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新民
(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湖南 株洲 412007)
株洲有老萊子墓,而且全國惟一,這是不爭的事實。多年來,除了少數(shù)學者,大都沒有細細探究其緣由。近年,株洲湖湘文化志愿者們在進行老萊子的研究和遺跡保護中,發(fā)現(xiàn)某些文章資料說法不一、有待厘正。如老萊子墓的原址究竟是株洲荷塘區(qū)的余家塅還是良圖塅,老萊子墓的最后維修是清光緒年還是同治年,以及老萊子自蒙山隱居株洲的線路、理由,等等,都有待我們進一步考證。2013年秋,湖湘文化志愿者協(xié)會部分同志,通過對株洲仙庾嶺“萊子捐碑”的現(xiàn)場考證、拓片和解讀,走訪曾目睹老萊子墓被破壞情況的老人,求證文博專家,查閱相關資料等,對老萊子墓為何在株洲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據(jù)株洲文物工作者20世紀80年代調查考證,老萊子墓原位于株洲市荷塘區(qū)余家塅余家祠(現(xiàn)株洲車輛廠內),座南朝北,圓形墓周,周長4.1米,中嵌祁陽石墓碑,中刻“古孝子老萊子墓”,側刻“清乾隆壬子年三月”(公元1792年即乾隆57年)。墓前有石華表一對,墓地面積達190平方米。距墓約1 000米處,有古孝子祠,坐落于杉坡里,是一棟民居形式的土木結構房,面積300平方米。門額書“古老萊子祠”,左右有對聯(lián)“靈鐘楚國,跡繼蒙山”。[1]204今天我們看到的“萊子捐碑”,當年就嵌于祠左壁中。
1951年,株洲從原湘潭縣撤鎮(zhèn)建市,開始了共和國工業(yè)新城的建設,成為南方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故株洲有火車拖來的城市之說。1958年,占地面積145萬平方米、職工6 400余人、年產(chǎn)5 000車輛的株洲車輛廠開始興建,它的廠址就在株洲宋家橋,即當年的良圖塅。老萊子墓也就是在建廠時被毀了,現(xiàn)株洲有不少老人曾見證了這一歷史過程。
居住在株洲車輛廠生活區(qū)的許盛梅先生,已到耄耋之年。1955年他在市城建局規(guī)劃科工作,參與了株洲第一個五年城市規(guī)劃工作。據(jù)他回憶,自己曾經(jīng)到過老萊子墓,并目睹老萊子墓被毀?,F(xiàn)年82歲的劉斌先生是位離休干部,曾任鐵路公安民警。1953年初秋,他與戰(zhàn)友韓某、梁某從株洲市區(qū)步行到宋家橋執(zhí)行任務時路過老萊子祠。他回憶道:“當時天氣還很炎熱,發(fā)現(xiàn)一處有圍墻的民居特別涼爽,周邊古樹參天。磚圍墻的進口兩旁有青石板剔刻的對聯(lián),各有4個字。進口上方橫嵌一塊石板,記得橫寫著什么萊子祠。臨進口還有幾級麻石臺階。院內右側有間小屋,一個老婆婆正在弄飯,還給我們茶水喝。院中央是一間空瓦屋。前后有大門,像搞祭祀用的。不過兩旁堆了柴,院內還喂了雞?!?/p>
2013年9月初,湖湘文化志愿者彭水明、黃祖康等聯(lián)絡當年參與株洲車輛廠建設的龍培和、許建梅老人,到老宋家橋實地考查。兩位老人現(xiàn)場指認了昔日良圖塅余家祠中的老萊子墓原址,它就在廠內經(jīng)三路與緯一路交叉處,即該廠總倉庫與鑄鋼車間之間。當年一心為建設,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墓地與孝子祠等珍貴文物被毀于一旦。想到此,年逾八旬的龍培和許建梅倍感惆悵與惋惜。
40年后,僅存的“萊子捐碑”終于重現(xiàn)。1999年,荷塘區(qū)政協(xié)機關干部經(jīng)過幾個月的查訪,這塊被當作 “四舊”而流落民間、腰身已經(jīng)折斷的石碑,在宋家橋杉坡里一袁姓村民的屋后找到。袁將其獻于政府,現(xiàn)保存于仙庾廟內。[2]古墓雖去,捐碑猶存。這塊飽經(jīng)歷史滄桑的捐碑,為解老萊子的隱跡之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該碑刊刻于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記敘了同治九年老萊子墓焚毀后捐款修復及老萊子墓的由來。此碑長 1 130mm,寬400mm,厚60mm,碑額“萊子捐碑”4個大字陽刻,頗具顏體風范。正文小楷陰刻,約373字。(見圖1“萊子捐碑”拓片)
圖1 “萊子捐碑”拓片
碑文前言載:“老萊子,楚人也,歿葬此地。乾隆間,向湘邨等捐石修墓。嘉慶初,賓南生等重修。豎墓表,置田業(yè),建墓廬。同治九年被火焚毀,賓牧村等再勸重修?!?標點為作者所加)其后,有36名代表個人或族祠的人名和捐款數(shù)額,捐款共73.5串文,即73 500文(枚)方孔錢。1串文為1 000文(枚)制錢,亦稱一吊或一貫。1850年上海英租界伙食鋪售價:雞肉每市斤95文,鴨肉每市斤110文,雞蛋每個6文。株洲鄉(xiāng)野之地,物價低于都市。按現(xiàn)在的物價,73 500文制錢應抵人民幣15 000元左右。
