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會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明代鄉(xiāng)賢書寫中“孝”的文本建構(gòu)及嬗變
——以浙江金華浦江鄭氏為例
張會會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明代鄉(xiāng)賢傳“孝”的書寫形式分為兩部分,即明代以前孝子的“哭親守墓”模式與明代孝子的“現(xiàn)世奉養(yǎng)”模式?!翱抻H守墓”源于晉唐正史人物傳記的書寫手法,“現(xiàn)世奉養(yǎng)”則是明代士人對本朝孝子的“形塑”。這兩種模式被鄉(xiāng)賢傳作者整合于一本傳記之中,既統(tǒng)一于“孝”又具有各自的時代性?!督鹑A先民傳》對浦江鄭氏孝義一族的書寫正是“孝”表現(xiàn)形式歷時性變化的代表 。這種“孝”書寫形式的變化,通過鄉(xiāng)賢傳記的傳播及其教化作用影響了明代地方鄉(xiāng)里實踐。
明代;鄉(xiāng)賢書寫;孝;哭親守墓;現(xiàn)世奉養(yǎng)
明代是鄉(xiāng)賢傳書寫的繁興時期[1](278),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區(qū)。浙江自古就有“文獻之邦”的美譽,鄉(xiāng)賢書寫是其中一部分。①孝行是鄉(xiāng)賢傳記著力書寫的內(nèi)容,它既表現(xiàn)人物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又構(gòu)成一個社會性的價值共識。明代的官方史籍對于孝的書寫甚多,學界也對此有一定的研究,[2,3]但并未涉及明代鄉(xiāng)賢傳記中的“孝”。明代鄉(xiāng)賢傳作為一類地方文獻,其“孝”的書寫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與《明史·孝子傳》的不同就是它是明代人以“鄉(xiāng)”為界,歷時性地書寫本鄉(xiāng)“孝子”,進而使一鄉(xiāng)“孝子”以一個群體的形象呈現(xiàn)。本文僅以明代浙江鄉(xiāng)賢傳為切入,對明代鄉(xiāng)賢書寫中“孝”的文本建構(gòu)及變化加以闡釋,以望對明代社會文化有更清晰的理解。
明代鄉(xiāng)賢傳對本鄉(xiāng)“孝子”進行歷時性的搜羅與描寫,對前代孝子基本采用輯錄的形式,而對本朝孝子則經(jīng)過鄉(xiāng)賢傳作者的形塑。由此,在“孝”形式書寫中就呈現(xiàn)出兩種情況,明代以前孝子的“哭親守墓”與明代孝子的“現(xiàn)世奉養(yǎng)”。
一
鄉(xiāng)賢傳中明代以前的孝子描寫分為“侍親”與“哭守”兩部分,而后者被加以著重描寫。下面僅就“哭親守墓”的文本書寫形式及來源加以分析。
許孜,字季義,晉東陽吳寧人?!督鹑A賢達傳》《金華先民傳》對其人都有書寫。其中關(guān)于孝行部分,俱錄之如下:
俄而,二親沒,摧毀骨立,十兆于縣東,躬自負土,每一悲號,鳥獸翔集。棄妻宿墓,手植松柏。時有鹿犯松栽,孜悲嘆曰:“鹿獨不念我乎?”詰旦,鹿為猛獸所傷,置之所犯松下,孜悵惋痤之,猛獸即于孜前自撲而死,孜益嘆息,取葬之。自后林木滋茂,立宅墓次。[4](17)
二親沒,柴毀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縣之東山,躬自負土,每一悲號,禽鳥翔集。以方營大功,乃棄其妻,鎮(zhèn)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六里。有鹿犯松栽,孜悲嘆曰:“鹿獨不念我乎?”詰旦,忽見鹿為猛獸搏死于所犯松下,孜悵惋不已,乃為作,埋于隧側(cè)。猛獸即至孜前,自撲而死,孜益嘆息,又取埋之。自是樹木滋茂而無犯者。積二十年,乃更娶妻,立宅墓次,蒸蒸朝夕,奉亡如存。[5](659)
關(guān)于兩者書寫的史源問題。首先,應(yīng)廷育《金華先民傳》在序中交代了其傳記的資料來源。其所采資料主要為“輒本三公遺編,參以歷代史傳……”[5](572)“于是遠摭列史,近綱逸編,參遺論于舊聞?!盵5](729)也即,《金華先民傳》的史料來源分為三類:一是三公遺編,指元吳師道的《敬鄉(xiāng)錄》、明鄭栢的《金華賢達傳》、成化間太守周公所輯郡志。然“成化間太守周公所輯郡志大率襲鄭舊耳。”[5](572)也即,三公遺編主要是《敬鄉(xiāng)錄》與《金華賢達傳》。二是歷代史傳主要指正史中的人物傳。三是參考舊聞,主要指鄉(xiāng)間里老口耳相傳的史料。
