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曉,李其忠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
神、魂、魄、意、志中醫(yī)學習稱“五神”,是中醫(yī)學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的重要術語。《內經》雖無“五神”一詞,然神分為五而分藏于五臟源于《內經》[1]。本文擬對中醫(yī)五神之涵義及其發(fā)生作一探析。
“神”字從示從申,“申”為天空中閃電形,古人認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為神。有學者通過文化尋根,認為“神”字為太極圖的文字語言,而太極圖源于太陽崇拜背景下對太陽運動立竿測影的實測圖形,蘊含著天地陰陽四時變化之理[2]?!痘茨献印ぬ┳逵枴费裕骸捌渖镆? 莫見其所長養(yǎng)而物長, 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謂神明也。[3]”《說文解字》言:“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4]”可見,“神”字本意源于對神秘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多指天神,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具有變化莫測的特性。
隨著人們理性認識的逐漸發(fā)展,神的涵義不斷被抽象。如《周易·系辭上傳》曰:“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謂之神”,[5]43-44此時“神”被賦予哲學意義,用來指代或事物神秘莫測之變化,或天地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或萬物的主宰。
《內經》將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的神為萬物變化內在依據的內涵移植到中醫(yī)學,構建了中醫(yī)學對人體之神的獨到認識。
縱觀《內經》之言神主要有4種含義,即用以概括自然界的運動規(guī)律、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和人的思維意識活動[6]。
《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苯浳闹小吧瘛?、“魂”、“魄”、“意”、“志”即是中醫(yī)學所稱的“五神”。
張介賓將“神”分為陽神和陰神兩類,指出“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tǒng),是為吾身之全神也”[7]。可見,神居五神之首,總統(tǒng)魂魄,并賅意志,統(tǒng)領情志[8],是精神心理活動的統(tǒng)稱。
魄主要指一些與生俱來、本能性、較低級的神經精神活動。如《難經正義·三十四難》曰:“人之初生,耳目新識,手足運動,啼哭為聲,皆魄之靈也。[9]”
魂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較高級的精神心理活動。如張介賓注曰:“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7]”《朱子語類·禮四》中也指出:“凡能記憶,皆魄之所藏受也,至于運用發(fā)出來是魂。[10]”可見,魂是比魄更高級的心理活動,類似于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
意在古漢語中有多義,大多與注意、記憶、思維和推測等心理活動有關。如《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之意”,《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健忘證治》載“意者,記所往事”[11],其所指均為記憶?!耙狻庇种缸⒁猓憩F(xiàn)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如《類經·藏象類》曰:“意,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7]”
志指志向,是主意已定、決心已下,為達到目的而去實施的思維活動。如《靈樞·本神》“意之所存謂之志”,張介賓對此注曰:“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7]”
由此可見,屬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之神,有大小概念之分。大概念之神乃統(tǒng)指精神活動,小概念之神則為五神之中的神,專指心藏之神。
《素問·宣明五氣》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即指五神歸藏于五臟,這一認識的發(fā)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先人對形體與精神關系的論述頗多。如《管子·內業(yè)》言:“氣,道守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12]。上文是指人體氣息通暢就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思考,能思考就有知識,有知識就會把握言行,因此人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思考能使問題豁然貫通,猶如有鬼神相助一樣。其實不是鬼神之力,而是人體精氣專一到極點而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可見,《管子》以精氣和形體解釋意識和智慧的產生。荀子則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觀點,強調人的生理結構是精神現(xiàn)象所依附的物質基礎。
中醫(yī)學受形神統(tǒng)一思想影響,提出了神本于形?!鹅`樞·本神》所謂“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經文中的“神”是指具有形質結構、形質功能和心理活動的人。張介賓對此注曰:“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7]”上文“形神乃成”就是對上段經文中“神”的具體解釋,闡明了人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均來源于父母先天精氣。以上認識均指出形神統(tǒng)一,形居首位,神由形派生。而五臟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與形體機能密切相關,因此神的產生必與五臟相關,形神統(tǒng)一理論為五神應五臟的發(fā)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黃帝內經》基于《周易·序卦》所載“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5]85《周易·系辭下》所言:“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子構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5]65認為人之生命為天地所生,指出人與天地自然相應,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既是稟天地之氣而生,人體臟腑數(shù)目亦應與天地相應。
受先秦時期“天六地五”說的影響,中醫(yī)學構建了臟有五、腑有六的臟腑數(shù)目[13]。既然臟有五,與之相應的神亦應有五,故天人合一思想為神分五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一,至漢代愈加受到重視。今文《尚書》建立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五行歸類,《內經》將其移植入中醫(yī)學中,構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系統(tǒng)。作為精神思維神志活動的五神亦被納入五行體系。
心五行屬火,《白虎通·五行》云:“火之為言化也, 陽氣用事, 萬物變化也。[14]”而神之特性即為神秘而變化莫測,故將神歸于火,與心相應。
肝五行屬木,木性主動、主升;肺五行屬金,金性主靜、主降。魂動而魄靜, 金、木之性與魂魄某些特性相符,借助取象比類,故魂屬木應肝,魄屬金應肺。
脾五行屬土,土主孕育、培植,化生萬物。意為注意、記憶,是人體一切思維、心理活動的基礎,并伴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始終,猶如土為萬物之母,故脾藏意。
腎五行屬水,水性潛藏,有藏伏、終結之意[15]。志是為達目的而進行的思維活動,志的完成往往提示某一特定思維活動的結束,以此類推,當屬水行,故腎藏志。
綜上所述,中醫(yī)學用五神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形與神俱、天人合一和五行學說是五神應五臟的主要發(fā)生學依據。然人體某一精神意識心理活動并非由某一臟腑單獨而為,而是由心統(tǒng)領、各個臟腑共同完成。五神應五臟展示的是五臟與五神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強調精神心理活動的整體性,故五神與五臟的配屬關系仍有其局限性,臨證不可機械套用。
[1] 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52.
[2] 梁永林.“神”字源于太極圖[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1):187-188.
[3] 高誘.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18.
[4]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5] 馬恒君.周易:全文注釋本[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3-44,65,85.
[6] 王守義,王曉丹.試析《內經》中的“神”[J].吉林中醫(yī)藥,1990(5):1-3.
[7] 明·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49-50.
[8] 高思華,王鍵.中醫(yī)基礎理論[M].2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67.
[9] 清·葉霖,吳考槃.難經正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1:62.
[10] 宋·黎靖德,王星賢.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2259.
[11]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110.
[12] 孫波.管子[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0:278,281.
[13] 張效霞.臟腑真原[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94-95.
[14] 班固,等.白虎通[M].北京:中華書局,1985:82.
[15] 翟雙慶,王長宇,孔軍輝.論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臟歸屬[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