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凱旋
前蘇聯(lián)大清洗中的審訊已經(jīng)遠去,但卻足以讓文學家們寫上好幾個世紀。在已有的作品中,庫斯勒的《正午的黑暗》最為膾炙人口。繼庫斯勒之后,前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寫了同樣題材。契斯生于1935年,比庫斯勒晚了整整兩代,他的《達維多維奇之墓》在主題和表現(xiàn)上都不同于庫斯勒,但卻同樣概述了這場革命的毀滅與自我毀滅。
此書取材于真實文獻資料,包括檔案、傳記、回憶錄和新聞報道。書中人物來自歐洲各個國家,都是第三國際的成員,隸屬莫斯科指揮。這些革命者四海為家,有著狂熱的破壞激情,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暗殺、暴動、參戰(zhàn)、逃亡、流放、被捕、審訊。他們掀起的革命、內(nèi)戰(zhàn)、集體化,在半個世紀里像風暴掃過俄羅斯和歐洲大地,更像是用鞭子抽打著人民的臉龐。最終,他們無一例外都遭到自己陣營的清洗,在受盡折磨后走向死亡。
達維多維奇是一位堅強的革命家,年輕時走過私,當過學徒、碼頭工人和司爐工,組織過罷工、街頭示威和暗殺。十月革命爆發(fā)后,他又在俄羅斯指揮征糧,與白軍作戰(zhàn)。西方一篇評論這樣描述這位著名革命家:“他是一個奇特的混合體——沒有道德觀念,憤世嫉俗,對理念、書籍、音樂還有人類有一種天然的狂熱。他看起來像是教授與強盜的混合體?!笔聦嵣希瑹o論對情人還是民眾,達維多維奇和他的同類都是真正的個人主義者,世界圍繞著他們旋轉,而他們則冷冷地看著世界。
達維多維奇被捕后遭到殘酷刑訊。在審訊者與被審訊者的角力方面,那些審訊者都不是教條主義者,也不關心什么歷史目的論,他們只是憑著對人類的直覺,意識到要讓一個有智力的老革命家屈服,就要蹂躪他那多愁善感的自我中心。兩個陌生青年被帶到他身邊,由于他拒不認罪,年輕人成了替罪羊,當場遭到槍殺。達維多維奇終于屈服。
在《正午的黑暗》里,被審訊者為了維護革命事業(yè)自動承認了罪行;在《達維多維奇之墓》里,被審訊者的認罪則是由于受不了折磨。同樣的審訊主題,庫斯勒促使讀者去思考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對革命者動機的隱秘同情顯示出一絲悲劇色彩,而作為年輕一代的契斯對此動機已經(jīng)十分疏離,他直達事物的核心,以一種超然風格和反英雄形象,讓讀者感到這些殘酷的悲劇是多么沒有意義。
為了探尋思想史原因,契斯在最后一部書《死亡百科全書》中寫到諾斯底主義。這個基督教異端教派的文獻2000年來一直流傳于歐洲各地。創(chuàng)始人西門·馬古是新約中一個行邪術者,他否認耶穌贖罪的意義,主張靠天啟的知識獲得拯救。為了爭取民眾的信仰,西門甚至顯現(xiàn)奇跡,緩緩飛上了天。諾斯底思想內(nèi)蘊的虛無主義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處境相契合,有的存在主義學者就將其視作古代的對應者,認為可以借助它洞察現(xiàn)代虛無主義的意義。
面對一個沒有上帝的物理世界,現(xiàn)代人感到基督教建構的世界秩序消失了。存在只是一種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人來到這個世上失去了不朽的撫慰,失去了道德根基,只有絕對的孤獨和虛無。書中無論是妓女、貴族革命者,還是哲學家和詩人,內(nèi)心都缺乏安寧,對他人充滿怨恨或冷漠。面對死亡的臨近,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一生其實孤苦伶仃。像諾斯底主義者一樣,他們對死亡全都充滿了恐懼。
契斯在書中展示極權災難是出于一種強烈的倫理情感。他把現(xiàn)代政治迫害看作是人類道德淪落的表現(xiàn),而在這種毫無意義的殘酷背后,則是對世界的一種虛無主義看法。以虛無始,以自我毀滅終,這就是20世紀歐洲社會崩潰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人布羅茨基稱契斯的作品“在倫理失敗的地方達到了美學的理解”。
在契斯看來,兩個世紀以來盛行的各種學說背后,其實是一種虛無主義。它導致現(xiàn)代人的道德衰落和極權制度的產(chǎn)生。這種虛無的力量一度征服了全世界的人心,看上去似乎不可戰(zhàn)勝,能夠戰(zhàn)勝它的唯有其自身的限制。正如書中西門顯現(xiàn)奇跡時,上帝對困惑的彼得說道:“他確實憑借意志、思想飛了上去,并且正在飛向星辰,無形中也仰仗了懷疑和人類的好奇心,然而這終究是有限的。”
西門最終從天空跌下塵埃死去,證明了他不過是一個假先知。這似乎是一個隱喻,現(xiàn)代極權力量終將會自我毀滅,就像歷史已經(jīng)證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