碑文捐款名錄中最多者為付虔丞,捐20串文,名字排在最前列。最少者也有500文,計有5人,估計是上碑揚名的底線。還有一個名叫王云軒的人,碑上特意標明“共募捐錢拾串文”??梢娖浔澈筮€有無數(shù)村民百姓捐款修墓,只是名額有限,無法上榜罷了。按姓氏捐款看,賓姓捐款人最多,有15人,約占42%;另外劉姓5人,言姓4人,袁姓3人,其他姓氏合計9人,這也與現(xiàn)在株洲荷塘區(qū)宋家橋賓姓者居多情況相符。
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公元前479年),楚國人,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諸子百家即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故又名老子。曾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他在與孔子對話中,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其言論廣為名家策士摘引。老萊子“言道家之用”的思想,雖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3]
有的學者認為:老萊子的《道德經(jīng)》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其哲學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之一。他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現(xiàn)后,其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萊子就被尊為神仙。其《道德經(jīng)》的國外版本有千余種,是被翻譯最多的中國書籍之一。
老萊子不愿“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79年)發(fā)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陽,“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背萃踝择{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睘楸苊獬萃踉賮砥盖螅麠壢ッ┥?,渡過長江,至江陵的長江以南地區(qū)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jù)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老萊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自己72歲時,為了使老父母快樂,還經(jīng)常穿著彩衣,作嬰兒的動作,以取悅雙親。后人以“老萊衣”比喻對老人的孝順。唐代詩人孟浩然曾作詩曰:“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彼未K舜欽《老萊子》詩:“颯然雙鬢白,尚服五彩衣”。據(jù)此,老萊子以“戲彩娛親”被推崇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老萊子生平中,有晚年隱居江陵蒙山,為避楚王相邀攜眷南遷并殞于江南一說。而株洲的老萊子墓,時代久遠,流傳有序,為老萊子的最后歸宿提供了有力佐證,從而回答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老子完成《道德經(jīng)》五千言后“而去,莫知其所終”的疑惑。
史說老萊子隱居蒙山。而“蒙山”,全國有6處,即山東臨沂蒙山、四川雅安市名山縣蒙山、山西太原市晉源蒙山、江西新余蒙山、湖北荊門蒙山(象山)、廣西梧州蒙山。這6處蒙山似乎都與老萊子“沾親帶故”,但大都實質內容不多,有點牽強附會。
老萊子真正隱居的蒙山應是湖北荊門蒙山(象山)。它是6處蒙山中老萊子遺跡最多的,其地理位置距楚都郢城僅100余里,故荊門蒙山最合史料記載,亦合“楚王至門迎之”之理?!肚G門州志》載:“周老萊子,性至孝,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莞葭為墻,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葅芰為食,墾山播種。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鼻G門古代曾屬江陵府(或州郡,也曾名荊州,轄地相當今湖北荊州、枝江、潛江、荊門、當陽縣部分地區(qū))。其象山古稱蒙山,存有老萊子隱居時的“老萊山莊”“孝隱亭”等諸多遺跡、遺碑及民間傳說;1993年,在荊門市郭店村戰(zhàn)國楚墓(原楚國都城紀郢近郊)中發(fā)現(xiàn)了世存最早的竹簡本《老子》,都佐證了老萊子曾在荊門等地活動并發(fā)生過深刻影響。
