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眾所周知,人性學說是先秦諸子普遍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也是他們自己建言立說的理論依據(jù)。人性學說擺脫了先秦前期神學無形的桎梏,逐漸成為先秦諸子思想文化的中心問題之一。韓非是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是人性論思想。熊十力《韓非子評論》云:“韓非子之人性論,實紹承荀卿的性惡說,此無可諱言也。荀卿由道而歸儒,其形而上學之見地猶是道家也,韓非則援道以入法,其形而上學之見地猶是道家也?!盵1](P306)也有人說,韓非對人性的思考更是籠罩在孟、荀人性論的蔭翳之下的[2](P116)。其實,韓非人性論的思想淵源,有脈絡(luò)可尋,好利避害之說,并非源自荀子,實乃先秦法家一貫主張。韓非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將人性中的諸多內(nèi)容剝離,簡單化為好利惡害,以便于將人性整齊劃一。韓非主張人“皆挾自為心” 并以父母與子女、夫與妻、兄與弟、君與臣、君與民、人與人等六種關(guān)系加以剖析,詳細論證了人性自為及人際往來皆不離利害關(guān)系之觀點。韓非的人性好利說,并非糾結(jié)于抽象的人性善惡之爭,而是透過層層迷霧,直截了當?shù)貜娜伺c人之間的利益關(guān)系觀察問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zhì),比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更深刻、犀利地揭露了階級對立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guān)系[3]( P696)。韓非趨利避害、人皆挾自為心、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論點,既不是性惡論,亦非性善論,而是屬于一種不帶任何道德判斷的自然人性論。人們這種利己的動機與道德屬性無關(guān),其善惡的價值評斷只不過是人們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下追求不同而已。在自為心的役使下,它們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韓非并非肯定個人的獨立存在價值,他重點關(guān)注的是個人對權(quán)威的服從,展示的是外在的現(xiàn)實功利意義,而不是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毫無疑問,韓非的思想有一個內(nèi)在的生命過程,但作為一個偉大思想家的他,其思想的始發(fā)點究竟何在?這個始發(fā)點當然不是黃老之學,而是在三晉地區(qū)久有根基的刑名法術(shù)之學[4](P27)。
韓非人性論師承荀子性惡論且加以發(fā)揚光大,這一觀點歷來為學界接受,幾成定論,但細審《韓非子》*《韓非子》中所收錄篇目的真?zhèn)螤幾h很大,各家見解各不相同。本文中所引用的《韓非子》即今本55篇,因為不管是否真?zhèn)?,只要被收錄到《韓非子》中的篇目都與韓非的思想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另外,關(guān)于《韓非子》篇目的真?zhèn)螁栴}本來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全書,并對照法家前期人物論著,此一說法似乎尚有商榷之必要。
首先,審視一下《韓非子》中有關(guān)對人性論的闡釋及其相關(guān)材料。據(jù)《解老篇》所載:
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5](P407)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人類的所有需求的前提是人類在這個世上生存著,如果不能在世上存活,那么其他的存在價值根本無法討論,亦毫無意義。為了能夠存活在世上,人類屬于本能的生理需求與欲望,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同時也是無法根除的欲望,也因為這些基本欲望,才使“人莫不欲富貴全壽”(《解老篇》)。因此,如果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切歷史活動將很難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韓非一方面抓住了“以腸胃為根本”的人的基本問題,另一方面也確實掌握了歷史發(fā)展正確的方向。韓非對人的認識已經(jīng)從簡單的外觀行為觀察,進入到了人性本體的深層次分析。
