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洪忠新
近三十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1980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僅為0.67%,1994—1995年糖尿病患病率已達到2.5%,糖耐量低減為3.2%,最近十年糖尿病流行情況更為嚴重,2002年城市人口糖尿病患病率為4.5%,農村為1.8%[1]。2008年我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別為9.7%和15.5%,其中城市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為11.4%,高于農村居民的8.2%;而農村居民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6.1%,高于城市居民的15.5%,提示未來農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將高于城市[2]。目前,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在我國普通成年人群中呈現高度流行狀態(tài)。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肥胖、活動量少、遺傳因素及飲食不當等。在飲食不當原因中,既往只是關注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即重點關注的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對血糖的影響,而近年來三大產熱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或攝入比例對血糖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重視[3-4]。本研究旨在探討富含脂肪類食物的攝入量與北京市房山區(qū)張坊村中老年人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的關系,以便為我國農村居民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45~90歲;(2)自我報告無嚴重肝腎疾??;(3)無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1)年齡<45歲或>90歲;(2)有嚴重肝腎疾??;(3)妊娠;(4)酗酒;(5)精神異常;(6)認知功能障礙。
1.2 研究對象 于2011年7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營養(yǎng)科舉辦送醫(yī)下鄉(xiāng)義診活動,在北京市房山區(qū)張坊村村委會的支持和安排下,共134名符合條件的居民參加營養(yǎng)義診活動。
1.3 血糖測量方法與診斷標準 血糖測量方法:于餐后1 h、餐后2 h及空腹狀態(tài)下應用羅氏血糖儀(羅氏公司,德國)取受試者右手中指末梢血,進行快速血糖測量,記錄血糖數值;同時注明居民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是否規(guī)律應用降糖藥物等情況。高血糖癥診斷標準[5]: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1 h血糖>11.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以及既往確診有糖尿病。
1.4 人體指標測量方法 (1)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三頭肌皮褶厚度(TSF):按照常規(guī)方法測定。計算體質指數(BMI)和腰臀比(WHR)。(2)體脂含量(BF):采用便攜式生物電阻抗分析儀(雅瑪拓科技貿易有限公司,日本)測定,受試者雙臂伸直,與身體縱軸呈90°,雙手示指和拇指用力捏住兩側電極,15 s后讀取數值。
1.5 生活習慣調查 (1)飲酒:記錄研究對象是否飲酒及每次飲酒量;(2)吸煙:記錄研究對象是否吸煙及每日吸煙支數;(3)活動情況:記錄研究對象每日活動時間,活動時間≥2 h/d為活動量較多,活動時間<2 h/d為活動量較少;(4)睡眠情況:記錄研究對象每日睡眠時間,睡眠時間≥6 h/d為好,睡眠時間<6 h/d為差。
1.6 膳食調查 采用24 h膳食回顧法。24 h是指從最后一餐吃東西開始向前推24 h,對中老年人連續(xù)3 d的食物攝入量進行記錄,包括每餐食物的攝入種類和攝入量。
1.7 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與混合膳食血糖負荷的計算[6-7]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是將一餐中每種食物對混合血糖生成指數的貢獻值相加,每種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貢獻值=每種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其碳水化合物量在一餐中所占的質量比(碳水化合物量為可利用量,即為碳水化合物量-膳食纖維量)。混合膳食血糖負荷=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攝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量/100。
2.1 一般資料 134例中老年人中男45名(33.6%),女89名(66.4%);年齡45~84歲,平均(61.4±10.8)歲,其他一般資料見表1。
2.2 高血糖癥發(fā)生率 134例中老年人中,既往診斷為高血糖癥者24例(17.9%);既往無高血糖癥者中,進行空腹血糖測定異常者27例(20.1%),餐后1 h血糖測定異常者1例(7.5%),餐后2 h血糖測定異常者11例(8.2%)。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為47.0%(63/134)。
表1 134例中老年人一般資料Table 1 General date of 134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people
注:BMI=體質指數,BF=體脂含量,WHR=腰臀比,TSF=三頭肌皮褶厚度
2.3 性別、年齡、生活習慣和人體測量指標與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的關系 按照是否患有高血糖癥,將受試對象分為血糖正常組71例和高血糖癥組63例。兩組性別、年齡、飲酒率、吸煙率、運動情況、睡眠情況、WHR、TSF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糖癥組BMI、BF均高于血糖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產熱營養(yǎng)素及總能量攝入量與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的關系 高血糖癥組脂肪攝入量、總能量攝入量均高于血糖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蛋白質攝入量和膳食纖維攝入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不同食物種類攝入量與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的關系 高血糖癥組豬肉類攝入量和食用油攝入量均高于血糖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主食類攝入量、蔬果類攝入量、魚類攝入量、雞蛋類攝入量、奶制品類攝入量、豆制品類攝入量、干果類攝入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6 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與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的關系 血糖正常組和高血糖癥組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和混合膳食血糖負荷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且呈現出農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緊追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趨勢[2]。這與社會經濟逐漸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方式改變,飲食模式發(fā)生變化密切相關。近年來,有關飲食不當引起血糖升高受到廣泛重視,既往關注較多的只是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即碳水化合物含量對血糖的影響,而近年來三大產熱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或攝入比例對血糖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重視[3-4],即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對血糖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房山區(qū)張坊村高血糖癥發(fā)生率為47.0%,其中新發(fā)現高血糖癥患者39名,然而張坊村居民高血糖癥發(fā)生率可能高于本研究結果,原因如下:對居民檢查時只是進行即刻血糖測定,如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并非對每位居民均進行3種血糖測定,當1位居民空腹血糖不高時,并不代表其餐后1 h或餐后2 h血糖不高,從而造成漏診。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糖癥組BMI、BF、脂肪攝入量和總能量攝入量均高于血糖正常組,而兩組蛋白質攝入量、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膳食纖維攝入量以及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和混合膳食血糖負荷,無差異。具體分析不同食物種類攝入情況,結果顯示,高血糖癥組豬肉類攝入量和食用油攝入量均高于血糖正常組,而其他富含油脂類食物如魚類、豆制品類、雞蛋類、奶制品類、干果類攝入量兩組間均無差異。
