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國
公元2014年,農(nóng)歷是甲午年,生肖排列屬馬,俗稱馬年。馬在十二屬相中,排列第七位,馬年說馬,極為有趣。
馬,草食動物,性敏捷、體強勁、善奔跑。馬有野馬和家馬之分。分布在新疆、甘肅、內(nèi)蒙等地的野馬是國家級保護的珍稀動物,嚴禁捕獵。家馬由草原野馬馴化的,一般壽命在20~30年左右。家馬,為人馴養(yǎng),為人所用,馬和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是人類的好伙伴和朋友。它不僅用于農(nóng)耕,運輸,游獵,放牧,還參與人的探險,娛樂,運動和戰(zhàn)爭。
馬肉是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據(jù)營養(yǎng)學家分析,馬肉每百克中含蛋白質(zhì)19.6克,脂肪僅有0.8毫克,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食。馬肉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滋養(yǎng)脾胃,強健筋骨,滋陰補腎之功效,有助于中氣下陷,氣短體虛、面黃目眩和血管硬化等患者食用。馬渾身是寶,除馬肉味道鮮美以外,馬骨可以制膠,馬皮可以制革,馬鬃可以制作褥墊及馬頭琴和小提琴弓上的弓毛,馬奶可制成可口的飲料,馬糞可以作燃料和肥料。
馬文化歷史悠久
我國的馬文化歷史悠久,漢學以馬為偏旁部首的字不勝枚舉。歷史上的名馬都有名號。相傳,兩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分別叫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歷史名畫“八駿圖”即源于此。唐太宗也有六匹寶馬,分別叫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唐太宗死后,將這六匹功勛卓著的戰(zhàn)馬雕刻在玉石碑上,立于昭陵墓前,史稱“昭陵六駿”。其中尤以“颯露紫”及“丘行恭”浮雕最為著名。表現(xiàn)出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征伐王世充時,坐騎颯露紫英勇頑強履建奇功。一次在戰(zhàn)斗中不幸中箭倒下,李世民正處在生死關(guān)頭,手下大將丘行恭挺身而出拔箭救主,而颯露紫卻永遠沒有爬起來,唐太宗十分悲痛,命厚葬之。這件作品清時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時,掠到了美國,現(xiàn)藏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大學美術(shù)館內(nèi)。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關(guān)于馬的傳說、故事、小說、電影,這些作品中的馬,多給人留下生動感人的印象。馬是人類的朋友,馬通人性,依戀主人,忠于主人,能在危難之中,為主人出生入死,甚至挽救主人的生命。
我國是善于畫馬的民族,唐代的閻立本、吳道子、王維翰、曹霸和他的弟子韓斡都是畫馬的名家,宋代的龔開、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仇英,清代的郎世寧,近代的徐悲鴻,都有傳世佳作。
當人們說起馬的文化時,自然會想起了“馬頭琴”。馬頭琴是我國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弦樂器。它有兩根弦,琴身呈梯形,引人注目的是琴柄頂端雕刻的馬頭。若是幾十把馬頭琴在一起合奏時,會產(chǎn)生一種萬馬奔騰的氣勢,充滿著熱情,充滿著活力,真的像千萬匹戰(zhàn)馬,渴望著出擊,渴望著拼搏,渴望著勝利。馬頭琴也可以獨奏,那聲音如泣如訴,把人們帶到了那廣闊的草原,也告訴人們蒙古包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正昂首闊步地奔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馬的傳說
我國民間關(guān)于馬的傳說很多,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大禹的父親鯀,原系天上白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就是鯀。陰間閻王殿的兩側(cè),有“牛頭”、“馬面”兩位獄卒,叫“牛頭羅剎”和“馬面羅剎”。手持槍矛,威風凜凜,其職責是專門驅(qū)趕“鬼魂”下地獄?!段饔斡洝分幸灿袞|海龍王之子觸犯天條罰變白馬成為唐僧西天取經(jīng)坐騎的傳說。