當韓非提出人的最基本需求來認識人性問題時,也就同時看到了古人對自身的認識已建立了客觀的標準。因為這種認知,已經(jīng)從外部的行為觀察,直接觸及了人之本性的深層次分析:人的基本欲望會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yīng),“人有欲”、“計會亂”、“有欲甚”、“邪心勝”、“事經(jīng)絕”、“禍難生”,“由是觀之,禍難生于邪心,邪心誘于可欲。”(《解老篇》)如果物欲過度追逐,則會有災(zāi)禍產(chǎn)生。除了少數(shù)明智的圣人外,一般人對于來自本能的物欲需求,是很難有能力自克制的,韓非子說:
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眾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余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5](P407)
在“禍莫大于不知足”的情況下,韓非已經(jīng)看出來,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需求,就是惡的根本,欲望的本身,就是惡。但是韓非只是把欲望與惡直接劃上等號,并沒有進一步分析,未嘗不是他主觀上的認定,立論雖然深刻,但卻太過武斷。因為人基本的欲望,不見得就會直接導致災(zāi)禍,有時反而是社會進步力量,是文明的動力。
“居五年,紂為肉圃,設(shè)炮烙,全部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表n非子除凸顯“防微杜漸”之旨意外,亦指出:大惡乃小惡的累積,小惡乃大惡的發(fā)端,不可不慎,印證了“有形之類,大必起于??;行久之物,族起于少”(同上)的道理。
韓非屢言“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內(nèi)儲說上》),他如《奸劫殺臣》云:“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薄缎亩绕吩唬骸懊裰?,惡勞而樂佚”,《外儲說右上》說:“利之所在民歸之,民之所彰士死之”,《說林下》曰:“漁者持鳣,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薄吨品制份d:“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惡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薄段弩计氛f:“民之故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難二篇》載:“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這些論見,指出了人之所以趨利避害,除了是人的生存本能外,亦說明了人的存在,是為了自我的存在、自私的存在,這些自私心理,是人性惡的一部分,并構(gòu)筑了人類最原始的惡[6](P24)。韓非對人類本性的論述,在理性認知層面似乎有些保留,但落實于現(xiàn)世人間的行為本身時,韓非實際上承認了自私行為的可接受性。盡管韓非并非專注于人的本能需求的價值面的探討,其最終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找到可資取用的、控制人性的管道,韓非并非肯定個人的獨立存在價值,他重點關(guān)注的是個人對權(quán)威的服從,這展示的是外在的現(xiàn)實功利意義,而不是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但我們?nèi)匀坏媒邮埽磐駚?,許多人類行為的本身,依然逃脫不出趨利避害這個大原則。
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趨利避害的自私行為,也是人在優(yōu)勝劣汰的生存方式中的一種防衛(wèi)、保護自我的本能之一。人們?yōu)榱司S護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考慮人性的這一首要法則,相對而言,這也是一種對其自身所應(yīng)有的關(guān)懷,是可以理解的。關(guān)鍵的問題在于:趨利避害的個人求生法則,對個人而言,確實太理直氣壯了,而對他人而言,則多多少少就帶有別樣的色彩了。因此,這種自私的為己設(shè)想,或美其名曰是人性所必要的,不能無視于它的存在,也必須承認人人有自私的權(quán)力,趨利避害是人的正當防衛(wèi)、求生本能時,才能知曉韓非在接受人追求私欲滿足本能的合理性之余,進一步指出:此一趨利避害的行為,也是一切社會倫理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如《備內(nèi)篇》《外儲說左上篇》《難一篇》《六反篇》等中的議論涉及到各種各樣的人倫關(guān)系,包括君與臣之間的關(guān)系、君與民之間的關(guān)系、地主與庸工之間的關(guān)系、各種行業(yè)的從業(yè)者與顧客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等等。這些被用來說明一個觀點:人性是好利的,人與人之間本質(zhì)的以至唯一的關(guān)系即是利害關(guān)系[3](P696)。
