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解構批評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2014-02-26 10:09蘇勇
中州學刊 2014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范式

蘇勇

摘要:作為相對晚近的兩種理論資源,解構批評與文化研究自誕生以來,就因其不同的理論旨趣與研究范式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爭論。解構批評分別從研究身份、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層面對文化研究提出質(zhì)疑,指出文化研究盡管在文學的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文化學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但卻將文學視為一種機械反映的產(chǎn)物,視為映照權力話語運作的一個場域,從而抹殺了文學自身的特性。實際上,文學不僅僅是對世界的模仿,更是想象和構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更新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輸送著新鮮的語言材料,從而也在重新熔鑄著我們的現(xiàn)在與未來。

關鍵詞:文化研究;解構批評;范式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1-0091-05

近年來,文化研究占據(jù)了學界一個頗為醒目的位置,在其大受歡迎的同時,質(zhì)疑聲也一直如影隨形。本文以解構批評為參照,就文化研究的范式、文化研究的旨歸、文化研究的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

外部表征與范式之爭

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盡管面臨著學科歸屬以及研究身份方面的焦慮,但因其研究對象的廣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研究維度的政治性等因素,使其受到了世界范圍的歡迎。如果單從文化研究對于文學的態(tài)度來看,文化研究并不重視文學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和文學語言的特殊性,只是將文學看作人類文化產(chǎn)品的一種類型,看作是政治、種族、性別、族群等的反映。基于此,解構批評對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論立場等提出了非常尖銳的批判,反對文化研究將文學視為社會標本,反對文化研究對文學進行非文學式的研究,也即反對文化研究對文學進行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模式的分析;而是將修辭分析引入到文學研究的領域。解構論者米勒指出:“文學研究無疑應該終結那種想當然地指涉性研究,這樣的一種(特指解構批評的)文學原則將正確地終止對作品進行專門的思想、主題以及各種各樣的人類心理研究,而是(使文學研究)成為語言學、修辭學、比喻認識論的研究?!雹傥膶W研究“應努力閱讀這本或那本文學著作,窮究它的獨特性和非凡性,而文化研究,像人類學和社會學,更傾向于對事物的典型性和一般性感興趣”②。因此,在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上,文化研究與解構批評的區(qū)別在于:解構批評著眼于文本的獨特性、新奇性、獨創(chuàng)性等方面;而文化研究更傾向于研究文本之外——例如政治、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等——的特征,研究意義的生產(chǎn)模式或生成機制。

當前,文化研究日益成為我國學界的一個重要而時髦的學術領域,它使得那些曾經(jīng)是文學研究的學者們再次切實地感受到了時代的召喚;因為自新型媒介大行其道以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jié)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明顯的現(xiàn)實是,圖像文化比紙質(zhì)文化似乎更受青睞,人們似乎已經(jīng)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文學閱讀了;小說的服務對象已經(jīng)不僅僅是現(xiàn)實中的男男女女了,它也更直接地服務于影視劇。因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今天對文學特別是經(jīng)典文學進行研究已經(jīng)不是那么迫切了,而執(zhí)著于學科的疆界也已經(jīng)非常不合時宜了。相對而言,盡管解構理論的倡導者德里達、米勒等人也多次來華布道,但解構批評的批評實踐并沒有文化研究那般廣泛而持久。

代迅認為:“英美新批評與作為中國現(xiàn)代主流文論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意識形態(tài)上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在藝術理論上也有著鮮明的異質(zhì)性?!薄氨M管新批評與中國古代文藝思想之間也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通之處,但是兩者之間這些強烈和根本的異質(zhì)性,決定了新批評在中國始終處于邊緣化的境遇?!雹坌屡u在中國的命運,其實也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構批評等的集體命運。那么為什么文化研究在學界所占的比重與日俱增呢?究其理論原因,不外乎是范式的選擇與競爭。

“范式”一詞盡管在古希臘語中早已有之,但是將其術語化并且賦予它全新意義的是庫恩。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這個詞,將其作為科學史、科學哲學等的專門術語,認為范式“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在某個既定的時間內(nèi)所接納的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決問題之標準的源泉”④。在他看來,科學革命的實質(zhì)就是范式的轉換,而這種轉換包括價值觀念、理論視野、研究方法、理論話語、工具等的變革。范式具有不可通約性,隸屬于不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因為所采用的工具、方法不同,所面對的具體問題和具體對象都發(fā)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的世界觀或信念也是迥異的。