《金華賢達傳》成書于洪永時期,宣德時期再一次刊行,其記載的時間斷限從秦到明初?!督鹑A先民傳》成書于嘉靖時期,記載秦到明正德時期人物。二者的人物收錄重合時間為秦到明初。經(jīng)過對二者孝友人物的量化分析,《金華先民傳》所收錄人物32人,明代以前人物23人,與《賢達傳》所記明代以前人物除宋代1人未錄,外增加5人,其中4人正是作者序中所提及“于鄭氏特加詳焉”[5](659),所以其明代以前孝友人物取錄基本與鄭氏同。加之,上引兩本鄉(xiāng)賢傳對許孜的記述,內(nèi)容基本無二致??梢酝茢喑觯瑧?yīng)文孝友傳是由鄭文承襲而來。
此筆法同時存在于浙江地區(qū)其他鄉(xiāng)賢傳中,進而筆者對浙江地區(qū)其他鄉(xiāng)賢傳進行分析?!镀株柸宋镉洝肥敲鞔憬貐^(qū)最早的鄉(xiāng)賢傳,宋氏孝友傳中僅記4人,其中關(guān)于唐陳太竭的記載如下:
陳太竭,縣人,武鼎之子。親并亡,即墓手藝松柏,終身衰麻,形質(zhì)枯瘁,哀哭弗輟,每奠果肴,鳥鳥不啄。[6](9)
再宋代袁韶《錢塘先賢傳贊》對褚無量孝行的記載:
母喪,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公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宰木邪?”自是群鹿不復(fù)振觸,公為終身不御其肉。[7](9)
袁韶在傳后注明其來源為《唐書》。[8](5688)經(jīng)史料比對,褚無量的孝行描述與新唐書無二致。晉孝子許孜的孝行事跡亦來源于《晉書》[9](2279),只是鄉(xiāng)賢傳作者在記述的過程中略做細節(jié)的改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描寫并不存在于晉代的鄉(xiāng)賢書寫中。晉代習鑿齒的《襄陽耆舊傳》把周、漢、晉三代襄陽鄉(xiāng)賢分人物與牧宰兩部分書寫,其中對孝行并未多加描述。既而可知,鄉(xiāng)賢傳雖然有其自身發(fā)展傳承的脈絡(luò),但受正史人物傳記的影響頗深,尤其受到《晉書》《唐書》孝子傳書寫的筆法影響。這種筆法在明人的鄉(xiāng)賢傳記中如何被承襲,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筆者以成書較晚的《兩浙名賢錄》為例,加以分析。
經(jīng)過統(tǒng)計,《兩浙名賢錄》收錄明以前孝子共142人,“哭親守墓”73例,“現(xiàn)世奉養(yǎng)”24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51%、16.2%。所記明代孝子148人,“哭親守墓”19例,“現(xiàn)世奉養(yǎng)”82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12.8%、54.7%。晉到宋孝子的書寫是“哭親守墓”表現(xiàn)形式的主要時期,元代兩種筆法基本處于平衡,且多形式描寫占有了一定位置,進入明代,則呈現(xiàn)出兩種形式比重顛倒的現(xiàn)象。由此可得,明以前孝子書寫模式主要是 “哭親守墓”,而明代孝子書寫的主要模式則是“現(xiàn)世奉養(yǎng)”。
(一)哭親守墓
“在孔子看來,任何人的行為,在人們看到他以何種方式為其父母服喪之前,是不能看作合格與否的。”[10](167)所以服喪是表現(xiàn)“孝”的重要形式?!柏撏脸蓧V”“幾近氣絕”是“哭親守墓”的深描形式。鄉(xiāng)賢傳作者通過“ 晨夕慟哭”“嘔血數(shù)升”的夸張寫法,把這種“哭”演化到極致。這樣“哭”變成了一個象征符號,象征著“孝”。再加之“負土成塚”的動作,孝變成一系列的情景。這種“孝行”是經(jīng)久不衰的,甚至是二十幾年,親死守墓,并由此贏得了鄉(xiāng)里和國家的認可,甚至感化了神靈?!霸S伯會,蕭山人……遭父喪,負土成墳,不御絮帛,不嘗滋味。野火將逮塋樹,悲號于天。俄而大雨,火滅?!盵11](161)另外,運用“松柏”“烏鳥”“鹿”“靈芝白兔”等象征筆法。浙江地區(qū)鄉(xiāng)賢傳中書寫明代以前“孝子”人物多征引如上動植物,以渲染“孝”的氣氛。
“哭親守墓”是明代鄉(xiāng)賢傳書寫明以前“孝子”的慣用模式。首先,是“負土成塚”的動作與“幾近氣絕”的哭聲相結(jié)合的情景描寫。如前文所引鄉(xiāng)賢傳中“許孜”的孝子形象描述,《兩浙名賢錄》中這種描寫更多。