其次,還可以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韓非人性論的思想淵源,有脈絡(luò)可尋,好利避害之說,并非源自荀子,實乃先秦法家一貫主張。韓非認為不管條件怎么變化,人的自私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善惡等等不過是人性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xiàn)而已[7](P39)。不管是古還是今,人的善惡表現(xiàn)都是來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即便是善,也是人出于自私的目的和行為。自古至今,人的本性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條件而已。正是這一點與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論分道揚鑣。盡人皆知,法家歷來關(guān)注的都是人性在不同條件下的表現(xiàn)。對于人性的改易,尤其是向善的方向改變,法家均沒有表示肯定??梢?,韓非的人性不可改易之說來自于法家的傳統(tǒng)。據(jù)《史記·管晏列傳》所載,管仲相齊時,當“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管仲雖未在理論上直接論述人性,但其政策的預(yù)設(shè),卻是人性好利,并且會爭利的,否則不必“因而予之”、“因而去之”[8](P69)??梢?“與俗同好惡”已指出人性好利、爭利是合理的。對照《管子·禁藏篇》及《牧民篇》,可知支配社會個體行為及價值取向之原始動力,肇基于“好利惡害”的人性論上,二者可相互印證。鄭國大夫子產(chǎn),則直接指出人皆好利惡害,人主可利用這一人性特征,作為統(tǒng)治手腕而加以靈活調(diào)度(參見《左傳》襄公三十年及昭公二十年)?!端愕仄分?,商鞅主張“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quán)而索利”?!渡叹龝ぞ计分校眺币嘀鲝垺懊裰诶?,若水之于下也,四旁無擇也。民徙可以得利,而為之者”?!毒计分?,商鞅又說,“凡民之所疾戰(zhàn)不避死者,以求爵祿也”?!端愕仄分?,他也說“民之性、饑而求實,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他還說:“利也于地,則民盡力;名出于戰(zhàn),則民致死?!边@些見解,幾乎與韓非同出一轍。闡述的是人皆好利避害,因此“民可治也”(《商君書·錯法篇》)。慎到也認為“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因” (《慎子·因循篇》)。慎到貴因賤化的思想、自為的概念,頗多影響了韓非的思想,于《大體篇》中說“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愛惡”,這種“因道全法”看法,均見其思想繼承。這些前期的法家理論,凝聚了韓非“自為的”、“好利惡害”的人性觀點。他的觀點,顯然遠較孟子的那種人類“自我神圣化”的“性善論”要深刻得多[6](P12)。
韓非的書中沒有“人性”一詞,但有關(guān)于人倫關(guān)系的大量言論,貫穿著人性好利的觀點[3](P695)。審視《韓非子》全書,并無專章論述人性,他對人類理性思維的貶低和嘲笑完全表現(xiàn)出他的道理論的政治實用主義本質(zhì)[9](P115)。韓非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將人性中的諸多內(nèi)容剝離,簡單化為“好利惡害”,以便于將人性整齊劃一。韓非認為天下之人,皆自私自利,主張人“皆挾自為心”(《外儲說左上》),互“用計算之心以相待”[10](P399),一再凸顯“挾夫相為則責望,自為則事行”(同上),及“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外儲說右下》),以之鋪陳理論依據(jù),并以父母與子女、夫與妻、兄與弟、君與臣、君與民、一般人與人等六種關(guān)系加以剖析,詳細論證了人性自為及人際往來皆不離利害關(guān)系之觀點。