就文學批評的范式來說,按照韋勒克的看法,關注文本、對文本系統(tǒng)進行研究的屬于“內(nèi)部研究”,除此之外的屬于“外部研究”。內(nèi)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批評模式的確存在著讓人難以逾越的“鴻溝”,無疑解構批評屬于內(nèi)部研究,而文化研究則屬于外部研究。當然,在解構論者看來,任何聲稱外部研究的東西,也完全是一種內(nèi)部研究,不過是以一個千篇一律的文本來置換文學文本,這些外部研究所作的事情就是將所有作品都變成同一個文本。而所謂的反映、語境等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隱喻、換喻而已。

某種程度上,范式間的競爭體現(xiàn)著不同的科學共同體在信念、權力、利益上的角逐。在批評領域也存在著這種范式的競爭,一段時期,某種批評形態(tài)可能是壓倒性地占據(jù)主流位置,或者說控制著話語權,但這并不能說明它比其他的批評形態(tài)或者說文學批評的其他范式更科學。盡管國內(nèi)對于解構理論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解構批評畢竟是個舶來品,它不是由于中國的新形勢而自發(fā)產(chǎn)生的。一方面,在我國實際上并沒有形成如西方形式主義以來的批評傳統(tǒng),而解構批評雖然在思想上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但由于其操作上的繁雜而并沒有被廣泛應用于具體的實踐層面;另一方面,在面對中國的新形勢所提出的問題時,解構批評也似乎并沒有在分析或解決問題上凸顯出明顯的優(yōu)勢,也就更不要說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中升華出更具特色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了。

庫恩指出:“一種新范式的出現(xiàn),往往是在危機發(fā)生或被明確地認識到之前就出現(xiàn)了,至少是萌發(fā)了?!雹菰谖覈@然解構批評并非基于這樣一種現(xiàn)實境遇才出現(xiàn)的。而文化研究就不同了,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念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自伯明翰學派以來,文化研究盡管沒有一個非常統(tǒng)一的研究模式,其研究對象也是雜亂而廣博的,但其批判的理論精神、立場都無疑延續(xù)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而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及主要依據(jù)仍然內(nèi)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對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社會、文化等領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其豐富的文藝思想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因而,相較于解構批評,文化研究似乎先天地就具有適應它的土壤,文化研究在中國仍將會持久地開展下去。

為藝術與為人生

事實上,當前文化研究自身存在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反諷:一方面它的學科歸屬仍然不甚明朗,其典型的跨學科或者反學科的特征,讓其自身的學科屬性面臨著一種不甚體面的尷尬;另一方面,至少就我國學界而言,它仍然是站在中文學科的大本營里舞槍弄棒。米勒指出:“文化研究實際上更接近人類學和社會學之類的社會科學,而不是我們在人文科學中的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學系所習慣從事的工作。”⑥因而在解構論者看來,文化研究本身就值得進行“文化研究”,那些從事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沾沾自喜地丟掉了曾經(jīng)使他們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學,竟然沒有絲毫的羞愧。

首先,就文學批評的分析模式而言,解構批評認為,文化研究無疑屬于文學研究的“憎恨派”(the School of Resentment)。因為文化研究總是取消了文學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將其變成了與廣告、打擊樂、肥皂劇等同質(zhì)化的東西,并且習慣性地將文學文本自身的特性徹底抹平,將文學作品變成一個他們意欲操控的文本,文學變成了社會標本;文化研究以一種獨裁而專制的手段扼殺了文學的審美和語言特性。與此相反,解構批評則真誠地面對文學,將文學的詩性語言、文學文本的別異性等視為文學研究的起點。

在解構批評看來,以文化研究為代表的“憎恨派”基本上都是強調(diào)文本意義的單一性,都認為在文學文本之外存在著某個外在的本質(zhì)。而批評家們也都嚴格遵守著一種預先設定好了的規(guī)則和效果,然后再依照這些規(guī)則、模式去閱讀或進行闡釋。因此,當身體、亂倫、社會機制等成為某種預設的結果之后,文化研究在文學文本中就再也看不到其他什么東西了;當種族壓迫、女性受辱成為一種閱讀指南,讀者就再也沒有心思將什么想象力、文學性放在眼里。后殖民主義似乎看到的只是傲慢自大的白種人寫就的東方主義;女權主義看到的似乎都是些陽物中心主義控制下的被玷污的女性以及那讓女人蒙羞受辱的碩大而堅挺的菲勒斯。因而,在解構批評看來,文化研究顯然是急功近利并且別有用心的。換句話說,文化研究仍然是某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變體,因為文學研究在文學之外事先預設或假定了某種文學的本質(zhì)、真理等,文學不過是在展示其所認定的本質(zhì)、規(guī)則等。而讀者一旦被文化研究的閱讀模式所捕獲,就會變成單一意義的生產(chǎn)者,有的變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讀者,有的變成了人類學意義上的讀者。在解構批評看來,無論是對文學還是對讀者,這都造成了某種傷害。讀者是以失去自己的自由閱讀為代價的,讀者放棄了自己的閱讀體驗,依附于事先設定好了的規(guī)則,那么在此意義上,讀者又能有什么主體性可言呢。

