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主體的召喚
——解讀《野草在歌唱》的他者建構(gòu)

2014-03-06 15:18夏梅花
關(guān)鍵詞:殖民主義萊辛摩西

夏梅花,明 珠,楊 波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世紀英國女性小說家多麗絲·萊辛,被譽為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1919年出生于伊朗,6歲時因父親經(jīng)營農(nóng)場移民到津巴布韋,經(jīng)歷兩次婚姻的失敗最后回到倫敦從事寫作。

萊辛善于通過悲劇性的人物命運揭示種族分離、種族歧視等觀念與行為引發(fā)的道德沖擊與社會危害。她的作品具有反對殖民主義思想、爭取自由平等權(quán)利,講述婦女的困境、奮斗與成長,直指社會尖銳矛盾等特點,尤其她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野草在歌唱》充分體現(xiàn)了其特點。該小說在1950年首次出版,并在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故事是以一起兇殺案開頭,通過揭示案件的全部過程,揭露了白人種族主義的虛偽,展示了殖民統(tǒng)治的實質(zhì),喚起了人民對深陷苦難的黑人的無限同情。該小說一問世就受到眾多國內(nèi)外學者關(guān)注。國外學者多關(guān)注其主題與文學技巧,王喬伊宣稱瑪麗與黑人摩西的非正常種族關(guān)系是“白人殖民者發(fā)泄感情及自我救贖的一種媒介物”[1];維斯爾認為該小說是津巴布韋解放文學,其中“人類暴力是大自然力量人格化的表現(xiàn)”[2]。國內(nèi)學者從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及后殖民探討女主人公瑪麗的悲慘結(jié)局的原因,如張金泉指出瑪麗的悲劇是受當時父權(quán)制的影響, “處于弱勢群體的女性要獨立才能改變命運”[3];陶瑞萱對該小說進行了萊恩式的解讀,瑪麗“自我的分裂及無意識”[4]注定了是一個悲?。蝗R辛的作品表現(xiàn)的都是反殖民主義,但有學者持相反觀點如趙紀萍認為小說“在批評和反思殖民主義罪惡的同時未能超越殖民話語的限制,暴露出英國文學傳統(tǒng)中所特有的殖民性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呈現(xiàn)出殖民話語的隱性書寫”[5]。學者對該小說的關(guān)注可謂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鮮有人分析該小說中主體對他者的建構(gòu)。本文從分析作者在建構(gòu)種族他者及性別他者這個角度出發(fā),解讀作者是如何通過“去他者化”及“他者還原”來處理他者身上的他異性,以此建構(gòu)他者,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的真正立場。

一、 種族他者

他者是相對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與事物。他者包括種族他者、性別他者、拉康、阿爾都塞等人提出的他者等,其定義為“邊緣、屬下、低級、被壓迫、被排擠的狀況”[6]。種族他者指非白人民族,包括非洲人、亞洲人等。博埃默指出:“后殖民的理論家們將殖民地的人民稱之為‘殖民地的他者’(colonial other),或徑直稱為‘他者’(Other)”[7]。他者建構(gòu)也可稱為他者召喚(interpellation),指處于主流社會階層的人為了牟取利益,通過話語權(quán)對個人進行召喚,預先設(shè)定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旨在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在《野草在歌唱》中,殖民者為了更好地管理殖民地,通過“去他者化”與“他者還原”方法從而去除他者身上的他異性(alterity)。

萊辛在小說中應用的是全知全能的敘述角度,在小說開端部分就報道一起謀殺案,男仆謀殺了女主人瑪麗·特納,原因不詳,疑似謀財害命,接著作者以嘲諷的口氣寫到每個讀者看到這起報道時不免感到氣憤,又夾雜著“一種幾乎得意的心情,好像某種想法得到了證實,某件事正如預期的那樣發(fā)生了,每逢土著黑人犯了盜竊、謀殺或是強奸案,白人就會有這種感覺”[8]。作者敘述故事時夾帶嘲諷語氣向我們展示了她對種族偏見和歧視的譴責。譴責白人自視的種族優(yōu)越感及黑人野蠻低賤。小說不斷地在揭露殖民主義者的罪惡本質(zhì),白人從來不和黑人打交道,除了以奴隸主的身份; “白種文化(white civilization)”[8]決不允許一個白種女人與一個黑人發(fā)生什么人與人的關(guān)系;盡管瑪麗死了,但黑人們是不能去碰白人的身體的; 若有必要打死黑人亦在所不惜;說起黑人就像說起一大群畜生一樣,看見有人打黑人或是望黑人一樣都覺得反感等等,萊辛一一向我們展示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犯下的惡劣罪行,揭露殖民主義的本質(zhì),殖民主義者不是來救贖教化當?shù)睾谌?,而是殘害、侮辱、鞭打黑人、無視黑人的基本人權(quán)、不斷地牟取利益等。