蓋《韓非子》認定,自私為人類之本性,雖家庭骨肉之間所不能免[11](P231)。以父母與子女關(guān)系之論時,韓非在《外儲說左上》《六反篇》《難二篇》中及《奸劫弒臣》中,反復說明父母對子女“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自為行徑,從而得出二者關(guān)系實為利害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亦不例外,在《備內(nèi)篇》中,一再將夫妻關(guān)系視為利害甚至敵對的關(guān)系,并以《內(nèi)儲說下》“鄭夫人鴆殺鄭君”、“衛(wèi)人夫妻禱祝各懷鬼胎”作事例說明。兄弟關(guān)系亦不能超越利害關(guān)系之局限,在《五蠹篇》《難四篇》中,皆有敘及。譬如君臣關(guān)系、韓非頗為用心地構(gòu)筑了威協(xié),人性自利的觀點在君臣關(guān)系上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12](P245)。他一再彰顯“君臣之利益,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減”(《外儲說右下》的買賣關(guān)系。韓非認為,父子之間、君臣之間,都是以計算之心相傳的[13](P129)。在《揚榷篇》《孤憤篇》《外儲說右下》《備內(nèi)篇》《難四篇》《外儲說左下》《難一篇》及《飾邪篇》《六反篇》《外儲說右上》《八經(jīng)篇》《五蠹篇》《顯學篇》中,屢屢提醒人主防臣制民之重要性,于強調(diào)勢位攝服臣民之外,同時又明確地將君臣、君民彼此定位于利害關(guān)系上。而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最尋常的人際往來,韓非亦一視同仁,同時又把人們好利害的普遍性,伸展至單純的世人彼此對待的關(guān)系中,如《備內(nèi)篇》:
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zhàn)與馳。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14](P116)
另外,又如《外儲說左上》舉“買庸播耕”等例,得出“教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同上)的結(jié)論。所謂“愛人”、“憎人”,并非人性本然,而是計算之心使然[2](P125)。一切與別人發(fā)生關(guān)系都有“計數(shù)”、有所謂的“計算之心”、所“計”、所“數(shù)”、所“算”的都是自己的利益[3](P696)。法家恰恰利用的就是人性趨利避害的特點,它通過法治來維護君權(quán),提倡個人服從權(quán)威,提倡君主專制,其代表的便是自為的功利主義政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法家的重刑政策的確缺乏對他人的尊重,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guān)懷。這一理論中只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征服和利益,找不到一絲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大缺陷。因為如果擔心愛可能會流于私情,而把它從仁體中剝離出來,以公取而代之,那么哪怕仁的普遍性一貫性彰顯出來了,這個公也會呆板得像個泥塑木雕那樣沒有溫情,相互間萬物一體的親密聯(lián)系也就蕩然無存了[15](P209)。人性自私論以及人性不易改論都是韓非提出的人性論觀點,同時他的這種人性論觀點也構(gòu)成了法家獨尊的人道依據(jù)。
先秦諸子論人性,并非純?nèi)谎芯咳诵远⒄摰?,主要是仍是以教育、法律、道德、政治等角度來討論人性,雖有性善、性惡之說,但實際的方向集中于善是性或者惡是性,抑或是兩皆不是。韓非趨利避害、人皆挾自為心、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論點,既不是性惡論,亦非性善論,而是屬于一種不帶任何道德判斷的自然人性論,人們這種利己的動機與道德屬性無關(guān),其善惡的價值評斷只不過是人們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下追求不同需求而已。在自為心的役使下,它們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韓非的人性論既不承認先天道德,也不承認后天道德,它只強調(diào)環(huán)境不同,人性的表現(xiàn)不同而已[2](P134)。葛瑞漢氏認為,荀子和孟子一樣,都主張道德能力為人區(qū)別于他物的本質(zhì)特征[16](P36)。