表2 兩組性別、年齡、生活習慣和人體測量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der,age,living habit and parameters of anthropomet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為t值
表3 兩組產熱營養(yǎng)素及總能量攝入量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utrient and total ener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兩組不同食物種類攝入量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ariety of food intak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為t值
表5 兩組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mixed 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mixed dietary glycemic loa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高血糖癥組BMI和BF高于血糖正常組,可能是由于高血糖癥組脂肪攝入增高的同時,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并沒有減少,導致總能量攝入量較高,高于機體消耗,引起B(yǎng)MI和BF增加,同時其增加又會降低機體胰島素敏感性,引起胰島素抵抗,從而使血糖異常。Van等[5]研究發(fā)現,盡管高脂肪攝入不會直接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但其可以通過增加體質量間接影響血糖。同時,高血糖癥組和血糖正常組相比,在脂肪攝入量增加的同時,并沒有相應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從而導致總能量攝入的增加,“脂毒性”隨之產生。脂毒性是指增高的游離脂肪酸濃度或增高的細胞內脂含量在致糖尿病形成中的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為肝臟、肌肉和胰腺。多研究表明,在高脂環(huán)境下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與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其中β細胞凋亡增加是主因[6-9]。Derosa等[10]對286例健康個體采用經口脂肪負載試驗(OFL),結果顯示,脂肪負載后3、6、9 h血糖升高分別為3.26%、4.35%、1.09%,只有12 h的血糖略有下降。同時,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細胞黏附分子等顯著增加,而且先于血漿三酰甘油升高??梢娭具^量攝入可快速升高血糖。Pan等[11]研究發(fā)現,高脂肪飲食可以損害胰島素信號通路,從而使血糖升高。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脂肪攝入量和能量攝入量的增加,是糖尿病發(fā)病率增加的危險因素[12]。
具體分析兩組不同食物種類攝入量發(fā)現,高血糖癥組豬肉類攝入量和食用油攝入量均高于血糖正常組,導致飽和脂肪酸攝入高于血糖正常組;而兩組魚肉類、干果類攝入量無差異。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膳食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而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13]。高青松[14]采用不同類型脂肪酸對SD大鼠血清脂肪酸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攝入高水平的長鏈飽和脂肪酸的SD大鼠產生嚴重的胰島素抵抗,而攝入n-6多不飽和脂肪酸的SD大鼠胰島素敏感性沒有下降。Wang等[15]研究也表明,攝入高飽和脂肪可以增高2型糖尿病發(fā)展的危險??梢?,高血糖癥組血糖異??赡苁且驗橹緮z入增加,尤其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豬肉、動物油的攝入增加,而沒有增加保護性的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如干果、魚肉類、植物油等有關。
本研究中,兩組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無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兩組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攝入量均較多,只是肉類等油脂類食物攝入有差異,而此類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均較低,因此在兩組間未顯示出差異。
房山區(qū)張坊村地處北京西南郊偏遠山區(qū),經濟相對落后,村民飲食較為單調,主食加腌菜是其基本飲食模式,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居民會增加肉類和食用油的攝入。建議血糖偏高的人群在脂肪類食物攝入時應多選擇魚類、干果、植物油,減少豬肉、動物油等攝入,同時應相應減少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如主食類的攝入,以保證總能量攝入不超標,降低BMI和BF,從而有效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癥的發(fā)生。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后插1-后插36.
2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 Ballarda KD,Quanna EE,Kupchaka BR,et al.Dietary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blood pressure,microvascular function,and cellular adhesion markers in individuals taking statins[J].Nutr Res,2013,33(11):905-912.
4 Rajaie S,Azadbakht L,Khazaei M,et al.Moderate replacement of carbohydrate by dietary fats affects features of metabolic syndrome:A randomiz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J].Nutrition,2014,30(1):61-68.
5 Van Dam RM,Willett WC,Rimm EB,et al.Dietary fat and meat intake in relation to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men[J].Diabetes Care,2002,25(3):417-424.
6 Depart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
7 Eslamian G,Jessri M,Hajizadeh B,et al.Higher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case-control study[J].Nutr Res,2013,33(9):719-725.
8 Atkinson FS,Foster-Powell K,Brand-Miller JC.International tables of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values:2008[J].Diabetes Care,2008,31(12):2281-2283.
9 向薇,黃忠心,施秉銀.脂毒性與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4,27(9):44-45,53.
10 Derosa G,Ferrari I,D′Angelo A,et al.Oral fat load effects on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stress markers in healthy subjects[J].Heart Vessels,2009,24(3):204-210.
11 Pan MH,Lai CS,Tsai ML,et al.Chemopreven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dietary natural compounds[J].Mol Nutr Food Res,2014,58(1):147-171.
12 李紅金,趙敏,綦雯雯.2010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治療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11,6(4):316-324.
13 Lichtenstein AH,Schwab US.Relationship of dietary fat to glucose metabolism[J].Atherosclerosis,2000,150(2):227-243.
14 高青松.不同類型脂肪酸對SD大鼠血清脂肪酸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0.
15 Wang L,Folsom AR,Zheng ZJ,et al.Plasma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middle-aged adult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Am J Clin Nutr,2003,78(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