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卡爾居努斯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新疆柯爾克孜族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而塔城地區(qū)大多柯爾克孜人仍信仰藏傳佛教。這個特殊的族群,人口近三千人,這應作為民族融合、族群矛盾與和諧共處的樣板以及民俗學研究基地。
塔城地區(qū)柯爾克孜人最早是于1740年遷入此地。1765年,第二批塔城柯爾克孜族被清政府允準入塔城。他們是來源于葉尼塞河的天山柯爾克孜族,即來源于葉尼塞,成了天山柯爾克孜族分支。
一
無論是在葉尼塞河還是塔城,柯爾克孜族歷史總與準噶爾蒙古有關。茲拉特金在《準噶爾汗國史》中寫道:“在十六世紀末以前,葉尼塞吉爾吉斯的封建領地是這一地區(qū)(西伯利亞)最強大的,其他許多較弱小的部落和民族作為克什提姆(克什提姆即向勝利者繳納實物稅的戰(zhàn)敗者)從屬于他們?!盵1]189而從這時起直到18世紀,與葉尼塞柯爾克孜發(fā)生關系的除了輝特部、準噶爾外,主要就是面臨沙皇俄國的武裝侵略。并且正是由于沙俄的侵略,才使葉尼塞柯爾克孜大批遷往天山、中亞一帶,完成了其遷徙的全過程。
17世紀前40年代,“蒙古阿勒坦汗國的建立和它的擴張,改變了原有力量的對比,吉爾吉斯人和他們的克什提姆都成了阿勒坦汗的克什提姆。”[1]189阿勒坦汗(《明史》記載的俺答汗,筆者注)對葉尼塞柯爾克孜的反侵略斗爭給予極大支持,1643年,以普羅素別斯基為首的俄軍進攻葉尼塞柯爾克孜人時,阿勒坦汗派自己的妹夫率領400人的部隊前去幫助柯爾克孜人作戰(zhàn)[2]。1667年,葉尼塞柯爾克孜歸屬準噶爾,柯爾克孜首領“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仰望著巴圖爾琿臺吉并服從他”[3]。巴圖爾琿臺吉始終對沙俄的侵略保持警惕,并聲明“吉爾吉斯人是我的屬民”,“俄國必須把這些屬民歸還,停止向吉爾吉斯人征收實物稅”[1]168。
1697年,策旺阿拉布坦即位。在俄國殖民當局的壓力下,他于1702年秋天,派出2500名士兵,強迫把他們管轄的柯爾克孜人從葉尼塞河上游遷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區(qū)。據(jù)說這時他們有三千至四千帳[4]。這就大大減少了俄國征服這一地區(qū)的阻力,致使其在以后短短的五六年里最終實現(xiàn)了對葉尼塞地區(qū)的占領。
清朝為了穩(wěn)定新疆政局,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維系民心,藏傳佛教就自然成為清朝維系民心的思想武器之一。此后,新疆藏傳佛教有了較快的恢復和發(fā)展。在葉尼塞河時期,柯爾克孜族其宗主也篤信薩滿教,因此,藏傳佛教沒有得以在柯爾克孜族中傳播。而柯爾克孜族遷入塔城地區(qū)時,正是藏傳佛教迅速傳播時期。但柯爾克孜人不會輕易放棄幾千年來信仰的薩滿教,于是,喇嘛們便以召徒講經、欺騙、欺詐、恐嚇等手段傳播藏傳佛教。
1860年夏天,額敏縣的巴爾魯克庫熱(廟)的喇嘛們開始奉佛念經公開宣傳藏傳佛教,經過一個夏天的鼓動,有5家柯爾克孜人把孩子交給他們培養(yǎng)成藏傳佛教徒。據(jù)當?shù)乩先酥v,當初遷過來時一些人的經濟情況比較好,多數(shù)人的經濟情況非常差,連吃飯都成問題,一部分經濟不太好的人服從了蒙古人,也就失去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等特色,就這樣慢慢地接受了蒙古族的風習和宗教。當時,蒙古準噶爾部非常強大,人口少力量薄弱的柯爾克孜族屈服于其也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原因之一。
相對于塔城的地理位置而言,伊斯蘭教勢力薄弱,在新疆乃至中亞,越往南其影響越大,南北疆宗教影響的差別一直到今天還存在。而在17、18世紀這里是藏傳佛教的中心之一。兩個宗教的相同點是越往北,其影響越小??聽柨俗稳嗽谌~尼塞時期,全民信仰薩滿教,包括其鄰近各部,雖然17世紀藏傳佛教傳人了新疆蒙古族,但它在葉尼塞的蒙古族中的影響不大,作為當時柯爾克孜族的宗主國的蒙古阿勒坦汗國,沒有在當?shù)乜聽柨俗巫逯袀鞑ゲ貍鞣鸾?。相對于當時葉尼塞的蒙古族和柯爾克孜族,信仰的是共同的宗教——薩滿教,反對的是共同的敵人——沙俄,因此,柯爾克孜族在當時當?shù)貨]有信仰藏傳佛教的客觀條件。而真正信仰藏傳佛教則是遷入塔城后的事了,因為額敏一度是準噶爾汗國的都城,柯爾克孜族處于這里虔誠佛教徒的包圍之中,宗教信仰的改變是順理成章和早晚之事了。
二
