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仙花
摘 要: 隨著“95后”新生的入學,教學有了很大改變?!?5后”學生在個性、思維、認知觀等方面都存在與眾不同的特色,如何提高他們學習韓國語的興趣,自然成為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
關鍵詞: “95后”學生 韓國語 興趣
“95后”新生力量涌進高校,相信任課教師都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們跟之前的學生太不一樣了。他們年輕、個性、活躍、張揚,跟教師存在很大代溝,從他們身上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很少有學生是因為課程而喜歡任課老師的,大多數(shù)是因為喜歡任課老師而喜歡相關課程的。對學習的態(tài)度也是,不要求太高、太優(yōu)秀,但是若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就會想方設法達到最高境界。他們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很明確的,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存在敷衍學習和強迫學習。只有真正貼近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方才愿意打開心門,愿意跟你交流和學習。對他們來說,韓國語是零基礎,從未系統(tǒng)學習過,枯燥的發(fā)音練習和繁瑣的語法結構,讓他們“崩潰”,因此,尋找一個有效的、積極的趣味教學法成為教學難點。以下就我個人實施的教學方法進行討論。
1.了解學生心理,走進學生內(nèi)心
教外語的教師大部分是“80后”及“70后”,與“95后”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知觀存在較明顯代溝,阻礙兩代人的思維交流和情感交流。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教師應該主動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看開可能發(fā)生的所有的一切。教師可以通過跟學生進行談話或者借助相關心理書書籍,了解這一群的個性化心理和存在的個別化心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和世界觀,真正做到走進學生內(nèi)心,真正明白學生最真切的思維和認知觀。
2.師生兼益友
大學老師應該改變明顯區(qū)分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跟學生打成一片,若能做到良師益友最好。在大學,若固定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就很難達到課堂共鳴。若在課堂里師生角色明顯,下課后可以像朋友一樣接觸和交流,會不會更有助于情感的增進呢?上課的時候,師生親密無間,下課聊天的時候,像朋友一樣聊天、開玩笑,會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從他們真正的需求點出發(fā),達到彼此的共鳴。雖說益友,但也要有個度,不要分不清課間和課后,反之適得其反。目前良師益友式的教學模式大幅度流行,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甚少,希望不要流于形式,能夠從真心出發(fā),以便達到最佳效果。
3.融入貼近生活的韓國文化
零基礎學習韓國語的時候,首先要講40個元音輔音及27個收音,會重復練習其發(fā)音要領,使學生覺得枯燥。因此練習發(fā)音的時候,提倡融入學生可能感興趣的韓國文化部分。學習一門語言,學生最好奇的就是國家特有的文化,目前韓國文化已通過韓流飛速地種植在人們心中。所以,出現(xiàn)可以講解文化地單詞的時候,可以跟學生多講解一下文化,以便使課堂氛圍得到緩解,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練習輔音發(fā)音“■”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這個單詞。老師可以對這個單詞進行解釋,在中文當中,“■■”是男稱姐姐,這就涉及韓國的人稱,在韓國,姐姐是分男稱和女稱的,可以將這個內(nèi)容進行拓展。講解“■■”(燒酒)時,可以講講韓國有名的酒文化,即飲酒禮儀、飲酒習慣和飲酒禁忌等。通過如上方式,將貼近生活的韓國文化融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多種多樣的教學法
為挖掘“95后”學生的潛在能力,需要改變固有教學態(tài)度,采取適合“95后”的教學模式。為改善教學效果,可采取如下幾點教學方法:
第一,卡片式教學,即利用卡片講解單詞或者文化。例如,講解韓國酒文化的時候,利用卡片人物的行為和姿勢,講解喝酒時候的禮儀、注意點及禁忌,結果達到比較好的成效。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從視覺、感覺上觸動了學生的內(nèi)在心理,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第二,角色法教學,即上課的時候給學生分配短暫的教師角色。課堂前十分鐘請,一位學生到講臺講解上一課堂學過的知識,對班級其他學生進行知識總結。這樣,通過由學生給學生講課,達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第三,情境教學法,即講解課堂知識點之后,給學生提供一個情境,使學生分組并設置成員角色,對情境進行練習并以對話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充分激發(fā)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還激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完成相關教學和學習任務,達到師生互動的更加境界。
第四,手機作業(yè)法,即利用高新科技完成相關作業(y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手機成為大眾媒體之一,對于學生來說,手機有更高的使用頻率,簡直達到了手機不離身的程度。教師不要一味地指責學生,應該考慮如何使手機變成學習工具。因此,留作業(yè)的時候,有書面完成的作業(yè)和手機完成的作業(yè)。學生可在手機上完成教師所留的相關作業(yè),而且可以熟練韓語打字法,可以達到雙贏。
5.結語
很多老師會情不自禁地埋怨現(xiàn)在的學生不好教,不知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對于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躲避,應該更積極地尋找其解決方案并實施下去。其實“95后”的學生很聰明、很有想象能力、很賦予潛在能力,只是沒有遇到“伯樂”將其挖掘出來。若教師能夠對癥下藥,發(fā)掘學生學習方面的潛在能力,那么會不會也是一種教學成果呢?我一直在想,教師也許不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及認知觀,但是至少在學習領域,能否成為先導者,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并記住有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應該深思并積極響應。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觀不斷發(fā)生改變、進化、潮流,若教師一味地原地踏步,不能認為是靈通的現(xiàn)代教師。時代變化的同時,希望教師也能融入其中,了解身邊變化的更多因素并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可以跟學生無話不談、同發(fā)展、同變化的機靈教師。我相信只有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認知觀發(fā)生變化,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求共勉。
參考文獻:
[1]耿步建.當代大學生心理學.
[2]韓國東國大學韓國語教育中心.大家的韓國語初級1.大連:大連出版社,2012.
[3]辛玉潔,張文麗.實用韓國語初級上.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