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雄
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佛山 528200
評價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
王克雄
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佛山 528200
目的分析和評價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就診的102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給予患者使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一年,治療結束后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結果在治療前后對102例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癥狀評分,治療前平均(9.5±2.8)分,治療后平均(1.8±0.6)分,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106例患者中治療有顯著療效的為82例80.39%,治療有效的為7例6.86%,治療無效的為13例12.74%,治療有效率為87.25%。在治療過程中未見有患者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輕度不良反應均自行恢復。不同塵螨變應原陽性患者各組間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使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進行治療,其療效比較顯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安全可靠,不良反應較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道變應性疾病,其主要表現是鼻塞、鼻癢、陣發(fā)性噴嚏及清水樣涕,隨著天氣的改變病情也會有所不同。塵螨是目前引起變應性疾病最為常見的室內變應原[1],近年來塵螨所引發(fā)的過敏性鼻炎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在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中,特異性免疫療法被認為是唯一可以改變疾病進程的方法。傳統的皮下注射脫敏法需要在醫(yī)院進行,且持續(xù)時間長,給患者帶來不便。近幾年國內逐漸開展的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過敏性鼻炎,給藥方式簡便,患者較易接受。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門診診斷的102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使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在將本次研究的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就診的102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39例;患者的年齡在6~63歲,平均(21.3±6.9)歲,其中14歲以下兒童患者37例,14歲以上成年患者65例?;颊叩牟〕淘?個月~38年,平均病程(7.3±3.4)年。對102例患者進行變應原皮膚點刺實驗,其中17例患者塵螨變應原陽性為(++),43例患者塵螨變應原陽性為(+++),42例患者的塵螨變應原陽性為(++++)。102例患者均符合AR診斷標準[2]。將合并有哮喘和鼻息肉的患者予以排除,并排除長期使用鼻減充血劑的患者,同時排除其它變應原皮膚點刺實驗結果在(++)以上的患者。
1.2 試劑
舌下含服脫敏制劑(商品名:粉塵螨滴劑;通用名:暢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公司);皮膚點刺實驗試劑由浙江我武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1.3 治療方法
1.3.1 舌下含服脫敏治療方法 102例患者均采用舌下含服脫敏劑進行治療。根據治療時間對粉塵螨滴劑的使用劑量進行相應的調整,其主要的操作方式為:治療開始第1周使用1號粉塵螨滴劑,其蛋白濃度為1 mg/L,用量為第1天1滴,第2天2滴,第3天3滴,第4天4滴,第5天6滴,第6天8滴,第7天10滴;第2周開始使用2號粉塵螨滴劑,蛋白濃度為10 mg/L,用量為第1天1滴,第2天2滴,第3天3滴,第4天4滴,第5天6滴,第6天8滴,第7天10滴;治療第3周開始使用3號粉塵螨滴劑,蛋白濃度為100 mg/L,用量為第1天1滴,第2天2滴,第3天3滴,第4天4滴,第5天6滴,第6天8滴,第7天10滴;第4、5周,改用4號粉塵螨滴劑,蛋白濃度為333 mg/L,每天3滴,14歲以下的兒童患者維持治療1年;14歲以上的成人患者第6周開始,使用5號粉塵螨滴劑,蛋白濃度為1000 mg/L,每天滴2滴,維持治療1年。在1年中患者需定期隨訪,并觀察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
1.3.2 輔助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輔助治療。對癥狀嚴重的患者局部給以適量的糖皮質激素來進行輔助治療,治療的方式為:使用曲安奈德鼻噴劑每天噴1次,每次1~2噴。治療時間為15~30天。
1.4 療效判定
過敏性鼻炎癥狀評分標準為[3](1)連續(xù)噴嚏個數1分3~5個;2分6~10個;3分≥11個;(2)每日擤鼻涕次數,1分≤4次;2分5~9次,3分≥10次;(3)鼻塞,1分有意識吸氣有鼻塞感;2分間歇性鼻塞;3分全部用口代替鼻呼吸;(4)鼻癢,1分間歇鼻癢;2分鼻部有蟻行感但程度較輕;3分鼻部有蟻行感且難以忍受。(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率。顯效≥66%,有效26%~65%,無效≤25%。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一般資料使用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1 總體療效及癥狀評分對比