當然,有些讀者盡管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歸屬或者理論認同,但在解構批評看來,主體絕對不可能是個空無的主體,它必然被這樣或那樣的話語所控制,而且基本上都接受了這樣或那樣的批評理論的教化,并且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將某種批評形態(tài)內(nèi)在化了。因而,他們閱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無意識中就已經(jīng)教條化了,或者說意識形態(tài)化了。那么,閱讀就變成了一個無主體的行為,變成某種批評理論的一個功能。也就是說,批評或閱讀意味著某一確定的形態(tài)或范式的批評理論在閱讀,而非主體。讀者在讀解文本時完全變成了一個毫無自我的、無聲的、機械化了的意義生產(chǎn)車間,變成了集體讀者的一分子,變成了話語結構中被操縱的一個構件,讀者或批評家的聲音成了這個或那個批評團體所發(fā)出的聲音,因而這種類型的批評就成了代言式的批評。解構批評對這種代言式的批評提出挑戰(zhàn),指出這些批評不過是以權威的身份阻止人們對作品意義進行多種建構的嘗試,而將自己的主張和價值強加于讀者頭上。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德曼指出:“批評是閱讀行為的一個隱喻,而這種行為是無窮無盡的?!雹咭簿褪钦f,那種專制的批評理論只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閱讀方式,它必定不能解釋作品的全部意義,文本總是不確定的,它是一種異質(zhì)性的語言編織物。

其次,就研究對象而言,解構批評認為文化研究完全是本末倒置,不是要將文學進行文化研究,而是要將文化進行文學研究、進行修辭性閱讀。米勒指出:“經(jīng)典的概念應當更加寬泛,而且,在訓練閱讀的同時,也該訓練閱讀各種符號:油畫、電影、電視、報紙、歷史資料、物質(zhì)文化的資料等等。今日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一位有知識的選民,應該是一位會閱讀的人,應該具有閱讀所有符號的能力。這并非易事?!雹嗝桌照J為,文學不應該無保留地認同現(xiàn)實,清醒的批評家應該讓讀者同現(xiàn)實保持距離。米勒還指出:“批評性閱讀的工作完全可以充當抗爭話語現(xiàn)實與物質(zhì)現(xiàn)實這種災難性混淆(其名稱之一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手段。”⑨由此可見,解構批評并非不關注意識形態(tài),而是將對意識形態(tài)分析的前提放在本文的修辭性閱讀之上。

在此,有必要對解構批評強調(diào)的“閱讀”進行說明。解構批評認為,閱讀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閱讀行為,而且包含了“感受(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也因此是人類的任何行為”⑩。就語言的修辭性來說,在日常語言和文學語言中沒有什么明顯的區(qū)分,因而閱讀可以是針對一切文本的,不僅是文學,還可以是哲學、法學、電影、廣告,等等。而修辭性語言的特征便是意義的不確定性,因而解構批評所研究的主要不是闡釋學意義上的作品意義,而是作品的意義是如何產(chǎn)生的,研究文本的不確定性,研究如何閱讀作品,研究閱讀主體如何不被那些專斷的、強調(diào)單義性的批評范式所操控。閱讀創(chuàng)造了經(jīng)驗,而不是還原,閱讀本身除了體驗什么都不是,并且閱讀總是存在著誤解。任何文學文本,或者任何種類的任何文本,都要求讀者理解其意,閱讀就是對這種要求的一種回應。因而,文化研究的做法顯然是對文學實施的暴力,是對自由閱讀的一種遮蔽。