(三國)夏方,字文正,永興人,年十四。家遭疫癘,父母伯叔群從,死者十三人,方,夜則號哭盡,則負土。凡十七年而葬畢,因廬于墓,鳥獸馴擾其旁。[11](155)
郭原平,字長恭……父亡,慟絕方藉,躬自營墓。[11](157)
唐馮子華,東陽人,宿之父也,性篤孝。親沒,廬墓有靈芝白兔之祥。時號孝子馮家。[5](659)
前引“晉許孜”是“手植松柏”“群鳥翔集”“鹿犯松柏”敘述比較完整的事例,在其演變的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天變代替祥瑞的現(xiàn)象。如《兩浙名賢錄》中對“藍谿三孝”[11](169)的書寫:
金景文,字唐佐……母喪,廬墓見天光下,燭五色燦然。
上述幾種事物在中國古代儒家傳統(tǒng)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之所以成為鄉(xiāng)賢傳作者著重描寫對象,不僅具有其時代的特性,更多的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當“哭親守墓”成為彼時所注重的儒家倫理規(guī)范,那么其與“墓”、與“孝”相聯(lián)系的事物就會得到著重書寫?!洞呵镌吩疲骸盀?,孝鳥?!编l(xiāng)賢傳中所說的“鳥”即是指烏鴉,因為烏鴉有反哺之德,[12](37)所以借“烏鳥”喻孝子,達到強化“孝”的目的?!八砂貫榘倌鹃L,而守門閭。”“松柏”有守護門庭的意思,既可守護亡者,又可隱蔽后人?!度龂尽分芯陀小皵胤ド衲股纤砂?,毀壞碑獸石柱,辜及亡人,傷孝子心”的記述。松柏亦象征著亡者生前品質(zhì)的高潔,“手植松柏”更是孝子生前孝行的繼續(xù),松柏生長得越是繁盛越代表孝子的孝心程度高。所以在孝子許孜的書寫中出現(xiàn)了“鹿犯松柏”,“鹿為猛獸所傷”,主人公“取而葬之”,“自是林木滋茂”。[5](659)“靈芝白兔”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其他神異現(xiàn)象,其功能和“烏鳥”“松柏”一樣,都是作為一種“孝”的象征符號,通過它們的出現(xiàn)以實現(xiàn)孝子“親死守墓”所得到的認可,這種認可先來自于代表神異的事物,隨即由它們的顯現(xiàn)開始感化鄉(xiāng)人,最后流傳到官員既而上報朝廷,得以旌表。這樣,“孝”完成了由內(nèi)在的自覺到外在認同的建構(gòu),并通過書寫的傳播形式達到一種教化的目的。
如上“親死守墓”的“孝”描寫,在明代鄉(xiāng)賢傳記中很普遍,不僅限于浙江地區(qū),如張昶《吳中人物志》所載:
張武,吳郡由拳人……遭母喪,過毀傷,父魂靈不返,因哀慟絕命。[13](659)
鄉(xiāng)賢傳孝子書寫的這種筆法,在元代人物書寫中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哭親守墓”漸少,開始出現(xiàn)“代父受罰”等事例。
唐轅,郢人也。父復(fù)禮以擅匿官鹺事被陷且執(zhí)拘以歸于京,轅詣吏請代父命,不省,乃扣頭流血繼之以死,吏憫其情,脫父梏而梏之。[11](169)
“代父受罰”這樣的孝子模式一直延續(xù)到明代,并在明代被大量的書寫。
(二)現(xiàn)世奉養(yǎng)
鄉(xiāng)賢傳在書寫明代孝子中開始注重現(xiàn)世奉養(yǎng)。所謂現(xiàn)世奉養(yǎng)是指“孝子”更注重雙親在世時的盡孝行為,其表現(xiàn)形式為“侍親順親”“代父兄受罰”“千里尋親救親”“辭官養(yǎng)親”“睦族撫孤”等。盡管“哭親守墓”也會有所書寫,但是明顯已經(jīng)不是鄉(xiāng)賢傳作者筆下“孝”的主體部分:
黃良昶,字孟舒,浦江人,性至孝……事母石氏,甘旨之奉,溫情之禮,怡然順適能盡其歡,至老不衰,母年八十壽考康寧,左右侍養(yǎng)無違。[4](24)
胡剛,字惟輔,新昌人,生有至性。洪武初,其父謫役泗上,以逃役當刑,敕駙馬都尉梅伯殷監(jiān)斬。時剛往省侍役,于待渡間聞之,遂裸跣泗河而渡,奔走哀訴,請以身代,言與淚俱,情甚懇迫。梅憐而奏,宥其父。同坐者八十二人俱免死。[11](178)
李恭,字景恭,括之麗水人也。博覽群書,以能詩名。弱冠詣京師應(yīng)制賦鐘山曉霽詩稱旨,賜宴光祿寺。命需次錄用,而恭意殊不屑屑也。乃曰:“古人不以三公易一日之養(yǎng),吾顧以老母易升斗乎?”遂以母老乞歸,日修政于家,事母如事嚴君,屏著之間肅如也。[11](180)
