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執(zhí)敏[樂山師范學院文新學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關(guān)于陶淵明式隱者與張衡式田園的思考
⊙劉執(zhí)敏[樂山師范學院文新學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張衡的《歸田賦》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兩個作品均是表達作者在經(jīng)歷宦海沉浮后,面臨隱與仕抉擇的特殊心跡。脈絡(luò)相似,依次交代了歸隱原因、歸隱后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對人生意義、理想至境的探索。但兩者同中有異,具備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顯形式。
歸隱 田園詩 《歸田賦》《歸園田居》
隱一直是古往今來中國文人作品中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關(guān)于隱逸之士的動機,《后漢書·逸民列傳序》中說道:“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縱觀其甘心吠畝之中,憔悴于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笔赖烙碾[難以發(fā)揮作為之時,歸隱成了士人最好的選擇。隱于自然,這是一種主流選擇,隱士于山水田園間勞作休息,由自然提供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所需。關(guān)于歸隱情結(jié),不得不說張衡的《歸田賦》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蘇軾《與侄書》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對該詞句有一個最精煉的概括,叫作“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張衡和陶淵明是分別親歷過了官場的,不管是否是絢爛之極,張衡的《歸田賦》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兩個作品中,明確地包含著一種對平淡生活的追求。兩個作品明顯表現(xiàn)的一個共識,便是二者都對田園生活有著極度的向往。張衡的《歸田賦》有云:“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陶淵明《歸園田居》寫道:“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塵網(wǎng)”“羈鳥”,推敲詞意顯而易見,二者都是因為經(jīng)歷了黑暗世俗的官場生活的才會轉(zhuǎn)而走向山水田園。但是,二者在旨趣相同的同時,各有千秋,值得人仔細體味。
唐《昭明〈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眱墒自娭校m然張衡與陶淵明二人內(nèi)心表現(xiàn)出來的均是對當下生活的厭惡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二者系之情結(jié)顯然不同。《文選》李善注:“《歸田賦》者,張衡仕不得志,欲歸于田,因做此賦?!睆埡庠臼苋寮宜枷虢櫳跎睢W鳛閭鹘y(tǒng)儒學的接受者,積極用世、濟世救民仍是張衡思想、行為的主流,一生先后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每一個階段都恪盡職守。但深感閹豎當?shù)?,朝政日非,豪強肆虐,綱紀全失,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迫于現(xiàn)實壓力,他只能從道家的思想去尋求心理平衡,尋求心靈的慰藉。自己既“俟河清乎未期”,又“無明略以佐時”,使他從《思玄賦》所宣泄的精神反抗中頓悟到“徒臨川以羨魚,不如退而織網(wǎng)”,于是決心“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他也想以歸隱田園的實際行動表示對黑暗政治的決絕與抗爭了。正直剛阿的他最終選擇歸隱田園,尋求解脫,“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睢鼓翼,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碧諟Y明的田園詩,皆以“田園好”為基本主旨,他從“質(zhì)性自然”出發(fā),畢生熱愛田園,樂此不疲,并愿終老其中?!稓w園田居》(其一)是他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他最明確的自白,而“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也正體現(xiàn)了作者久思得歸的喜悅,所以對田園的一切都感到特別的可愛。在他的《飲酒》詩中說“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士”,《歸去來兮辭》序說“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說明做官原本是出于生活的壓迫。在陶淵明歸隱之后,他甚至能躬耕勞作,可見他的為人真的與一般隱士不同,不是簡單消極避世,是真正的“質(zhì)性自然”。
《后漢書》本傳并不曾記載張衡歸田之事,所以,張衡《歸田賦》所描繪的田居游覽弋釣之樂,顯然不是自己身處的真實環(huán)境,而是通過想象刻畫,構(gòu)筑情感濃烈的精神田園,抒發(fā)對大自然和田園的喜愛之情。作者只是借此抒情言志而已。然而這看似美妙的田園,只是存在于他心靈和想象深處的一種無法企及的美好追求和愿望,是馳神運思的想象之作。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迫于現(xiàn)實壓力,士人們只能從道家的思想去尋求心理平衡、尋求心靈的慰藉。張衡的歸隱,只是為了體現(xiàn)在外戚交相干政、朝政日非的情況下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失望,其實只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歸隱,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之中。而陶淵明卻不同,其性格的本質(zhì)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tài)的閑適優(yōu)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而且,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其隱逸性情的形成,應(yīng)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guān)系。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家里藏書多,給陶淵明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在陶淵明的人生道路上,經(jīng)過好幾次出仕和歸隱的反復(fù),最終在不斷的濾除思想雜質(zhì)中逐漸變得澄澈,還是回到了其朝思暮想的田園故居,走上了以躬耕為樂的道路,回到了丘山田園的“自然”。沒有親身經(jīng)歷,是斷不能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其中的田居滋味的。
