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強
(吉林建筑大學(xué),吉林長春,130118)
從漢英死亡委婉語的表達看中英兩國文化差異
張俊強
(吉林建筑大學(xué),吉林長春,130118)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很多關(guān)于死亡的委婉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死亡委婉語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國和英國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差異。文章主要分析漢英死亡委婉語的表達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英兩國在宗教信仰、文化起源和社會與歷史發(fā)展進程方面的差異。
漢語;英語;死亡委婉語;文化;差異
Euphemism源于希臘語,指“好的話”或“好聽的話”,在漢語中稱之為“委婉語”。其含義就是“用一些令人愉悅的,聽起來順耳的和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詞語來代替令人不悅的、聽起來刺耳的和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詞語”。委婉語的產(chǎn)生、使用和禁忌語是分不開的,禁忌語指人們交流時不能、不敢、不想說出來的詞語。死亡作為生命運動的一種必然結(jié)果本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轉(zhuǎn)的,但是人們對于死亡這一現(xiàn)象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悲痛與恐懼。人們盡可能不談?wù)撍?,但有的時候,由于交流的客觀需要,又不得不談及。這時人們通常會使用一些間接的、委婉的和含蓄的詞語來表達死亡這一現(xiàn)象,這些詞語通常被稱之為死亡委婉語。死亡委婉語作在各民族語言中普遍存在,漢語和英語中同樣有一些表達死亡的委婉語。
語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死亡委婉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英兩國文化的差異性。
1.兩國宗教信仰的差異
漢語中很多死亡委婉語的產(chǎn)生與使用都和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漢語“駕返瑤池”、“忽返道山”、“蓬島歸真”、“登仙”、“仙逝”、“化鶴”都是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語,“涅槃”、“歸西”、“登蓮臺”則是源于佛教的委婉語。而英語中也有很多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語,但基本上都源于基督教,如with God,with the Father,go to see God,go to heaven,pay the debt of nature, fall asleep,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go to sleep forever, go over,cross over the Great Divide,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從以上這些例子從一個側(cè)面揭示兩國不同的宗教文化與信仰。
道教和佛教幾乎影響到人們生活各個方面,因而對死亡委婉語的產(chǎn)生和使用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根據(jù)道教,生不是生命的開始,死也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死只是生命從一種狀態(tài)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一個人如果得了“道”,可以由凡人變成仙人,不再生活在凡間,而是生活在“瑤池”和“蓬萊仙島”這樣的地方。因而有了像“駕返瑤池”、“蓬島歸真”、“仙去”和“仙游”這樣的委婉語。根據(jù)佛教,生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行善積德和去除雜念為死后的永恒幸福提供基礎(chǔ)和保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jīng)]有生死輪回的佛的境界,也就是“涅槃”,因此人們常用這個詞語來表示佛教徒的死去。除了“涅槃”之外,還有“坐化”、“圓寂”、“升天”和“到極樂世界”。但是中國人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所以漢語中這些死亡委婉語的使用范圍相對非常小,具有局限性,一般只用在佛教徒和道教徒的身上,不具有全民性。
基督教是英國的國教,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信仰基督教,這種單一的宗教信仰也影響到死亡委婉語的使用。根據(jù)基督教,世間萬物都是上帝的杰作,人類也不例外,人是上帝用土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基督徒看來,人死后要重新回到上帝的懷抱,靈魂要回到天國,與上帝同在,才會得到安息,因此就出現(xiàn)了be called toGod, gotosee God這樣的詞語。根據(jù)圣經(jīng),人生來是有罪的,也就是所說的原罪,所以人的死就是把罪孽洗清,paythe debt of nature和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的使用就是源于這一觀念。據(jù)統(tǒng)計,英語中和基督教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約占總數(shù)的30%左右,而漢語中和宗教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只占10%左右。
2.兩國文化起源的差異
漢語中有一些和土地、山川、和植物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如“就木”、“人木”、“蕙損蘭摧”、“凋零”、“凋落”、”,此外,由于中國人習(xí)慣把死者埋在地下以期死者靈魂安息,并把它稱之為“黃泉”或“九泉”,因而“命喪黃泉”和“含笑九泉”也是漢語中常見的死亡委婉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語中有一些和水、大海、航海和船只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如be gone to Davy Jones’lockers(Davy Jones’locker(Davy Jones是英語中對“海神”或者“海妖”的別稱),to slip off,slip one’s cable,coiled upand,the last voyage。
這些死亡委婉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的不同起源。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他們耕作土地,種植莊稼,生活都是圍繞著土地進行的,因而中國文化是“土性”的。因此,他們會使用一些和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相關(guān)的詞語來委婉和含蓄地表達人的死亡。而英國文化起源于海洋,作為一個島國,周圍都是茫茫大海,島上也沒有太多適合耕種的土地,英國人要想生活,必須與水打交道,他們不得不出海打漁,不得不建造船只,不得不進行海外貿(mào)易,生活是圍繞著水開展和進行的,因而英國文化是“水性”的。他們不可避免地會使用一些和大海、航海和船只有關(guān)的詞語來表示水手和船員的死去。
3.社會與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差異
漢語中有很多死亡委婉語用來表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年齡或者性別。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帝王之死稱作“駕崩”,諸侯之死稱作“薨”,大夫之死稱作“卒”,士之死稱作“不祿”,父母的離世稱為“辭堂”或“天罰”,未成年孩子的死去稱為“夭折”或“短命”,對年輕美貌的女子之死稱為“香消玉殞”;對有才能的年輕男子之死稱為“英年早逝”。當(dāng)然現(xiàn)在除了“夭折”和“英年早逝”之外,這些詞語大部分都不再使用了。但是這種遺風(fēng)在現(xiàn)今社會仍然能夠找到影子,比如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或是一些知名人士的離世稱為“逝世”。相比較而言,英語中則很少有這樣的表達。在中世紀(jì)的西歐就流行這樣一條格言:Popes,kings, 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教皇、國王、乞丐、小偷,人人皆有一死),這充分說明死亡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必要用不同詞語來表達不同身份、地位和性別的人的死亡。
漢語中大量的表示不同社會地位、家庭地位、性別和年齡的死亡委婉語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過所造成的嚴(yán)重的階級差別和等級制度,人為地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級加以區(qū)分和對待。英國雖然也經(jīng)歷了封建社會,但時間相對于中國要短得多,而且后來經(jīng)過文藝復(fù)興、宗教改革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洗禮與影響,人人平等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因而在語言中沒有出現(xiàn)與之相對的死亡委婉語。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影響和依賴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死亡委婉語從一個不同的側(cè)面揭示和體現(xiàn)了中英兩國在文化起源、宗教信仰和社會與歷史發(fā)展進程方面的差異。只有對這些差異有足夠的了解與認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恰當(dāng)?shù)厥褂眠@些死亡委婉語。
[1]劉曉燕.英漢死亡委婉語的中西文化對比[J].銅陵學(xué)院學(xué)報,2011,10(6):92-93.
[2]陶桂鳳,伍思靜,馬玉芳.洪堡特語言民族觀視角下中西方“死亡”委婉語對比研究[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與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2(9).
[3]高春,燕孔翔.略談漢民族死亡委婉語[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3(6).
編輯 朱榮華
H03
A
2095-8528(2014)03-116-02
2014-10-05
張俊強(1978-),男,漢族,吉林白山人,吉林建筑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xué)、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xu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