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還原的結構體制

2014-03-14 03:47:29楊義
東岳論叢 2014年1期
關鍵詞:弟子論語孔子

楊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論語還原》應該采取何種結構體制,這對于研究材料的組織、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模樣的確立,關系密切,有必要認真規(guī)劃。還原研究所啟用的學術方法,以及這些方法交互為用、綜合創(chuàng)新的多式多樣,要求我們將之納入一種開闊、謹嚴而明快的結構體制之中,以便盡量充分地展開研究主體的思維空間。思維需要有空間,不僅是政治社會的空間,而且運思的結構層次的空間。有空間,思維就可以舒張,變得從容而大氣;空間狹隘,就可能導致思想猥瑣,難以進入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深層。同時,思維空間的拓展,有助于以思想的邏輯形成結構的邏輯,展現一種有思想的結構,有結構的思想,從而使思想深化,出現充滿活力的新鮮而大氣。

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當然要依托材料的豐厚,但豐厚的材料不能疊床架屋地無序堆積,阻塞思想的流程。必須以思想的邏輯對材料進行分門別類,發(fā)凡起例,固其根本,深其淵源,通其脈絡,窮其枝葉,形成外大方而內綿密的結構體制。從而擺開攤子,規(guī)劃綱目,統(tǒng)理篇章,推進材料與思想深度結合,洞察本末,開啟玄奧,探究精微??傊Y構體制規(guī)劃得好,就可以充分地發(fā)揮方法組合的功能,使材料發(fā)酵,超越成規(guī),激發(fā)活力,形成新見,從而穿透重重成見的迷障,直抵事物內蘊的生命之本源。這就是運行于結構空間之中的思想邏輯的力量。因此《論語還原》書稿寫完后,有意將之放置多時,然后進行反復修改,目的無非就是力圖以思想為靈魂,以方法為手足,對繁復散亂的材料,配置以適宜的結構空間和方法組合,考究原委,疏通脈絡,從中化解出深層的生命和本真的意義。

表面看來,結構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似乎是一種“硬件”,但它是一種“會思想的硬件”。思想可以通過結構,進行模式化的放大;結構可以通過思想,進行生命化的演繹。比如《史記》的結構,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既是一種影響深遠的史學模式,又是一種眼光巨大的思想結晶。明人陳于陛云:“司馬遷文字,真是千古絕倫。今二千年,文字家極力模擬,僅得其一字一句,便以為工。至其結構變化之神巧處,瞠乎不能及也,豈但文字?”①【明】陳于陛:《意見》,寶顏堂秘笈本。清人李光地也認為:“司馬子長筆力,周衰諸子不及也。其文渾渾噩噩,結構處大,人莫知所措置。昌黎較周密,論筆氣,到底史公高。班孟堅得劉向、揚雄、班彪諸人講貫議論,意理自較完備,筆力卻不及史公。”②【清】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二十一??芍Y構的創(chuàng)始,是與思想、筆力互為因果的。

有感于思想與結構的辯證關系,本人嘗試著為《論語還原》設置了三大板塊:內編、外編、年譜編。三大板塊旨在分門別類而使注意力逐級遞進地深入《論語》篇章學的價值取向和生命秘密,七十子后學的學術脈絡及由此構成的孔學文化地圖,以及孔子和《論語》兩個文化生命體的編年運行軌跡。如此規(guī)劃出來的堂廡廊階之格局力求寬敞、宏偉而舒展,期以激發(fā)原創(chuàng)思維和新進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深入《論語》和孔子文化地圖的歷史現場、內在脈絡及生命信息之細節(jié)。此三編互相呼應和映照,卻是處在由內及外、由根本及枝葉、由初創(chuàng)到演變、由學派到編年的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之上,處在邏輯思路的逐級拓展和深化之上。三編中各有側重地進行材料配置和方法組合,各司其職、各得其宜地提出和解決自身的問題,相互間形成互動互補和相互支撐,有若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力求做到底部堅實牢靠,前鋒指向《論語》篇章意義的得以發(fā)生和生命得以內蘊的過程:

(一)《論語還原·內編》19章

內編面對學人耳熟能詳、甚至朗朗上口的《論語》文本,因而研究成果是否陳陳相因,或故為標新立異,有多少本質性的貨色,一看便知。要在這個領域進行還原研究,最能看清是否已經透入新的思想智慧層面,最能考驗研究者具有多少發(fā)現問題、激活生命、闡釋根本的能力。因而真誠、惕厲而審慎的態(tài)度,是必不可缺的。按照傳統(tǒng)看法,《論語》是圣經賢傳,如《詩·小雅》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可,還有什么值得生疑之處?或者采取激進態(tài)度,將過時(或背時)的“圣賢”押上審判臺,痛快淋漓地批判一頓就是,還要反過頭來追問甚么?其實就在我們熟悉的名言警句的縫隙中,還殘存著某些兩千年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總以為古人已經給出種種說法,理當如此,一方面受到啟發(fā),一方面也把“迷惑”當“明白”了。好像經常見面的老友,還要問您貴姓,您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這有必要么?必要性來源于文化生命的血脈延續(xù),認證原始,是為了轉化原始,涵養(yǎng)現代,開拓未來。對自己的文化根子或“文化自我”,必須追問清楚,追問其如何發(fā)生,如何構成,如何適應現代,如何生氣勃勃地陪伴我們走向未來。學術的現代大國氣象,是需要理性清明、心底踏實的。

其實,真理往往聯(lián)系著直接和單純。追問應該始于單純和直接。一問:《論語》為什么叫《論語》?這就要考察《論語》得名,與同時出現的《老子》、《孫子》、《墨子》不同的原因和證據。它為何不叫《孔子》?對于《論語》得名,古人已有種種說法,主要是以音韻訓詁的方法,將“論”字與倫、綸、輪溝通,卻脫離其本義和原初的編纂過程,爭來爭去,沒有了局。

以何種方法判斷棼亂如麻的種種意見之是非對錯?在生命認證上,必須確立“內證高于外證”的原則,從內證中發(fā)現孔子及其弟子使用“論”字、“語”字的習慣?!罢Z”在《論語》中十五見,指的是對話,但也是早已存在的一種文體。晉國假道于虞滅虢,宮之奇諫虞君就引《語》曰:“唇亡則齒寒。”③《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十三經注疏》,第2392頁。楚大夫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就有“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④《國語》卷十七《楚語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8頁。的說法。這是孔子出生前百年、或五十年就存在的文體。就連《國語》也是匯輯春秋各國之《語》。

“論”字的解釋,最是關鍵。內證見于《論語·憲問篇》孔子之言:“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⑤《論語集注》卷七,《四書章句集注》,第150頁。以往讀到這句話,總以為孔子在夸子產,也就不太在意,似乎其中并沒有多少治國平天下的微言大義。讀過一些談論《論語》得名的文章與著作,似乎少見有幾人關注過這段話。但它是《論語》總共兩個“論”字中最有意味的一條??鬃釉谶@里談論他所尊敬的鄭國賢臣子產如何制作文件,提出了組成一個有智慧的小組,分頭草創(chuàng)、討論、修飾、潤色的編纂模式??鬃哟_定模式,弟子記錄模式,《論語》編撰模式以及得名就是遵循夫子遺訓,從而也就使得經討論而裁定取舍,成為編纂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墩撜Z》也就是經過“論”的一種“語”。

由于《論語》經過“輯而論纂”的程序,盡管其材料是眾弟子各有回憶和記錄,一旦成為公共產品,就必然將弟子自稱名,換作弟子都稱字。原憲字子思,易與孔子之孫孔伋重,遂改回稱名,但《史記》所見是《古論語》,因而還是“子思問恥”①《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2207頁。。弟子稱字,乃是一種公共稱呼,不如此者,屬于異變。異變就要探求異變的原因,從而展開對《論語》成書過程的探索。由內證所揭示的孔子及七十子使用“論”字的習慣入手,可以破解《論語》篇章行文的許多謎團。那種離開《論語》而從各種辭書中搜集語義多種解釋的做法,節(jié)外生枝,是離開了《論語》書名本義,也離開了《論語》實際的編纂過程和命名過程的。