最后,就文學的人文價值而言,解構批評認為文化研究忽視了文學本身所具有的自由精神。解構批評之所以對文學有如此大的激情,就在于文學文本之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意義,它或多或少地可以使人們擺脫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它總是容許人們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這本身就是對邏各斯中心主義以及那種包括文化研究在內(nèi)的將語言意義視為單一的、透明的“憎恨派”的一種絕佳抵制。解構論者比較認同尼采式的閱讀,因為這種閱讀“是對世界的游戲、生成的純真的快樂的肯定,是對某種無誤、無真理、無源頭、向某種積極解釋提供自身的符號世界的肯定。這種肯定因此規(guī)定了不同于中心之缺失的那種非中心(non-centre)。它的運作不需要安全感。因為存在著一種有把握的游戲:即限制在對給定的、實在的、在場的部分進行替換的那種游戲”。簡言之,這種閱讀讓文學向意義敞開,并盡可能釋放它的能量,讓文學不受什么起源、終極意義、權威的束縛,讓它構建盡可能豐富的世界,也讓它豐富著我們本來就無比乏味的世界,并且讓它開啟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癥候研究與文學堅守

不言而喻,當前我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研究已經(jīng)構成了一道極富表征的學術風景。如果將文化研究進行“文化研究”,我們就會得出一個顯而易見卻極易被人習慣性無視的事實,那就是最先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曾經(jīng)的工作或研究方向是文學研究。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很顯然,當前的人文科學領域,對流行音樂、電影電視、網(wǎng)絡游戲、時尚雜志等現(xiàn)代“大眾文化”方面的強調(diào),幾乎占據(jù)了整個文化研究的中心。許多文化研究的從業(yè)者過去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人文學科的訓練,之所以會轉向文化研究,“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年輕的人文學者需要研究這些事情。這些文化形式與曾經(jīng)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式——文學相比,對意識形態(tài)以及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力”。顯然,文化研究的興起是與后工業(yè)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密不可分的,而這些所謂的消費文化對現(xiàn)實世界中的男男女女有著重要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這些新型的媒介也正在悄然改變著當前文化發(fā)展的面貌,因此,對這些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就成了一種大勢所趨的必然,而那種象牙塔內(nèi)的文學研究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如果說在西方,自五月風暴之后,文化研究以其獨特的言說方式無孔不入地介入當代的文化現(xiàn)象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日益成為一種有效而直接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話語,成為構建當代文化的參與者。那么在我國,文化研究的發(fā)展除了與新型媒介和消費文化的快速發(fā)展直接有關外,還同人文知識分子的命運息息相關。社會轉型對于人文學者而言,不僅意味著文學政治化研究向度的失效,也使得研究者的理論立場與現(xiàn)實關懷受到了質(zhì)疑;在此意義上,文學邊緣化既是一種表象也是一種癥候。所幸的是,文化研究應運而生,一方面,它以一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姿態(tài)正面應和著當前我國的文化現(xiàn)實;另一方面,它盡管借重了英美、澳大利亞等國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但也旗幟鮮明地呼應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傳統(tǒng)。這使得人文學者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盡管已不是直接的政治代言方式——再度出場,并迅速擴大著自身的言說空間或場域。

毋庸置疑,文化研究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對我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對大眾文化的引領與批判,對隱匿在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的揭示都是無可替代的,它所堅持的多元文化主義立場也使得這個世界日益寬容起來,這也就是為什么文化研究會對“女權主義、黑人政治、同性戀運動、美籍墨西哥裔文化研究,對于迅速發(fā)展的‘后殖民主義研究團體,以及形形色色的大眾文化的比較傳統(tǒng)的追隨者,還有各種馬克思主義追隨者,統(tǒng)統(tǒng)表示歡迎”。但顯然這些不能成為我們放棄研究文學自身特性的理由?!拔膶W研究雖然同歷史、社會、自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這種聯(lián)系,不應是語言學之外的力量和事實在文學內(nèi)部的主題反映,而恰恰應是文學研究所能提供的、認證語言本質(zhì)的最佳良機的方法,正如它能對德曼所稱的‘歷史的實質(zhì)性有所影響一樣?!辈剪斈分赋?,文學的研究可以使世界上的男男女女們充分認識到:“今天字面的客觀真理不過是昨天的隱喻的尸體。那些研究和講授文學史的人完全能夠明白,何以道德和政治思考的詞匯可以通過文學的想象來改變,何以詩人有時可以成為未獲承認的立法者。”