由此可得,雖然“隱”為兩者的共同追求,但二者追求的人生意義和理想境界是不一樣的。前者“隱”的想法只是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意在面對沉重的現(xiàn)實前得以喘息,但只是一場心靈的簡單旅行,最終還是要回歸官場,或者說他終究不遠離開官場。而后者,“社會現(xiàn)實”與“質(zhì)性自然”的雙重效果倒是讓作者找到自己的歸屬,他不再執(zhí)著于官場的喧囂,而是走向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這便是他的理想境界。
首先,“一人之成”與“眾人之成”。從文學流變的角度看,《歸園田居》與《歸田賦》是一脈相承的。姜書閣《駢文史論》有云:“以田園為題材,抒作家內(nèi)心情志,專從抒情而提名曰賦者,自張衡《歸田賦》?!薄稓w田賦》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田園為題材、以描寫田園美好來抒寫作者抱負和情志、個性鮮明的杰作。文中情景相生,亦虛亦實,開拓了深邃的意境,讓人在自然的光景中,心游神馳。于是物我兩忘,榮辱無知。寫作手法和寄托田園的思想,為后世的山水田園作品創(chuàng)作定下了基本格調(diào)。而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是繼承了《歸田賦》田園詩一體,進而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境界。由此可論,張衡所做《歸田賦》是一人聲言的田園文學作品時代,陶淵明《歸園田居》卻是眾人響應(yīng)之中的集大成者。
其次,“一人獨隱”與“眾人皆隱”。在《歸田賦》中,張衡向往的歸隱境界是熱鬧中的寂寞者。描寫中體現(xiàn)的所有的歡樂都獨在其一人。在他田園生活的藍圖中,無論是欣賞山水,還是吟嘯射釣,蓬廬誦曲,詠書揮毫,都只有作者一人,而且各種景觀的描寫卻并不具體,可以看作泛指。而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他是從田園生活的角度來抒寫情志,我們看到的是農(nóng)家的眾人躬耕之樂。作者過著熱鬧閑適的田園生活,又更加重視藝術(shù)技巧上的驚喜雕刻和藝術(shù)風格上的精細微妙。隨著行文展開,我們仿佛隨著作者來到了田間,看到“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cè)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和諧靜謐的生活美麗如畫,仿佛一幅徐徐打開的畫卷:人在畫中,人隨畫行,人越聚越多,好不熱鬧!著色的文字、清楚的視角,一切就那么娓娓道來,使讀者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漸漸地,仿佛陶公與農(nóng)人們的寒暄就在耳邊。這也是兩者外顯形式的不同,兩者均在向往田園生活,但二者生活的“具象”是全然不同的。
關(guān)于“田園詩”,多以農(nóng)村景物和農(nóng)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稓w田賦》《歸園田居》兩首詩雖都被譽為“田園詩”的典范,但如果加以細作論斷,在張衡的《歸田賦》中,“田園”只是對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泛指,涵蓋縱身游玩于山水之間的情態(tài),“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睢鼓翼,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弊髡叻叛鬯?、俯仰所得,全然是局外人面對大自然的新鮮感,并不是旨在表現(xiàn)村民生活,所以不是單指田園生活。而在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描寫的就是田園間躬耕自足的農(nóng)家生活的具體寫照。從“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其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其三)等均可看出,作者不僅僅是站在村中農(nóng)人角度描寫田間景象,更具體到了農(nóng)家生活細節(jié)?!稓w田賦》之成,在于它能“控物自富”“信手拈來”,以宏大的視野表現(xiàn)出為洗滌心跡縱身山水的悠閑情態(tài),“田園”一詞早已泛化,囊括萬千。《歸園田居》之成,在于無數(shù)個農(nóng)家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具體到了農(nóng)耕生活的每一幕,是真正地去描寫田園生活。
綜上所述,從《歸田賦》和《歸園田居》兩篇詩作來看,盡管張衡與陶淵明旨趣相近或相同,但兩者在歸隱的態(tài)度、境界和歸隱角度上有若干不同,這些都是和兩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及個人本性等密切相關(guān)的。
[1] 范曄.后漢書[M].北京:長城出版社,1999.
[2]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3] 錢鐘書.管錐編(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8.
[4] 姜書閣.駢文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作 者:劉執(zhí)敏,樂山師范學院文新學院對外漢語本科生;指導老師:劉傳啟,文獻學博士,樂山師范學院文新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漢語史、敦煌出土文獻語言研究。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