二問:《論語》開宗明義的首篇《學而》,為何除了“子曰”之外,還插入“有子曰”、“曾子曰”?《論語》二十篇為何有六個弟子:公冶長、冉雍(仲弓)、顏淵、子路、原憲、子張的名字見于篇題?對于前者,從唐人柳宗元開始,就知道從稱謂異變入手,“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②《柳河東集》卷四《論語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新1版,第68-69頁。,以解釋曾子、有子弟子參與《論語》論纂,卻并沒有考定他們何時參與論纂。至于篇題出現六弟子名字,論者可能簡單地認為,《論語》篇名按例是取每篇首章開頭二字命名,因為這些弟子條目在首章,也就隨手拈來成為篇名,并無深義。然而,誰將他們系于首章?學人并不習慣于這種提問的方式。其實按照編輯學的常識,誰居首章,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從這些切口進入《論語》文本的生命分析和篇章政治學考量,再參以多維度的材料互證互釋,尤其是以殷人禮制參證七十子在孔子喪禮中的行事方式,或者說“以禮證《論》”,就可以揭示《論語》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五十年間存在過三次編纂的秘密??鬃优R終,自稱“殷人”,眾弟子必然按照殷禮、兼及夏周之禮辦理夫子喪事。因此,以殷禮透視《論語》編纂之啟動,乃是返回歷史現場的極好方法。由此發(fā)現《論語》編纂是一個過程,五十年間三次編纂為之輸入多維的文化價值密碼:

一是在孔子“既卒”,眾弟子按照殷禮而廬墓守心孝的三年間(公元前479—前477,二十五個月),借祭祀齋戒產生“祭如在”之心理效應的契機,分頭進行回憶記述。鄭玄《論語序》云:“(《論語》乃)仲弓、子游、子夏等撰?!雹邸墩撜Z注疏·解經序》引鄭玄《論語序》,《十三經注疏》,第2454頁。指的就是第一次編纂,將眾弟子回憶記述的材料,經過討論、取舍、潤色、編排,初步奠定《論語》初步規(guī)模。

二是守心孝三年,即二十五月后(公元前477年),弟子陸續(xù)分散,按照殷人規(guī)制“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歡”④《禮記·檀弓下》,《十三經注疏》,第1305頁。,或如《禮記·雜記下》所云“三年之喪,祥而從政”⑤《禮記·雜記下》,《十三經注疏》,第1563頁。,二十五月而后祭曰“大祥”,孔門就要重新開啟理事。于是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⑥《孟子集注》卷四,《四書章句集注》,第260-261頁。,推舉有若主事。此舉并非在喪禮完后還要推有若當尸,因為按照《禮記·祭統(tǒng)》所云“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⑦《禮記·祭統(tǒng)》,《十三經注疏》,第1605頁。,最合適當“尸”者是子思,不必為推舉有若而招惹爭論。以禮制說經,是清學精深的方法,應在典章制度上加深對《論語》成書過程的考察。由于這番人事調整及話語權之轉移,勢必又對《論語》進行修纂及篇章調整增補,形成了《論語》比較整齊的篇章結構。

三是曾子逝世(公元前436年)之后,已成魯地儒門重鎮(zhèn)的曾門,由子思及樂正子春等曾門弟子,對《論語》進行進一步的修纂,增添的章節(jié)只占全書的百分之三,卻使曾子路線與顏回路線,成為《論語》的基本價值維度。

三問:《論語·先進篇》開列“四科十哲”名單,為何沒有曾子?四科十哲是歷代孔廟從祀的重要名單,宋代理學建立道統(tǒng),曾子作為道統(tǒng)中關鍵人物,竟然名不見十哲,引起正統(tǒng)儒者大惑不解。程朱或斥其為“俗論”,或因十哲稱字,謂非夫子之言。此千古謎案,成為將《論語》定位為曾門一家所編的最大障礙。讀《論語》者,對此輕易放過,就等于迷失了進入《論語》編纂的真實過程的重要通道。既然這個名單不是曾門最后修纂時所擬定,同時也不可能是子夏、子游、子張推舉有若主事之時所定,他們推舉有若還征求曾子意見,可見曾子學派的分量已非最初仲弓主持編纂時,所能比擬。因此四科十哲無曾子、也無有子這個成為千古公案名單,應是仲弓主持第一次編纂時所開列,因曾子輩尚未成為氣候,未及將之列入。從《先進篇》錄有孔子言“參也魯,師也辟”,也不能認為是第二、第三次編纂時所為,而是第一次編纂時留下的痕跡。宋儒對此盡可如此解說:“‘參也魯’,魯,是魯鈍。曾子只緣魯鈍,被他不肯放過,所以做得透?!雹佟吨熳诱Z類》卷三十九,中華書局版。因此仲弓牽頭的最初編纂,經過荀子,通向漢儒。而曾門主持的第三次編纂,由子思經過孟子,通向宋儒。儒學兩大學派,都在《論語》早期編纂中留下原初的文化基因。子貢在組織孔子喪事中是帶頭人,但在《論語》編纂中卻被邊緣化,他憶述的大量材料留給孔府庋藏,后來相當集中地出現在《孔子家語》中,計有五十八章之多,而且篇幅頗長。

四問:河北定州漢墓竹書《論語》殘卷,對于研究《論語》早期傳本有何價值?它可以歸入漢代《論語》古、齊、魯三家的哪一家?對此謎團的破解,需從殘卷的語言方式入手。戰(zhàn)國簡書多經口授和轉錄,傳聞異辭現象多見,而此殘卷的文字異用,有與《荀子》相通之處,也有與《左傳》、《史記》記趙國事、趙人語相通之處。因而當為在趙地流傳所致。而且它似乎有意避秦王政之諱,卻避得不規(guī)范;孔子及其弟子的名字也多有同音異寫,似乎有意遮掩什么。因而可能在秦王政滅趙之后,曾在趙地民間傳抄所致②《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介紹》,見《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通過戰(zhàn)國秦漢書籍制度和地方用語習慣等多種維度的考證,發(fā)現此殘卷不屬于當時存入秘府的古、齊、魯《論語》三家。存在與否,與存入王朝秘府與否,并不能等同。《論衡》提及的《河間論語》③王充:《論衡·正說篇》,《諸子集成》(七),第272頁。,就沒有存入秘府。王充八歲入書館,習《論語》、《尚書》,但他所引《論語》文頗異于漢石經或今本。清人曾有這樣的疑問:“王充有曰:《論語》有古文二十一篇,又有齊、魯,及河間九篇,凡三十篇?!逗娱g論語》,《漢·藝文志》所不載,今不可曉,意必河間獻王所得而充曾見之者也。今《說文》所引有《逸論語》,或者其遺文乎?”④【清】阮葵生:《茶馀客話》卷十。可見,《論語》除了《漢志》所述三家之外,并非世間就無他本。定州竹書殘卷應是在趙地傳播的《趙論語》或《中山論語》,與《論衡》提及的《河間論語》也不盡相同。

(二)《論語還原·外編》20章

孔子之學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群體共同建構的。其核心部分當然是孔子之言及孔子整理傳授的“六藝”。而孔子之言多是七十子憶述,六藝也由七十子后學分頭闡釋和傳述,因而帶有七十子對夫子與孔學的理解,染上七十子的身世、學養(yǎng)、智慧和氣質,甚至也不可避免地攜帶著他們的部族、家族、職業(yè)所處的文化空間所特有的某些文化基因,從而使傳經或傳道?繹出多種分支。這就使得孔門、孔學、孔子文化地圖成了一個既有登堂入室之二三子,又有“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⑤《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2185頁。,以及他們的后學的學術共同體,其結構特征既是前浪后浪逐層推涌的歷史過程,又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逐層拓展的波紋結構。