作者在揭露殖民者罪惡劣性同時對黑人外貌的描述不免讓我們對黑人產(chǎn)生一種厭惡。種族他者構(gòu)建的特點就是話語權(quán)的不對稱性、人體外貌描寫在視覺效果上的差異化以及其行為的古怪和不可理解性。迪克開了一間日用品商店,由瑪麗自己來經(jīng)營,瑪麗看到黑人女人“她們裸露的穿著,她們那柔軟的棕色身子以及她們那既忸怩又傲慢無禮的好奇面孔。她們那種帶有厚顏無恥和淫蕩意味的唧唧喳喳的聲音(……the exposed fleshiness of them, their soft brown bodies and soft bashful faces that were also insolent and inquisitive, and their chattering voices that held a brazen fleshy undertone.) ”[8]。我們所看到的黑人不是整個人的描寫,而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展示,如皮膚、面孔、身體等。“裸露”、“棕色的身子”、“忸怩”、“傲慢無禮”等詞在描述種族他者時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變形或者說丑化。這些無不透著白種人優(yōu)越,黑人的野蠻與未開化。正如康德在《自然地理》中強調(diào)地理環(huán)境對種族的影響,他說:“人類最完美的典范是白種人。黃種人、印第安人智商較低。黑人智商更低,部分美洲部落位于最底層”[9]。 “唧唧喳喳的聲音(chattering voices)”這是動物才發(fā)出的聲音?,旣愂菍W過土話的,她應該能都聽懂她們的談話,但小說敘述者把持了話語權(quán),剝奪了黑人的表達權(quán)力,他們處于失語狀態(tài)。向這些黑人出售用品的商店顯示了英國人對非洲人的把握,也表現(xiàn)了對非洲黑人的教化的行之有效,進而加強了英國對非洲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合法性。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在非洲的殖民主義不僅僅是為了謀取利益,也是為了對那些未開化的民族進行教化,引導他們走上文明之路,做一個文明人。另外迪克生病了,瑪麗不得不親自去農(nóng)場監(jiān)督黑人勞作,“只見那些赤裸的棕黃色脊背彎下去又挺起來,一條條的肌肉在布滿了灰塵的皮膚下面滑動著,大多數(shù)人都用一塊褪了色的破布當圍腰,有少數(shù)人穿著咔嘰布短衫褲,但是幾乎所有的人腰部以上都是赤裸的”[8]。在描述土人的形體“赤裸(naked)”一詞透露出土人的未開化、野蠻,事實上在告訴我們只有英國人才能引領(lǐng)他們脫離未開化的原始狀態(tài),走向文明之路。另外瑪麗不得不去農(nóng)場監(jiān)督黑人干活時,剛上車又回去“……為自己找借口說,還需要拿塊手帕。從臥室里走出來時,她看見了那條長長的犀牛皮皮鞭掛在廚房的兩顆釘子上,像是一件裝飾品。她已經(jīng)把這件東西忘記很久了,現(xiàn)在她把它取下來,繞在手腕上”[8]?,旣愐彩前兹说拇?,她所受的教育是歐洲中心主義式教育,即白人優(yōu)越,黑人野蠻低賤。在她看來只有采取某種強制性,甚至暴力性行動,才能開化黑人,去掉黑人身上那些被白人認為不能容忍的他異性,使黑人成為白人接受的人物形象。

“他者還原”指“作家把他者身上的他異性擱置起來,把他者還原為自我民族的大眾能夠理解的人物形象——在思想上感情上與作者本民族讀者成為同一的形象”[10]?!兑安菰诟璩分泻谌四ξ骱推渌谌瞬灰粯?,雖然有了名字,但小說沒有交代他名字的來源,可能只是作者給他取個熟悉的名字,其目的在于控制被呼喚的事物,使之成為主體可掌控之物。摩西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瑪麗去農(nóng)場監(jiān)督黑人干活,摩西因歇息了一會兒,瑪麗就抽打他,瑪麗的行為是去除他者身上的他異性,維護其白人權(quán)威。摩西和其他黑人傭人不一樣,他曾經(jīng)在教會當過差,會講英語,對瑪麗說話表現(xiàn)的很紳士,行為舉止得體,連迪克都這樣評價他“他很干凈,做事也主動。在我那些雇工中,他是最好的一個”[8]。摩西的這些言行舉止都是從教會里的傳教士那學到的。經(jīng)過他者還原,殖民者對黑人摩西實施還原改造,讓他成為殖民者的模仿品。另外摩西還會主動與瑪麗探討戰(zhàn)爭等問題及關(guān)注報紙,摩西問道“難道耶穌認為人類互相殘殺是正當?shù)膯?(Did Jesus think it right that people should kill each other?)”[8]殖民行為不僅改造黑人的生活及行為方式,而且也改變了黑人的信仰及思維模式。小說中雖沒有確切的說摩西的信仰,但從這里不難看出他對基督教做了一番思考。估計他也信奉耶穌所以才質(zhì)疑為什么世間還會有屠殺呢。這些都宣揚了殖民主義行為的合法性,讀者所得到的信息是殖民主義的實質(zhì)不是侵略而是拯救教化,只有殖民主義,黑人才能從低級、墮落、野蠻、無知及未開化的世界中拯救出來,從而走向文明之途。

