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許強+李雪松
教學《我與地壇》,解讀史鐵生,容易泛化在精神層面上一些虛無的東西,容易流于瞬間的感動,而不能永久性地記住些什么。這是勵志類文章教學的通病。筆者以為,只有從小處著眼,從細微處著手,才可能幫助學生把握住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一、教給學生面對厄運的心理準備
當殘疾降臨的時候,人人都會瘋狂一陣子。問題就在于,這個瘋狂的時間是多久。生活中,當厄運降臨的時候,有太多太多的人長時間走不出心理的陰影,哀嘆、認命、麻木于生活的安排。偏偏史鐵生不認可、不甘于命運的安排,天天去地壇思考人生,可見史鐵生不是一般的人。他畢竟是有毅力、有天賦、有思想的人。史鐵生的成功給我們提供的意義不只在于他作為作家的成就,更在于他面對疾病的態(tài)度。有記者問史鐵生:“你對你的病是什么態(tài)度?”史鐵生答:“敬重!”面對困惑不解的記者,史鐵生解釋:“這絕不是說我多喜歡它,但是你說什么呢?討厭它嗎?恨它嗎?求求它快滾蛋?一點用也沒有,除了自討沒趣,就是自尋煩惱。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個強大的對手,是命運對你的錘煉,就像是個九段高手點名要跟你下一盤棋,這雖然有點無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卻能從中獲益,你很可能就從中增添智慧。一邊是自尋煩惱,一邊是增添智慧,選擇什么不是明擺著嗎?”
這就是心態(tài),人活著重要的就是一個心態(tài)問題。我們不能說史鐵生是一個相信命運的人,但至少可以說他是一個明智的人。他知道有些既成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苦中作樂,以苦換甜?;氐轿覀兤胀ㄈ说纳睿覀儾灰姷镁蜁龅绞疯F生那樣的厄運。但是學生一生遇到挫折是必然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就是讓學生具備遇到困難時的心理準備與處理態(tài)度。
二、用很長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就能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成為作家的史鐵生用他的成功告訴我們:只有長時間的專注于一件事情,用很長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人才能突破一個普通的、甚至是弱勢的自我。
在史鐵生成為著名作家之前,他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他的毅力只有他自己清楚。因為兩條很早就癱瘓的腿,史鐵生走過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他不像其他能走的作家,能出去云游天下、體驗生活,他只能呆在地壇公園里對著幾棵樹發(fā)呆。其他作家是以生活積累來寫人生,而史鐵生則是純粹地思考人生。他思考的時間很長,并且是以“滴水穿石”的意志長時間地專注于一個點,即“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其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無人能及。人為什么要活著,對我們來說,也許是理所當然的,是不必花費時間去考慮的一個問題。而對于一個雙下肢癱瘓、精神支柱差一點崩塌的人來說,是一個難題,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的問題。史鐵生要尋找輪椅以外的另一個支點,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生命的軌跡。所以他就拼了命地去思考。因而他的感悟也就比其他作家深了幾層。
除了想的持久與深入,史鐵生專注地觀察也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深入觀察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在地壇中,史鐵生看到: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胡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便展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他聽到: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的響動,片刻不息。在這些文字里,我們看出史鐵生經年累月到地壇去,并不是無聊地去打發(fā)時間。他的眼睛沒有閑著,而是在長時間地、細心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觀察、聆聽、感受、思索,地壇布滿了一個殘疾人輪椅的印轍,也充溢著一個感悟者與其他生命對象傾心相談的喁喁私語。終于史鐵生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壇中的這些自然生命的律動和天籟之聲,于是就有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我與地壇》。
三、愛身邊的親人要趁早
在這個世界上,家為什么是人最常見的精神歸宿?這是因為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愛的天堂。家里有一位像史鐵生的母親一樣摯愛著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境遇非比史鐵生,我們不會遭受他那樣的大孤獨,所以我們不必逼著自己一個人整天呆在角落里冥思苦想。我想我們應該教育學生更務實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即愛你身邊的人。而不至于像史鐵生那樣在他的母親走后再捶胸頓足?;钤诋斚伦钪匾疤崾菑默F在起你得認真學習,將來能把自己養(yǎng)活。史鐵生享受殘疾人的生活保障以及擁有不菲的稿費,所以他能靜下心來思考創(chuàng)作。我們的精神歸宿也不能像虛幻的肥皂泡,經不起現實的檢驗。所以務實的愛,就得靠行動來保障。
四、人,都應追尋一個精神的歸宿
史鐵生將寫作當成了他的精神歸宿,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寫作是他的強項,也可免受身體殘疾的影響。精神歸宿不只對殘疾人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目標——做一個高貴的人!精神這個玩意兒,說虛有點虛,說實在也是肉眼能見到的變化。如果史鐵生是一個健康的人,他可能就會像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然而命運逼著他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走上了一條“大孤獨”造就“大智慧”的道路。這就是意志,就是精神不屈的力量!巴金在他的著名散文《燈》中說:“人不是單靠吃米而活著?!彼越處煈摳嬖V學生:你最感興趣的事,就是你的精神歸宿,朝著它去努力吧,人總得有點追求的活著才算有尊嚴。
學習,是一項絕不拘泥于生存的行為。勵志教育不必喊口號、貼標簽,只需教師結合文本做具體、實在的點撥即可。學生認可與不忘就是最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通聯:江蘇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