在《論語》啟動編纂時,就如《漢書·藝文志》沿用劉歆《六藝略》所云:“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宋代程顥(伊川)又云:“仲尼圣人,其道大,……后弟子各以其所學行,異端遂起。”⑥《二程外書》卷八。這恰如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五引《孔叢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庇忠痘视[》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生棘木刺草?!敝臁豆{》曰:“《圣賢冢墓記》云:孔子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世世無能名其樹者。其樹皆弟子持其方樹來種之,有柞、枌、雒離、女貞、五味、欃檀之屬?!雹佟端涀⑿!肪矶?,王國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04頁。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盡管汲取的是孔子之泉的水分,但四方奇木,種子互異,眾木成林,也是多姿多態(tài)。

孔子之學經過七十子承傳,光大了,也紛雜了?!俄n非子·顯學篇》有“八儒三墨”之說,加上其師荀子之《非十二子篇》多出的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戰(zhàn)國儒學內部派別不下十家,“乃知孔子之后,其門弟子各得圣人之一體,自立門戶,則吾道亦自枝分派別矣?!雹凇久鳌亢瘟伎?《四友齋叢說》卷十九。研究者有必要以強大的會通能力,綜合把握這種“紛雜的光大”。外編著力打通經傳,打通孔子與七十子及其后學,打通孔、孟、荀,打通孔府之學與孔門之學,分層次考察散見于東周秦漢經籍、諸子及出土文獻中的數量為《論語》一二十倍的“孔子曰”的文字,其中旨趣就是力圖真實而全面地描繪更豐滿的孔子,更完整的孔子文化地圖。

孔學傳承,有傳道、傳經、傳事各種路徑??组T傳道,曾子、子思最是關鍵。曾子雖然認為孔子之學“一以貫之”者是“忠恕”,《論語·學而篇》突出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式,但他大力傳承之道,則一是孝,二是學?!缎⒔洝?、《學記》、《大學》及《大戴禮記》“曾子十篇”,是其傳道的生命痕跡。這些篇什或成于曾子本人之手,或本人留有手澤而為弟子輯成,或徑出諸后學之手,都需從篇章脈絡和行文用語辨其原委,作出歷史編年學的定位。以學為道,曾子有其獨得的領會,《大學》三綱八目,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倫理學提供了影響深遠的思想邏輯模式。

以孝為道,出自曾子本性,太史公形容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2205頁。似乎《孝經》為曾子撰成?!缎⒔浘曘^命訣》卻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又《孝經說》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雹芎涡?《春秋公羊傳解詁序》及卷一,徐彥疏,《十三經注疏》,第2190頁,第2195頁。又見皮錫瑞:《經學歷史》一 “經學開辟時代”,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版。大概與類似的暗流有關,《漢書·藝文志》則云:“《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雹荨稘h書·藝文志》,第1719頁。似乎《孝經》著作權在孔子。其實,追蹤曾子生命歷程,就可發(fā)現,《孝經》成書,與《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⑥《禮記·檀弓上》,《十三經注疏》,第1282頁。這次西河之行有關。

《漢書·藝文志》“儒家類”著錄有“魏文侯六篇”⑦《漢書·藝文志》,第1728頁。。所謂“儒家類”,就是“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著述取向。蔡邕《明堂論》以明堂、清廟、太廟、太室、太學、辟雍為一事,其中引及魏文侯《孝經傳》,引文說:“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雹嗖嚏?《明堂論》,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八十》,第902頁。那么,魏文侯何以寫成“儒家類”的“魏文侯六篇”,著有《孝經傳》呢?后者顯然不是傳自子夏,而是傳自到過魏國西河看望子夏的曾子。河北定州漢墓簡書《論語》殘卷之外,尚有《儒家者言》⑨《<儒家者言>釋文》,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文物》,1981年第8期。,其中與孝相關的簡文,曾子之外,還關聯(lián)著樂正子春,即參與《論語》第三次編纂的曾門弟子。從《孝經》使用的稱謂“子曰”、“曾子曰”,及某些虛詞與《論語》相同,可知《孝經》可能有曾子遺稿,但成書在曾門弟子包括樂正子春之手。

子思傳道,主要體現在《中庸》,以及出土簡帛中的《五行》。子思著述,可考信者有《禮記》之《表記》、《坊記》、《中庸》、《緇衣》,以及出土簡帛中的《魯穆公問子思》、《五行》。子思是孔鯉之幼子,孔子卒時其年齡在十歲左右,唯此在他八十二歲(非《史記》所云六十二歲)時才可能來得及為魯穆公師,關于子思的一系列材料也因此貫通無礙。十歲圣裔,自然為孔門弟子所看重,二三子均可為其師,但均非其專師。其后曾門在魯地做大,他與曾子關系最多,甚至如前所述,曾家是其托孤所屬。唯有看清這一點,宋儒所謂“子思學于曾子,而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①朱熹:《論語序說》,《四書章句集注》,第43頁。的道統(tǒng)脈絡,才能落到實處;考論子思之學承前啟后的源流,及其推進春秋學術進入戰(zhàn)國學術的基本特征,才有可靠的立足點。

子思的著述,言仁、言禮、言賢人政治,其中的“子曰”是其幼時對圣祖之耳濡目染,當然包含著不少“愛孫述爺”的可能性想象。子思最重要的著作,自然是《中庸》。全書有一個“仲尼曰”,二十一個“子曰”?;咀谥际菍ⅰ爸杏埂弊鳛槿鍖W的關鍵性范疇或思想方法突出出來,并將之置于“誠”的本體論之上。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②《禮記·中庸》,《十三經注疏》,第1625頁。的論斷,無疑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超越性的邁進。它推動了儒學的內在化,成為從春秋儒學到戰(zhàn)國儒學,從孔子到孟子的一個思想轉捩點。子思五行是:仁、義、禮、智、圣③參看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收入《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00頁。。這在“洪范五行”水、火、木、金、土之外,開拓了另外一個精神宇宙要素模式,引發(fā)了孟子將仁、義、禮、智進一步內在化,提出“心之四端說”④《孟子·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37-238頁。的學術脈絡??梢娮铀荚凇段逍小分畜w驗到的道德本體論,川流不息地通向孟子為代表的戰(zhàn)國儒學。

與傳道相關,卻只是傳承“道之一端”者,值得重視者還有子游、子張。子游之學除了《論語·陽貨篇》之“弦歌治世”之外,尤以《禮記·禮運篇》極其獨特地拓展了儒學,也開拓了中國士人的歷史總體把握和未來社會理想的“欲以觀其妙”的精神空間。子游是吳人,他將南國才情和江左風流俊逸之氣,帶入典重嚴正的儒學肌理。風氣所及,即歐陽修所云:“四方風俗異宜,而人性各有利鈍,東南之俗好文?!雹輾W陽修:《論逐路取人札子》,《廬陵文鈔》卷四,明萬歷刻本。

