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 100083)
初級階段西班牙留學生漢語去聲感知的實驗研究
王煒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 100083)
本研究以西班牙語母語背景的初級階段留學生為實驗對象,以漢語母語者作為參照,采用Praat軟件合成音節(jié),通過三個聽辨實驗考察他們對漢語去聲感知的情況。結果表明:(1)調域的變化對留學生的去聲感知造成影響。(2)起始音高不是留學生感知去聲的主要條件。(3)雙字調中去聲在前比去聲在后更容易被感知。
漢語去聲感知 起始音高 調域長短
歐美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這是第二語言語音習得中一個被反復探討的問題。對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的困難及其解決辦法的研究多從感知與產出兩個方向進行:有對聲調的整體感知與產出的研究,也有對聲調之間習得的難易程度的研究。目前,關于留學生對某個具體調型的感知研究并不多。大量教學實踐實例表明,去聲是歐美學生聲調習得的難點之一。留學生在習得去聲時,存在用重音代替去聲、隨意性大、用母語的語調代替、去聲發(fā)音不到位、起點過低等問題。鑒于被試數量有限,本研究集中考察初級階段母語為西班牙語的留學生對漢語去聲的感知,并據此做一些相關研究,以期窺探出無聲調母語背景的歐美留學生的漢語去聲的感知情況。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教學領域,前人已有許多研究。關于歐美留學生漢語聲調學習的研究不在少數。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四聲的難度順序和調型調域問題展開 (沈曉楠(1989);余藹芹(1986);趙元任(1980);趙金銘(1988))。王韞佳(1995)通過實驗研究的方法,進一步提出,升調和降調本身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學。蔡整瑩、曹文(2002)通過聽辨判斷和聲學分析,總結了泰國學生學習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方面的偏誤。陳默、王建勤(2010)以無聲調語言非漢語母語者和聲調語言非漢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以漢語母語者為參照,利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縱向考察了被試的漢語雙字組聲調的動態(tài)發(fā)展。
近年來,關注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聲調感知的研究越來越多。張林軍(2011)、陳彧(2012)的研究從不同角度考察了留學生對漢語感知的整體情況;易斌(2011)、陳默(2011)、姚勇和劉莎(2012)則通過感知實驗,考察了留學生對漢語四聲之間的感知差異;對特定調型感知的研究主要有曹文(2010)對平調感知的研究,以及石鋒、冉啟斌(2011)對曹文(2010)的實驗結果的再分析。
目前對于漢語聲調感知的研究多側重于留學生漢語四種聲調之間的感知差異,從而得出留學生習得漢語聲調的一般順序;對于某種特定聲調的感知研究并不是很多。漢語中的去聲,一直是歐美留學生學習漢語聲調時的難點之一,也是言語產出時偏誤產生的重要領域。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實驗研究方法,以初級階段母語為西班牙語的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漢語母語者作為參照,考察初級階段西班牙留學生感知漢語去聲(單字調、雙字調)的具體情況。通過實驗,我們希望進一步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1)調域、起始音高、去聲調在語流中出現的位置等因素對初級階段歐美學生感知漢語四聲可能造成的影響。
(2)無聲調母語背景留學生漢語去聲的范疇感知情況。
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將基于下面兩項實驗研究的結果。
本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實驗,考察調域和起點音高對去聲感知的影響。
1.1 實驗方法
本研究以合成的單音節(jié)聲調作為刺激音,被試進行調類判斷的實驗任務。
1.1.1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6*3*2三因素混合實驗設計。
自變量:(1)調域,被試內變量,分為6個水平,分別為1st,3st,5st,7st,9st,11st;(2)起點音高,被試內變量,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即起點音高分別為13st,11st,9st;(3)母語背景,被試間變量,分為兩個水平,初級階段歐美留學生和作為控制組的漢語母語者。
因變量:(1)去聲的辨認率1;(2)去聲的辨認率2。
(辨認率1:將某調域刺激音辨認為去聲的次數占某調域刺激音總數的幾率。
辨認率2:將某起點音高刺激音辨認為去聲的次數占某起點音高刺激音總數的幾率。)
1.1.2 被試
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歐美留學生3人,來自于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的時間為3個月。漢語母語者3人,均為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生。
1.1.3 實驗材料
原始語音樣本是一個時長為400毫秒(ms)的去聲音節(jié)[i],選自普通話學習網。用praat語音合成軟件把聲調調值的赫茲(hz)轉換為半音(st),通過改變原始樣本的起點和末點音高合成刺激音。共合成18個刺激音。加入9個填充項,分別為音節(jié)[i]的陰平、陽平、上聲音節(jié),各3個,時長均為400毫秒(ms)。共27個刺激音,每個刺激音重復兩遍,共54個刺激音,按隨機排列的順序呈現。即每個調域有6個刺激音,每個起點音高有12個刺激音。
表1 實驗一刺激音數據
1.1.4 實驗程序
實驗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進行,給被試播放合成的音頻文件。每個音重復兩次,之后有2秒鐘的時間判斷聽到的音節(jié)[i]的聲調。聽到“du”的一聲,進行下一個音的判斷。
1.2 實驗結果
1.2.1 去聲的辨認率1
兩組被試在不同調域水平下的辨認率見圖1。
圖1 兩組被試在六種調域水平下的辨認率
以辨認率1作為因變量,漢語水平、調域和起點音高作為自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
調域的主效應顯著(F=13.832,p<0.001),即總的來看,隨著調域的增大,被試將刺激音感知為去聲的比率明顯提高。調域和母語背景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以上數據說明:不管是漢語母語者還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西班牙語學習者,調域的變化會影響他們對于去聲的感知。當調域很寬時(5個半音)以上,母語者感知為去聲的比率急速提高,西班牙語者的去聲感知率雖比調域更窄時有所提高,但仍非常低,由此推測,西班牙語者感知去聲時和漢語母語者所利用的線索可能不同。