老萊子晚年離開蒙山后“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有人說“老子最后死于江南何地待考。但從他隱居的路線看,是由北而南,沿洛陽-襄樊-荊門-江南”。這個“江南”到底是何方呢?當然,它不會是被后來文人美化了的南京至蘇州一帶的核心區(qū)域。那里太遠,早年的楚國起于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以湖北荊州大地和湖南的北部為中心。古人廣義上的江南含湖南的湘中湘北,從江陵南渡長江便是江南。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就是寫在長沙的事。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分析:老萊子應是從江陵蒙山南移,穿過水網(wǎng)密布的松滋、監(jiān)利和公安一帶的江漢平原,過長江后進入湖南常德地區(qū),經(jīng)洞庭湖溯湘江而上,最后隱居在距湘江河邊約20華里的株洲良圖塅,大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見證:
1. 有文字可查。株洲荷塘區(qū)宋家橋原屬長沙府湘潭縣,而《湘潭縣志》就有 “周老萊子墓在縣境良圖塅老萊子園”的記載;前述“萊子捐碑”亦有“老萊子,楚人也,歿葬此地”的記載。良圖塅是株洲市荷塘區(qū)宋家橋一丘陵中的小平原,有一條三五米寬的宋家河流淌塅中,河南即為良圖塅。據(jù)湖北荊門市東保區(qū)文史委副主任李勛明先生查閱有關資料和實地調查,關于老萊子避居蒙山后遷徙南方隱居何處的問題,歷史上唐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均曾昭示尋找老萊子故居及墓廬而未果,直至清康熙年間,長沙府在今株洲良圖塅發(fā)現(xiàn)一石碑,經(jīng)識篆者辨別為老萊子墓碑。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縣白瞡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贖回老萊子園,重修老萊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萊子墓”石碑,距墓約1公里處建“萊子祠”,門聯(lián)書“靈鐘楚國,業(yè)繼蒙山。”祠左嵌清同治十三年所立“萊子捐碑”,記載著歷代民眾捐資修墓情況[4]。湖北李勛明先生的考查,與株洲有關人士的民間走訪相符[5]。故此,有關老萊子墓的記載,至少明、清以來已經(jīng)形成了脈絡清晰的文字證據(jù)鏈。
2. 株洲發(fā)現(xiàn)與老萊子同時期的楚墓多處。解放初期,株洲先后發(fā)現(xiàn)兩處春秋楚國墓葬群,并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人進行了調查清理。一是1955年5月在株洲城市中心區(qū)的洋屋嶺發(fā)現(xiàn)10座楚墓,出土了鼎、罐、銅鏡和料璧等物,墓葬形式和隨葬物品與長沙春秋戰(zhàn)國墓相同,都屬楚文化系統(tǒng)。洋屋嶺當年是株洲市糧食局和大米廠的基建地盤,距湘江和株洲火車站均不到500米,距老萊子墓約10公里。1957年,湖南省博物館在株洲湘江邊的三門鎮(zhèn)清理了8座楚墓,出土文物和墓葬特點與株洲洋屋嶺楚墓和長沙楚墓風格一致。[1]218這些楚墓說明,春秋時株洲并非荒蠻之地,同時代的老萊子墓葬株洲完全可信。
3. 說老萊子新余而來不可取。有學者認為:老萊子晚年應隱居江西省新余蒙山[6]。新余距株洲不遠,翻過羅霄山脈即可。這樣與株洲所發(fā)現(xiàn)的老萊子墓遙相呼應順理成章。但其實這種猜測不對。其一,明初學者梁寅曾考證,魯國擁有“龜蒙”(蒙山的最高峰),在“東海之地”,周朝末年魯國被楚國吞并,原屬魯國的“龜蒙”歸楚國管轄,因此當時南北兩個蒙山都歸楚國管轄,故老萊子隱居的蒙山,可能是“東海之地”的“龜蒙”,也可能是南部新余蒙山,可見梁寅也難以定論。其二,羅霄山脈山高險阻,當時江西新余沒有通往湘東株洲便捷的陸路水路,老萊子無法遷徙。其三,老萊子隱居不會舍近求遠,若真從新余蒙山而來,沿途有多處山高林密之地可以隱居,何必遠赴株洲丘陵之地呢?其四,史料多處記載老萊子隱居“至于江南而止”,而新余蒙山也屬江南,古人的語言敘述邏輯總不該是老萊子從江南遷徙江南吧?所以,老萊子隱居株洲不是自新余蒙山而來。