然而《禮記·禮運篇》并沒有標明事件發(fā)生的年代,只是說:“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雹蕖抖Y記·禮運篇》,《十三經注疏》,第1413-1414頁?!犊鬃蛹艺Z·禮運篇》卻特地加上事件年代:“孔子為魯司寇,與于蠟。既賓事畢,乃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雹摺犊鬃蛹艺Z·禮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61-562頁。這一增加就加出了問題,因為孔子為魯司寇,在齊魯夾谷之盟中攝行相事,是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五十二歲。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其時才七歲,尚未為孔門弟子。這可能是孔府子弟在整理孔府檔案時,覺得孔子未為大夫時,無資格參加魯國蠟祭,周游列國時不可能參與蠟祭,而孔子為魯司寇,又是其圣祖的最高榮耀,遂系于此年,造成大錯。其實此事當發(fā)生在孔子晚年學《易》,寫成《春秋》之時,那時只是國老,并不糾纏具體政務,所以才發(fā)出這種參透大道而徹悟歷史的超級智者的感慨,闡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歷史理想通則。這與西狩獲麟之年,孔子賦“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的《麟兮歌》⑧《孔叢子·記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7頁。,其心理狀態(tài)相通的。故應系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歲,子游二十六歲。

“子張之儒”,被《韓非子·顯學》列于“儒分為八”之首,可見其在儒門推動派中有派的能量。子張曾向孔子問仁、問明、問行、問崇德辨惑、問政、問干祿,對于《書》中疑難也多有發(fā)問。但《尸子·勸學篇》載:“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雹帷緫?zhàn)國】尸佼《尸子》卷上,清汪繼培輯本。所謂“駔”,就是馬市經紀人,這種職業(yè)經歷,使其行為作風和學理言說難免帶有幾分江湖氣。《大戴禮記·千乘》本屬《孔子三朝記》,乃是子張氏之儒的文獻。清人陳澧對之如此評論:“下無用者,貴儉也;立有神者,明鬼也,以為無命者,非命也;兼愛則尤顯然者也。不知墨氏之說何以竄入?”⑩【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九。節(jié)用、明鬼、非命、兼愛,都名列“墨子十論”之中,但章太炎并不認同這是“墨氏之說”竄入孔子之言的“竄入說”,認為:“墨家本出尹佚,佚之說可施于政事者,孔子亦有取焉?!度洝でС似吩?‘下無用(原注:謂無奢侈之費)則國家富,……此國家之所以茂也?!聼o用’,即墨之‘節(jié)用’;‘上有義’,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愛之’,即墨之‘兼愛’;‘以為無命’,即墨之‘非命’,蓋施政之術不盡與修己同也?!舴蚨虇?、非樂則儒者必不取之,而尹佚亦未必言是也。”①章太炎:《諸子略說》,《章太炎:在蘇州國學講習會的講稿》,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頁。這就是說,子張氏之儒與后來墨家有其相近之處,對于儒學,屬于傳道之“師也過”,“過猶不及”②《論語·先進篇》孔子批評子張語,《四書章句集注》,第126頁。的旁出者。

孔門傳經,貢獻之巨,無出于子夏之右者。清末陳玉澍《卜子年譜》云:“無曾子則無宋儒之道學,無卜子(卜商,字子夏)則無漢儒之經學。宋儒之言道學者,必由子思、孟子而溯源于曾子;漢儒之言經學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是孔子為宋學、漢學之始祖,而曾子、卜子為宋學、漢學之大宗也?!雹邸厩濉筷愑皲?《卜子年譜·自敘》,民國四年上虞羅氏“雪堂叢刻”本。子夏傳詩的譜系,一說傳授給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趙人毛萇);一說傳授給曾申(曾子之子),五傳而至大毛公(魯人毛亨)④【清】皮錫瑞:《經學歷史》二“經學流傳時代”,中華書局版。?!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一冊有《孔子詩論》,共有完整或殘缺之簡29支,約1006字。內容涵蓋詩序、詩篇解讀,以及對“邦風”(國風)、“大夏”(大雅)、“小夏”(小雅)的闡釋⑤《孔子詩論》,《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其內涵之豐富,《毛詩序》之外罕見如此原始文獻?!睹娦颉费栽娡Ψ蛟谠娡庵迹綍螝v史背景以張揚詩之政治功能,少及詩中感情體驗和審美把握。而竹書《孔子詩論》卻方向略異,時而深入情志民性,體驗詩之本義,由情感體驗而及于禮樂之闡發(fā)。

《漢書·藝文志》描述春秋到戰(zhàn)國詩學之衰變云:“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愿形镌炻Z,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後,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雹蕖稘h書·藝文志》,第1755-1756頁。即是說,進入戰(zhàn)國,詩學的歷程已經從卿大夫在政治外交場合賦詩言志,變換成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言詩的方式也就由斷章取義的政治工具向“惻隱古詩之義”,向心性體驗的情感形式過渡?!犊鬃釉娬摗费栽娒考扒橹?、民性,反映著由春秋入戰(zhàn)國的詩學思潮。對比一下《孔叢子·記義》“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而嘆曰:吾于《周南》、《召南》,見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見匹夫執(zhí)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見學之可以為君子也”⑦《孔叢子校釋》卷一,第54-55頁。云云,就更加清楚,這里涉及《詩經·國風》及《小雅》中二十首詩,不及《大雅》和《頌》。其中言詩用語雖然簡短,但較少穿鑿附會具體歷史枝節(jié),較多體驗詩之情意和本義。換言之,竹書《孔子詩論》與《孔叢子·記義》中孔子言詩的距離,比起《毛詩序》更為接近,因而屬于與子夏傳詩存在著差異的另一個傳詩系統(tǒng)。

考察《大戴禮記·夏小正》就可發(fā)現,此文的構成獨特而復雜:經文四百余字,就是《禮記·禮運》所云:“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编嵭{:“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雹唷抖Y記·禮運》,《十三經注疏》,第1415頁??鬃又貧v法,可謂把握住農業(yè)社會的根本。傳文二千八百字,是經文的近七倍,則是子夏傳經系統(tǒng)留下的文字,其語句方式與《春秋》之公羊、谷梁二傳類似。有些天象記憶可能來自夏初的口傳,到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冊”⑨《尚書·多士》,《十三經注疏》,第220頁。,方得記錄,也就摻入殷周之際的某些天象。又,《史記·夏本紀》云:“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雹佟妒酚洝は谋炯o》,第89頁。孔子曾對原文進行校正、考正。其后才是學者,包括子夏傳經系統(tǒng)的學者“多傳《夏小正》”。由此形成了《夏小正》經傳合體、呈現出“歷史文化地層疊壓”的文體形態(tài)。

子夏傳經,包括《春秋》、《易》、《詩》?!锻ㄖ尽な献逯韭浴氛f:“以技為氏……巫者之后為巫氏,屠者之后為屠氏,卜人之后為卜氏,匠人之后為匠氏”;“卜氏,《周禮》卜人氏也。魯有卜楚邱,晉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為氏,如仲尼弟子卜商之徒是也?!雹凇锻ㄖ尽な献逯韭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0、470頁?!安贰钡谋玖x是以龜甲占卜,從姓氏源流上看,子夏姓卜氏,祖先曾是卜人,家族與《易》學存在淵源。《大戴禮記·易本命》可能就是子夏學派留下的文獻。《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同一記載較為完整,其中有孔子言“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③《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第312-313頁。,透露了孔子適周,不僅曾經向老子問禮,而且向老子問《易》之道,那是原始《易》道,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以前作為史官所習的《易》道,側重象數之學。

至于子夏傳《春秋》,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昭公十二年徐彥疏引《春秋說》云:“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雹堋洞呵锕騻髯⑹琛肪矶?,《十三經注疏》,第2320頁。這段話較之《史記·孔子世家》同于記載,已在子夏之前加了一個子游,意味著孔子傳授《春秋》不限于子夏一人,“游夏之徒”乃通稱,指博學多文的后期弟子。后人為了突出子夏傳《春秋》之重要性,又造出一個傳說:“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綱紀亂矣??鬃討侄鳌洞呵铩?,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瘯r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鬃蛹葲],微言將絕,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fā)明經意,信多奇?zhèn)?,學者好之。儒者稱公羊高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俊,斷決明審,多可采用,董仲舒之所善也。穀梁赤師徒相傳,暫立於漢,時劉向父子,漢之名儒,猶執(zhí)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約,諸所發(fā)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傳’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廢。”⑤《宋書·禮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0-362頁。子夏還要陪同一個左丘明,在孔子面前“造膝親受,無不精究”。此傳說主要是為了說明《春秋》三傳的來由,《左傳》傳自左丘明,《公羊》、《谷梁》二傳則由子夏門人承傳。