柯爾克孜庫熱的建立加速了柯爾克孜人改信藏傳佛教的步伐,它的作用不容忽視。首先,作為藏傳佛教的組織機構,寺廟當然具有宗教功能;作為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寺廟又具有社會和精神作用。寺廟還通過大大小小的佛事活動傳播佛教道義,佛事活動中經常使用的六字真言、度母經和心經等經文中都包含著佛教思想。因此,它承載了寺廟的大部分傳統(tǒng)功能。
其次,它是精神慰藉的象征??聽柨俗巫宕蠖噙^著游牧生活,每年都要在冬牧場、春牧場、夏牧場往來穿梭,惡劣氣候是他們財產和人身的巨大威脅,幾乎每年都有牛羊被凍死;一些野生動物如狼也常在草場周圍出沒,威脅著人和牲畜安全;牧民還經常會生病、遇到意外事故,為緩解這些問題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們需要精神上和現(xiàn)實中的保護。
它也是各種節(jié)日的活動場所。作為塔城柯爾克孜族的唯一寺廟,過去每年有五次大型佛事活動,都在這里舉行。由于節(jié)日的需要和信仰的傳統(tǒng),柯爾克孜族百姓就是想通過上述佛事活動獲得佛組的庇護和生活上的安全與幸福,因此,包括出家人在內的寺廟組織是實現(xiàn)他們這些美好愿望的直接途徑??梢姡聫R組織能夠給柯爾克孜族百姓帶來精神安慰。
塔城柯爾克孜族佛教知識貧乏。宗教心理學家世謹結合心理學的觀點和宗教研究狀況指出宗教認識歸根結底是個體所知曉的與宗教相關的東西或個人經驗所獲得的宗教知識[5]??梢姡R是衡量認識狀況的最直接標準。
佛教建立者、產生地點是和藏傳佛教相關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對此,許多受訪人都回答不上來,說明他們對藏傳佛教知識貧乏,其原因是藏傳佛教知識的來源是知識缺乏的客觀原因。宗教學家認為,從結構上來看,宗教意識可以分為理性和感性因素兩種形態(tài),它們都為宗教的確立、生存和發(fā)揮宗教的功能,起到了自身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宗教的理性因素對文化素質較高的信徒具有更大的影響,他們中許多人在信仰上較少急功近利的傾向,較少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往往著重于探索人生的真諦,到宗教中去尋求解答。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和具有佛學修養(yǎng)的居士,主要是為了避俗而去追求精神的升華,以便達到涅槃的最高精神境界。很多知識來源于家庭和朋友的影響,也就是說知識來源和傳統(tǒng)聯(lián)系緊密,這種知識的傳遞會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而大量遺失,限制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按照宗教學家的研究結論,在塔城柯爾克孜族現(xiàn)有的文化水平上,他們信仰的理性程度必然很低。
被動接觸的柯爾克孜族缺乏對藏傳佛教的深刻體會和情感聯(lián)系,因此也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獲得藏傳佛教知識,大部分當?shù)乜聽柨俗巫灞粍咏佑|的狀況是導致其宗教認識欠佳的主觀原因。
另外,由于柯爾克孜族普遍認為藏傳佛教是由于歷史上蒙古族強迫他們信仰的,因此,對它和由它聯(lián)想起的是一種羞辱感,苦惱、悔恨、尷尬使得他們從內心就不是情愿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一代人的民族覺醒和回歸民族傳統(tǒng)的思潮,多少也影響了人們對宗教知識的渴求。有些人的看法是對宗教從不信,因為自己是唯物主義者,只不過存在信仰佛教之名罷了。實際上,點蠟燭、念佛經的事已經很少了。
但是,當?shù)乜聽柨俗稳藢Σ貍鞣鸾虖那楦蟹矫娴囊蕾囆院軓?。宗教情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族群信仰的虔誠度。W.詹姆斯在他的名著《宗教經驗之種種》一書中提出:“我確實認為,感情是最深刻的宗教來源,而哲學和神學理論僅僅是派生的上層建筑,猶如將原著翻譯成別國語言那樣。”[6]有中國學者提出了積極情感在宗教信眾增加中的作用[7]。已有的眾多研究都十分關注教徒的情感狀況,情感日益成為衡量信仰狀況的核心因素。
三
宗教經驗有強烈的、有不那么強烈的或者是溫和的多種形式,盡管形式多樣,但卻包含著某種“核心”的特征,那既是一種超驗感(敬畏、崇敬、與一種神圣存在的關聯(lián)),同時有一種神秘的和上天無處不在的感覺(失去自我、永恒等等)。