1.2.2 去聲的辨認率2
兩組被試在不同起點音高下去聲的辨認率見圖2。
圖2 兩組被試在三種起點音高水平下的去聲辨認率
以辨認率2作為因變量,漢語水平、調域和起點音高作為自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起始音高的主效應不顯著(p>0.05),即總的來看,起始音高對去聲感知的影響不大。起始音高和母語背景的交互作用不顯著。以上數據說明,不管是母語者還是西班牙語者,起點音高都不是感知去聲的主要條件。
1.3 討論
不管是漢語母語者還是西班牙母語者,調域變化都會影響他們對于去聲的感知,表現為隨著調域的逐步擴大,所有被試將刺激音感知為去聲的比率明顯提高。但調域對漢語母語者感知的影響程度大于西班牙母語者。起點音高對漢語母語者和西班牙語者感知去聲的影響都不大,說明起點音高不是感知去聲的主要條件。
聲調意識從所處的語音環(huán)境劃分,可以分為單字調意識和多字調意識(包括雙字調和三字調)(《非漢語母語者漢語單字調聲調意識初期發(fā)展的個案研究》陳默、王建勤)。而且,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應應用相應的聲調教學方法(《非漢語母語者漢語單字調聲調意識初期發(fā)展的個案研究》陳默、王建勤)。本實驗旨在考察以西班牙語作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對漢語雙字調中去聲字調的感知意識,并由此進一步探索對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感知和產出去聲的教學方法。
2.1 實驗方法
本實驗以包含去聲的雙字調作為刺激音,被試進行調類判斷的實驗任務。
2.1.1 實驗設計
自變量:包含去聲的雙字調搭配。
因變量: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對包含去聲的雙字調的感知情況。
2.1.2 被試
3名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北京語言大學留學生,父母和家人均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無華僑(社會文化背景都是非漢字文化圈)。年齡18~30歲。被試學習漢語時間為3個月~1年(HSK3級)。被試全部報告無聽覺障礙,身體健康。3名以漢語作為母語的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父母和家人均為以漢語作為母語,年齡18~30歲。被試全部報告無聽覺障礙,身體健康。
2.1.3 實驗材料
音節(jié)yi。T1T4,T4T1,T2T4,T4T2,T3T4,T4T3,T4T4,T4T4,T4T4,T1T1,T1T1,T1T1。
2.1.4 實驗程序
將12個由兩個不同聲調的“yi”組成的音節(jié)組依次播放,被試分別寫出聽到的兩個音節(jié)的聲調。
2.2 實驗結果
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和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在感知去聲的聲調范疇時是有差異的;根據上圖顯示的結果,去聲在前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為50%,去聲在后時的正確率接近2/5;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無論去聲在前,還是去聲在后,均為100%。
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感知去聲聲調范疇的能力遜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根據圖3顯示的結果,去聲在前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為50%,去聲在后時的正確率接近2/ 5;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無論去聲在前,還是去聲在后,均為100%。
圖3
對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來說,字的位置對去聲雙字調感知有影響;根據圖3顯示的結果,去聲在前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為50%,而去聲在后時的正確率接近2/5;也就是說,去聲在前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去聲感知正確率高于去聲在后時。
對漢語母語者來說,字的位置對去聲雙字調感知沒有影響。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的去聲感知正確率,無論去聲在前,還是去聲在后,均為100%。
2.3 討論
此次實驗結果表明:對漢語母語者來說,字的位置對去聲雙字調感知沒有影響。對于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來說,雙字調中去聲在前比去聲在后時更容易準確感知。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為了讓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更高效地感知去聲,可考慮加大去聲在前的詞匯感知教學。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索分析。
[1]曹文.漢語平調的聲調感知研究.中國語文,2010(6).
[2]陳彧.零漢語經驗英語母語者漢語聲調感知的判別分析研究.河池學院學報,2012(3).
[3]陳默,王建勤.漢語聲調教學的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1).
[4]陳默,王建勤.非漢語母語者漢語單字調聲調意識初期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8(2).
[5]何江,梁潔.劉韶華.維吾爾、漢族學生對普通話三聲聲調的范疇感知差異及其對漢語教學的啟示.民族教育研究,2011(4).
[6]沈曉楠.關于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世界漢語教學,1989(3).
[7]石鋒,冉啟斌.普通話上聲的本質是低平調——對《漢語平調的聲調感知研究》的再分析.中國語文,2011(6).
[8]王韞佳.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3).
[9]姚勇,劉莎.不同漢語水平的中亞留學生漢語聲調感知實驗及成因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2).
[10]余靄芹.聲調教學方法的商榷,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
[11]張林軍.美國留學生漢語聲調音位和聲學信息加工.世界漢語教學,2011(2).
[12]周小兵,王功平.近三十年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述評.漢語學習,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