孔門傳經、傳道之外,還有一條傳承脈絡,就是傳事。這就要考察孔府之學《孔叢子》,尤其是《孔子家語》的材料來源??赘畬W的基本特征,一是保守原本,崇尚古文經學,這在西漢今文經捷足先登,占據主流位置之時,埋下了一條東漢古文經復興的伏線;二是不偏不倚地包容眾弟子,包括眾弟子未被收入《論語》的憶述材料;三是在孔府檔案逐代增容、整理之中,收入不少晚出材料,這就形成了有若考古學中“地層疊壓”的文本特征。對于這種情形,只需深入分析定州出土竹書《儒家者言》,分析安徽阜陽市近郊雙古堆出土西漢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墓之木牘,其中一枚記錄與《孔子家語》可參證的四十六篇題,就可發(fā)現戰(zhàn)國秦漢書籍形成的規(guī)律,從而辨明前人抓住一兩條材料就簡單地斥《孔叢子》、《孔子家語》為“偽書”的書籍制度之認知誤區(qū)。

關鍵在于,子貢在孔子喪禮上是重要的牽頭人,而在《論語》論纂中卻被某種程度地邊緣化而沒有掌握取舍之權。眾多弟子守心喪三年,“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⑥《孟子·滕文公上》,《四書章句集注》,第260頁。,當有一些沒有收入《論語》的憶述材料,自應交由子貢保管;子貢前后守心孝六年,以他與孔子生前頻繁交往,憶述材料必然甚多。這兩種材料到他離魯而去衛(wèi)、齊諸地從政經商時,必然交由孔府保管,存入孔府檔案。正如孔鮒退居于陳,編纂《孔叢子》,由于戰(zhàn)亂時期手中材料有限,而又掉入了子張氏之儒在陳國的“數據庫”,因而較多采用子張及其后學記錄的材料一樣;種種跡象表明,子貢未被《論語》錄入的大量材料,終于找到一個歸宿之處,保存在《孔子家語》中?!犊鬃蛹艺Z》記錄子貢之處,有五十八章,是七十子中出現次數最多,所占篇幅最長者。

其中有《問玉篇》:“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①《孔子家語·問玉篇》,第403-404頁??鬃踊卮?,以玉的多種特性比喻天地道德,比喻仁、智、義、禮、樂、忠、信,將自然物人化為道德象征,形成了中國玉文化的精神內核。這些文字幾乎一字不易地錄入《禮記·聘義》,表明這條材料之原始記錄,出現甚早。值得注意的是何晏《論語集解敘》引劉向《別錄》云:“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洱R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于《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雹诤侮?《論語集解敘》,收入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卷三十九,中華書局版?!洱R論語》多出的《問王》、《知道》二篇,為漢代經師張禹所刪。如《隋書·經籍志》所言:“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后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雹邸端鍟肪砣督浖尽罚腥A書局版。

所謂《齊論語》之《問王》,經考證,即是《問玉》,清人為此作了一些復原的嘗試。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如此評述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云:“其《齊論語》一卷,據王厚齋語以《問王》為《問玉》,遂取《聘義》子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一節(jié),及《說文》、《初學記》、《御覽》所引逸《論語》言玉事盡入之?!雹堋厩濉坷畲茹?《越縵堂讀書記》子部“叢書類”,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三月二十七日條。顧實《漢志講疏》曰:“《問王》者,《問玉》也?!S慎《說文》玉部有孔子論玉語,正出《齊論》,故為今存《魯論》所無?!雹蓊檶崱稘h志講疏》。既然《問玉》為子貢所憶述,子貢又從政經商而終于齊,那么“齊人所學謂之《齊論》”的這個傳本,就與子貢門人有著扯不斷的關系。《問玉》篇,當然是以《問玉》為首章,按照《論語》的編纂體例,在某種意義可以說,就是“子貢問”篇。子貢問玉對于齊國稷下學術也發(fā)生影響,以致《荀子·法行篇》也有“問玉”:“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⑥《荀子·法行篇》,《諸子集成》(二),第351-352頁。云云。對于子貢憶述、后學所傳之“問玉”簡書,由于荀子在齊襄王時期三為稷下祭酒,得見此簡書而采錄焉。因此孔府文獻與子貢,對于孔門傳事,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

孔門傳道、傳經、傳事三者,旨趣與功能各異,但不可或缺,一鼎三足,支撐著孔學殿堂。子貢傳事與孔府庋藏,功不可沒,其所體現的材料的豐富性,以多棱鏡特征,為還原孔子形象、孔學源流和諸弟子優(yōu)劣,提供維度豐富的早期材料,可以重現由于《論語》材料的簡略而殘缺了的許多歷史文化現場。

(三)《論語還原·年譜編》

年譜是聯(lián)結編年與史料的人物傳,既要疏通其家族血脈,又要疏通其學派血脈,在人物的生命歷程上展示歷史現場。也就是以堅實而精確的史料,逐年譜寫一個人及其時代的生命形態(tài)。為孔子修年譜,由來久矣。宋人胡仔撰《孔子編年》,“其不曰‘年譜’而曰‘編年’,尊圣人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七著錄浙江范氏天一閣藏本五卷,稱其“獨依據經傳,考尋事實,大旨以《論語》為主,而附以他書,其采掇頗為審慎。惟諸書紀錄圣言,不能盡載其歲月,仔既限以編年,不免時有牽合”,即便如此,依然“錄冠‘傳記’之首,以見濫觴所自焉”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七“史部傳記類”,中華書局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所編《先秦諸子年譜》(全五冊),收錄有孔子年譜十四種,其中元人程復心之書名為《孔子論語年譜》,乃清鈔本一卷,用力稱勤,失考之處不少。本書此編將孔子、《論語》置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宏大的歷史進程和縝密的資料定位體系之中,合孔子編年、《論語》編年為綜合之譜,以期在資料賅博、考證精審、認識透徹上能有所創(chuàng)獲,還原儒學早期開宗創(chuàng)始過程之生命形態(tài)。年譜由正文、文獻記載、考證、時事考異、雜錄、雜錄辨證五種體例組成,每年譜文除正文外,其他四種形式,取舍詳略存廢,視需要而定。對《論語》及《左傳》諸書所載孔子之言,均作認真考辨,才敢系年,盡量排除舊譜牽強附會之處。而且采取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重現當時政局、思潮、人事之動態(tài)趨勢,聚焦孔子及《論語》之生命過程。

年譜采取兩條腿走路,第一步,是以孔子的歷史人生考察《論語》材料發(fā)生的現場和背景,深入考定孔子從公元前552—前479年的一生行狀及社會文化現場,并增加了魯、齊、晉、宋、楚的政治勢力變動及其對孔子人生和文化選擇造成的影響。這就可以通過一部年譜,展示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的命運糾葛。對于孔子出生的魯國及周邊國家大事,如臧武仲不容于魯國而奔齊;宋向戌、晉趙武弭兵之盟;鄭子產不毀鄉(xiāng)校所隱含的政治動向。魯國其他重大事件,如三桓驅逐魯昭公;陽虎囚季桓子,陪臣執(zhí)國政;公山弗擾以費畔;陽虎叛變被挫敗后,奔齊,又奔宋、晉,也有具體敘述,可見孔子所謂“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及“陪臣執(zhí)國命”之政治危機,這都是對孔子思想、人格和生命的考驗。