106例患者治療有顯著有效者82例80.39%,治療有效者7例6.86%,治療無效者13例12.74%,治療有效率87.25%。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前后過敏性鼻炎癥狀評分,治療前平均(9.5±2.8)分,治療后平均(1.8±0.6)分,治療前后的評分存在差異P<0.05。
2.2 不同塵螨變應原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
不同塵螨變應原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均較好。各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例患者在治療的第1周出現頭暈,未經特別處理,自行消失;2例患者在治療第2周~第4周出現口腔局部麻木瘙癢并伴有輕微腫脹,在給予患者使用10 mg/d的氯雷他定片后癥狀消失,未對治療的脫敏劑劑量進行調整,106例患者中未出現有重度不良反應。
過敏性鼻炎亦即變應性鼻炎,是以過敏原刺激為主要誘因,IgE介導的過敏性疾病。變應原在鼻腔內的持續(xù)刺激導致鼻炎不斷加重,針對過敏性鼻炎的特異性免疫治療以預防或降低對鼻粘膜對變應原的敏感性為目的,是治療變應性鼻炎的重要手段。特異性免疫治療俗稱脫敏治療。傳統的皮下注射脫敏法是將導致患者產生變態(tài)反應的變應原制成的提取液注入患者體內,使之不發(fā)生或少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或減輕變態(tài)反應癥狀[4]。一般患者接受皮下注射需要在醫(yī)院內進行,局限性較大,而且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時間較長,導致患者持續(xù)到醫(yī)院就診的次數和時間較多,大部分患者都比較難以接受,導致治療中斷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治療過敏性鼻炎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時會導致患者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幾年提倡的舌下含服特異性免疫治療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中已廣泛開展。塵螨是過敏性鼻炎最重要的變應原之一,使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的給藥方式治療過敏性鼻炎簡單易行,不良反應少。目前針對舌下含服類藥物的免疫學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多數學者認為通過舌下含服變應原制劑,可以使血清中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水平明顯下降,外周血淋巴細胞對變應原的增殖反應明顯減弱,IL-10/IL-12及干擾素-y明顯增多[5]。目前在國際上針對舌下含服類藥品并沒有準確的劑量或療程。
表1 不同塵螨變應原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n(%)]
本研究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采取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在治療之前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癥狀評分為(9.5±2.8)分,經過一年的治療患者的過敏性鼻炎評分降到了(1.8±0.6)分,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減輕和緩解。106例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有效達到了82例,有效為7例,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87.25%,療效比較顯著。在治療過程中并未見有患者有嚴重的不良反應發(fā)生,2例患者出現舌頭麻木和癢的癥狀,經過藥物治療得到緩解,1例患者出現頭暈,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治療比較安全[6]。另外不同塵螨變應原陽性患者的治療效果均相對較好,各組間進行對比可發(fā)現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粉塵螨滴劑時必須要嚴格遵守醫(yī)囑用藥,不能私自調整劑量,在治療的過程中有任何不適感或者不良反應都應該及時到院進行就診。在服用粉塵螨滴劑前必須要進行相關的皮膚點刺實驗,對皮試結果顯示為陽性(++)以上的患者予脫敏治療。為了避免治療期間其他因素影響到治療的效果,應盡量避免再接觸導致過敏的變應原。
綜上所述,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使用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進行治療,療效顯著,能夠有效地改善癥狀,減少患者的痛苦,且治療過程安全可靠,有效減少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
[1]程靜,桂曉鐘.粉塵螨滴劑對3~14歲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9,13(8):962~963.
[2]程占剛,劉立新,曹慶生.控制變應性鼻炎最輕持續(xù)炎癥反應藥物治療時間的探討[J].中國藥業(yè).2010,19(20):27.
[3]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喉科在職》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喉雜志.2005,40(3):166.
[4]崔榕,范敏,袁洛花,落智莘.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C):51~52.
[5]周姚萍.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J].新醫(yī)學.2012,43(6):418~420.
[6]陳建軍,孔維佳,項濟生.標準化粉塵螨滴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的半年期療效及安全性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報(醫(yī)學版).2008,37(6):823~827.
R725.6
B
1674-9316(2014)15-007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