這種超驗的感覺是雙刃劍,一方面,人們敬仰佛,一方面人們又對佛以及信仰相關的事情懷有恐懼。日常生活中自然災害、財產損失、生理疾病等困擾著廣大柯爾克孜族,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沒有能力和恰當?shù)耐緩綄ι鲜鰡栴}作出合理的解釋。傳統(tǒng)和周圍環(huán)境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主要是各種類型的宗教活動,如果不參加上述宗教活動,他們和家人朋友的關系就會出現(xiàn)障礙,他們和民族文化會產生裂痕,最終將自身陷于孤立和恐懼之中。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5個層次,層次越低,需要未獲得滿足時產生的驅動力越大[8]。安全需要是人比較基礎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將產生巨大的驅動力,成為社會安全的隱患。塔城柯爾克孜族現(xiàn)在還過著游牧生活,每年都要在冬牧場、春牧場、夏牧場往來穿梭,惡劣的氣候是他們財產和人身的巨大威脅,幾乎每年都有牛羊被凍死,一些野生動物如狼也經常在草場周圍出沒。他們還經常會生病、遇到意外事故,為了緩解這些問題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們通過集體的和個人的宗教活動獲得保護,毫無疑問,宗教確實在精神層面上給牧民提供了安全感。
祭祀敖包是塔城信仰藏傳佛教柯爾克孜族的一個重要的集體儀式。他們去祭祀敖包時要帶酒、糖、酥油、肉等祭祀用品,祭祀時在心里祈禱風調雨順,祈禱土主保佑自己的牛羊。用這種方式他們覺得自己和所擁有的牲畜獲得了庇護,心理上也獲得了安全感。
宗教行為是衡量信仰狀況的外顯指標,誦念經文、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花費是宗教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很簡單的經文,除了最近才成為喇嘛的柯爾克孜族青年外,幾乎無人會念這些經文,宗教行為存在比例較低。哈達一般都與白色的圍巾一樣,有時候白色的毛巾也可以代替。塔城信仰藏傳佛教柯爾克孜族除了與認識聯(lián)系的宗教行為比較少以外,日常生活中吃、喝、住、行方方面面都存在受宗教影響的行為。因此,其宗教行為比較普遍,這對情感的滿足、信仰的延續(xù)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
自古以來,信仰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極為關注的問題。在塔城同族信仰兩種宗教的特殊氛圍下,在人類不斷處于社會轉型的情況下,其信仰問題已是整個民族的“社會大問題”。
塔城柯爾克孜族信仰藏傳佛教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試探、依附、沖突、改變、適應、融合,宗教已深深地滲透到塔城柯爾克孜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中。藏傳佛教作為信仰體系的同時又是兼容并蓄的文化體系,對其信仰者來說,有時文化和宗教很難有明確的界限。當我們說到塔城柯爾克孜族文化時,它的核心的價值觀念大部分來自于藏傳佛教。如果離開了藏傳佛教,塔城柯爾克孜族文化基本上無從說起,或者說塔城柯爾克孜族文化中那些對當今人類仍有啟迪意義,仍有價值,甚至超前的觀念就更無從談起。如果沒有了這些,塔城柯爾克孜族文化也就剩下了一些原始而簡陋的內容。藏傳佛教對塔城柯爾克孜族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藏傳佛教就是其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藏傳佛教的氣息彌漫于他們的內心深處。
其信仰特點主要如下:
1.對藏傳佛教知識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在采訪中,他們對基本宗教知識不了解。我們從認識、情感和行為角度分析了塔城柯爾克孜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情況,總體看,塔城柯爾克孜族各個層次的宗教知識都較貧乏,較長時間內都不具備深入了解藏傳佛教的主客觀條件,可以預測,未來塔城柯爾克孜族對藏傳佛教知識狀況不會發(fā)生太大改變。
2.普遍對藏傳佛教有深厚的情感。當?shù)卮蠖鄶?shù)柯爾克孜族對藏傳佛教有廣泛而強烈的情感依賴,這些源于信仰和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體驗有利于他們面對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可能是當?shù)乜聽柨俗巫鍘状叛霾貍鞣鸾痰纳顚觿右颉?/p>