存在于這種喪亂政局中的孔子家世,自然應該追蹤其由宋國貴族流亡到魯國的世系,但著重關注更為切身的由武士衍化為儒宗的家族近事?!妒酚洝繁炯o、世家、列傳所記人物甚眾,而里籍記載最詳,即及于鄉(xiāng)里者,僅三人:本紀中的漢高祖,世家中的孔子,列傳中的老子,均是司馬遷二十壯游過其故里之所得。陬邑,乃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叔梁紇為鄹邑大夫。《左傳》記載叔梁紇事跡有兩次,一是《左傳》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陶垺1?,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fā),郰人紇(孔子父)抉之,以出門者。狄歋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zhí)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魅丝h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隊,則又縣之,蘇而復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于軍三日。”①《春秋左傳注》,第973-975頁。偪陽是西周春秋東夷小國,地在今山東棗莊市舊嶧縣南五十里侯孟。在諸侯攻打偪陽城的緊急關頭,叔梁紇雙手托住守軍放下的城門,放攻城的諸侯之師出城,令人聯(lián)想到《說唐》中托起城門放出十八路反王的洪闊海,盡顯一個武士“有力如虎”的風采。此時離孔子出生還有十一年。

二是《左傳》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齊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去年圍成,回避魯國孟孺子之師),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圍臧紇于防。(臧紇,即臧武仲。防,在今泗水縣西南,是臧紇封邑。)師自陽關逆臧孫,至于旅松。郰叔紇(孔子父叔梁紇)、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復。(孔子父與臧紇之二弟在防,夜送臧紇于旅松,而復還守防。)齊師去之?!雹凇洞呵镒髠髯ⅰ罚?029-1031頁。此乃孔子父重要戰(zhàn)功,發(fā)生在孔子出生前四年;與此役相關的臧氏,尤其臧武仲,《史記》列為孔子“數稱”者之第一人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2186頁。,見于《論語》二次。如《憲問篇》子曰:“臧武仲之知”;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焙鷳搿妒窌鴣桩叀肪砹?先仲尼稱圣于魯者臧紇,后仲尼稱圣于魯者展禽④【明】胡應麟《史書佔畢》卷六,《少室山房集》,廣雅書局重刊本。。臧武仲以“圣人”自居,算得上當時一個短小多智的風云人物。再考察《論語·八佾篇》:“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雹荨墩撜Z·憲問篇》及《八佾篇》,《四書章句集注》,第151-152頁,第65頁。鄹邑大夫叔梁紇是以武士戰(zhàn)功聞名,而其子孔丘卻入周公廟助祭而頻繁問禮,非其家學家風也,故有人質疑。

思想家的年譜,應該有思想的現場,思想的對話,思想的脈絡,用以求索其思想的發(fā)生和行程。甚至應展示其弟子的家族、職業(yè)、性格對其思想承傳的影響,還包括周圍學派之發(fā)生、論難、互滲、推移的生態(tài)。因而對于吳季札來聘于魯,請觀于周樂而評議《詩三百》,就值得深入剖析。按,《左傳》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記載:“十一月,會吳于鐘離,始通吳也?!雹蕖洞呵镒髠髯ⅰ?,第876頁。季札觀樂是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假若此時季札四十歲左右,那么吳與魯“始通”之時,他只八歲左右。很可能身處蠻夷之地的季札,在少年時代就對來自魯地的詩樂文明耳濡目染。這次聘于中原諸國的首站選擇魯,當有圣地觀光之概。數年后,晉韓起聘于魯,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感慨“周禮盡在魯矣”①《春秋左傳注》,第1153-1176頁;第1226-1227頁。,從這些孔子少年時代(八歲、十三歲)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中,鋪墊著孔子構建儒學,以詩書禮樂教,以及整理六經之得天獨厚的資源。

又比如,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楚柏舉之戰(zhàn),三萬吳師從十一月庚午(十八日)到庚辰(二十八日)短短十一日,就以少勝多,奔襲千里之外,攻破一流大國楚國郢都。這是孫武兵法的經典戰(zhàn)例?!蹲髠鳌穮s只記闔閭、夫概、伍子胥,不記孫武,可見官方記載的官級價值本位取向。而戰(zhàn)國《尉繚子·制談》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孫)武子也?!雹凇段究澴印ぶ普劇?。孔子此時四十六歲,尚未為大夫;辨析此事,可知春秋晚期諸子思潮之狀況及其在列國競存上的現實有效性。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2186頁。作為思想家年譜,必須注意孔子此類精神維系。因而對老子、蘧伯玉、晏平仲、子產、孟公綽、臧文仲諸人的相關材料,予以足夠的重視和辨析,是必要的。年譜中揭示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二十七歲向郯子問東夷部族職官古禮,感慨“天子失官,學在四夷”④《春秋左傳注》,第1386-1389頁。。在三十多歲魯昭公被逐而魯亂,孔子遂“之齊”,學舜樂《韶》,如曾鞏所云:“《孟子》又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陰,作什器在魯東門,就時在衛(wèi),耕歷山在齊,皆東方之地,合于《孟子》。”⑤曾鞏:《齊州二堂記》。則在齊國與聞舜樂,可見孔子每到一地都關注其文化遺存??鬃佑帧爸健薄ⅰ爸巍保疾煜纳坦盼墨I和禮制。這就是《禮記·禮運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微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孔子又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⑥《禮記·禮運》,《十三經注疏》,第1415-1417頁。從這些思想脈絡中可知,孔子是把夏、商、周三代禮制作為互有損益的系統(tǒng)來對待的,在問郯子而探黃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之秘后,“之齊”、“之杞”、“之宋”,及于舜與夏、商之禮樂。盡管此時沒有、或甚少弟子從行,或者從行弟子在《論語》最初編纂時已不在人世,因而對此“三之”少有憶述,但孔子已經產生順朝代而行,適周問禮的強烈欲望。于是在42歲,即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適周問禮于老聃。這是對古史中大量材料進行史源學、編年學的辨析得出的,又以現代天文學重現二千多年前的日食天象,證明本人考證老、孔參加出殯遇到的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511年11月14日上午9點56分前后。這是符合周人上午出殯的禮制,因為周人葬禮之后當日行虞禮,“既葬,送形而往,迎魂而反,日中而虞”⑦《周禮注疏》卷十九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第768頁。。

編一部年譜,重中之重是歷史編年學的衡定。每一衡定,都應落地生根,甚至可以窺見人物肺腑。比如,孔子觀于魯桓公廟之欹器,應發(fā)生于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此時魯桓公廟猶存,子路在身邊,身為魯司寇的孔子才有“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慨。他已經預感到政治危機。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應是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講的話,孔子因彌子瑕而見南子,卻依然為衛(wèi)靈公所冷落,曾發(fā)出“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鬃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睉强鬃右恍卸蛴陉惒蹋^糧七日,弟子心神浮動時對氣節(jié)的推崇??鬃右簧?,唯此時最要講氣節(jié),《莊子·讓王》、《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均可提供旁證材料,當是取自七十子憶述材料,編入《論語》已作了潤色。這些編年認證,都是綴合多種材料碎片,將孔子及其弟子當作生命存在對待,反復斟酌,對歷史現場進行還原的結果。

對于孔子之言的系年,必須采取慎之又慎的態(tài)度。如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鄭伐陳,子產獻捷于晉,言入陳之功??鬃釉u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谎裕l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雹佟洞呵镒髠髯ⅰ?,第1104-1106頁??鬃佑诖艘霉拧吨尽吩u論政治人物,可見其不少思想存在著古老的文獻淵源。但此時孔子才五歲,其評議當是多年以后與二三子議論近世列國史及自己追慕的前賢之所發(fā)。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靈王自殺于乾谿,孔子評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②《春秋左傳注》,第1341頁。這也是引古《志》言事,可見仁學思想也有古老的文獻淵源。其時孔子二十二歲,當然可以即時發(fā)表意見,但從其引古《志》,述仁學的鄭重口吻看,恐怕也是后來與二三子的評論,才得以被記錄下來。

