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中
在新疆,各民族同胞都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他們美妙的音樂與其他地區(qū)的音樂有著極大的不同,華麗的滑音裝飾旋律讓人回味無窮,蕩氣回腸的音樂詩史《十二木卡姆》,詼諧幽默的”麥西來甫“,無不體現(xiàn)著這個多民族地區(qū)的樂觀和豁達。
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是新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的產(chǎn)物,它們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新疆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相適應(yīng),其造型與裝飾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少數(shù)民族豐富的歌區(qū)來自他們與眾不同的新疆特色民族器樂,以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民間樂器品種多、制作美、著色好、音質(zhì)悅耳。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和庫車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樂器,現(xiàn)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帶,主要用于演奏民間歌曲和木卡姆曲調(diào)。
當聽到由兩把艾捷克,兩把熱瓦甫,兩面手鼓,一支竹笛,一架“羌”組成的樂隊演奏出廣東音樂《喜洋洋》《步步高》時,那強勁的節(jié)奏感與震撼力,令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觀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耳畔余音裊裊,仿佛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如艾捷克、冬不拉、熱瓦甫、考木孜等,吹、拉、彈、擊樣樣俱全,這些樂器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也是新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的產(chǎn)物,它們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新疆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相適應(yīng),其造型與裝飾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哈密維吾爾族樂器
哈密艾捷克,可以說是本地維吾爾族人的驕傲,與中原的二胡極為相似。這種俗稱“胡胡子”的樂器是哈密維吾爾族獨有的一種弓弦樂器,共有9根弦,除2根主弦外還增加了7根共鳴弦,哈密艾捷克形制大小不一,沒有統(tǒng)一的尺寸。大部分是哈密維吾爾民間藝人自己制作。特別是偏遠的農(nóng)村和山區(qū),哈密艾捷克的制作相對顯得簡陋一些。大都因地制宜,用當?shù)氐哪静闹谱?,琴筒蒙羊皮。有的琴身高達1.5米左右,也有的不到1米,是哈密維吾爾族人中普及率最廣泛的一種樂器。由于共鳴弦的作用,發(fā)出的聲音很有震撼力,清脆中似帶一絲哀傷,很容易把人的思緒帶到一個久遠的年代。
哈密艾捷克已是哈密木卡姆文化的象征。筆者曾聆聽一位維吾爾朋友用艾捷克拉二胡獨奏曲《賽馬》,他弓法嫻熟,指法到位。音色別具風味,更顯得草原的寬闊無垠。筆者在哈密天山鄉(xiāng)石城子村舉辦“杏花節(jié)”時,聽到當?shù)鼐S吾爾人自己組織的樂隊演奏廣東音樂《喜洋洋》《步步高》。兩把艾捷克,兩把熱瓦甫,兩面手鼓,一支竹笛,還有一架類似漢族樂器揚琴、維吾爾稱之為“羌”的敲打樂器,演奏的廣東音樂別具風味,節(jié)奏感尤為強烈。仔細品嘗,還夾雜著絲絲西域韻味。我不禁想起李白那首《觀胡人吹笛》一詩“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還有嗩吶獨奏《青藏高原》,音色優(yōu)美,高音尤為震撼,令我們這些漢族同仁們?nèi)绨V如醉,真是大開眼界,感嘆不已。哈密艾捷克和中原的二胡有著悠久的淵源關(guān)系。中原漢族的二胡本來就是西域傳入內(nèi)地的,經(jīng)過改良,成為今天大眾喜愛的樂器之一。反映了古代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深刻的交融關(guān)系。一個“胡”字就說明了一切。
哈密熱瓦普,維吾爾族彈撥弦鳴樂器,有3根主奏弦和7根共鳴弦。3根主奏弦中有2根是雙弦。現(xiàn)都流行11根弦,因制作工藝復(fù)雜而顯得珍貴,音質(zhì)優(yōu)美、渾厚、低沉,以流行哈密地區(qū)而得名,為當?shù)鼐S吾爾族人民所喜愛。哈密熱瓦普制作工藝精湛,尤為琴柄的鑲嵌工藝引人注目。哈密熱瓦普的琴柄上鑲嵌著貝殼制作、學名稱“螺鈿”的各種圖案。這也是內(nèi)地制作木質(zhì)器物的傳統(tǒng)工藝。
哈密熱瓦普的琴柄鑲嵌圖案紋樣大部分是佛家“吉祥八寶”和道家“暗八仙”的圖案。我們從琴柄的下端往上觀察,第一圖案:雙魚(佛家八寶圖案);第二圖案:海螺(佛家八寶圖案);第三圖案:葫蘆(道家暗八仙圖案);第四圖案:綽板(道家暗八仙圖案);第五圖案:寶劍(道家暗八仙圖案);第六:海螺(佛家八寶圖案)。一只琴柄,6個圖案紋樣,兩處不同的來源,就像維吾爾服飾圖案里一枝莖上開出不同的花朵。再看熱瓦普,它的琴柄上有的同時鑲嵌有佛教八寶圖案、道家暗八仙圖案和伊斯蘭教圖案,真正的多元文化融合。這樣有道家、佛家的“螺鈿”圖案紋樣在哈密維吾爾樂器上還真不少。
哈密哈薩克族獨特的樂器
有幸在巴里坤哈薩克博物館看到哈薩克的古老樂器,其中有一件類似琵琶的彈撥樂器,尤為引人注目。它的大小與現(xiàn)代琵琶相似,但是五弦,做工精細,帶有明顯的哈薩克圖案。音色也類似琵琶,哈薩克語稱“巴爾布特”。這是新疆其他地州的博物館很難見到的一件哈薩克樂器。
根據(jù)史料記載,琵琶和冬不拉,包括“巴爾布特”,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都是一種彈撥樂器,當時被稱為“渾不似”。清代學者蕭雄《樂器》一詩云:“龜茲樂部起紛紛,調(diào)急弦粗響遏云。忽聽名呼胡撥四,不禁低首憶昭君?!弊髡哂肿⑨專骸盎亟亟鼮鯇O,胡撥四琴形制狀若琵琶,似是而已”,并認為原稱“渾不似,后訛為胡撥四,亦作琥珀思”。關(guān)也維先生認為“渾不似”“胡撥四”即“火不思”,是從故突厥語“kopuz”一詞音譯而來。“火不思”是古代北方草原許多游牧民族使用過的一種樂器。
時至今日,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火不思”在哈薩克族中演變?yōu)椤岸焕?,在蒙古族中則被稱之為“托布舒爾”,亦稱“和必斯”與“火不思”??聽柨俗巫灞环Q為“庫木孜”,錫伯族稱之為“東不爾”。
“火不思”進入中原真正命名“琵琶”的年代確為漢武帝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之時,唐代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云:“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馬上彈之”。后世學者亦有論證:“出于弦鞉,釋名琵琶本胡中馬上所鼓也。牘下四弦象四時也,朱弦奏烏孫之曲,漢遣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馬上奏琵琶以慰之?!?/p>
“火不思”傳入中原命名琵琶,定形于漢,發(fā)展于唐,經(jīng)歷代音樂家的不斷改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喜愛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
“火不思”最早是四弦,還有一種是五弦,同出于西域,傳入中原后稱之為“胡琵琶”。巴里坤哈薩克博物館的哈薩克古老的樂器“巴爾布特”是中原樂器琵琶的活化石,是西域與內(nèi)地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