還有“蠶馬”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據(jù)晉代干寶《搜神記》述稱:遠古的時候,有一個部落的首領(lǐng)遠征在外,家里只有一個小女兒和一匹公馬,女兒思念父親心切,一天,突然嬉笑地對著馬說:“馬啊,你若能為我接回父親,我就嫁給你?!边@完全是一種思念親人的表達,不料,那匹馬點了點頭,便掙脫了韁繩,直奔首領(lǐng)的軍營,小女的父親認得自家的馬,以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便騎馬而歸。父女相會,歡喜若狂,便對此馬倍加厚愛,拿出精美的飼料來喂養(yǎng)它,但這匹馬都不肯進食,見了小女便蹦跳嘶叫,父親不解,便問女兒這是何故,女兒忽然想起了她對馬的承諾,便向父親告知此事,父親聽后大怒,便將馬殺之,馬皮剝下來晾在院子里。父親走后,有一天,女兒和鄰家女孩在院里嬉鬧玩耍時,馬皮突然飛了起來,卷起小女就走。當人們在一棵大樹叉間找到她時,她已與馬皮合而為一,化為“蠶”附在樹上。從此,此樹有了名字叫桑樹,“?!迸c“喪”為同音字。
據(jù)《列子·說符》載云:“伯樂,本姓孫名伯樂叩日,為秦穆公時人,此人善相馬,人們便以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宿“伯樂”來夸贊他。他在年老時,將九方皋這個推薦給秦穆公,三個月后,九方皋得了一匹黃色馬獻給秦穆公,派人去看時,原來是匹黑色的馬,秦穆公得知后很不高興。可是這件事被伯樂知道后,他卻很高興,便向秦穆公極力夸贊九方皋相馬的本領(lǐng),說他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馬色雖有別,乃良馬也”。說明他是一位善于透過表面現(xiàn)象而能抓住本質(zhì)的相馬高手。后來黃庭堅有詩贊曰:“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比藗兂Uf“伯馬識馬”即源于此。就是說有了識馬的伯樂,才能認出千里馬來,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用人才。
在當代社會中,有一個流行的詞語,叫做“白馬王子”?!鞍遵R王子”與“乘龍快婿”有點相似,但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白馬王子是女子心中理想的愛人或情人,不一定為夫婿。據(jù)說中國首建的佛寺為洛陽白馬寺,相傳東漢明帝時,曾派人到西域去求佛經(jīng),印度僧人用白馬將釋迦牟尼的佛像和佛經(jīng)馱運到洛陽,被人稱為“白馬馱經(jīng)”。世界上確有一種被稱為“白化馬”的騎乘馬,此種馬皮膚粉紅,背毛為純白色,可能就是流傳“白馬王子”中的“白馬”,或者由于“白化馬”皮膚粉紅,毛色純白,便用來比喻“王子”的英俊。
將“白馬”與“王子”聯(lián)系在一起,以“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相匹稱,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恰到好處。因為白色體現(xiàn)著純潔,象征著郎才女貌,天生一對。
馬有靈性,馬是吉祥之物,馬的形象也常被繪畫于各種吉祥圖案之中。古時,有一幅畫著一個人與一匹背著貴重物品的馬在一起的圖案,表示祝愿官運亨通與舒適生活緊緊相連,永遠伴隨之意;還有一幅畫,畫著一只猴子騎在馬上,則表示“馬上封侯”的吉祥之意。
馬在戰(zhàn)爭中的貢獻
馬在戰(zhàn)爭中的顯赫功績,遠遠超過了它的負載、拉套和用于運輸、農(nóng)耕的貢獻。
通俗小說《說唐》中記述:隋將尚師徒,他的打仗本領(lǐng)并不出奇,而出奇的是他的坐騎——一匹名叫“呼雷豹”的馬。這呼雷豹的脖子上有一撮癢毛,作戰(zhàn)時便兩耳豎起,“呼”的一聲吼聲,口中吐出黑煙,無論什么龍駒寶馬,一聽到這吼聲,一見到這黑煙,都會“一交跌倒,四腳朝天,尿屁直流”。坐騎一倒,馬上的戰(zhàn)將自然就倒了下來,非死即傷。就是有了這匹“神馬”,尚師徒打敗了多少猛士勇將,威震四方。
馬在戰(zhàn)場上不僅英勇無畏,沖鋒陷陣,同時它又忠心耿耿,盡心盡力。當主人受傷時,它還能自動臥下,馱走主人,被人稱為“義馬”。它和狗一樣心甘情愿地為主人效勞,故成語中有“犬馬之勞”一說。