在解構批評看來,如果存在著一種文學精神,那就應該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造力指的是我們得以想象和構造世界的能力。而批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騙局可能就是模仿論——假定文學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所設置的。模仿論無疑是形而上學話語的一種最自然、最具體的表述,模仿論將現(xiàn)實和文學二元對立化,并將前者作為本源性的東西,而將后者作為前者的派生物。解構論者認為,這純粹是一種人為的建構,并不是必然如此。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文學所面臨的危機一定程度上也似乎正是由于模仿論觀念的深入人心造成的,因為說起模仿的本事來,文學遠不是電視、電影等圖像媒體的對手。模仿論取消了文學的特殊性、獨立性或者說自律性,通過將文學的世界變成現(xiàn)實的影子而將其連根鏟除,使其在新的圖像媒體面前變得被動而空洞。在解構批評看來,文學和現(xiàn)實當然有聯(lián)系,但文學主要或首要地不是為了反映現(xiàn)實,毋寧說是同現(xiàn)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它同現(xiàn)實是不妥協(xié)的,更有甚者,是對既存現(xiàn)實、秩序、傳統(tǒng)的不滿、顛覆、質(zhì)疑和改造,是在以言行事。

在后工業(yè)時代消費文化大舉入侵的新形勢下,“人”消失了,消費者誕生了,人越來越退化成被動的接受者。解構論者不僅看到了消費主義以及新媒體對文學的威脅,也看到了這種威脅背后所真正顯露出來的癥結所在。布魯姆指出:“誠實迫使我們承認,我們正在經(jīng)歷一個文字文化的顯著衰退期。我覺得這種發(fā)展難以逆轉。媒體大學(或許可以這么說)的興起,既是我們衰落的癥候,也是我們進一步衰落的緣由?!憋@然,解構論者對這種現(xiàn)象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德里達也指出:“每一本書都是旨在造就讀者的教育。充斥新聞和出版的大量產(chǎn)品并不造就讀者,這些產(chǎn)品以令人著迷的方式設定了一個已經(jīng)列入節(jié)目單的讀者。這些產(chǎn)品最終形成的是它們事先已經(jīng)設定的平庸的接受者?!蔽覀冏⒁獾剑鈽嬚撜呓?jīng)常使用的詞是“閱讀”,而不是“消費”。解構批評強調(diào)的“閱讀”“進入文本”正是提醒我們不要喪失自身的主體意識,要有創(chuàng)造力,要創(chuàng)造性地去讀或者去寫。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解構批評所倡導的修辭性閱讀是對后工業(yè)時代那種將人變成“終端接收器”的消費文化充滿了精英意味的抵制,這種抵制折射出的是解構批評對于人的關注,對于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開掘與尊重。

盡管解構批評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并不單純是文學文本——而是具有文學性或修辭性的文本,但文學所敞開的世界他們從來都沒有否認過,文學繁衍、增補、建構了一個個新的世界,并且呼喚讀者同它一起創(chuàng)造,一起盡可能地徜徉于語言世界的想象與構造之中。文學不是模仿,即便模仿,它也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模仿,而是對之前偉大的文本的模仿。而某種程度上,現(xiàn)實倒似乎是在模仿文學。用布魯姆的話說:“莎士比亞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心智和精神,我們只是姍姍來遲的追隨者?!蓖瑫r,解構批評也并不是全然無視作家的存在,他們對普魯斯特、馬拉美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的;而是解構論者認為,讀者在閱讀時不要被捆綁于這些作家的權威之下而被動地相信他們所說的一切,變成他們的傀儡,而是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挖掘、生成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我們得以重新構造世界的資源和起點。

注釋

①J.Hillis.Miller,Nature and the Liguistic Moment.ed.U.C.Knoepflmacher and G.B.Tennyson.Nature and the Victorian Imagin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p451.②⑥[美]J.希利斯·米勒:《誰害怕全球化?》,李作霖譯,《長江學術》2006年第4期。③代迅:《中西文論異質(zhì)性比較研究——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④⑤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olutions (Third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96.pp.103,86.⑦Paul de Man,Blindness and Insight: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p107.⑧⑨[美]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構主義》,郭英劍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26、227、218頁。⑩J.Hillis Miller.The Ethics of Reading:Kant,de Man,Eliot,Trollope,James,and Benjami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p58.[法]德里達:《書寫與差異》,張寧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523—524頁。[美]詹姆遜:《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3頁。[美]理查德·羅蒂:《后哲學文化》,黃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150頁。[美]布魯姆:《西方正典》,江寧康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第3頁。[法]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夏可君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頁。[美]布魯姆:《影響的焦慮》(再版前言),徐文博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頁。

責任編輯:采薇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轉換的范式:反思知識產(chǎn)權理論
科技文化視閾下的文學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理論的終結與新生
“祖”文化之于“地方感”與“超越性”的表達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