綜上所述,萊辛在對黑人的描寫上,或者說非洲人的建構(gòu)上,仍然難以避免英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就如薩義德說“我認為,作者不是機械地為意識形態(tài)、階級或經(jīng)濟歷史所驅(qū)使;但是我相信,作者的確生活在他們自己的社會中,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著他們的歷史和社會經(jīng)驗,也為他們的歷史和經(jīng)驗所塑造”[11]。由此可見小說在揭露殖民主義罪行的同時也通過去他者化和他者還原建構(gòu)他者。

二、女性的去他者化

性別他者即指女性,在該小說,在男權(quá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壓力下,作者也是通過他者還原甚至去他者化建構(gòu)女性他者。迪克的懦弱,無主見,經(jīng)營農(nóng)場,養(yǎng)蜂,養(yǎng)雞,養(yǎng)豬及開商店等的失敗及半途而廢都說明瑪麗的能干。迪克臥病在床期間,瑪麗行使了對黑人懲罰、雇傭的權(quán)利并一心盤算著,“該如何毫不示弱地控制黑人,如何料理家務,安排各種事情,使自己不在家的時候,迪克也能感到比較舒服。她同時也仔細地研究了農(nóng)場上各方面的情況,譬如到底該怎樣經(jīng)營農(nóng)場,可以栽種些什么農(nóng)作物”[8]。“控制黑人”、“安排各種事情”、“經(jīng)營農(nóng)場”及“農(nóng)作栽種”逐一告訴我們女性參與到本來由男性主宰的社會事務中,并不見得比男性差,相反是男性害怕失去駕馭女性的能力和控制權(quán)?,旣悓Φ峡说慕?jīng)營狀況翻查透視著女性對男權(quán)的批判,挑戰(zhàn)男性作為社會主體的地位及男性霸權(quán)地位。瑪麗的出走盡管失敗了,也顯示女性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她們在不斷地反抗,為自己的權(quán)利而爭。西蒙·波伏娃于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提出:“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盵12]女性知道她們是被建構(gòu)的,不是天生由來的,不管是瑪麗還是她母親,都努力反抗爭取權(quán)利。