1979年,俄羅斯外高加索山村里有一個叫艾哈邁多夫的村民。一天,騎馬穿過森林時,突然他背部受到沉重一擊,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原來是一只黑熊撲了上來,并把他壓在地上。在這緊急關(guān)頭,他的馬沖了過來,轉(zhuǎn)身揚起后蹄猛踢熊背,黑熊受了重傷,便匆匆逃進森林。馬便立即臥在受傷的艾哈邁多夫身邊,讓他爬上背,馱著主人回到家中。
1635年,印度有一個叫番·卡馬爾的武將,在賈吉賈亞戰(zhàn)斗中被敵將一刀砍掉了頭,可他的軀體卻伏在馬鞍上未落馬。那匹忠實的戰(zhàn)馬馱著無頭的主人離開戰(zhàn)場,一口氣跑了四十多公里,回到卡馬爾的官邸,“告訴”其主人家屬。家人非常感謝,厚葬了遺體,那匹馬因此受到贊賞,人們稱它為“義馬”。
海外馬趣
馬在許多國家被作為寵物。在英國,白金漢宮的王室馬廄里,喂養(yǎng)著一批高大的四色御馬,還有一輛漆金的四輪大馬車,是英國女王舉行加冕典禮時專用之寵物。女王進行典禮性國事活動,或發(fā)表演說和迎接外國元首時,都要坐這輛馬車。
還有一些國家將馬作為國徽,以示崇敬。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蒙古國后,在國徽上,中心圖案就是一位蒙古騎士騎著一匹白色駿馬,手握木柄韁繩,躍馬飛奔在廣闊的草原上;委內(nèi)瑞拉的國徽上也是一匹駿馬,在藍天綠地之間奔騰,象征著委內(nèi)瑞拉人民對于獨立自主的熱愛和奔向美好明天的渴望;尼日利亞的國徽為一枚黑色的盾徽,盾面上繪有白色的“V”型圖案,盾形兩旁各有一匹昂首挺立的白馬,白馬象征尊嚴和力量;立陶宛的國徽也是一枚紅色盾徽,上面繪有一位身穿銀裝的騎士,騎在白色的駿馬上,右手持一把銀劍,左手持著鑲有雙十字的金黃色盾牌;格魯吉亞的國徽上也是一匹白色駿馬在七角星的圓面上,一位騎士身穿鎧甲,手持長矛,奔馳在山峰之上,騎士的白色披風隨風飄揚,顯得英俊瀟灑。
此外,海外一些國家還有馬節(jié),馬紀念碑,馬銅像。如保加利亞有駿馬節(jié),尼日利亞有賽馬節(jié),英國倫敦有馬車節(jié)。俄羅斯莫斯科有一座為紀念兩匹賽馬在多次比賽中榮獲冠軍而建立的馬紀念碑;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有座馬銅像,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死的馬而建立的,銅像下面鑲有“獻給忠實朋友”的金色大字。
賽馬與斗馬
賽馬和斗馬是人們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稏|周列國志》就有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的故事。齊威王在閑暇之時,“常與宗族諸公子馳射賭勝為樂。田忌馬力不及,屢次失金”。軍事家孫臏便向田忌建議要改變策略:“用最下等的馬比對方上等的馬;用最好的馬比對方中等的馬;用中等的馬比對方末等的馬。這樣,第一局會輸,但第二局、第三局會取勝。一負二勝,總體上就是贏家?!碧锛刹杉{了這個建議,果然屢次轉(zhuǎn)敗為勝。
在我國,內(nèi)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shù)民族,在夏秋之時,都要舉行“那達慕大會”。在那達慕大會上,傳說的體育比賽、賽馬射箭就是主要項目之一。
我國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部的香粉、古都兩地區(qū),每年都有一次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古龍坡會,其中最精彩的節(jié)目,就是斗馬。
斗馬開始時,先將一匹母馬牽到斗馬場地中央,然后再從兩邊牽來兩匹雄壯的公馬,母馬在兩匹公馬中間來回走動,此時,兩匹公馬便圍著母馬轉(zhuǎn)悠,這叫“雌馬調(diào)情”。過了一會兒,兩匹公馬都想接近母馬,但又都不易靠近。為此,它們各自昂首翹尾,高聳前蹄,大聲嘶叫,并向?qū)Ψ焦R猛撲過去,想把它趕走,獨自“相愛”,故而“大打出手”,爭斗起來。這種兩雄對峙、緊張激烈的斗爭,有的要相斗幾十個回合才能分出勝負,然后,敗者退出,勝者又和新上來的另一匹公馬相斗,如此持續(xù)大戰(zhàn),直到最后戰(zhàn)勝了對方的公馬,才算獲得第一名。人們要給此馬戴上紅花,并讓馬的主人牽著獲勝的公馬圍場走一圈,以接受人們的祝賀,參加斗馬獲得第一名的馬,主人便十分愛護它,一年之內(nèi)不再讓它干重活,并配備一些精細飼料來喂養(yǎng)它。
世界上流行賽馬的國家和地區(qū)很多,如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和香港、澳門等地,都有賽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