3.藏傳佛教給塔城信仰此教的柯爾克孜族提供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塔城柯爾克孜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相對惡劣的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安全需要即尋求依賴和保護,避免危害與災難,維持自我生存的需要。
4.塔城柯爾克孜族對佛的觀念日趨淡化,除節(jié)日外,很少參加佛事活動,燒香拜佛的事已很少了;其次,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事物接觸快,持中立或贊同態(tài)度的較多,和世俗社會聯(lián)系緊密。
5.藏傳佛教在塔城柯爾克孜族中已是世俗化趨勢。一是社會的世俗化,雖然宗教仍然存在并對塔城柯爾克孜族發(fā)揮著特定的作用和影響,但是這種作用和影響根本無法與過去相比,而且還是在世俗力量和因素的控制下與影響下發(fā)揮的;第二,就宗教自身而言,宗教越來越按照世俗的觀念、方式和風格來解釋自己的教義,安排自己的組織結構、生存方式,以及組織各種宗教活動與規(guī)定自己的方向、任務及目標,從而使自身的面貌越來越具有世俗的特征。
6.藏傳佛教信仰將長期存在,雖然他們沒有頻繁的佛事活動,但藏傳佛教的理念已深深扎根,融匯于其生活和風俗習慣之中,藏傳佛教在塔城柯爾克孜族的生活中依然依然有很強的精神作用。宗教學研究認為,我國宗教問題的長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決貧困問題的艱巨性和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長期以來,藏傳佛教已經滲透到塔城信仰藏傳佛教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其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因此,短時間內改變牧民的宗教認識、宗教情感和宗教行為的條件還不充分,藏傳佛教在其生活中將長期存在。
隨著新時期與社會轉型,其信仰理念和形式有所變化,原因有:
1.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口死亡率降低和人口增加,牧民們親眼看到了醫(yī)療科學技術力量。
2.黨和人民政府領導牧民們進行抗災自救斗爭,使牧民們認識到自然災害是自然造成的,人們能夠戰(zhàn)勝它。
3.科學技術的滲入,不能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牧民們的思想,使他們當中一部分人的宗教信仰發(fā)生變化,由信仰宗教到弱化到不信仰宗教。
4.無產階級世界觀(無神論)的宣傳、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知識的普及教育,也在幫助牧民們克服著宗教迷信的偏見。
5.現(xiàn)在柯爾克孜族地區(qū)廣播電視普及,年輕人也經常上網,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更先進的信息,和父輩們相比,他們的思想轉變快,經濟意識強,因此年輕人不愿意出家。
6.1958 年,柯爾克孜庫熱被毀,柯爾克孜族信教群眾沒有了固定宗教活動場所,柯爾克孜族喇嘛都已還俗,直接影響了下一代的宗教信仰狀況。
7.1962 年的“伊塔事件”后,塔城柯爾克孜族遷到了塔城市及市屬幾個農牧場,散布于哈薩克族聚居地,占據(jù)主統(tǒng)地位的伊斯蘭教氛圍,使其宗教活動受影響,漸趨淡化。
[1]茲拉特金.準噶爾汗國史[M].馬曼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89.
[2]胡延新.十七世紀的葉尼塞吉爾吉斯及其西遷[J].甘肅民族研究,1986(4):26.
[3]巴 德 利.俄 國·蒙 古·中 國:下 卷[M].吳 持 哲,吳 有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8.
[4]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1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41
[5]世謹.宗教心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9:67.
[6]德·莫·烏格里諾維奇.宗教心理學[M].沈翼鵬,譯.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85.
[7]姚學麗.試探中國伊斯蘭教的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泄作用[J].新疆社會科學,2004(5):21.
[8]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