韓非高明之處,在于他避開了人性是善是惡的爭論,以“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五蠹篇》),“賢者,不有者眾”(《難二篇》)而得出“善者不多”的主張,并畫上一個等號。而且面對無法回避的歷史與社會的現(xiàn)實,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人們難以割舍的欲求,而建構(gòu)了從“善者不多”的事實層面為其法治、耕戰(zhàn)、富國強兵、鞏固君權(quán)制定了周密詳備的制度與方法。韓非并非肯定個人的獨立存在價值,他重點關(guān)注的是個人對權(quán)威的服從,這展示的是外在的現(xiàn)實功利意義,而不是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韓非立論的最終目的,乃是為成就君主國富兵強的霸王事業(yè)為其大利,并依據(jù)君主的大利需求而建立其利害關(guān)系的系統(tǒng)脈絡(luò),迎合人主大利者即為善,反之則為惡。在韓非的思想體系中,對人性的觀察服務(wù)于君主專制,從承認人皆好利開始,以只承認君主的利益終結(jié)[3](P696)。
在“人性趨利避害”的認知上,荀子與韓非有共同的焦點,但師生對自為的好利避害的態(tài)度與評價卻有落差。荀子對“惡”賦予了先驗性并給予道德評價,依靠后天禮義教化以矯正先天的自然惡性,有貴化賤因的前提,及對好利惡害的人性以有色眼光持否定態(tài)度,并認為好利避害的人性只會引起爭奪,而忽視其合作之可能性。這些與韓非的持論出入頗大。荀子雖然沒有進一步利用人類自然惡性的先天存在,再加以理論的探討,但其性惡論確實被韓非加以掌握,并鋪陳出好利是人的本性、人際關(guān)系唯有物質(zhì)的保證、物質(zhì)的利益才是真實的,并把道德看成是純粹由人的物質(zhì)利益來決定。在這個基礎(chǔ)點上,韓非人性論本身理論的片面、不完善之特質(zhì),比荀子的性惡論更加絕對化和形而上化了??梢哉f荀子是基本意義的儒家,韓非是基本意義的法家,在如此絕對化的自為心、趨利避害認知下,韓非構(gòu)筑了他那冰言冷酷、不近人情且極端化的法治思想。由此可見,荀子性惡論多少對韓非思想有啟發(fā)的作用,但若說韓非思想是性惡論者,它的起點是人皆自私自利,看到有利可圖,人們就會去爭[12](P109),這恐怕難以成立;若說是為人性好利自為說,應(yīng)該是較為貼近的說法。況且,如果韓非視趨利避害的自為心為惡,就應(yīng)該對自為心持否定態(tài)度,然而,在《韓非子》書中,看不到韓非從道德層面上反對自為心,甚至還認為自為是不可改變的,人們?nèi)粝搿叭デ罄?,出相愛之道?《六反篇》)很難成為事實。也正因為如此,韓非走出了荀子“化性起偽”的性惡論范疇,主張因之性而立法,而非借化以成全道德,終于走入非道德主義的格局里。韓非認為“好利惡害”的自為心是一種天生的自然,但是“好利惡害”的行為卻是有條件的[8](P78)。再者,韓非盡管無意于對人性抽象義理的闡述,但對人性的自然流露,卻有其歷史演變的探索及現(xiàn)實人性深邃洞察的省思作基礎(chǔ),同時并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趨勢而牽引,其邏輯思考乃是由“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此句選自于《韓非子譯注》中的《五蠹篇》。張覺等撰《韓非子譯注》《五蠹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78頁。所推動,每一個歷史分散階段,由兩相對應(yīng)的價值尺度的交互更迭,并彼此聯(lián)系歷史之現(xiàn)實情境的變化中。可以說,在我國的思想史中,恐怕只韓非對人性的外顯行為表現(xiàn)得如此真率坦白,峭刻峻急地加以描敘、概括、說明,又列舉許多事例加以驗證,并以世俗之眼光,返照世俗的人,淋漓中見其冷漠,灑脫中見其絕情[17](P49)。
在剝?nèi)ヌ搨蔚耐庖屡c面罩,赤裸裸地展示人性的一面,在他那個時代,在政治利益尖銳沖突、人際關(guān)系復雜詭詐的時局中,他的理論姑不論對錯,至少勇氣是令人佩服的。也就是對人性的認知有如此的態(tài)度,在管理思想上就有其影響面,尤其是用人的觀念上,及其人治思想,頗多可供省思的議題。正如高亨在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序中說:“韓非是戰(zhàn)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集當時法家思想的大成,他的書在祖國文化遺產(chǎn)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庇绕涫撬娜诵哉撍枷胧俏覀儾豢珊鲆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