雖然這些都傳達了女性努力奮斗成長等主題,但小說《野草在歌唱》中瑪麗最終以死亡的悲慘命運告終。作為一個女性他者,就如陶鐵柱在《第二性》譯者前言中總結(jié)了她對波伏娃“他者”概念的理解,是指“那些沒有或喪失了自我意識、處在他人或環(huán)境的支配下、完全處于客體地位、失去了主觀人格的被異化的人”[13]。波伏娃的他者指的是女性相對于男性的關(guān)系,意在揭露男性主宰下女性的從屬地位。為了去除他者身上的他異性采取某種強制性、甚至是暴力性行動也是常有的。該小說中瑪麗雖是一個白人但同時也是一個婦女。瑪麗的父親是鐵路局的小職員,收入低外加經(jīng)常酗酒,維持不了日常生計。童年的她天天目睹父母的爭吵,母親因哀怨、辛勞和無奈最終憔悴而死;工作后的她看似每天過著平靜而舒適的日子,無憂無慮,擺脫了父母過去的生活,實則生活在幻想中,不真實,試圖逃離現(xiàn)實。直到30多歲偶然聽到朋友談論她為什么不結(jié)婚的怪行,“‘她有多大了?’‘總有三十出頭了吧’‘她為什么不結(jié)婚呢’”[8]?這對她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意識到現(xiàn)實,意識到自己也是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的。一直以來女性的身份不外乎兩種:妻子與母親,瑪麗已經(jīng)過了適婚年齡,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容接受的,父權(quán)制已內(nèi)化到每個人思維。隨后瑪麗開始做出外貌上的改變,內(nèi)心也隨著大流漸漸改變,使自己成為大眾所能接受的形象,開始瘋狂地尋找結(jié)婚對象?,F(xiàn)實里女性作為一種對象存在于這個男性社會中,她們是一些沒有主體性的物,是處于邊緣化、非在場化的,被他者化的。鰥夫的要求應該是代表所有男性的要求, “他需要一個怡情快意的伴侶,一個孩子們的好母親和操持家務的能手(He knew perfectly well what he wanted: a pleasant companion, a mother for his children and someone to run his house for him)”[8]。他只是父權(quán)制社會其中的一個。迪克也不例外,他的夢想就是娶老婆生孩子,“他孤寂。需要妻子,尤其是需要子女(He was lonely, he wanted a wife, and above all, children)”[8]。迪克理想的妻子是“一個講求實際、易于變通和性格鎮(zhèn)靜的女人(a practical, adaptable, serene person)”[8],迪克對瑪麗動心,也是因為“看見她外表上很沉靜,帶有賢妻良母的意味(It was to an apparently calm, maternal Mary that he proposed)”[8],男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像來建構(gòu)女性,把女人放置在他者的位置。另一方面父權(quán)意識形態(tài)深深地烙在人們心里,被他者化的女性也愿意接受社會給予的性別,即軟弱、無助、需要男人并依附于男人,“她迫切需要這樣對待她的男人?!鋵嵾@些年來,她都是在這樣的優(yōu)越感中生活過來的”[8]。就這樣瑪麗“被結(jié)婚”了?;楹笊畹牟蝗缫猓绗旣愐蟮峡搜b天花板、洗澡過度用水和黑人傭人吵架等,使得迪克改變了對瑪麗的最初的看法,他認為瑪麗不懂事,耍小孩子脾氣,無理取鬧,沒有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主宰社會的男性,根本不管事實,憑著自己的想像建構(gòu)出合乎自我需要的女性他者形象,當女性與男權(quán)所構(gòu)建的女性他者相去甚遠時,她只能成為犧牲者,瑪麗最終以悲劇告終。

女性作為異于于主體的他者,仍然避免不了被他者化的命運。萊辛,一個女性作家,仍然避免不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作家只能負責喚起維護女性權(quán)利的意識,筆桿子仍然改變不了女性的命運。

三、 結(jié)語

在英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里,他性一般是不受歡迎的,因而有必要將之還原為與自我的同一或有必要去除的?!兑安菰诟璩冯m然被認為是一部反殖民主義的作品,但作者在敘述黑人及摩西的一些言辭造句中就是在對黑人的召喚,建構(gòu)種族他者。另外該小說描述女性為權(quán)利而掙扎奮斗,但瑪麗的死亡正說明主體竭力去除他者身上的他異性,甚至采用暴力,直至他者的死亡。多麗絲·萊辛,一個英國女性作家,雖極力主張反殖民主義,并一直為婦女的權(quán)利奮斗,但其作品仍受英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小說《野草在歌唱》仍表現(xiàn)出對種族他者及女性他者的他異性的排他性和歸化。本文通過對該小說中他者建構(gòu)的角度的研究,揭示了作者萊辛的兩難立場,并為該小說中的殖民主義、殖民話語及批評話語之間的爭論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加深了我們對英國殖民主義對非洲黑人甚至白人所造成的傷害的認識。

[參考文獻]

[1]WANG J. White postcolonial guilt in doris lessing′sThegrassissinging[J].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2009, 40(3): 37-47.

[2]VISEL, ELLEN R. White Eve in the‘petrified garden’:the colonial African heroine in the writing of olive schreiner,isale dinesen,doris lessing and nadine gordimer.diss[Z].The University of Brithish Columbia,1987.

[3]張金泉,李愛琳.女性主義視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命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17-122.

[4]陶瑞萱.分裂的自我與存在的困境——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的“萊恩式”解讀[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5):152-156.

[5]趙紀萍.殖民話語的隱性書寫——重讀《野草在歌唱》[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3):46-48.

[6]張劍.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他者[J].外國文學,2011(1):118-127, 159-160.

[7](英)博埃默(Elleke Boehmer).殖民與后殖民文學[M].盛寧譯.紐約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22.

[8]LESSING, DORIS. The grass is singing[Z]. Perennial Classics,2000.

[9]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468.

[10]祝遠德.他者的呼喚——康拉德小說他者建構(gòu)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1]愛德華·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17.

[1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南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23.

[13]陶鐵柱.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歡
殖民主義萊辛摩西
得到的都是笑臉
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
摩西奶奶
萊辛對民族戲劇的認識與盧梭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民族主義、現(xiàn)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shù)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摩西,山之人》主題研究
史蒂文森小說《金銀島》的后殖民主義解讀
摩西的腳步
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