以上幾種“孝親”是明代“孝子”書寫的主要模式。在明代的現(xiàn)世孝親中同樣出現(xiàn)過如“哭親守墓”模式中的神異現(xiàn)象?!班u昊,嘉善人,母年七十,因夫昶故,哀慟喪明。昊延醫(yī)治之不愈,昊朝夕泣禱于天,嗷水舔之。俄而,母兩目中各重生一瞳,復(fù)明如故?!盵11](190)此種夸張的現(xiàn)象被安排于不同的場域,雖然都是想通過孝子自身的行為,感化神靈,最終完成“孝”的圓滿。但不同在于明代以前以“墓”為基礎(chǔ),通過一些象征的事物及靈異現(xiàn)象達到“它者”眼中的孝?!罢鲁删?,于潛人。喪母,廬墓手植松柏。墳側(cè)生紫芝十三,莖鳥鵲來巢,麋鹿共處。長吏以聞,敕旌表門,閭?cè)朔Q為章孝標?!盵11](161)而“現(xiàn)世奉養(yǎng)”出現(xiàn)的神異想象則是要達到生者最終的“痊愈”,這就為之前孝子所做的“順親侍親”提供了合理性。
由上,鄉(xiāng)賢傳作者把歷朝“孝子”統(tǒng)一地整合于“鄉(xiāng)”與“賢”的范圍之下,把不同時空的人物,以“群像”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個群體有其代代相承“孝”的脈絡(luò),經(jīng)過文本細讀,其中又存在著“孝”形式的變化,這個變化表之于文本,且又源于不同時代時人對“孝”的不同態(tài)度。
二
前文已經(jīng)對“哭親守墓”與“現(xiàn)世奉養(yǎng)”的內(nèi)容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下文筆者將以鄉(xiāng)賢傳中“金華義門”鄭氏家族的“孝子”書寫為線索,具體地闡釋“哭親守墓”到“現(xiàn)世奉養(yǎng)”孝子書寫形式的變化,力求在家族的群“孝子”書寫中,感受其歷時性的嬗變。
應(yīng)廷育《金華先民傳.孝友傳》前序中有“謹按自顏鳥而下總得若干人錄為孝友傳,而于鄭氏特加詳焉。”[5](659)應(yīng)氏所說“特加詳焉”的鄭氏一族就是宋、元、明三代都得到旌表的浦江鄭氏?!?鄭氏)其家累世同居,幾三百年。七世祖綺,載《宋史·孝義傳》。六傳至文嗣,旌為義門,載《元史·孝友傳》?!盵14](7584)明代鄭氏一門備受推崇禮遇。建文帝御書“孝義家”賜之。
《金華先民傳》所記鄭氏人物共8人,跨宋元明三朝,分別是宋鄭綺、鄭德珪、鄭德璋,元鄭文嗣、鄭大和、鄭欽、鄭淵,明代鄭濂。其孝行事跡茲錄如下[5](661-664):
——鄭綺,字宗文,浦江人……(母)張死欲葬,適大雪,綺哭禱甚哀,上雪一夜獨先釋,人以為孝感。
——鄭德珪、德璋……德珪哀其弟之見誣,遂奮然代出就吏,其弟尋至揚州,德已斃于獄無及矣,德璋仰天號慟絕而復(fù),負其骨歸葬廬于墓者再期。
——鄭文嗣,字紹卿……自綺至文嗣凡同居六世,歷二百年,咸如綺在時。
——鄭大和,名文融……大和性好禮,不奉老子浮屠經(jīng)像,冠婚喪祭必稽古禮乃行。子孫從化馴行孝謹,不識市廛嬉戲事,執(zhí)親喪哀戚甚,三年不御酒肉。
——鄭欽,字子敬……孝友天性,年十七生父得羸疾,醫(yī)言人血可治,輒刺膚瀝血和藥以進。既沒,致喪三年,痛悼終身。
——鄭淵,字仲涵……淵事親極孝,母病逾年,侍奉湯藥終日不離病革。思食西瓜,既食而卒。淵后見瓜輒涕泣,終身不忍食。父喪,哀毀骨立,三年服除,猶癯然不勝人事。凡遇忌日必先期齋素七日至期,慟哭,奠獻如初喪。
——鄭濂,字仲德……(洪武)十九年,度天下土田,遣太學生督繪疆畛為圖,生或以賄敗事,連大家多坐死。吏逮濂,從弟毅然請曰:兄以八十之年而遠行,尚為家有人乎?遂代就吏,竟死京師,人哀之,私謚曰:貞義處士。有家僮施慶者,親喪哀泣不輟,三年不御酒肉,蓋亦濡染有自云。
鄭氏一族的孝行軌跡基本是延續(xù)前文所述的由“哭親守墓”到“現(xiàn)世奉養(yǎng)”,因為時間跨度相對前文事例較小,且人物集中于一門,從文本上看界限并沒有那么清晰。但是細讀還是會發(fā)現(xiàn),鄭氏從宋到明發(fā)生了某些變化。可以把它歸納為三個時期:一是“哭親守墓”延續(xù)期。宋鄭綺的書寫基本延續(xù)了晉唐“孝子”書寫的方式,“哭喪”感動神靈,達到墓?;┑哪康?。鄭德珪、鄭德璋兄弟共傳,孝悌之義與“幾近絕命”的號哭結(jié)合,延續(xù)了“哭”,有了睦族的性質(zhì)。二是“哭親守墓”與“現(xiàn)世奉養(yǎng)”的共存期。元代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其他地區(qū)的鄉(xiāng)賢傳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作為元代孝子形象的鄭大和、鄭欽、鄭淵,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注重親死守喪外,也把侍親養(yǎng)親的事跡加以書寫,即出現(xiàn)了現(xiàn)世孝親的一些模式“瀝血和藥”“床前侍親”。