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克終之美”,大節(jié)也
□王成
事情開了好頭,還要有好的結局,善始善終才算劃了圓滿的句號。所謂“克終之美”,即善始善終之美也。要把事情辦好,要一以貫之,不受干擾,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古語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币馕吨I導人的說話辦事都要算數(shù),一諾千金,說到做到,要對人民負責到底,這個底就是終了和結局。唯有這樣,才能變“終之斯難”為“克終之美”。
“克終之美”出于《貞觀政要·慎終第四十》,是大臣魏征在貞觀十三年批評太宗言行時說過的一句話。他對比了貞觀初期太宗的承諾與當時政風中存在著的隱患,有10個“漸不克終”的毛病,擔憂善其始不善其終而發(fā);又以親民務實儉約為主題,不留情面地指出太宗在奢靡縱欲方面存在的種種表現(xiàn)。他在貞觀十六年又鮮明地提出建議,要太宗“居安思危,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還加了一段論述:“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jié)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标P鍵在節(jié)與縱兩個字,突出了自制的重要性。貞觀十三年、十六年正處在貞觀年代的中葉盛世。魏征敢于提出“漸不克終”的批評,誠可謂大膽、及時、用心良苦。當時的太宗,基本上都聽進去了,對“克終之美”起了良好的作用,也延長了“貞觀之治”的歷史。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一旦打開了縱欲之門,就很難關上。用“自制”來管好自己,十分必要。有欲無欲,又是什么欲,自己最清楚,自制也最有效。共產黨人自制的基礎是理想信念和中國夢。這個基礎扎實了,自制的能力就會增強。反之,就會在縱欲面前失去識別和抵制的能力。魏征還認為自制能力強的明君,必然是胸懷寬廣、肚量大、能容人、善于聽取不同意見的賢者。也正是由于太宗的納諫,才成就了魏征的直言敢諫。《貞觀政要》中有許多納諫敢諫的故事,成就了太宗的自制和“克終之美”。
能否自制和寡欲,對于黨政領導干部來講,是一場長期而又嚴峻的考驗,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要終生為之。作為個人,還要樂意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和歷史的檢驗。要平等待人,為群眾著想,聽取群眾意見,得到群眾認同和歷史的認可,這才算實現(xiàn)了“克終之美”。作為黨組織,也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予以指導和監(jiān)管,讓黨政干部都生活在組織和制度之中,也就是說要用籠子把權力真正管起來,不允許越權出軌。
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治國就是治吏,治吏要先治黨?!皟蓚€務必”的教導,至今已實踐了60多年,黨中央先后換屆十一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就有七次,歷屆都發(fā)生過“正能量”與“四風”之害的斗爭,一直較量著到今天。每屆領導班子成員都去過西柏坡取經,重溫“兩個務必”的教導,做到繼承和發(fā)揚。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也由于領導人自身對“兩個務必”理解、要求、做法、力度的不盡相同,其效果和群眾的評論也會不盡相同,使我們對“行之為難”與“終之斯難”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難而進,不半途而廢,確實寶貴難得。治國、治吏、治黨,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要敢于自制從嚴。自制不嚴,最后就會落空,不克而終。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八項規(guī)定”和整風決策,加上領導人的言行,給人民群眾以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的感覺。在圓夢的行動中,感到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回來了,敢于叫響“從我做起,向我看齊”的口令,吹起了進軍的號角!人民企盼著黨中央的號召和承諾的每一件事,最后都能以“克終之美”來宣布她的成功告捷。也唯有如此,社會誠信的基礎才能牢靠?!翱私K之美”,乃黨政領導干部之大節(ji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