孔子去魯而周游列國,穿梭往返,年代極其紛雜?!犊鬃邮兰摇酚涺敹ü陦櫲?,十四年攝相事,年底離開魯國適衛(wèi),十五年居衛(wèi)十月去衛(wèi),月余反。居衛(wèi)月余,又去衛(wèi),過曹,適宋,適鄭,至陳?!皻q余”,哀公二年,吳王夫差伐陳,趙鞅伐朝歌,蔡遷于吳,吳敗越。“居陳三歲”。哀公三年,衛(wèi)靈公卒,蔡遷州來。四年夏,魯桓、僖廟災。秋,季桓子卒,季康子即位,召冉求。五年,孔子自陳遷于蔡,蔡昭公被殺,齊景公卒。六年,孔子如葉,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孔子困于陳蔡之間,由楚返衛(wèi)③《史記·孔子世家》,第1917-1928頁。。這一段記事,除了哀公六年所記事之外,定公十三年至哀公五年的大多數事件都向后推了一年,如據《左傳》,墮三都在定公十二年,夫差敗越在哀公元年,衛(wèi)靈公卒在哀公二年,桓、僖廟災在哀公三年,蔡昭公被殺在哀公四年。

這種一年的年代差也是《史記》中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諸侯《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之間頗為常見。何以會出現此類編年錯動?此所謂“孔子居陳三歲”,即陳愍公六年冬,孔子適陳,為一歲;陳愍公七年居陳,為二歲;陳愍公八年秋八月,吳侵陳,孔子離開陳國,此為三歲。所謂“居陳三歲”是按虛歲計算;若按實際歲月,就是在陳“歲余”。這與《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④《禮記·三年問》,《十三經注疏》,第1663頁。的算法相似。實際歲月長度是一樣的,只是虛算、實算的說法不同而已。因而可以確定,孔子離陳返衛(wèi),是在吳侵陳的陳愍公八年秋八月,即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衛(wèi)靈公卒于半年后的魯哀公二年四月,因此,“衛(wèi)靈公聞孔子來,喜,郊迎”,是在他的有生之年。由于吳師入陳自東來,西面有楚師,故孔子返衛(wèi)就不可能走西線,而是經由東線進入衛(wèi)國。此時,公叔氏自魯反蒲以畔,孔子正逢此事變。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孔子六十六歲,在衛(wèi)。以實算、虛算相參,即可將孔子列國穿梭之年份加以理順。

對于孔門重要弟子的生平行狀的考證,也是年譜必須做實做細的一個關鍵。尤其是仲弓、有若、曾參這些與《論語》三次編纂有深刻淵源者。比如有若的生年,《史記》謂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家語》謂有若“少孔子三十六歲”(《史記索隱》引《家語》,則謂“少孔子三十三歲”⑤《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索隱,第2216頁。),二者相差七年(或十年),似乎并無大礙,但這涉及子游、子張、子夏是推舉同齡人、還是略長者出來主持儒門的微妙差異,不可不察?!蹲髠鳌酚浻腥簦ㄓ邪Ч四?公元前487年):“三月吳伐我,……(魯大夫)微虎欲宵攻(吳)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雹蕖洞呵镒髠髯ⅰ?,第1648-1649頁。此年孔子六十五歲,若從《史記》,有若為二十二歲;若從《孔子家語》,有若為二十九歲(或三十二歲)。《左傳》哀公十一年對二十二歲的樊遲,專門交待“須(樊遲之名)也弱”⑦《春秋左傳注》,第1659頁。,對有若卻無如此交待,因而以少孔子三十六歲(或三十三歲)為宜。若如此,在魯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有若被推舉出來主事,重修《論語》之時,為三十九歲(或四十二歲),正當盛年。主持偌大儒門,年資豈可忽視?仲弓“少孔子二十九歲”①《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之《索隱》引《家語》,第2190頁。,在孔子既卒時主持《論語》最初編纂,時年四十四,在眾多弟子中應在這個年齡段,方能把握全局。對于關鍵人物的生卒年,需要動用縱橫坐標軸進行準確定位,力戒那種習以為常而心無定見的模糊作法。

第二步,是跟蹤《論語》產生、傳布、定型過程,考察孔子及七十子的歷史人生,以及孔子歿后,道統(tǒng)、學統(tǒng)的多維流動和交織融合。年譜對《論語》在公元前479年、前477年,及前436年后的三處編纂,及主要弟子的活動、去向進行編年考察;對戰(zhàn)國秦漢《論語》引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漢代《論語》三家的傳承和思潮、學風的轉移;對《論語》在張禹、鄭玄手中形成定本的歷史脈絡,都進行了編年學的描述。一個偉大思想家的生命,不僅存在于其生前,而且存在于其言行著述在身后被經典化的過程之中。

《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馀年,傳業(yè)者寖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馀萬言,大師眾至千馀人,蓋祿利之路然也?!雹凇稘h書·儒林傳》,第3620-3621頁。五經博士制度,至此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定制。因而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國早期博士的文獻:(1)文獻記載,最早的博士見于魯國?!妒酚洝ぱ袅袀鳌份d:“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雹邸妒酚洝ぱ袅袀鳌?,第3101頁。此公儀休乃是魯穆公(公元前407—前377年在位)時人?!尔}鐵論·相刺》云:“魯繆公之時,公儀為相,子思、子原為之卿?!雹堋尔}鐵論·相刺》,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版。子思在魯穆公即位初年,年歲已逾八十,因而公儀休為博士也就只能在魯元公末年或魯穆公初年,即公元前407年前后。

(2)中國博士記載,最早見于魯,其次見于齊,再次見于魏?!墩f苑·尊賢篇》記載:“十三年,諸侯舉兵以伐齊。齊王聞之,惕然而恐,召其群臣大夫,告曰:‘有智為寡人用之。’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應。王復問之,又大笑不應。三問,三笑不應。王艴然作色不悅曰:‘先生以寡人語為戲乎?’對曰:‘臣非敢以大王語為戲也。臣笑臣鄰之祠田也,以一奩飯,一壺酒,三鮒魚,祝曰: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車,傳之后世,洋洋有余。臣笑其賜鬼薄而請之厚也。’于是王乃立淳于髡為上卿,賜之千金,革車百乘,與平諸侯之事。諸侯聞之,立罷其兵,休其士卒,遂不敢攻齊。此非淳于髡之力乎?”⑤《說苑校證·尊賢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這條材料帶有小說敘事語氣,卻也符合淳于髡的滑稽口吻?!安┦看居邝铡蔽遄质遣蛔鞯耧椂f出的,淳于髡是齊威王時的稷下先生。這則記載可以與《史記?滑稽列傳》相參:“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大發(fā)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谑驱R威王乃益赍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雹蕖妒酚洝せ袀鳌罚?198頁。齊威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356—321年。因此淳于髡的博士,起碼比公儀休晚半個世紀。