[2](51)這些是明代孝子傳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書寫方式。盡管前代不無涉及,但是明代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至于“淵后見瓜輒涕泣,終身不忍食”的寫法,與第一部分所引褚無量“公為終身不御其肉”如出一轍。三是“現(xiàn)世奉養(yǎng)”強化期。“替父頂罪”“代父兄死”都是現(xiàn)世奉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金華先民傳》傳主是鄭濂,其實書寫的是“孝義”之門的每一個鄭氏人物,既有“代兄受刑”的鄭湜,又有受濡染而自愿守祭的家僮。這樣一族的“孝”經(jīng)過作者的書寫整合,傳至一鄉(xiāng),播及到全國。
三
明代鄉(xiāng)賢傳中“孝子”的書寫手法,就宋元以前人物而言,因襲晉唐人物的書寫方式,但是對明代人物的書寫,則滲透著明人對“孝”的理解。鄉(xiāng)賢傳作者通過輯錄與撰寫把這兩種書寫方式整合于一本傳記之中,它們既統(tǒng)一于“孝”,又表現(xiàn)著各自的時代特征。筆者僅對浙江地區(qū)的鄉(xiāng)賢傳作者進行分析,以闡釋明代士人群體如何通過“孝”書寫的變化影響鄉(xiāng)里實踐。
由表1可知,浙江地區(qū)鄉(xiāng)賢傳作者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就地理范圍而言。鄉(xiāng)賢傳作者大多為本鄉(xiāng)人,有其地緣優(yōu)勢,通過耳聞目睹及對鄉(xiāng)評的掌握加之“就地言地”的鄉(xiāng)土意識,使得書寫鄉(xiāng)賢傳成為了可能。其次,就書寫能力而言。他們經(jīng)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有參與編修實錄與郡志的經(jīng)歷,在人物傳及孝義書寫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正史人物傳記的影響。其中所蘊含的“孝”思想也就不僅局限于一地一鄉(xiāng)。最后,就階層而言。鄉(xiāng)賢傳作者身份雖存在個體差異,但都屬于士人群體。士人存在為官與居鄉(xiāng)兩種環(huán)境的互化,以上鄉(xiāng)賢傳多為其居鄉(xiāng)時所作,官場上或者科舉的不如意使他們轉(zhuǎn)向鄉(xiāng)里實踐,通過書寫“鄉(xiāng)賢”施以教化。
以上鄉(xiāng)賢傳作者的特征,不僅限于浙江一地,筆者對現(xiàn)存明代三十幾種鄉(xiāng)賢傳的作者進行分析,這種特征具有普遍性。因為鄉(xiāng)賢傳作者具有以上特征,那么在其書寫中所傳達的“孝”形式的變化對鄉(xiāng)里實踐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徐向梅《兩浙名賢錄》凡例中表明了其對“孝”的態(tài)度:“孝為百行之原,吾夫子行在孝經(jīng)而以不敢毀傷為孝始,則孝之為孝可知矣。廬墓且非而況刮股刳肝哉?雖曰:以父母之遺體還救父母。倘一割不起,父母未暝而先自殘,誰肩后事者?先儒以為非孝也。安常處順以色養(yǎng)為難,顛沛流離以自致為重。非是者不錄?!盵11](22)徐氏認為,真正的“孝”以養(yǎng)為最難,順親侍親才具有孝的真正意義,毀傷身體和廬墓終守都是不可取的,其實是不孝。更值得注意的是,鄉(xiāng)賢傳序后一般會有參閱者的名單。這些參閱者多為士人階層,他們對鄉(xiāng)賢傳寫法的認同,也說明了“孝”的變化已經(jīng)在明代士人中間蔓延?!队裉脜舱Z》中有這樣一段對嘉靖禮部尚書吳山的記載,其中有吳山對“孝”的理解。吳山認為,旌表孝子節(jié)義是一種制度,是為了“匹夫匹婦發(fā)潛德之光以風世耳”。而對于士大夫之家,“孝”是最基本的而不應(yīng)該與匹夫匹婦爭旌表。對于都督孫堪,護母喪還浙而悲傷欲絕,死于途中,其侄子為他請孝子名的事情。吳山駁斥說,《禮記》有“毀不滅性”,孫堪生前已經(jīng)有都督的榮耀,還想要孝子之名,況且滅人性不是孝。[15](124)這里所說的滅人性即是指在母喪期間,悲痛過度致死的情況,這與本文所說的“哭喪守墓”具有同樣的含義。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士人對于“哭喪守墓”并不是很贊同,他們認為那不是真的孝。士人在地方社會具有傳播綱常倫理的作用,鄉(xiāng)賢傳作者更是以彰顯先賢、教化鄉(xiāng)人為己任。
