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南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064-0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笨梢?,“感悟”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目標,一種閱讀結果;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基本方法,一個學習過程。學生對課文有所領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閱讀和表達的能力,是謂善教者授其“法”也。有所感悟不是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而是以自己的心來“悟”清有關“道理”。
一、“識”是感悟的前提
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指出:“學者以識為主”。所謂識,就是對文學作品的判別能力,它包括對作品風格、意境、體裁、語言等方面特點的辨識和領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認識。
1.識其情。情感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教材中提供了大量有著豐富情感的文章,為發(fā)展學生的健康情感提供了多種典范,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時“披文以入情”,學文后“感懷以做人”。
2.識其意。在這里應該強調(diào)的是,學生學習的是母語,課文大多數(shù)文字是一讀就會的,所以要擇其需要引導處加于引導。至于對一段話、一篇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也要突出重點,防止教學程式化。課文中“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必定是作者有感而發(fā),因此應注意追尋作者的認識過程識其意。
3.識其法。這里的“法”指字詞句篇基本的表達方法。教學時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去認識,不宜刻意講表達方法的知識。而且認識的內(nèi)容很多,要根據(jù)課文的語言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有所選擇。
二、“興趣”是感悟的底蘊
所謂興趣,首先是指學生由外物所觸發(fā)的那種興會淋漓的審美狀態(tài)以及由此生發(fā)的某種情趣意味。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因勢利導,適當調(diào)控,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l.讓學生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主人,并讓他們多感受閱讀的成果。“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初中生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為此,要多用一些點撥式、問題討論式之類的教學方式,要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多讀多分析;還要把閱讀目標具體化,把總目標分解到每篇課文乃至每節(jié)課,然后根據(jù)具體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安排教學步驟;在每一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適當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
2.要根據(jù)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閱讀興趣,使其興趣更持久,閱讀效果更全面更好。又如文學作品的閱讀,不能讓學生的興趣只停留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還要引導學生對形象的創(chuàng)造、對藝術形象的深層思考,對藝術技巧的鑒賞。
3.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追求新奇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即使有效,最終也只能導致學生的厭倦。“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就是調(diào)控的藝術,其方法如:課堂結構的組織,如何導入課文;引導閱讀的欲望,如何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使興趣持久有序;啟發(fā)提問的設計,如何使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教師語言、體態(tài)、表情影響學生的方法等等。調(diào)控作為藝術,沒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學生、教師、課堂氣氛的不同而變化,它體現(xiàn)出教師的個性。
學生的閱讀興趣受多種因素影響,它常呈一種動態(tài),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隨時加以關注,不斷調(diào)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效果,為學生的充分感悟做好準備。
三、“比較”是感悟的助推器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的?!睆恼Z文教學方面來看,比較閱讀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和文章鑒賞力,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關鍵是找準比較點。
1.把主題思想作為比較點,對文章進行比較賞析。如在上九年級下冊《孔乙己》時,教師可以跟九年級上冊的課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兩篇文章都是通過塑造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形象,從而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及科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2.把人物作為比較點可以是不同文章中的兩個人物比較,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的同一人物前后比較。通過比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人物形象。如在上魯迅的《故鄉(xiāng)》時,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描寫進行比較,學生可以分析出這個人物的形象:閏土是受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迫,是舊社會時艱難掙扎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3.把關鍵詞句作為比較點。抓住關鍵詞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甚至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如有的文本比較難理解,若能教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那就容易多了。在《孔乙己》一文中,就有關鍵的兩個動詞:“摸”和“排”。魯迅先生用這兩個字勾畫出孔乙己先后兩次付錢的情景。前面寫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錢”,用一個“排”字生動地顯示了孔乙已窮而炫富的酸性,也表現(xiàn)了其誠實迂腐的性格。后面寫的卻是“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改用一個“摸”字,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這時候一方面已年老體衰,酸氣全無,一方面又突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生機維艱?!芭拧薄懊币蛔种?,一針見血地指出小說主人公前后命運遭際之別,其概括力之強,令人嘆服。
四、“參讀”是感悟的途徑
一般來說,引導學生感悟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目視不以神遇”。這一階段重整體感知,“讀”務須充分,要使學生的讀做到如宋代朱熹所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誤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也就是達到“讀準、讀通、讀順”的程度。第二階段“以神遇不以目視”。這一階段,由于學生情感的介入而使語文材料發(fā)生了變化,失去了本來的面貌。這種變化并非是對客觀的歪曲.而是主體介入后對客體認識的一種深化。它強調(diào)突出重點,強調(diào)語言的內(nèi)化與加工,強調(diào)情感的參與。第三階段,又回到了“以目視不以神遇”的階段,但已遠遠不是第一階段的純客觀的面貌,也不是第二階段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面目,而是主客體高度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類似“莊周夢蝶”“物我兩忘,齊物等觀”。語文學習中,此時經(jīng)過含英咀華,潛心涵詠揣摩,深入地研讀文章,“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從而產(chǎn)生透徹的感悟。
總之,感悟的前提途徑是識,是熟讀、深思,還包括身心體驗等。它既是指學生凝神遐想,心神領悟,又是指學生達到物我兩忘、妙悟自然的精神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可悟到文章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和技巧,又可悟到一字一句的妙處,甚至還可以悟到創(chuàng)作的來源。另外,閱讀教學中感悟,應是“厚積薄發(fā)”,讓學生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而后興風雨,生蛟龍。
(責任編輯 全玲)endprint