴上來嗎?為什么它不動的時候沒有聲音?從指尖上來嗎?沒有琴,能發(fā)出琴音嗎?
這個問題是北宋的蘇軾提出的,是在《琴詩》里發(fā)問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物質決定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對客觀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沒有琴,何來音?要想發(fā)出琴音,關鍵在“琴”。這是客觀物質決定主觀意識。
中國古琴有著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初為五弦,漢朝起定為七弦。古琴由一塊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質木材)和一塊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質木材)膠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國大漆。琴寬的一端為頭部,下面有七個可以調音的小軸,叫作“軫”,琴面外側嵌有十三個小圓形的標志,叫作“徽”,用以標記音位。琴面系弦七根,外側至內側由粗至細,橫置于琴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便可彈奏出美妙琴音。
古琴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歷來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中國有名的古琴,像周代的號鐘,傳說伯牙曾彈奏過;春秋時期的繞梁,今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西漢的綠綺,是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東漢的焦尾,是東漢文學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
僅有琴,沒有琴師的彈奏,又何來琴聲?這是主觀意識對客觀物質的反作用。高水平的琴師借助琴彈奏出天籟之音?!盾髯印駥W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話,可見當時人們對伯牙琴藝的贊許。李白有《聽蜀僧濬彈琴》詩,其中“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歷來受到推崇,被認為是表現(xiàn)琴藝的佳句。
天籟般的琴聲,既在琴,也在指;不全在琴,也不全在指,而在于二者的完美融合。沒有琴的客觀存在,不會有美妙的琴聲;沒有琴師對音樂的精通與高超的演奏技藝,同樣不會有悠揚的琴聲。詩人以琴為喻,說明了一切高超藝術的產(chǎn)生都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作為領導干部,于實際工作中,應該學會“彈琴”。首先是要認清客觀形勢,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黨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盡到“人民公仆”應盡的職責,從而彈出完美的“琴聲”。切忌不顧客觀實際,沒有統(tǒng)籌規(guī)劃的隨意行動,那樣只能是一意孤行的“亂彈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