表1 浙江地區(qū)鄉(xiāng)賢傳作者列表
明代鄉(xiāng)賢傳除彰顯其鄉(xiāng)、保存鄉(xiāng)賢人物的存史功能外,還具有教化的功能。在這一層面上,它與明代廣為流傳的善書具有著某種共同的意義。善書是指勸人向善的書藉,“孝行”是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明代是善書流行的主要時期。敕撰勸誡書以各種俚俗的形式流傳于民間,成為規(guī)范民眾日常生活的主要手段。[16](23)鄉(xiāng)賢傳雖然并未像善書流通那樣廣泛,但因其所收人物皆是本鄉(xiāng)之人, “且使鄉(xiāng)里后學觀望而起者目擊耳聞其笵不遠?!盵17](309)地域的親近感使民眾更易接受。盡管應(yīng)該注意到鄉(xiāng)里社會民眾的知識水平,但是鄉(xiāng)賢傳本身取材于鄉(xiāng),又輔以鄉(xiāng)間里老的口耳相傳,所以它的教化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秴侵型苡洝罚骸耙怨仕谷酥诫m一方之賢也,而裨??梢跃澳#浑m一時之美也,而億年可以規(guī)襲。斯記也,當家置一冊,人諷數(shù)篇。見者不可以為無可庸,則所以敏于好古而趨于善者眾矣?!盵18](2)由此,書寫形式的變化源于當時對“孝”理解的變化,反之,這種變化必然會引起鄉(xiāng)里社會“孝”的實踐。明代浙江方志中對“孝”的變化有所記載,“元善淵處士王澄,澄與弟汶不異居,誓諸子效法鄭氏?!盵19](192)鄭氏一族的孝行成為鄉(xiāng)里競相效仿的行為,而其所遵循的“孝”已經(jīng)不再是“哭親守墓”的孝親模式,漸趨于睦族化,注重家族的不析居。鄭氏的家訓也被引借“王士覺著家則勒于石”。 “孝親”之孝擴展到“睦族”之孝,這種“孝”具有了家族模式,更強調(diào)其家族內(nèi)“孝”的延續(xù)。
明代“孝”的書寫已經(jīng)漸趨擺脫激烈性的“哭親守墓”模式,開始轉(zhuǎn)向現(xiàn)世性的孝親敬親模式,平庸化的孝行,家族內(nèi)部孝的傳承被強調(diào)并行諸文本。鄉(xiāng)賢傳中作者所傳達的教化思想,通過鄉(xiāng)賢傳的刊刻、傳播進而影響了鄉(xiāng)里“孝”的實踐。雖然鄉(xiāng)賢傳文本的解讀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明代“孝”的全貌,但至少可以為理解明代社會文化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注釋:
① 現(xiàn)存明代浙江的鄉(xiāng)賢傳記主要有徐象梅《兩浙名賢錄》、鄭栢《金華賢達傳》、應(yīng)廷育《金華先民傳》、謝鐸《尊鄉(xiāng)錄》、王朝佐《東嘉錄》、彭輅《國朝檇李名士傳》以及金華府下轄二縣的人物傳,即宋濂《浦陽人物記》,金江《義烏人物記》。
[1] 楊艷秋.明代史學探研[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2] 余新忠.明清時期孝行的文本解讀——以江南方志記載為中心[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6(7): 33-40.
[3]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 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J].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8(6): 1-29.
[4] [明]鄭栢.金華賢達傳[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 齊魯書社,1996.
[5] [明]應(yīng)廷育.金華先民傳[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 齊魯書社,1996.