4. 遷徙江南應有船。據(jù)史載:老萊子晚年為逃避楚王“騎青牛(水牛)南遷并殞于江南”[7]。由此可見,老萊子隱居之行是有交通工具的。離開江陵蒙山,起先走山路,自然可能騎牛。又因楚王在蒙山見過老萊子,故老萊子離開蒙山不是秘密。所以才有史載“騎青牛南遷”。而后,老萊子繼續(xù)南行,必然坐船走水路,經(jīng)江漢平原,過長江入洞庭。然后沿南北大通道湘江南行,在株洲白石港入支流,到連接宋家橋的溪流處上岸,步行數(shù)里后,隱居良圖塅。此地距長江約300公里,當時唯有船才可能有這樣的長途旅行。老萊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船運已十分成熟。從考古看,河姆渡遺址已經(jīng)出土船槳,至春秋時用舟楫的歷史至少已上千年。屈原在《楚辭》中就記有“乘舲船余上沅兮”——當時速度快的小船稱“輕舟、扁舟”,有棚有窗的小船稱“舲船”,而南楚長沙的大船則稱之為“舸”??梢?,船運已經(jīng)成為代步的重要工具,所以,老萊子坐船并不奇怪。
5. 株洲系最佳隱居地。老萊子為何選擇株洲隱居?南渡長江后,常德澧陽平原及環(huán)洞庭湖區(qū)域緊靠楚國政治中心,顯然不適合隱居。江南的洞庭湖倒有幾條大江大河可供前行。走沅水?那里地勢險要,邊民彪悍,安全無保障。湖南出土的里耶戰(zhàn)國秦簡,證實了湘西一直是軍事邊塞。走資水?也不妥。資水中游的有效統(tǒng)治直至北宋熙寧五年才以“招納梅山蠻,賜邑名”解決問題。湖南的安化縣就取“歸安德化之義”,新化縣則以“王化之一新也”得名[8]。唯有湘江自古是南北大通道,老萊子的江南隱居之路只能走湘江。株洲屬江南丘陵,四季分明,物華天寶,可滿足老萊子“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的物資條件。同時,隱居不易發(fā)現(xiàn),遠行交通方便,還可通過長沙洞察天下。
6. 幾點疑異不影響老萊子墓的確認。目前關于老萊子有幾點疑異:一是老子到底是何人,是“老萊子、賴子、還是佴子”,是一人或二人或多人?因時代久遠,資料有限,學術界頗有爭議,連司馬遷也是“或曰老萊子”而含糊其詞[9]。二是老萊子享壽多少?史記有“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之言。有學者估計老萊子活了120歲。國人自古有將圣人神化之嫌。故上述論斷不可信。老萊子享年幾何才入土為安,無法定論。但無論怎樣,一是可以肯定于江南生活過的老萊子,在道家形成過程中確實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二是上述疑異也并不影響老萊子隱居株洲,并最后歿葬株洲的事實。
株洲良圖塅的老萊子墓,時代久遠,古籍有載;維修有序,碑刻留存;地點清晰,全國惟一。筆者演繹和復原的老萊子隱居江南的歷史,其路線合理,交通有船,地點適當,合符史實。株洲能說的歷史很多,但能看的歷史太少,老萊子所創(chuàng)建的道家學派和哲學思想對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如果老萊子墓能重修,則一定能大大促進株洲社會和文化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促進株洲經(jīng)濟尤其是旅游業(yè)的升溫和發(fā)展。
[1] 曹敬莊.株洲文物名勝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2] 趙云超.仙庾嶺:遠古散落荷塘的奇異“珍珠”[N].株洲日報,2010-04-02(2).
[3] 李林林.“楚國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萊子”[J].荊楚風,2010(4):43-45.
[4] 李勛明.老萊子隱居地蒙山之爭及其墓[N].荊門日報,2012-08-12(2).
[5] 馬立明.株洲——歷史文化深厚的城市[EB/0L].(2012-04-27).http://www.zzsskl.gov.cn .
[6] 陳科華.老萊子墓及其對株洲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意義[C]//彭雪開,駱曉會,劉俊男,等.湘東歷史文化研究:株洲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研究文叢之一.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87-98.
[7] 王國銀.破解老子之謎[N].荊門日報,2008-12-21(2).
[8] 杜仲華.湖南省地圖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82:85.
[9] 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9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