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臨床路徑
本文介紹初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臨床路徑。
初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臨床路徑;治療
(一)標準住院日
為≤40 d。
(二)進入路徑標準
①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C92.4,M9866/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疾病編碼,行誘導分化治療。②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時,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三)明確診斷及入院常規(guī)檢查
需3~5 d(指工作日)。
必需的檢查項目:①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②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凝血功能、血型、輸血前檢查;③胸部X線、心電圖、腹部B超、眼底檢查。
發(fā)熱或疑有感染者可選擇: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影像學檢查。
骨髓檢查(形態(tài)學包括組化)、免疫分型、細胞遺傳學、白血病相關基因(PML/RAR及其變異型)檢測。
(四)化療前準備
①建議對發(fā)熱患者立即進行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并使用抗菌藥物,可選用頭孢類(或青霉素類)±氨基糖甙類抗炎治療,3 d后發(fā)熱不緩解者,可考慮更換碳青霉烯類和(或)糖肽類和(或)抗真菌治療;有明確臟器感染患者應根據(jù)感染部位及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結(jié)果選用相應抗菌藥物。②對于血紅蛋白(Hb)<80 g/L,血小板(PLT)<30×109/L或有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分別輸濃縮紅細胞和單采血小板;若存在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傾向時,當PLT<50×109/L即應輸注單采血小板。有心功能不全者可放寬輸血指征。③對于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輸注相應血液制品。纖維蛋白原<1.5 g/L時,輸注新鮮血漿或濃縮纖維蛋白原。
(五)化療
開始于診斷第1天。
(六)化療方案
誘導治療:可選用下列方案之一進行治療。①全反式維甲酸(ATRA)方案:ATRA 25~45 mg/(m2·d)×28~40 d。②ATRA+柔紅霉素(DNR)方案:ATRA 25~45 mg/(m2·d)×28~40 d,DNR 在ATRA治療后第4天開始,最大量可達135 mg/m2,至少拆分為3 d給予。③ATRA+三氧化二砷(ATO)方案:ATRA 25~45 mg/(m2·d)×28~40 d,ATO 10 mg/ d×28~35 d,可根據(jù)治療過程中白細胞數(shù)量變化適量加用DNR、羥基脲等細胞毒藥物。
(七)治療后30 d內(nèi)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
①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②臟器功能評估。③骨髓檢查。④微小殘留病變檢測(有條件時)。
(八)化療中及化療后治療
①感染防治:發(fā)熱患者建議立即進行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并使用抗菌藥物,可選用頭孢類(或青霉素類)±氨基糖甙類抗炎治療;3 d后發(fā)熱不緩解者,可考慮更換碳青霉烯類和(或)糖肽類和(或)抗真菌治療;有明確臟器感染的患者,應根據(jù)感染部位及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結(jié)果選用相應抗菌藥物。②臟器功能損傷的相應防治:止吐、保肝、水化、堿化、防治尿酸腎病(別嘌呤醇)、治療誘導分化綜合征(地塞米松)、抑酸劑等。③成分輸血:適用于Hb<80 g/L,PLT<30×109/L或有活動性出血患者,分別輸濃縮紅細胞和單采血小板;若存在DIC傾向則PLT<50×109/L即應輸注血小板。有心功能不全者可適當放寬輸血指征。④造血生長因子: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1.0×109/L,可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5 μg/(kg·d)。
(九)出院標準
①一般情況良好。②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和(或)合并癥。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①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感染、貧血、出血及其他合并癥者,需進行相關的診斷和治療,可適當延長住院時間。②誘導分化治療40 d未達完全緩解者退出本路徑。③若腰穿后腦脊液檢查顯示存在白血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侵犯,建議隔日腰穿鞘注化療藥物直至腦脊液檢查正常,同時退出此途徑,進入相關途徑。
1672-7185(2014)03-0021-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12
2013-11-18)
R7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