(3)《漢書·賈鄒枚路傳》記載:“賈山,潁川人也。祖父袪,故魏王時博士弟子也。山受學祛,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嘗給事潁陰侯為騎。孝文時,言治亂之道,借秦為諭,名曰《至言》?!雹摺稘h書·賈鄒枚路傳》,第2327頁??涤袨椤犊鬃痈闹瓶肌肪矶?“《漢書》:賈山之祖為魏文侯博士?!雹嗫涤袨?《孔子改制考》卷二十。這種解釋大謬不然。賈山是漢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時人,而魏文侯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45—前396年。賈山祖父賈袪根本不可能與之相隔二百幾十年,而且還能指教賈山?!稘h書》明明說,賈袪是“魏王時博士”,魏文侯根本沒有稱王。那么只能是亡國國王魏景湣王(公元前242—225年在位),距離漢文帝時,已經五十年,正是祖孫相差的歲數。這距離淳于髡時代已是百年??鬃悠呤缹O孔斌(子慎)嘗為魏相,八世孫孔鮒(子魚)也是在魏亡之后,為陳涉博士。從文獻提供的線索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博士,始見于魯,再見于齊稷下,然后見于承傳西河授經遺風的魏,除了稷下文風較雜之外,都是儒風盛行之地。雖然只留下三位博士的記載,那是因為他們本人在政治生活上有作為,或其后人受到關注,因而被記錄下來了,實際出現過的博士數量應遠不止此數。

(4)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天下,其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魁R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蓟氏缕渥h?!边@就引發(fā)了焚書災難。博士淳于越是齊人,是稷下學風之遺。當然,秦博士還有叔孫通一類儒生。此時離魯國有博士,已經近二百年。

可見,“《詩》、《書》、百家語”博士作為“諸侯并爭,厚招游學”的產物,至少已在戰(zhàn)國時期綿延近二百年。秦滅六國,不久秦亡,博士儒生流落于民間。因而在西漢時還能看到秦博士伏生、叔孫通等。西漢儒學文化主要從這批人開始重建。如《史記·儒林列傳》所云:秦博士濟南伏生治《尚書》,“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文帝時年九十馀而授晁錯,“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①《史記·儒林列傳》,第3124-3125頁。。

其次,漢承秦制,博士官制度依然存在,文帝時博士官員額據史書記載為七十多人。但博士官除了進行一些私學性質的教授外,主要還是履行議政咨詢的職責,國家尚未形成以博士官為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體制。東方朔《答客難》云:“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釋,……以事圣帝?!雹凇稘h書·東方朔傳》,第2864頁??梢姟啊对姟贰ⅰ稌?、百家之言”到漢武帝時仍是士人心目中的知識主體,與前代的承襲關系是較為明顯。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家意識形態(tài)體制才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公孫弘向武帝建議:“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從此政府設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員,并免除其徭役。在博士弟子之外,還有鄉(xiāng)里推薦的“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的人才,“得受業(yè)如弟子”,“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③《史記·儒林列傳》,第3119-3120頁。。真正的全國性的經學建制始于此時,即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于此不妨以統(tǒng)計法,考察一下記述黃帝到西漢前期的《史記》與記述西漢一代的《漢書》,比較《論語》書名在二者的使用情形。《史記》中,《論語》書名只有二見:(1)《仲尼弟子列傳》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雹堋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第2226頁。(2)《張丞相列傳》:“韋丞相玄成者,即前韋丞相子也。代父,后失列侯。其人少時好讀書,明于《詩》、《論語》。為吏至衛(wèi)尉,徙為太子太傅?!雹荨妒酚洝堌┫嗔袀鳌?,第2688頁。

《漢書》情形發(fā)生本質性變化,可見《論語》書名者,有二十一卷三十五處,為《史記》的十余倍。除了《昭帝紀》、《宣帝紀》、《平帝紀》之外,《律歷志》、《食貨志》、《郊祀志》、《藝文志》均有記述。人物傳中,《雋疏于薛平彭傳》記載,疏廣及其兄之子疏受,同時為太子太傅、少傅,“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⑥《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第3039頁。?!锻踟晝升忰U傳》記載:“(王)吉兼通《五經》,能為騶氏《春秋》,以《詩》、《論語》教授,好梁丘賀說《易》,令子駿受焉?!雹佟稘h書·王貢兩龔鮑傳》,第3066頁?!犊飶埧遵R傳》匡衡上疏曰:“臣聞《六經》者,圣人所以統(tǒng)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啊墩撜Z》、《孝經》,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雹凇稘h書·匡張孔馬傳》,第3343頁?!稉P雄傳》記載:揚雄“撰(書)以為十三卷,象《論語》,號曰《法言》”;“以為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③《漢書·揚雄傳》,第3580-3583頁。。連班固本人也在《敘傳》中講述伯祖父“(班)伯少受《詩》于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晏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成帝)方鄉(xiāng)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詔伯受焉。”④《漢書·敘傳》,第4198頁。這里且不述作為《論語》名師重鎮(zhèn)的夏侯勝、蕭望之、張禹,即已可以看出,漢武以降,宮廷、官僚、儒林均將《論語》作為儒學的至為重要的入門書或敲門磚。

清人皮錫瑞《經學歷史》云:“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弟子展轉相授謂之說?!墩撜Z》記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于弟子撰定,故亦但名為傳。漢人引《論語》多稱傳?!缎⒔洝冯m名為經,而漢人引之亦稱傳,以不在六藝之中也。漢人以《樂經》亡,但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后增《論語》為六,又增《孝經》為七?!雹荨厩濉科ゅa瑞《經學歷史》二“經學流傳時代”,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版??梢姟墩撜Z》已有以傳入經之勢。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復興漢學的一些學者也在“十三經”流行之后,格外推崇“七經”,也在“五經”基礎上增加《論語》,只是將漢人“七經”中的《孝經》換作《孟子》。比如戴震打算作《七經小記》,段玉裁說:“《七經小記》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為此以治經也。所謂《七經》者,先生云‘《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孟子》也?!雹薅斡癫?《戴東原先生年譜》,《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7頁。

雖然有“《樂經》亡”之說,但在禮樂文明的體制中,樂卻找到了另一發(fā)展途徑,這就是樂府的出現。1976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樂府鐘一枚,可知秦時已設有音樂機構樂府⑦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雜考三則》,《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漢書·禮樂志》云:“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至漢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薄端囄闹尽酚衷?“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雹唷稘h書·禮樂志》及《藝文志》,第1043-1045頁,第1756頁。這些說法來自劉歆《七略》,與劉歆、揚雄切磋學術的桓譚,著《新論》云:“昔余在孝成帝時為樂府令,凡所典領倡優(yōu)伎樂,蓋有千人之多?!雹峄缸T:《新論》離事第十一,參見清嚴可均輯《全後漢文》卷十五,中華書局版。杜佑《通典·職官典》對此作了概述云:“秦、漢奉常屬官有太樂令及丞,又少府屬官并有樂府令、丞?!雹狻咎啤慷庞?《通典》卷二十五“職官七”,浙江古籍出版社版??梢姟墩撜Z·泰伯篇》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篇》,《四書章句集注》,第104-105頁。,成為朝廷制度,但“采歌謠,被聲樂”?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九十“新樂府辭”,中華書局版。則意味著雅俗互動的詩樂行程。

《論語》從最初啟動編纂到終在張禹、鄭玄手中成定本,跨越春秋戰(zhàn)國秦漢669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士人的價值觀及立身修養(yǎng)方式;又從鄭玄到朱熹歷時千年,再以朱熹集注形式而列入“四書”,在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列為科舉必讀必遵之典籍,左右了中國士人思想、知識和命運六百年。它先是被模塑,爾后又長期模塑中國人,成為民族必讀之經典,這都可以看作人類精神史上的奇跡。

猜你喜歡
弟子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做人要自強
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半部《論語》治天下
奉新县| 淮滨县| 太保市| 海口市| 陆丰市| 崇阳县| 开化县| 龙井市| 伊宁市| 莲花县| 鄢陵县| 麻阳| 晋城| 乌审旗| 舞阳县| 元谋县| 临沧市| 华宁县| 志丹县| 秦安县| 海伦市| 阳高县| 霍林郭勒市| 磐石市| 手游| 仁寿县| 荣成市| 古蔺县| 泸溪县| 武安市| 茌平县| 富蕴县| 普陀区| 鲁山县| 普兰县| 大同县| 沂南县| 广州市| 昌邑市| 岳阳市|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