[6] [明]宋濂.浦陽先賢傳贊[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宋]袁韶.錢塘人物傳[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宋]宋祁.新唐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9] [唐]魏征.晉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10]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1] [明]徐向梅.兩浙名賢錄[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12] 葛兆光.慈烏與寒鴉[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3): 37.
[13] [明]張昶.吳中人物志[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 齊魯書社,1996.
[14]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15] [明]焦竑.玉堂叢語[M].北京: 中華書局,1997.
[16] [日]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17]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M].四庫存目叢書.濟南: 齊魯書社,1996.
[18] [明]楊循吉,黃魯曾.吳中往哲記[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 齊魯書社,1996.
[19] (嘉靖)浦江志略[M].上海: 上海古籍書店,1963.
Text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filiality in Ming Dynasty’s county sage writing
ZHANG Huih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writing form of “filiality” in Ming dynasty’s county sage biography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at is,the model of the filial son’s tomb-keeping before Ming Dynasty and the model of the filiality son’s family-supporting in Ming Dynasty,and the latter form is Ming Dynasty scholars’ shaping towards the filial sons.These two forms were integrated by the writers of the county sage biography into one biography,both unified in “filiality” and had the character of the time.The filiality of Zheng’s family described inJinhua Xianmin Biographywas a representative reflecting the diachronic change in representing forms.The change in the forms of “filiality” writing had influenced the local county’s practice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and its enlighening effect.
Ming Dynasty; county sage writing; filiality; tomb-keeping; family-supporting
K248
A
1672-3104(2014)03-0246-06
[編輯: 蘇慧]
2013-07-10;
2013-09-25
張會會(1983-),女,黑龍江海倫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